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嶗山太清宮(2024.11.9)

水精靈

<p class="ql-block">  嶗山太清宮俗稱下宮,是嶗山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道院。位于嶗山最南端的寶珠山下,環(huán)圍寶珠山七座山峰,主峰為老君峰,老君峰居中,左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依次而東,右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宮在峰下,大海當(dāng)前。南面是嶗山頭,西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從大的范圍來看是三面環(huán)海一面靠山;從小的范圍來看,則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形成海抱仙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負(fù)陰抱陽的獨特地理景觀。由于被三面的群山環(huán)抱,擋住了冬季北來的寒流,南向大海,保證了氣候的溫暖濕潤,因而形成了獨特的近似江南的氣候環(huán)境,冬無嚴(yán)寒,夏無酷暑。全國各地的植物均能在此生長,顧炎武謂其“山深多生草藥,而地暖能發(fā)南花”,被譽為“北國小江南”,是最適宜養(yǎng)生居住的風(fēng)水寶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嶗山的盛名,得益于嶗山的道教。</p><p class="ql-block"> 太清宮占地3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殿,以附屬設(shè)施關(guān)岳祠、東西客堂、坤道院等構(gòu)成的房舍共150余間。每個大殿都立有山門并有便門甬道相通,房舍基本上承襲著宋代建筑規(guī)模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面闊15米,高9米半為嶗山花崗巖砌成。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rèn)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fēng)格,自然被廣泛地應(yīng)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biāo)識引導(dǎo)、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jì)念頌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太清牌坊陽面,“嶗山太清宮”五字為前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閔智亭道長所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劉懷遠道長所題?!伴仭弊忠鉃椤翱諘纭薄Gf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fēng)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伴佋肥サ隆笔侵妇邆涓呱衅沸械南扇司幼≈?。</p><p class="ql-block">太清宮牌坊上面的紋飾圖案清晰,可謂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即包羅萬象又蘊含豐富的道教文化精粹。它的底座共分三層,最底下的圖案為鶴鹿同春,第二層是用玉如意連在一起的柿子,寓意事事如意。第三層上面有蝙蝠,壽字,及銅錢,蝙蝠在道教代表福氣的意思,平常人們所說平安是福健康也是福。而接下來連在一起的銅錢則有財富俸祿的意思,它們和在一起正應(yīng)道家所講的三星高照福祿壽。</p><p class="ql-block">太清宮牌坊的抱鼓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道家四方護法守護神中,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五行方位中,青龍東方木,白虎西方金,朱雀南方火,玄武北方水。陰陽五行是道家所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再往上看石牌坊上有12生肖,道家稱12地支,再配以10天干及陰陽五行,又構(gòu)成了60花甲子又稱60太歲,每一年有一個值年太歲掌管人間一年的禍福,60年一輪回。而人們出生那一年的太歲被稱作本命太歲。牌坊四根沖天柱上的四條龍代表四季,牌匾中間正反24條龍代表24節(jié)氣。而整個石牌坊從底到頂貫穿有101條龍,形態(tài)各異,代表著嶗山太清宮是百里挑一的風(fēng)水寶地。</p> <p class="ql-block">風(fēng)景題刻“翠瀾”,鐫于太清宮灣碼頭旁之石陰,此處為太清宮八景之一。鐫此二字,半沒海中,隨海潮之起落時隱時現(xiàn),亦頗成趣。草書,字徑130厘米。為青島市蔡省廬書。</p> <p class="ql-block">遠眺整個太清廣場,會看到剛?cè)岵拿?。嶗山的山脈硬朗剛勁,嶗山的海無盡溫柔。陽光明媚,海風(fēng)習(xí)習(xí),真的是“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比绻门龅接徐F的日子,便能體會到什么叫云霧繚繞,仙山道場。</p> <p class="ql-block">過牌坊,左邊旁邊,立于太清宮南側(cè)墻外的道教圖騰“太極圖”。