<h1><b><font color="#ed2308">音樂:唱晚 古箏</font></b></h1> <b> 在江南有座山間小城,每逢大雨沖刷,漫山遍野的山石顯出斑斕色彩,遠遠望去,仿佛孔雀開屏。</b><div><b><br></b></div><div><b> 這石,叫孔雀石;這山,叫銅綠山。</b><br></div> <b>銅綠山一帶生長著一種小草,春天的時候,和其他草混雜在一起,很不起眼,直到秋天,才會齊刷刷地長高。</b><div><b> 這種小草有個別名叫“銅草”,據(jù)說是因為它們生長在富含銅鹽的泥土中,仿佛天造的標簽指示著地下的礦藏。</b></div> <b> “牙刷草,開紫花,哪里有銅哪里就有它……”這是一段民謠,“牙刷草”是銅草花俗稱,在古人的經驗中,長有銅草花的地方,一般都能找到銅礦石。<br></b><div><b><br></b></div><div><b> 據(jù)說有一種靈性,名字帶“草”的最會尋這種草;</b></div> <b> 千百年來,無數(shù)工匠就是追隨著銅草的蹤跡,從春秋到戰(zhàn)國,從秦漢到唐宋。</b><div><b><br></b></div><div><b> 而漫山遍野的銅草,就等在銅綠山上,它們在風中搖曳,宛如對工匠們殷勤的召喚。</b><br></div> <b>成千成萬噸的銅被冶煉出來,從大冶湖到長江,再由長江源源不斷運往中原。</b><div><b> 中原大地就在這大冶之火中,建立起一個青銅時代的文明。</b></div> <b>先古們在追隨著銅草的蹤跡,</b><div><b> </b></div><div><b> 我們在追尋那爐冶之火,它一直沒有熄滅。<br></b><div><b> </b></div><div><b>“天地為火爐,造化為大冶”,</b></div><div><b> 取“大興爐冶”之意,大冶一名由此而來。</b></div></div> <b> 江南聚寶盆,一火三千年,</b><div><br></div><div> <b>大冶有著近4000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縣史。據(jù)史料記載,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時南唐后主李煜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yè)發(fā)達,升青山場院并劃武昌三鄉(xiāng)與之合并,新設一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b></div> <b> 2024,11.12,江城驛站一行五人先行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為【走進大冶】第八次線下活動進行前期勘察踩點。<br> </b><div><b> 初冬的天暗得早,群山裹起了輕紗,隱去了莽莽的翠綠,小車沿著山路搖搖晃晃盤旋而上,轉過數(shù)道拐彎,碾碎了點點黃花,終于爬上了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公園,</b></div> <b> 白云藍天下彩旗歡迎著我們;</b> <b> 西寨山前白鷺飛,遇見青綠不須歸;</b> <b> 山上遠眺大冶城;古銅礦遺址。<br><br> 站在保護面積約為555.7萬平方米的、空曠的遺址上,思接千載,視通萬里。</b> <b>廣場前的參觀示意圖;</b> <b> 來到銅綠山上,循著礦工足跡,心潮起伏,頌詩一首:</b> <b>銅綠山中歲月悠,礦坑遺跡證千秋。<br> 先民采冶留佳話,青史名垂永不休。<br>煉石成銅興社稷,鑄金為器耀神州。<br> 今觀古址思先輩, 美友敬意心底留。</b> <b>洪爐亭前留個影;</b> <b>我們來到博物館新館,</b><div><b><br></b></div><div><b> 2023年4月27日,中國一冶透露喜訊,由該集團承建的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新館建成。</b></div> <b> 新館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院總建筑師崔愷采用“大地景觀建筑”思路設計,整體形象酷似古代采礦工棚,向陽面為大坡度屋頂,利于居住環(huán)境通風、采光和散水。</b><div><b><br></b></div><div><b> 屋頂呈黃色,全部由銅片敷設而成。</b></div> <b> 這是每個游客都要在此留影的地方;</b> <b>我們走進富麗堂皇高大的館內,現(xiàn)在快到閉館下班時間了,只有我們幾個人,仿若專為我們展示,大家盡情的評述,拍照;</b><div> <b>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是我國繼半坡遺址、秦始皇兵馬俑遺址之后興建的第三座遺址博物館。