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摘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p><p class="ql-block">注釋:信言:真實的話。</p><p class="ql-block">辯:巧辯,善說,伶牙俐齒,賣弄口才,舌吐蓮花,信口雌黃。</p><p class="ql-block">既:盡,全力。</p><p class="ql-block">【概念轉(zhuǎn)述】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p><p class="ql-block">【個人體驗】這一章是《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也是一個首尾呼應(yīng)的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經(jīng)解經(jīng),我們可以讀出來有很多章節(jié)內(nèi)容:“道可道,非常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p><p class="ql-block">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可以讀到“不尚賢”,“無私成其私”,“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p><p class="ql-block">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中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p><p class="ql-block"> 全文《道德經(jīng)》講到了這個世界的來源,教會我們思考做人做事的原點,從不爭、有和無以及正反合的思想深入了解道為何物。做人做事我理解到的是三個層次,第一是人道,有邊界感,二元對立,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互不傷害,和諧共存;第二是圣道,利他精神,“無私成其私”,人情練達,略有刻意,如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第三是天道,也就是愛,“視子女如眾生,視眾生如子女”,天人合一,如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lt;/p><p class="ql-block"> 對生活工作指引的思想有①不捧殺別人,也不被人捧殺,保持獨立的思想意識,什么剪頭發(fā)、瑞士卷、珠海撞人、子龍打假等事件,隨波逐流的事貌似司空見慣。②越學(xué)習(xí)越無知,高人總是不顯山、不露水。③提高感知力,提升幸福度;④懂得跳入跳出,提升反思和總結(jié)能力,領(lǐng)導(dǎo)就是托舉的代名詞。</p><p class="ql-block">【行動指引】繼續(xù)學(xué)習(xí),下一輪學(xué)習(xí)把總結(jié)寫的短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