太極圖的右側(cè)立有半月形巨石,石壁刻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大字,左側(cè)下方是“長春真人”丘處機來嶗山的簡介碑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石刻地處“波海參天”刻石略北山谷中。全真道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邱處機吸取了佛教的叢林制,建立了道教的叢林制,北京的白云觀為第一叢林,明、清以來嶗山太清宮又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p><p class="ql-block">據(jù)《太清宮志》有關(guān)北七真降臨該宮的記載,又增刻了一段文字如下:“宋慶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長春、劉長生同其他道侶五人號曰七真,由寧海之昆侖山來游嶗山,止于本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字徑1米。順著通道向太清宮東側(cè)的山門走,前行右側(cè)為影壁“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嶗山太清宮山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dāng)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biāo)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p> <p class="ql-block">進入山門,對稱的兩個建筑分別為鐘樓和鼓樓。古語:晨鐘暮鼓,道觀晨起道士敲鐘為“開靜”,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晚上敲鼓則名為“止靜”,意味著一天的結(jié)束。目的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yán)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xué)苦修,不要偷懶。警示道眾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p> <p class="ql-block">進入山門,你會看到第一個神殿,里面供奉的是道教的護法神王靈官。常被塑于山門之內(nèi),鎮(zhèn)守道觀,是道教的護法神將。其神職為糾察天上人間,除邪去惡,不遣余力,故百姓贊其“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p> <p class="ql-block">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俗稱“泰山奶奶”。她是東岳大帝之女,為泰山女神,掌管婚姻和生育,是中國古代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在我國北方信仰極盛,廟宇遍布長江以北,素有“北碧霞南媽祖”之說。道教稱男子得道者為真人,女子得道者為元君。碧霞元君左右常配祀送子娘娘、眼光娘娘。元君閣兩邊供奉的是道教有名的八仙 ;鐵拐李、鐘離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p> <p class="ql-block">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姥)元君,為北斗眾星之母,道教稱她為“圓明道母天尊”,又稱“紫光夫人”。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其形象為三目四首八面,神威浩蕩、法力無邊,在道教的地位非常尊貴。</p><p class="ql-block">據(jù)《北斗本生真經(jīng)》載:在遠古的一個國家,國王周御王圣德無邊,他的妃子紫光夫人也賢慧聰敏。一年春天,紫光夫人在蓮池化生九朵金蓮,經(jīng)七晝夜而化生九子:老大是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的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老二是北極大帝,也是四御之一。其余七子分別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是為北斗七星。因為生有眾子的功勞,紫光夫人被封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又稱斗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為值年之神,掌管一年禍福。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p> <p class="ql-block">儀門即禮儀之門,是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也是太清宮的標(biāo)志性建筑。儀門一般作為古代官府中的第二道正門,中間大門是不開的,只有迎接皇帝、宣讀詔書和重大慶典時才可以開中門。在宋初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敕建太清宮,作為嶗山高道劉若拙的道場,屬于皇家廟宇,所以可以建儀門。 “儀門”其實就是原來太清宮的正門,也就是山門,那時元君閣和元辰殿等還沒有建。相傳“儀門”的中門只有真龍?zhí)熳涌梢酝ㄟ^,所以一年到頭幾乎都是大門緊閉。只有少數(shù)時間開放,用來迎接重要的來賓以示太清宮的待客之道。</p><p class="ql-block">門上方有三幅彩繪,分別是“天官賜福圖”,“軒轅黃帝出巡圖”,“童子拜壽圖”。 其寓意為“福、祿、壽”。