</b><br></div> <b> 請工作人員給我們來張合影,</b> <b> 新館高大的立壁上擁有600多平方米銅雕長卷,由“爐火不滅”、“青銅故里”、“南銅北運”和“銅助楚興”四部分組成,<br> 其中武漢的盤龍城也在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b> <b> 根據(jù)介紹:該館將以大量出土文物標本和發(fā)掘成果,集中展示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發(fā)現(xiàn)、發(fā)掘、保護的全過程,彰顯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在人類冶金史、科技史、文明史方面的突出貢獻。</b> <b> 新館設有5個展廳,</b><div><b><br></b></div><div><b> 分為銅山有寶、找礦有方、采礦有道、煉銅有術、青銅有源等5個展廳,</b></div> <b> 草色遙看老師介紹:參觀亮點:<br><br> 古銅礦遺址:可以看到古代采礦的豎井、平巷、斜巷等遺跡,了解古代采礦的技術和方法。<br> 博物館: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圖片,介紹了銅綠山古銅礦的歷史和文化。<br> 3D 演示:通過 3D 技術,生動再現(xiàn)了古代銅礦開采和冶煉的場景。</b><br> <b>在參觀過程中,你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銅礦開采和冶煉的歷史,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b><div><b><br></b></div><div><b> 同時,也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希望你有一個愉快的參觀體驗;</b><br></div> <b> 這是曾侯乙編鐘,用的就是銅綠山的銅;</b><div><b><br></b></div><div><b> 曾侯乙編鐘復制件:經國家批復的復制件編鐘全世界僅有 6 套,其中一套就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新館內。</b></div><div><b><br></b></div><div><b> 曾侯乙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b></div> <b>曾侯乙九鼎八簋</b><div><b><br></b></div><div><b> 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天下人都知道了楚國的實力。這份自信,大概與楚國獨占銅綠山是分不開的。</b><br></div> <b>曾侯乙尊盤<br><br> 青銅鑄鼎,用以顯示王室功勛,威鎮(zhèn)天下;青銅鑄成劍戈兵器,用來攻城掠地,爭霸中原;青銅也被用來鍛造農具和手工工具,提高生產效力。</b><div><b><br></b></div><div><b> 青銅的產量和質量此時正象征著國力的強弱。</b></div> <b> 百煉成銅</b><div><b><br></b></div><div><b> 現(xiàn)場遺存的煉渣充分證實,當時銅綠山的粗銅純度已達94%,顯示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已經具有很高的水平。</b></div><b><br> 周之鼎、吳王劍、秦戰(zhàn)戟……青銅的冶煉引領著一代代的王朝開疆拓土,書寫了輝煌的青銅時代。</b> <b>銅綠山六角鐵鋤: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鑄鐵農具之一。它的出土,證明了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掌握了較為先進的冶鐵技術。</b><div><b><br></b></div><div><b> 在博物館,一把粗獷厚重的大銅斧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據(jù)介紹,銅斧重達32斤,被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譽為“中華第一斧”,是古時主要的生產工具。</b></div> <b>根據(jù)發(fā)掘考證和科學分析測定,我們勤勞聰慧的祖先,憑借著簡單的生產工具,一鎬一鏟,一筐一簍,從地層深處采挖銅礦,并已掌握和解決了井巷通風、照明、運輸提升、排水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創(chuàng)造和運用了一整套高超的冶煉技</b>術。 <b>礦工們辛勤勞作的仿真場景。</b> <b> 煉銅豎爐: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一批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這是中國古代煉銅技術的重要見證。