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2日早餐后,我們從克羅地亞的杜夫羅夫尼克市出發(fā),沿亞得利亞海岸線走了?段就拐向東北,過境去波黑的莫斯塔爾,沿途的風(fēng)景也從蔚藍的大海轉(zhuǎn)向黝黑的丘陵和山崗。</p><p class="ql-block"> 波黑全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拉,總面積5.12萬平方公里,人口353萬,由兩個實體(波黑聯(lián)邦和塞族共和國)和一個特區(qū)(布爾奇科特區(qū))組成。12世紀(jì)末建立獨立的波斯尼亞公國。15世紀(jì)中葉被奧斯曼土耳其占領(lǐng),20世紀(jì)初被奧匈帝國占領(lǐng)。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國王繼承者在薩拉熱窩遭暗殺,引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結(jié)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黑是其的一部分。1945年,波黑成為南斯拉夫聯(lián)邦其中一個共和國。</p><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黑的塞族、穆族和克族三個主要民族圍繞前途和領(lǐng)土劃分等問題進行了內(nèi)戰(zhà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歐洲爆發(fā)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zhàn)爭。戰(zhàn)火波及波黑3/4的土地,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zhàn),造成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jīng)濟設(shè)施遭到破壞,直接經(jīng)濟損失450多億美元。至今波黑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仍排在巴爾干地區(qū)后列,人均GDP不足8000美元。</p> <p class="ql-block"> 因司機是波黑人,所以我們?nèi)刖巢ê冢ú皇巧旮鶉┖茼樌緳C拿了我們?摞護照、兩瓶礦泉水和30歐,在海關(guān)處蓋章就直接放行(其他車輛的人要下車一一排隊)。在兩天后入境塞爾維亞也是如此,看來在歐洲也是“有人有錢是好辦事”。</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爾是波黑的南部城市,也是一個歷經(jīng)磨難、命運多舛的古城。從城市格局到建筑風(fēng)格,從宗教信仰到生活習(xí)慣,無不烙上了不同時期不同統(tǒng)治者的印記,到處可見伊斯蘭教宣禮塔和天主教堂,城內(nèi)信奉伊斯蘭教的波斯尼亞人與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人混居。波黑戰(zhàn)爭期間,莫斯塔爾是戰(zhàn)火最激烈的戰(zhàn)場之一,反目成仇的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殘酷相殺,古城大部分建筑物被摧毀,今天仍然可見被炸的房屋只留斷墻殘壁,幾乎每座留存的建筑上都有彈孔,今天古城商鋪的紀(jì)念品不少都是彈殼做成的,看了讓人唏噓不已。</p> <p class="ql-block"> 被炸后留存的斷墻殘骸和建筑物上的彈孔。</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古城隨處可見的清真寺和宣禮塔。</p> <p class="ql-block"> 走在街上正值清真寺做禮拜,錄了一段響徹大街小巷的誦經(jīng)聲。</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爾是波黑的第五大城市,一直以來因其古老的土耳其房屋和老橋而聞名(奧匈帝國時期是土耳其的邊境城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老橋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石拱橋(始建于1566年,毀于1993年),橫跨流經(jīng)莫斯塔爾老城市中心的奈萊特瓦河,橋?qū)?.55米,橋長27.34,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這座橋更以常常有勇士跳水而盛名。</p> <p class="ql-block"> 跳橋的勇士不是隨便跳的,他必須向路人和游客眾籌到50歐后再跳下去,瞧:這兩位赤裸著上身的勇士正在等待大家的眾籌。</p> <p class="ql-block"> 拿到50歐后,其中一位在大家的歡呼聲中縱身一躍跳入水中,20米的高度可與泳聯(lián)規(guī)定的女子跳水比賽的最高高度相同。</p> <p class="ql-block"> 而這?位則是自己花錢租了小飛機拍攝跳水過程的游客,其跳水姿勢和勇氣都值得?贊!</p> <p class="ql-block"> 老橋兩邊老街上的游人如織、摩肩接踵;主街叫打銅街,以經(jīng)營土耳其風(fēng)格的銅制品出名,各式各樣的工藝品令人流連忘返,我們在這里逛了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 這兩位女士在老橋下的河里盡情地享受陽光。</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老街吃的是波黑的國菜“切巴契契”?,這道菜是用碎牛肉制成的小香腸,搭配生洋蔥、西紅柿、黃瓜、酸奶油和一種皮塔餅一起食用,很合我口味,就是量太大吃不完,浪費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晚餐是雞排西餐,冰淇淋很好吃,也是份量大,足夠兩人食用。晚上就住在莫斯塔爾。</p>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上午,從莫斯塔爾前往波黑首都薩拉熱窩,在進城前先去參觀了戰(zhàn)爭隧道(希望隧道)。它是在薩拉熱窩機場附近通往一處民宅的地下,穆族武裝和民眾挖了一條長800米、寬1米、高1.6米的隧道。在1992年至1995年薩拉熱窩被圍城缺吃少藥許多人被餓死的46個月中,在塞族武裝和前南斯拉夫軍隊的眼皮下,來回向機場運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和傷病員,成了一條“生命通道”。