所以有善男信女來太清宮拜神仙,求官求財?shù)膹淖髠?cè)的天官賜福門進入,求子求壽的從右側(cè)的福壽康寧門進入的說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儀門的背面,隱藏著“洞天福地”四個大字,門后的圖分別為“和合二仙”,“八仙過?!焙汀扮娯笀D”。和合二仙是我國民間傳說的愛神,為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主婚姻和合。八仙過海乃是中國最膾炙人口的古老的神話傳說之一。八仙每個人作用不同,也有寓意以和為貴。鐘馗是中國神話中的神祇,一生剛正賢能,道教中稱“翊圣雷霆驅(qū)魔辟邪鎮(zhèn)宅賜福帝君”,簡稱“鎮(zhèn)宅真君”、“驅(qū)魔真君”、“驅(qū)魔帝君”。</p> <p class="ql-block">【銀杏】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銀杏出現(xiàn)在幾億年前,是第四紀(jì)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現(xiàn)存活在世的銀杏稀少而分散,上百歲的老樹已不多見,和它同綱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滅絕,所以銀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稱。銀杏樹的果實俗稱白果,因此銀杏又名白果樹。銀杏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jié)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jié)果,因此有有人把他稱為“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具有觀賞,經(jīng)濟,藥用價值。</p> <p class="ql-block">太清宮共有古銀杏樹21株,樹齡超過1000年的有五株。三官殿山門兩側(cè)各一株,據(jù)傳為宋初劉若拙手植。《太清宮志》記載: “三官殿前有古銀杏兩株,分列門之左右,樹齡之古,傳植于本宮建廟之初。兩干競發(fā),葉茂枝繁,且具有特性,春先容秋晚凋,較之別樹相差數(shù)十日。有游侶嘗題詩曰 :‘殿前兩白果,老樹霄漢干’。又有‘白果耐冬多閱劫’等句,皆贊此樹之高大奇?zhèn)ヒ?。其余多株,皆不及此兩株焉?!?lt;/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為道教主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尊神。三清是道教教理成神的重要體現(xiàn),《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氣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何為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yǎng)形煉精,積精化氣,煉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彼匀寮劝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教宇宙觀,也隱含著丹道逆修成仙的道教修煉觀。</p><p class="ql-block">玉清元始天尊,左手拈一圓球,右手虛托,即象征天地未形、陰陽未分之混沌狀態(tài)。上清靈寶天尊,捧一太極圖,象征著天地生成、陰陽分化的陰陽狀態(tài)。太清道德天尊,手執(zhí)寶扇,象征著天地交泰、陰陽相融而形成的和諧狀態(tài),這種和諧狀態(tài)才是萬物得以生長發(fā)育的基本保證,故曰:三生萬物。</p><p class="ql-block">從三清殿內(nèi)可以看到山頂上的老子像,也是整個太清宮觀賞的最佳角度。</p><p class="ql-block">三清殿內(nèi)還有一顆高大的古樹,為側(cè)柏。側(cè)柏屬柏科常綠大喬木,樹形美觀,材質(zhì)堅實,以長壽著稱。太清宮共有700年以上的古側(cè)柏數(shù)2株,一在三清殿院內(nèi),與凌霄共生,夏季的時候尤為壯觀;一在三清殿院外。</p> <p class="ql-block">東華殿供奉東華帝君、太陽帝君、南極長生大帝神位。東華帝君,即東王公,為陽氣之精,與西王母分管陰陽二氣。太陽帝君,即為太陽神。南極長生大帝,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即為南極仙翁,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道教認(rèn)為東華主福、南極主壽。</p><p class="ql-block">王母殿供奉西王母、太陰星君、九天玄女神位。西王母為道教地位最高之女神,為陰氣之精,與東王公共理陰陽之氣。太陰星君,即月神。九天玄女,西王母的使者,俗稱九天娘娘、玄女,司兵,主兵殺之職,軒轅黃帝之師,授黃帝兵符印劍,是道教信仰中的戰(zhàn)神與美神,為正義之神。</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是嶗山最早的道教廟殿,為布局工整的三進殿院。三官殿的主殿屬單檐硬山式磚石結(jié)構(gòu)殿堂,頂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額為木雕篆書體長方形,是標(biāo)準(zhǔn)的宋代建筑。從宋代至今,三官殿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修繕,卻總是保留著宋代建筑的基本特點和風(fēng)格,雖不是富麗堂皇,卻不乏古樸莊嚴(yán),是典型的道教殿堂。