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淺冬中岔古堡的尋憶之旅</p><p class="ql-block"> 淺冬的清晨有毛毛細雨飄落,因了幾天前的一個約定,我坐公交去市區(qū)和友人一起去甘谷八里灣的中岔,去看那個漂亮充滿故事的船型古堡、農(nóng)耕博物館和守護它們的鄉(xiāng)賢程世雄也叫程政委。</p><p class="ql-block"> 這幾天,因細雨和低氣溫的緣故,在通往人民公園的那條青年南北路上,銀杏葉黃的讓人歡喜,而我卻無暇顧及。早已等候在公園門口集合點的友人們相互問候和寒暄著,等候交通工具的到來。終于,萬事俱備,向著今天的目的地出發(fā)。</p><p class="ql-block"> 同車而行都是各方面很優(yōu)秀的老師,聽著老師們談古論今,而我就像個剛剛?cè)雽W(xué)的學(xué)生,耳朵和心都顧不過來,想聽和想記的知識太多。我前排坐著的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淑漫老師,她可是我好多年前就喜歡和崇拜的天水美女作家之一。今日有幸相遇,且同車,還能和老師近距離的交談,甚是開心。</p><p class="ql-block"> 沒來中岔之前,我也曾在幾位老師的文章里領(lǐng)略了八里灣中岔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船型古堡,以及原空軍軍醫(yī)大學(xué)干休所所長程世雄和他的父老鄉(xiāng)親,對古堡修繕和對農(nóng)耕博物館的成立和對老物件的保護。</p><p class="ql-block">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感覺漫長且短暫。</p><p class="ql-block"> 淺冬的甘谷八里灣鎮(zhèn)的中岔村,宛如一幅寧靜而古樸的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鋪展。</p><p class="ql-block"> 然而,當真正踏入這片土地時,還是被深深的震撼到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獨特的船型古堡的大門,和門口的一幅幅碑文,最為顯眼的就算大門左邊的這塊由書法家、詩人謝承旭老師,書寫的李子偉老師的中岔贊,后由程世雄先生將其攜刻成樹碑,以及進入古堡大門圍繞院墻一周,兩側(cè)的用各個行業(yè)領(lǐng)域里名人書法所刻的碑文,以蒼勁溫婉的筆觸和深刻的紋路,記錄著每一塊碑文的故事,給人一種震撼。</p><p class="ql-block"> 踏入這座古堡,它宛如一位安靜沉睡的巨人,雖經(jīng)歷了歷史歲月長河中風雨的侵蝕,卻依然散發(fā)著神秘而莊重的氣息。沿著古堡先人們用泥土夯起來以及后人修修補補的城墻漫步,透過小小射擊孔遠望,仿佛能聽到古人和歷史的低語。古城墻上厚重的苔蘚,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曾今護佑過鄉(xiāng)民,躲過匪亂的堡子,后來,鄉(xiāng)親們?yōu)榱烁兄x它的救命之恩,就在堡子里修建了關(guān)帝廟和戲臺,成了鄉(xiāng)親們敬神、看戲和聯(lián)絡(luò)鄉(xiāng)情的地方。破四舊那會,廟里的神像被迫拆除,但純樸的鄉(xiāng)民為了保住廟院,便把村里的小學(xué)搬到了堡子里,把廟宇當成了教室,才得以保留至今。有風悄然拂過,仿佛帶來了堡子往昔的金戈鐵馬與繁華盛景。</p><p class="ql-block"> 農(nóng)耕博物館猶如一座時光的寶庫,陳列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勤勞。那些古老的農(nóng)具,仿佛在講述著曾經(jīng)的春播秋收,讓人心生敬畏。更如一座時光的驛站,靜靜陳列著歲月的痕跡。每一件熟悉的農(nóng)具都承載著先輩們的汗水與希望,讓人對農(nóng)耕文明的演進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在農(nóng)耕博物館的角落里,陳列著紡車、瓦罐、風車子、石磨、碾子、鋤頭、鐮刀、犁鏵、簸箕、扁擔等,它們?nèi)缤瑲q月的史官,默默講述著往昔農(nóng)耕生活的故事。置身在博物館靜立,緩緩閉目,任思緒游離。