</p> <p class="ql-block"> 這是隧道當(dāng)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這是當(dāng)時城中被圍被炸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在薩拉熱窩的地面上隨處可以見到這種血紅色的裝飾,它叫薩拉熱窩玫瑰,代表著這個地方至少死過三個人,而薩拉熱窩全城一共有兩百多個“玫瑰”。</p> <p class="ql-block"> 我對薩拉熱窩的了解僅限于它是一戰(zhàn)的發(fā)源地,以及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和《橋》里的二戰(zhàn)抗擊法西斯德軍的情節(jié),其實那只是皮毛。真正走近了、看了,才對這座城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兩次世界大戰(zhàn)、波黑戰(zhàn)爭、歷時4年的圍城戰(zhàn)讓這座城市的人們流離失所,占據(jù)、毀壞、重建,如此循環(huán)反復(fù),</span>特別是波黑戰(zhàn)爭時間之長、境況之慘烈讓人唏噓:打死1.4萬多人,且大多是平民;整座城市被打成篩子,如今的薩拉熱窩大街和民宅的沿街建筑物上都彈痕累累;1984年第14屆冬奧會的比賽場地全部摧毀;站在山下往上看,一半是房屋一半是墓碑,目前很多旅游景點都和戰(zhàn)爭相關(guān),真是個悲情的城市。所以真心希望這座城市盡快擺脫戰(zhàn)爭泥潭的記憶,希望基督、天主、猶太、伊斯蘭四教相安無事,希望世界永久和平,希望鴿子能自由飛翔!</p> <p class="ql-block"> 先在市政廳前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 一戰(zhàn)的導(dǎo)火索所在地—-拉丁橋。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訪問薩拉熱窩時,在此被暗殺。著名的拉丁橋是個很普通的石橋,橋底河水很淺,上面還漂浮著垃圾。</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19歲的暗殺者開槍站立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薩拉熱窩老城區(q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62年,這里曾是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中心。老城區(qū)的建筑風(fēng)格融合了奧斯曼土耳其、奧匈帝國和波斯尼亞的元素。在老城區(qū)有條</span>分界線,以西為“”西方,信仰天主教和東正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奧匈帝國時期建造的新城,建筑風(fēng)格多為歐洲風(fēng)格</span>;以東為“東方”,信仰伊斯蘭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風(fēng)格則更具土耳其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是位于“東方”已經(jīng)倒塌的土耳其建筑,還有建于1531年的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土耳其商鋪和點心。</p> <p class="ql-block"> 這是位于西方的天主教圣心主教座堂?,建于一百多年前,是薩拉熱窩老城的地標(biāo)建筑之一,教堂門口有梵蒂岡的教皇雕像,顯得莊嚴(yán)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老城廣場閑逛了幾小時,去尋找《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里的拍攝地:廣場上的噴泉、山丘上的黃堡、鐘樓、鐘表店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這家銅匠鋪門口看到貼著中文的說明,才知道它的由來,于是毫不猶豫在這里買了銅盤和銅盒,老板立刻在盤上刻了字,還熱情地與我們合影。</p> <p class="ql-block"> 涅槃重生后的薩拉熱窩,不同宗教和平并存,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也是多元文化共處的“歐洲文化之都”?,F(xiàn)在這里有厚重的歷史,有迷人的風(fēng)景,更有新生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在薩拉熱窩住的HOTELCRYSTAL酒店。</p> <p class="ql-block"> 10月4日,用七個小時從波黑薩拉熱窩到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堵車、下雨、過境查驗)。</p><p class="ql-block"> 塞爾維亞是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內(nèi)陸國,國土面積8.85萬平方公里(含科索沃地區(qū)1.09萬平方公里),人口841萬(含科索沃地區(qū)177萬)。10世紀(jì)中葉成為國家,到15世紀(jì)末被奧斯曼帝國已征服,開始了長達5個世紀(jì)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統(tǒng)治,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xié)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1882年成立王國,后在?戰(zhàn)中被瓜分,一戰(zhàn)后組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即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二戰(zhàn)時,南斯拉夫被瓜分、塞爾維亞由德軍占領(lǐng)。二戰(zhàn)后塞爾維亞加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在鐵托的領(lǐng)導(dǎo)下,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成為了東歐共產(chǎn)主義國家當(dāng)中較富裕的國家。1980年鐵托逝世后,南斯拉夫的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4個先后宣布獨立,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于1992年重組成立南斯拉夫聯(lián)盟共和國(南聯(lián)盟)。此后,科索沃地區(qū)尋求用暴力手段從南聯(lián)盟獨立,北約趁機介入,科索沃戰(zhàn)爭爆發(fā)。