</p><p class="ql-block">穿過帶有臺階的第二道門進入院中,迎面一個嶗山綠石,上刻“嶗山太清宮”字樣,秋季銀杏樹葉飄落此處,也是許多游客喜歡駐足的地方。院子的左側(cè)有一棵高大的“山茶花”,又名耐冬樹。傳由明朝道士張三豐從長門巖島所移栽,已有600余年。山茶花期長達半年(十一月至來年五月),隆冬季節(jié)迎風(fēng)怒放,雪壓翠綠,黃蕾紅瓣,惹人憐愛。</p><p class="ql-block">第三院落,也就是三官殿正殿。進入院門前,會看到兩棵千年銀杏樹,樹根盤綜錯雜,穿墻而生,生機勃勃。銀杏樹為道士劉若拙修太清宮時所栽。因兩棵樹皆為雄性,故而千年從未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迎面一棵“白山茶”,樹齡410年,花季春天,花大重瓣,白色如玉,為山茶樹之珍貴品種,太清宮獨此一棵,觀賞價值極高。以前它的對面有一棵紅色的山茶花“絳雪”,開花時節(jié),它與絳雪一紅一白,交相輝映,爭芳斗艷,實為太清宮隆冬季節(jié)的一大奇觀。但是“絳雪”已經(jīng)回天無術(shù)枯死了,后來太清宮把位于“三皇殿”的一棵600年的山茶花命名為“絳雪”。以對應(yīng)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香玉》故事。</p><p class="ql-block">三官殿供奉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神像。三官信仰最初來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又稱三元、三氣,屬于道教自然崇拜的范疇。東漢末年,張?zhí)鞄焺?chuàng)教時以老子為教主,同時供奉三官,認(rèn)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后被認(rèn)定為中國古代部落首領(lǐng)堯、舜、禹的化身,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圣誕日。三官信仰在我國民間極為隆盛,每逢三元日,百姓都要到三官廟祭拜三官大帝,以懺悔罪愆、祈福消災(zāi)。道教則認(rèn)為,若能出家為道,則不受閻王約束,而是歸三官大帝管轄。</p><p class="ql-block">天官、地官、水官,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三位部落領(lǐng)袖堯、舜、禹。相傳堯時敬天愛民,上有天相,以風(fēng)調(diào)雨順而被后人尊為天官;舜時民風(fēng)高尚,地不生災(zāi),故被尊為地官,后人常說的“堯天舜日”,可說是一種追憶;大禹繼承父志,因勢利導(dǎo),治理了空前的洪水災(zāi)害,故被尊為水官。道家供奉的神是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有過貢獻的歷史人物。 </p> <p class="ql-block">太清宮內(nèi)現(xiàn)有古耐冬5株。《太清宮志》記載:“本宮古耐冬有兩株,其一在三清院,年最久,傳云兩千年來枯而復(fù)榮者數(shù)次。載諸《聊齋志異》,名絳雪,曰花之神。清季以還,枝干著枯。本宮為維護起見,設(shè)柱敷架,平其技股,期其持久也。及民國二十三年秋,葉落枝焦,竟則全枯,歷四、五年了無生意。適值倭人入寇,枝以亂兵折作火頭,勢不能存,然又不認(rèn)邃去,幸留老干數(shù)尺,形若仰桶,因以磚塊實其竇,以防侵蝕。二十九年春,根部復(fù)萌怒芽,今已經(jīng)矣。其一在三宮殿院,系元時張三豐師手植,郁茂蔥籠,薈翠滿院,干約十?dāng)?shù)圍。年自霜降節(jié)前開花,遞禪代謝,直至次年谷雨節(jié)后始罷休。每屆冬令,滿樹紅綠,白雪輕敷,互相掩映,景色尤勝。”這兩顆古耐冬均已枯死,2006年以三皇殿院內(nèi)的耐冬為“絳雪”。</p> <p class="ql-block">三皇殿創(chuàng)建于唐末,為嶗山道士:“道化普濟真人”李哲玄所創(chuàng)建。李哲玄精于園林設(shè)計,對太清宮的甬道和附屬建筑布局進行了調(diào)整和修建,使之符合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xué)思想。而且根據(jù)九宮八卦的方位將三皇殿建于“開門”位置。因為在道教的九宮八卦方位中,只有“休門”、“生門”、“開門”這三門為吉門。這期間又植樹、修路、建庭院、載花圃,使太清宮園林布局形成正規(guī)的寺廟園林風(fēng)格,從而奠定了嶗山道教廟宇園林建筑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三皇殿供奉天皇、地皇、人皇神位,即中華民族的祖先神伏羲、神農(nóng)和黃帝,屬于道教祖先崇拜的范疇。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分陰陽、畫八卦、創(chuàng)立了婚姻制度,教人結(jié)網(wǎng)漁獵;神農(nóng)是農(nóng)業(yè)之神、醫(yī)藥之神,嘗百草、播五谷,教人稼穡 ;黃帝時正衣冠、訂禮儀、創(chuàng)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真正開始。道教有三祖,其中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p><p class="ql-block">三皇殿兩側(cè)的墻壁上,有兩塊圣旨碑鑲嵌,為成吉思汗虎符。特別是東邊一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于癸未年(1223)敕諭嶗山高道、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開山鼻祖丘處機掌管天下道事的圣旨?!罢嫒说教幦珉抻H臨”,可見,丘處機當(dāng)時極受成吉思汗的尊敬。這也奠定了全真派在那個時期道教中的領(lǐng)導(dǎo)地位,全真道大興天下,嶗山各宮觀遂歸宗于全真派。