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梭船鏈串鎖中流, 廣濟名橋譽九州。 </p><p class="ql-block">座座亭臺觀勝景,層層樓閣豁吟眸。</p><p class="ql-block">可開可合迎千客,宜渡宜行過百舟。</p><p class="ql-block">日暮青山相視笑,沉浮水墨縱情謳。</p><p class="ql-block">(七律,平水韻,十一尤)</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十日,我們在南澳島吃完旅游套餐后驅(qū)車前往潮州。因為廣濟橋下午五點要閉園,所以我們第一站就到了廣濟橋。</p> <p class="ql-block">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睆V濟橋,又名湘子橋,是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的古橋。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自南宋始建以來,廣濟橋在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中成為見證潮州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活化石”?!叭倩浿?,其功甚大也”,“廣濟橋”稱謂自此始,并因“十八梭船二十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特點而與河北趙州橋、 泉州洛陽橋、北京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p> <p class="ql-block">永濟橋全長500余米,東岸橋墩13座,西岸橋墩11座。由于“中流警湍尤深, 湘子橋不可為墩”,中間只能用18只梭船并排構(gòu)成一列橫隊,用鐵索連成浮橋。</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韓愈發(fā)往潮州擔任刺史后,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游玩。但深感過江的辛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p> <p class="ql-block">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后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漏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后幾墩沒有修起來。</p> <p class="ql-block">廣濟和尚造西面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后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shù)匾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睆V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鎮(zhèn)烏洋山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因此,最后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么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 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為浮橋。這樣,人們?yōu)榧o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稱“廣濟橋”。</p> <p class="ql-block">當然,這只是一個神奇?zhèn)髡f,而事實并非如此。由于韓江水勢湍急,阻斷了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匯通。宋乾道七年,潮州太守曾汪想到若在江上建一座橋,或許可以方便群眾周濟民生。</p> <p class="ql-block">盡管在八百多年前,中國的造橋技術(shù)已經(jīng)發(fā)展的非常成熟。但在水深湍急、六百米寬的韓江上造橋,將是一件多么艱難而大膽的設(shè)想。曾汪,這位魄力非凡的太守在浩瀚的韓江中游,州城東門廣濟門處,建起了橫斷韓江湘子橋(廣濟橋)第一個的巨大石墩。再置大船86只,架舟為梁,拴以大繩,成為一座浮橋。公元1171年,廣濟橋第一版問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至明正德八年(1513),跨越三個朝代、342個年頭。最終,一座24座橋墩(東段13座,西段11座),橋中間以18只梭船連成浮橋的;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于一體的中國唯一一例古石橋徹底竣工。橋墩、橋梁均以巨石砌成,石梁長13米至15米,寬近1米。18艘梭船纜繩遠遠的牽引在岸邊“十八梭船廿四洲” “一里長橋一里市”</p><p class="ql-block">每遇洪水泛濫或有船通過,可解掉系船鐵索、移開梭船,瞬間變成開閉式浮梁橋。</p> <p class="ql-block">所謂“十八梭船”就是指浮橋部分的十八艘船,而“二十四洲”則是指二十四個橋墩。梁舟結(jié)合,剛?cè)嵯酀袆佑徐o,有起伏有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lián)閣、聯(lián)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段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清乾隆年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柏ニ臉桥_廿四樣”是指廣濟橋在草創(chuàng)階段,便有筑亭、“覆華屋”于橋墩上的舉措,并冠以“冰壺”“玉鑒”“蓋秀”等美稱。明宣德年間,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126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筑樓臺,并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云蘅、冰壺、小蓬萊、鳳鱗洲、摘星、凌波、飛虹、觀滟、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耙焕镩L橋一里市”,是因為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jīng)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臺,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mào)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廣濟橋:每天10:00-17:00,18艘梭船連成一線;其他時間會被拖到岸邊。構(gòu)成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的“十八梭船廿四洲”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1988年,國務(wù)院公布廣濟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廣濟橋修復(fù)工程動工,按明代風格修復(fù),橋中部恢復(fù)為浮橋,橋墩上建亭臺樓閣。2007年9月竣工,再現(xiàn)其梁舟結(jié)合、重瓴聯(lián)閣的華麗風姿,并作為旅游觀光步行橋?qū)τ慰烷_放。</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晩上八點開始在韓江江堤拍攝的廣濟橋燈光秀的部分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