</b><br> <b> 采礦工具:包括銅斧、銅簸箕等,這些工具反映了古代礦工的采礦技術和勞動智慧。</b> <b>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于1973年被發(fā)現(xiàn),1974—1985年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11年的考古發(fā)掘, 已知這是一處以采礦遺址和冶煉遺址為核心的古代礦冶遺址,采冶年代始于商代,經西周、春秋戰(zhàn)國延續(xù)至漢代,持續(xù)時間長達一千余年。</b><div><b><br></b></div><div><b> 它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古礦遺址中時代久遠、持續(xù)生產時間最長的一處古銅礦遺址。</b></div> <b>大家將從這里進入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走進了三千多年前那爐火熊熊、礦工們辛勤勞作的場景之中。</b> <b>銅綠山古銅礦七號礦體一號點春秋采礦遺址于1973年發(fā)現(xiàn),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采冶技術最高、延續(xù)時間最長、產業(yè)鏈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古銅礦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并以持續(xù)開采時間最長而列入吉尼斯紀錄。</b> <b>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于1973年被發(fā)現(xiàn),1974—1985年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11年的考古發(fā)掘, 已知這是一處以采礦遺址和冶煉遺址為核心的古代礦冶遺址,采冶年代始于商代,經西周、春秋戰(zhàn)國延續(xù)至漢代,持續(xù)時間長達一千余年。它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古礦遺址中時代久遠、持續(xù)生產時間最長的一處古銅礦遺址。</b> <b> 這里是一個巨大的古礦遺址,整個遺址成長方形,寬約20米,長約40米,深約2米,里面大大小小的坑洞星羅棋布。</b><div><b><br></b></div><div><b> 看到這曲曲折折的坑道,橫七豎八的木樁,像是一件構思奇特的現(xiàn)代裝置藝術。</b><div><b> 而用專業(yè)術語來說,這番場面該叫做“采用木支護結構進行開采的井巷”。<br><br> 那些只容得一個成年人身體上下出入的洞眼,稱作“井”,曲折的巷道就是“巷”,橫七豎八的木樁則是“支護”,支護是用來抵擋井巷內來自上下左右壓力的構件。<br><br> 狹窄、昏暗、缺氧、多水,考古人員在發(fā)掘和清理這些井巷時,卻沒有發(fā)現(xiàn)因崩塌而傷人的跡象??梢姡敃r采掘工作的安全系數(shù)已相當高了。</b></div></div> <b> 在依照原狀保留的400多平方米的發(fā)掘現(xiàn)場,可見彎曲的巷道四通八達,分布錯落的斜井、豎井伸向地層深處;埋于地下經歷千年的坑木雖已腐朽剝落,但枝枝椏椏仍顯筋骨,橫上豎下的糾纏,仍可辨別當年的模樣。</b><div><b><br></b></div><div><b> 如今,它們靜臥在龐大的鋼架棚下,默默地訴說著那久遠的歲月和鼎盛時期的輝煌。在這陰暗的地下里,它們已經度過了漫長3700多年的時光。</b></div> <b> 草色遙看下到礦井邊,深深感慨:</b><div><b><br></b></div><div><b> 深藏在地下40-60米處的古銅礦遺址始發(fā)現(xiàn)于1973年,當武漢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巨型挖掘機剝開銅綠山露天銅礦時,這一沉睡千年的遺物撥開了層層黃土,終于重現(xiàn)天日。</b></div><div><b><br></b></div><div><b> 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發(fā)掘和清理,發(fā)現(xiàn)規(guī)模完整的25處古礦井、300多條礦巷、21座冶煉場裸露在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經碳14測定,古礦井經歷西周、戰(zhàn)國、春秋、西漢,期間歷度1000多年。</b></div><div><b> 數(shù)百條縱橫交織的井巷,多達40萬噸冶煉剩下的銅渣,仿佛重現(xiàn)當年煉爐林立,烈焰翻飛,十里夜空映紅的壯觀景象。</b></div> <b><br></b> <b> 大家邊看,也邊感慨,“古人能有這么先進的技術,實在太了不起了!”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也為經濟開發(fā)為文物保護努力而感動。