</p><p class="ql-block">除了殿宇,三皇殿院中還有兩棵帶有靈性的千年古樹,讓游客浮想聯(lián)翩流連忘返。一棵是近7米高樹齡600多年的耐冬;樹高冠大,幾乎占據(jù)了半個庭院。樹前立石刻“絳雪”二字,以供觀賞。 另外一棵是由開山祖師張廉夫親手栽植的,樹齡有2100年以上的漢柏。此樹曾遭雷擊火燒而不死,被稱為神樹。如今漢柏樹上又寄生了一棵纏在在樹干上的凌霄,蜿蜒盤曲于樹之主干,故又被稱為古柏盤龍或龍蟠樹。更神奇的是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棵小樹,經(jīng)鑒定是一棵刺楸,所以這一奇跡被稱為“三樹一體”,實乃是太清宮的鎮(zhèn)宮之寶。</p><p class="ql-block">救苦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又稱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有“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號,簡稱救苦天尊。相傳其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統(tǒng)御萬類。道教說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來,誓愿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p><p class="ql-block">一側(cè)供奉的是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稱慈航仙姑真人,也稱慈航大士,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登場的人物。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門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她相貌端莊慈祥,經(jīng)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p><p class="ql-block">一側(cè)供奉的是純陽帝君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他是道教“北五祖”(王玄甫、鐘離權(quán)、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之一。內(nèi)外丹家,有《內(nèi)外丹百字吟》存世。呂洞賓為古今獨樹一幟的仙人,成仙得道后,不登仙界,普化眾生。</p><p class="ql-block">耿義蘭是明萬歷年間的道士,耿義蘭,字芝山,號飛霞,山東高密人,生于明正德四年。嘉靖年間考中進士,后棄官在嶗山太清宮拜高禮巖為師修道。數(shù)年后隨師游華山,在北斗屏掛旃10余年,跟華山道士趙景虛學(xué)道理、演法術(shù)。后辭別師父游訪北京白云觀,掛旃數(shù)年,在白云觀主持王昆陽門下學(xué)玄數(shù)年后返回嶗山慈光洞靜修。萬歷十三年,憨山和尚在太清宮前建海印寺,太清宮道士劉真湖與之爭廟址,又以宮中主持之死引發(fā)官司。耿義蘭助劉真湖、賈性全等人上訴于縣、州、府衙,各級官吏因憨山位高權(quán)重,多次將耿義蘭打得遍體鱗傷。耿義蘭不屈,赴京告御狀而不得受理。耿不氣餒,仍多方上告。如此10年,在白云觀主持王昆陽的幫助下,此狀于萬歷二十三年始獲受理提審,又經(jīng)5年案辯,終于勝訴。一場保護道教廟場的官司,歷經(jīng)16載,耿道士受了無數(shù)次毒打和屈辱而不灰心,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萬歷皇帝在御批“毀寺復(fù)宮”的同時,為嘉獎耿義蘭護教有功,敕封他為“護教真人”,并頒賜新版本的《道藏》5485卷;欽賜御傘御棍、金冠紫袍,永鎮(zhèn)山宮廟場。經(jīng)過這次官司,嶗山太清宮由近乎凋蔽獲得巨資修復(fù),一時聲名遠播,各地道士紛紛前來參玄閱經(jīng),太清宮又是一番空前繁榮。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耿義蘭飛升,壽110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漢柏凌霄】圓柏即檜柏,屬柏科常綠大喬木。太清宮有樹齡2150年以上的古圓柏樹2株,即著名的漢柏凌霄,據(jù)傳為嶗山道教開山始祖張廉夫手植。整棵樹現(xiàn)高20多米,胸5.25米,需要3-5個人才能環(huán)抱過來。柏樹中空處有凌霄寄生,蜿蜒盤曲于樹之主干,故又稱古柏盤龍或者龍蟠樹。更神奇的是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棵小樹,經(jīng)鑒定是一棵刺楸,所以這一奇跡被稱為“三樹一體”,此樹曾遭雷擊火燒而不死,被稱為神樹,乃嶗山太清宮鎮(zhèn)宮之寶 ;另一棵在儀門東側(cè),干支扭曲蒼勁,樹形奇特優(yōu)美。 《太清宮志》記載:“三皇殿院有古柏兩株,約近兩千年,喬聳浮云,姿態(tài)奇秀,凌霄附繞其上,蔓掛虬枝,蒼翠裊娜,耐人觀賞,藝人或以丹青摹寫之,或以詩歌頌贊之,近世攝影者更是皆踵相接,實則形狀奇?zhèn)ナ[蔚異常也?!?lt;/p><p class="ql-block">【側(cè)柏】屬柏科常綠大喬木,樹形美觀,材質(zhì)堅實,以長壽著稱。太清宮共有700年以上的古側(cè)柏數(shù)2株,一在三清殿院內(nèi),與凌霄共生;一在三清殿院外。</p> <p class="ql-block">【花神·絳雪】又名耐冬,屬山茶科,又名山茶、曼陀羅、玉茗等,為南方植物。