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就知道,嶗山有兩個花花浪。一個是花花浪子,在八水河與太清宮交界處;另一個,位于大嶗村南面,燕石村。</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2015年6月28日在八水河花花浪子的美拍。</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于2024年11月10日游覽花花浪公園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兩個景點一字之差,但風景迥異;我們也前后間隔將近10年,才完成。</p> <p class="ql-block">話說歷經(jīng)三年疫情,終于盼來了風清月朗的公元2024年,每個周末值得珍惜,不能浪費登山健身的寶貴時光。我們一不打牌二不聚集吃肉喝酒,呼朋喚友結(jié)伴爬山。眼看著小紅旗逐漸插滿了地圖,就剩下寥寥可數(shù)的幾個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小眾景點啦。于是,我們目標對準了花花浪公園。決定周日走起。</p> <p class="ql-block">沒曾想,這次歪打正著,順便還拜訪了嶗山奶奶殿。(當?shù)卮迕竦姆Q呼 官方名稱叫神清宮。)而神清宮里面有一棵三百余年的古槭樹,一棵網(wǎng)紅樹,現(xiàn)在紅的一塌糊涂。不僅僅是樹葉紅彤彤的,在抖音里那是一片打卡之聲。</p> <p class="ql-block">神清宮古槭樹</p> <p class="ql-block">好了,言歸正傳。拜訪了神清宮,我們馬不停蹄,開啟了石門開~觀音石~岳母刺字~青峰頂~飛云瀑~花花浪之旅。</p> <p class="ql-block">古槭樹</p> <p class="ql-block">石門開</p> <p class="ql-block">觀音石</p> <p class="ql-block">岳母刺字</p> <p class="ql-block">花花浪子、花花浪我們都走過了。下一站我們將要攀登哪一座山呢?</p> <p class="ql-block">行程攻略:</p><p class="ql-block">1、神清宮:高德導航暉流村,村里有停車場,停好車步行789米即到,老遠就能看到一棵大菜花(古槭樹)。雖然不遠,但是都是沙土路,建議攜帶登山杖。</p><p class="ql-block">2、參觀完神清宮附近有路口進入登山步行道,臺階時有時無。全程8.9公里。難度一顆星。最后從景區(qū)大門出來下山到燕石村。</p><p class="ql-block">3、從燕石村公交站坐650路公交車經(jīng)兩站即可到達暉流村。</p> <p class="ql-block">誰能料到,嶗山神清宮今年借其門前的一株槭樹大熱網(wǎng)絡(luò),使之成為今秋嶗山第一迎客槭。大有秒殺往年該季銀杏樹的黃潮,在自媒體和戶外隊的推波助瀾下,大量游客趨之若鶩,山路十八彎,山頂往下看,心情不激動那才怪呢,都市男女老幼魚貫而行只為哪大自然的風情。真的沒細究是社區(qū)所為還是九水景區(qū)客服為改建正式運營而有意增加人氣而為,或許是民間的企盼自發(fā)回歸自然的熱情,但大概率是北宅街道文旅的積極應(yīng)對措施,社區(qū)是沒有權(quán)限在封山期如此決斷。點贊北宅基層組織,島城今年的鮮事時有突發(fā),誰能說好歹二方面影響不大?無所謂什么原因,人氣曝棚使千年神清宮遺址不再只是戶外人的光顧所在,成為大眾的熱點畢竟是一樁好事。若能兜底明白歷史實情,更是將來為嶗山歷史的貢獻。暉流村在嶗山也是古村落,南靠張家村,西鄰書院村、北頭村。據(jù)《嶗山縣志》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李氏從即墨鰲山衛(wèi)先到大嶗村,后遷此建村,因村南和村東南半山腰各有一塊像灰牛的石頭,故取名為灰牛石村。20世紀30年代,沈鴻烈任青島市市長時,為北宅建學校到此考察,發(fā)現(xiàn)村南灰牛石后有一條小溝,夕陽斜照時,溝水輝映著晚霞絢麗多彩,故改名為暉流村。該村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宋朝年間,嶗山道觀發(fā)展亦有規(guī)模,太清宮、太平興國院、上清宮、神清宮均列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神清宮就建在村東山坡上。周圍有長春洞、自然碑、摘星臺、會仙臺等諸多景觀,可昔如今大多無存。</p><p class="ql-block">遠近聞名的灰牛石,不僅其形似灰牛,石上還刻著一首與牛有關(guān)的古詩:“乃一石牛,知居上流。矢不為犧,頑允點頭。勞山逸民,吟峕(時),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廿日獨寐子刻?!贝笠馐牵骸斑@是一頭石頭的牛,它居住在桑家澗的上流。發(fā)誓不做人們祭祀的牲畜,它頑固地堅守允諾,向經(jīng)過身邊的人點頭致意?!惫饩w三十四年(1908年),是德國強租膠州灣期間,自號嶗山逸民的文化志士借著吟詠一塊象形石,抒發(fā)胸中的感慨,隱居在灰牛石村堅守民族氣節(jié),過著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p><p class="ql-block">風兒吹過山崗,灰牛石巋然不動,綠水環(huán)繞默默聳立,雖不曾言語,但石上的話語卻告訴我們古人的情感和重托,展現(xiàn)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審美和精神。千百年來,這塊屹立在暉流村的灰牛石,仿佛是一位靜默的守護者,靜靜地注視著這個村子的滄桑巨變。它不僅僅是暉流村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嶗山人不屈精神的傳承與象征。</p><p class="ql-block">暉流村這二處古風景觀,足以該村的歷史傳承。如果說灰牛石的傳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也不為過,嶗山逸民的石刻也不少,作者盡管不明是誰,但他的文化底蘊是嶗山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坊間傳說灰牛石是雄牛,而母牛就在神清宮。這是說歷史文化的包容互惠,細品果直如此。</p><p class="ql-block">清朝詩人楊還吉曾作詩曰:“昔讀長春傳,今入長春洞。本自巖棲人,用為君洞動?!睂m南及澗底修竹千竿,沿澗溪向東漫山遍谷,為嶗山野生竹林最廣茂處。竹林漫步,可曾想起竹林七賢?近觀神清宮,道長邀友修身,竹林留下道家的諍骨神韻。</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神清宮地勢隱蔽,一些抗日游擊隊伍集結(jié)在此打擊日軍。為了加強對嶗山的控制,1939年日軍飛機炸毀神清宮南側(cè)屋宇,1943年,日軍又炸毀了神清宮的道舍和鐘鼓樓。如今,神清宮原建筑已不復存在,僅留下宮前一棵碩大的古槭樹迎風獨立。這棵栽植于清初的槭樹,距今已有360余年,在群山掩映下挺拔卓立,被稱為“嶗山第一迎客槭”。今朝,無意地舉止催發(fā)了世間走進大自然的狂歡。執(zhí)政者勢應(yīng)面對,這是民眾的盟動,是神清宮的未來。同時也是嶗山歷史文化的延續(xù),更是民族精神的持續(xù)和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