:</b><div><br></div><div> <b> 銅綠山礦井在春秋時期的開采深度,一般在三四十米左右,有的深度達60米,已經低于當?shù)?3米的潛水位,這就意味著必須解決井巷中大量地下水滲入的問題。<br><br> 為此,當時的工匠們打造了木水槽,開鑿了積水井,整個排水系統(tǒng)質樸而實用;先把水引到積水井,再用水桶提出井外。除此之外,還有通風、輸送、照明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得到妥善解決。</b></div> <b>大家走出展廳,來到了銅綠山古銅壙遺址展示館門前,綠色背景下的黃銅色“銅綠山古礦遺址”字體在太陽光下熠熠生輝。大家拍照留影;</b><br> <b> 看著夕陽西下,不由口占一首《贊銅綠山古銅礦遺址》<br><br></b><div><b>礦史悠悠歲月長,銅山古址韻悠揚。<br> 井巷交錯藏智慧,爐火千年耀楚鄉(xiāng)。<br>青銅技藝傳千古,華夏文明譜麗章。<br> 今日探尋遺跡處,再領美友采風忙。</b><br></div> <b>大家坐在銅礦石上,回味著看展的一幕幕情景:</b><div><b><br></b></div><div><b> 銅綠山古礦區(qū)的許多地方,現(xiàn)在還覆蓋著古代爐渣,厚度往往在一米以上。按考古人員估算,它們的總重量,有四十萬噸左右,這意味著古代煉出的銅有十萬噸上下。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再看看當時開采和冶煉用的簡陋工具,真讓人驚訝古人智慧的力量。</b></div> <b>國家三等三角點;</b><div><b><br></b></div><div><b> 保護測量標志人人有責</b><div><b>服務經濟建設利國利民</b><br></div></div> <b> 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夕陽西沉,歲月雖逝,青山猶在。</b><div><b><br></b></div><div><b> 今日的銅綠山,已成為我國有色金屬基地和著名的“銅都”,粗銅產量占到全國的五分之一。</b></div><div><b><br></b></div><div><b> 俯視腳下現(xiàn)代化的露天采礦場,回望身后的古礦井遺址,強烈的歷史反差對比烙下了深深的定格。</b></div> <b> 華夏祖國,悠悠歷史,風雨春秋,星移斗轉,蘊含著多少的璀璨和鼎盛。</b><div><b> 從“夏禹鑄九鼎”、到商周、戰(zhàn)國,科技的進步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而充當生產力開路先鋒的青銅工具,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銳利器物。</b></div><div><b><br></b></div><div><b> 千里沃野,以其耕鋤田壟,栽植五谷,倉廩殷實;莽莽森林,以其砍伐狩獵,開荒墾地,黍稻養(yǎng)民;江河阡陌,以及伐舟修楫,鑿渠建橋,交通往來……青銅,為社會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b></div> <b> “每次向游客們介紹遺址背后的故事和大冶的由來時,不由得心生感嘆,4000年前的冶邑之火從這里延伸。”</b><div><b><br></b></div><div><b>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講解員游霜說。</b><br></div> <b>青銅錘赤縣,三千年遺跡巍然,昭啟文明開史鑒;<br><br>爐火鑄豐碑,一百里星城崛起,振興科技造巔峰。</b> <b>大家戀戀不舍,回頭一天云霞,</b><br> <b>《銅綠山頌》<br><br></b><div><b>東楚銅山美譽傳,礦源豐富史千年。<br> 井深巷遠留遺跡,爐熱火紅云霞天。<br>煉出青銅興社稷,鑄成名器耀坤乾。<br> 如今遺址成瑰寶,組織美友賦雅篇。</b><br></div> <b> 看,銅綠山煉銅爐火光又燃,映紅了天啰;</b> <b> 一天的游覽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兩處,</b><br><b>真正感到:</b><div><b> 黃石礦冶文物主題游徑,以礦冶工業(yè)文物為主題,整合礦冶遺產點、工業(yè)旅游景區(qū)、博物館等文化資源,真實完整地展現(xiàn)不同歷史階段黃石礦冶生產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解讀“三千年爐火不滅”的奧秘。</b></div> <b> 江城驛站第八次線下采風【走進大冶】在這里【眾里尋鄉(xiāng)】舉杯彈慶---如何?</b>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謝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