青島市的耐冬花期特長,從每年的11月可以持續(xù)開到來年5月份,能在戶外越冬生存,故稱“耐冬”,被選為青島市市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龍頭榆·唐榆】樹干盤曲,形似龍頭,因此稱為龍頭榆。屬榆科植物,學(xué)名糙葉樹,為南方樹種,樹齡1200年,樹高18.2米,胸徑130余厘米,為嶗山珍貴古樹名木。系唐代李哲玄手植,因此也稱之為唐榆。</p><p class="ql-block">《太清宮志》記載“樹在逢仙橋北段之右,系唐代李公所栽,干曰卅十余圍,高約十余丈,形狀奇古,宛若蒼龍俯窺,垂枝及地,蔭可數(shù)畝。雖千余年古株,而干無枯容,皮無裂意,蓋受露蔚之滋,溪流之潤,以毓成奇?zhèn)ブ^之也?!?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嶗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摸摸老龍頭,一世永無愁;摸摸老龍背,長命到百歲;摸摸老龍尾,做事有頭有尾”。</p> <p class="ql-block">太上老君居于太清天,太清宮即是老君道場。全真教祖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教,倡導(dǎo)三教歸一,即以老子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故老子太上老君為全真最高神。明末顧炎武《嶗山歌》有“云是老子曾過此,后有濟北黃石公”之句,嶗山太清宮背依主峰名亦為老君峰。故而在老君峰下、太清宮內(nèi)修建大型老子露天神像,與道教傳統(tǒng)、人文歷史、自然環(huán)境相得益彰。老子像凈高36米,底座28米。老子像形貌系根據(jù)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老子形貌,并借鑒孔子贊嘆“老子猶龍”而設(shè)計,造像面部采用龍的形貌特征,額頭頂大、眉骨凸出、兩眼深邃、面容清古。左手食指指天,右手指地,意為“開天辟地,唯道獨尊”。2011年破土動工,2016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教有先天老子、后天老子之說,先天老子為道之化身,具有開天創(chuàng)世與救贖教化之神格,尊稱為“太上老君”。東漢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沌之未判,窺清濁之未分。”漢末張陵創(chuàng)教,奉老子為教主,稱太上老君,并作《老子想爾注》以教道民,稱“一者,道也?!簧⑿螢闅?,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对企牌吆灐吩?,“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混元皇帝圣記》說:“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因道無形、無相、無名,故以道、自然、老子、老君、混元皇帝等強稱之。后天老子,則是太上老君第十八次萬劫度人的化身,也就是春秋時期的老聃,他的《道德經(jīng)》是道教祖經(jīng),也被視為中國歷史上首部私家哲學(xué)著作。歷代帝王對其尊敬有加,唐太宗云:“朕之本系出于柱下史”尊老子為祖先。唐玄宗上封號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宋真宗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p><p class="ql-block">老子出關(guān)一直被人們津津樂地道傳說著,演繹著。老子出關(guān)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家將“紫氣”當(dāng)作吉祥、祥瑞,生子時若紫氣滿室,古人認(rèn)為此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dāng)作吉祥的象征。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币渤闪说澜涛幕械囊粋€著名的意象,青牛后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了。</p> <p class="ql-block">嶗山太清宮植被豐富多樣,品種匯集大江南北,為青島市古樹名木薈萃之所,堪稱一絕。所謂古樹名木,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于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我國對于古樹名木的分級為三級,其中一級古樹是指柏樹類、白皮松、七葉樹,胸徑(距地面1.2米)在60厘米以上,油松胸徑在70厘米以上,銀杏、國槐、楸樹、榆樹等胸徑在100厘米以上的古樹,且樹齡在500年以上的;二級古樹是指柏樹類、白皮松、七葉樹胸徑在30厘米以上,油松胸徑在40厘米以上的,銀杏、楸樹、榆樹等胸徑在50厘米以上的,樹齡在300--499年之間的;三級古樹則是指樹齡在100--299年之間的。</p> <p class="ql-block">嶗山太清宮內(nèi)現(xiàn)存古樹名木70余株,其中樹齡在2000年以上的有兩株,2000年以下、1000年以上的有六株,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的有十六株;500年以下、300年以上的有八株;3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四十余株。這些古樹名木不但是活著的歷史見證,更體現(xiàn)了道教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態(tài)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