身旁,每一件熟悉的農(nóng)具,都似有千言萬語。紡車,曾在農(nóng)婦的手中咿呀轉(zhuǎn)動,纖細的棉線在飛旋中交織成溫暖的布匹,承載著家庭的溫暖與期待。每一次的轉(zhuǎn)動,都是生活的律動,是勤勞的雙手與堅韌的意志共同譜寫的樂章。瓦罐,質(zhì)樸而敦實,它們盛裝過歲月的酸甜苦辣。從清冽的井水到香濃的米粥,瓦罐見證了一家人的溫飽與歡笑,那一道道細微的裂紋,恰似歲月留下的溫柔印記。風車子,在微風中輕盈地舞動,篩選著谷物中的雜質(zhì),仿佛是大自然與人類合作的優(yōu)雅舞蹈。它的每一次轉(zhuǎn)動,都為收獲增添了一份純凈與美好。石磨和碾子,沉重而堅定。它們在日復(fù)一日的勞作中,將谷物研磨成生活的希望。那粗糙的表面,銘刻著歲月的滄桑,也見證了人們對豐衣足食的不懈追求。鋤頭輕語,講述開墾的艱辛,田壟在它的揮舞下成型。鐮刀低吟,訴說收獲的喜悅,金黃的麥浪曾是它的功勛。犁鏵傾訴,深耕土地的使命,翻開的每一寸土都孕育希望。簸箕輕搖,篩選生活的瑣碎,留下的是飽滿與純粹。扁擔嘎吱,挑起生活的重擔,堅韌的肩膀不曾畏縮。與它們對話,就是與過去的歲月相擁。感受汗水的溫度,聆聽勞動的贊歌。這些古老的物件,雖已在時代的浪潮中漸漸退隱,但它們所蘊含的農(nóng)耕智慧和勤勞精神,卻永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當我們凝視它們,仿佛能聽到那遙遠的吆喝聲,感受到那曾經(jīng)熱烈而充實的農(nóng)耕生活。它們是農(nóng)耕文明的珍貴遺產(chǎn),是我們心靈深處永遠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空地,友人早已為我們?nèi)计鹆寺短斓墓薰薏?。爐火跳躍,罐中的茶水翻滾,熱氣升騰,茶香四溢。大家圍坐,目光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好奇與感慨。我們傾聽程世雄政委講述古堡的神秘故事,與李子偉老師探討農(nóng)耕文化的深遠影響,話語在茶香中交織,思緒在歷史的長河中飄蕩。我們品味著罐罐茶的醇厚,感受著友情的溫暖,仿佛與這古老的中岔融為一體。 </p><p class="ql-block"> 午飯,是一碗干部下鄉(xiāng)菜(雞蛋豆腐炒粉條),我是第一次吃這樣的用柴火炒制的菜,它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和質(zhì)樸的情懷,另配一碗放了腌韭菜的酸湯,那獨特的酸辣味道刺激著食欲。友人有圍聚在桌旁的,有的站著,姿態(tài)各異,吃相紛呈。他們大口咀嚼著,每一口都充滿了對食物的尊重和享受。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滿足與愜意,仿佛在這平凡的飯菜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諦。笑聲與飯菜的香氣交織在一起,讓這個午間充滿了溫暖和歡樂。</p><p class="ql-block"> 其實,無論是站著的,還是坐著的,每一種姿態(tài),每一種吃相,都是真實而生動的生活畫卷。在這簡單的午飯中,我們分享著美食,也分享著彼此的故事和心情。干部下鄉(xiāng)菜的醇厚,酸湯的獨特,友人們的歡聲笑語,共同構(gòu)成了這難忘的午間時光,成為記憶中一抹溫暖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歡聚、啟程還是別離,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如現(xiàn)在這般,它們讓我們體驗到生活的多彩,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在這淺冬的中岔,船型古堡的莊嚴、農(nóng)耕博物館的傳承、碑林的深邃、友人們的情誼以及那香醇的罐罐茶,共同編織成一段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與眷戀告別,但中岔的記憶,如同那永恒的茶香,深深地印刻在心底。 </p><p class="ql-block"> 后記:用我稚氣雜亂無章的文字,是無法將這次研學(xué)的所見所聞書寫妥帖的。然而,農(nóng)耕博物館的里的那些老物件,還是讓我流連忘返,許是那些物件里也留有我無法磨滅的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