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p><p class="ql-block">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p><p class="ql-block">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lt;/p><p class="ql-block">這句話原是法國哲學(xué)家薩特說的,近幾年突然火了起來,被人們進行各種詮釋。</p><p class="ql-block">其核心要義是:你眼中的別人,是你內(nèi)心投射的影子,是你的深層自我的外顯,所以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p><p class="ql-block">因此,真正的高人,都是透過別人來覺察自己的。</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p><p class="ql-block">自己看自己的眼光是局限的,所以你眼中的自己,大概率是你想呈現(xiàn)給世界的樣子。</p><p class="ql-block">是你主觀概念和定義下的你,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但那往往是不符合實際的。</p><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有一位心理學(xué)家,對某家公司的經(jīng)理級高管做過一個關(guān)于自我認(rèn)知的調(diào)查。</p><p class="ql-block">結(jié)果顯示,90%的高管對于自己的業(yè)績評價,都超過了平均水平。</p><p class="ql-block">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是因為這家公司的高層管理都是自大狂嗎?</p><p class="ql-block">不是的,這其實是所有人的通病,在心理學(xué)上稱為“自我服務(wù)偏見”。</p><p class="ql-block">人們眼中的自己,總是被自己千百次的美好,時常會認(rèn)為自己是天下最帥,最聰明的人。</p><p class="ql-block">這就是自己給自己戴上了人格魅力的面具,所以,單靠自己是不可能完全認(rèn)清自己的。</p><p class="ql-block">唯有透過別人,你才能認(rèn)識到真正的自己。</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p><p class="ql-block">別人眼中的你,是他們認(rèn)為的你,反映的是他內(nèi)心投射出來的他自己。</p><p class="ql-block">所以,在不同的人眼中,我們有著不同的缺點和優(yōu)點。</p><p class="ql-block">但那都不是真實的你,而是他們自己的喜惡。</p><p class="ql-block">我們身上的某些特質(zhì),有些人喜歡,所以在他們眼里是優(yōu)點;</p><p class="ql-block">有些人討厭,所以在他們的眼里是缺點。</p><p class="ql-block">無論如何,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是他自己的個人投射而已。</p><p class="ql-block">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他人怎么看你,與你關(guān)系不大。</p><p class="ql-block">就像三毛所說:“你對我的百般注解和識讀,并不構(gòu)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lt;/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p><p class="ql-block">心理學(xué)有個著名的“投射”理論:就是說人們傾向于將自己的情感、欲望或恐懼投射到他人身上。</p><p class="ql-block">自己是投射源,對方是幕布,你看到的對方的樣子,其實是自己本來的樣子。</p><p class="ql-block">所以,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真實的你。</p><p class="ql-block">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認(rèn)為別人是什么樣的。</p><p class="ql-block">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覺得你的伴侶對你缺乏關(guān)心,可能是你對他/她也缺乏關(guān)心。</p><p class="ql-block">一個對別人不忠誠的人,就會懷疑別人對他的忠誠;</p><p class="ql-block">一個覺得別人都貪婪的人,很可能自己才是最貪得無厭的那個。</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以上是“消極投射”,同樣的,還有“積極投射”。</p><p class="ql-block">譬如,若你特別欣賞優(yōu)雅、溫婉的人,很可能那個特質(zhì)也是你所追求的。</p><p class="ql-block">佛家說:“蕓蕓眾生都是千萬個我,是我的千萬個面相。未開悟前我度眾生,開悟后眾生度我?!?lt;/p><p class="ql-block">我們所有的修行,都在修這一處——內(nèi)心的那個自己。</p><p class="ql-block">緣聚緣散,每個人到你身邊,都是“天賜的良緣”,不要說不喜歡就排斥或逃避他們。</p><p class="ql-block">因為他們都能幫助你更好地認(rèn)清自己,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