從1999年3月開始北約利用空中優(yōu)勢對南聯(lián)盟進行狂轟濫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2006年底,塞爾維亞再次獨立成立共和國,但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獨立?,F(xiàn)該國經(jīng)濟加速發(fā)展,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是歐盟候選國。</p> <p class="ql-block"> 首都貝爾格萊德地處巴爾干半島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河的一邊是現(xiàn)代化的新城、一邊是老城。華為大廈醒目地聳立在的河邊,看了很親切。</p> <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它是由花房(鐵托墓)、舊博物館和5月25日博物館三部分組成。我們?nèi)チ死喜┪镳^,這里收藏有許多各國領(lǐng)袖及南斯拉夫社會各界送給鐵托的珍貴禮物;花房內(nèi)部除鐵托的墓地外,還設(shè)有關(guān)于鐵托生平的永久展覽。整個博物館占地很大,游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 這張依據(jù)照片的畫作,反映鐵托逝世后各國領(lǐng)導(dǎo)人來參加葬禮的場面,中國當(dāng)時的總書記華國鋒出席了葬禮。</p> <p class="ql-block">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nèi)チ恕笆ニ_瓦教堂” ,它坐落在貝爾格萊德老城區(qū)東部,主頂是巨大的青銅穹頂,約有4000噸重。教堂內(nèi)金碧輝煌,里面所有的金色馬賽克像,都是純金制作,每一幅都讓人震撼不已。教堂供奉的圣薩瓦,是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的創(chuàng)始人和中世紀(jì)塞爾維亞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在暮色中,我們穿過共和國廣場,廣場中間豎立著1882年建造的塞爾維亞大公米哈伊洛三世的銅像,是他將塞爾維亞從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p> <p class="ql-block"> 游覽著名的商業(yè)步行街“米哈伊洛大公街”。</p> <p class="ql-block"> 街對面就是貝爾格萊德大學(xué),一群群大學(xué)生歡快地前行,他們蓬勃的身影給黑夜增添了明亮色彩,街邊擺放的舊書給城市帶來校園氣息。</p> <p class="ql-block"> 來到卡萊梅格丹城堡時天完全黑下來了,腿快的楊大哥、汪同學(xué)捷足登上了城堡,而我們只能在薩瓦河與多瑙河兩河交匯處的河邊,遠眺這個中世紀(jì)由巨大石塊建成、曾是重要防御基地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三張是正在舉辦城堡攝影展的照片,以慰未見真容之憾。</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在貝爾格萊德住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上午我們離開貝爾格萊德,特地去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遺址,吊唁犧牲的三位烈士。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部隊,用隱形轟炸機投下5枚炸彈,轟炸我大使館,導(dǎo)致邵云環(huán)、許杏虎和朱穎當(dāng)場犧牲,數(shù)十人受傷,大使館建筑嚴(yán)重損毀。在被炸遺址前,現(xiàn)已建起一幢中國文化中心大樓,成為中塞友好的重要橋梁。</p> <p class="ql-block"> 從貝爾格萊德市到諾維薩德市(又稱新農(nóng)場)僅用了兩小時,諾市是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座落在多瑙河的一個彎道上,沿河風(fēng)光旖旎。它的地標(biāo)建筑是彼得羅瓦拉丁要塞,也是歐洲第二大堡壘,建于1690年,是前南斯拉夫的北大門,也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 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jì),最初是為了關(guān)押犯人而修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成為抵御外敵的重要防御工事。城堡的建筑風(fēng)格獨特,我們在城堡的城墻上走了?圈,一邊俯瞰整個城市美景,一邊是多瑙河的彎延的水道。</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中餐館樓頂上俯瞰諾德維薩的街景,現(xiàn)代與古典交融。</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來到諾德維薩自由廣場,它從十八世紀(jì)以來一直是集會慶典的地方,并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名字:奧匈帝國統(tǒng)治時期叫約瑟夫廣場,是以茜茜公主的丈夫的名字命名的;一戰(zhàn)后更名為革命廣場;二戰(zhàn)后才改稱自由廣場,在這里有市政廳和天主教瑪麗教堂、還可以看到各種街頭藝人表演,還有各種購物、餐飲去處,很多市民都會來散散步或坐一下喝一杯,很輕松很和諧!</p> <p class="ql-block"> 廣場的東正教堂里正舉辦婚禮,教堂外的親友敲著鼓、拉著歡快的曲子在祝福。</p> <p class="ql-block"> 街頭的藝人在唱著民歌,一群游客也駐足加入合唱,歡樂氣氛熱烈濃郁。</p> <p class="ql-block"> 街頭白胡子老爺爺在吹?種不知名的樂器,我也跟著歡樂了?把。</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點我們離開塞爾維亞的諾德維薩,過境去匈牙利塞格德,然后在布達佩斯游玩了兩天(匈牙利的內(nèi)容在《奧捷匈和巴爾干之行?》中呈現(xiàn)),于10月7日晚登機飛回國內(nèi),至此,16天的奧捷匈和巴爾干之旅全部結(jié)束。</p> <p class="ql-block"> 再見了,美麗的巴爾干,你的多姿多彩讓人流連忘返!再見了,厚重的巴爾干,你的悠久歷史讓人永久探尋!再見了,神奇的巴爾干,愿你永離戰(zhàn)爭、發(fā)展如日中天!</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