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乘坐k7924從額濟(jì)納15小時到達(dá)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轉(zhuǎn)K4518近4小時到大同。</p> <p class="ql-block"> 來到山西大同才知道大同文旅實(shí)在太貼心了,60歲以上各景點(diǎn)門票全免??。</p><p class="ql-block"> 在大同交通還特別方便,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大同景區(qū)直通車”,就可購票坐直通車往返懸空寺、應(yīng)縣木塔和雁門關(guān),發(fā)車時間上車地點(diǎn)標(biāo)注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 大同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國南都、北魏首都,遼、金、元初陪都。</p> <p class="ql-block"> 為方便出行,我們選擇在大同古城煙雨遙客棧住宿,這里干凈且安靜。</p> <p class="ql-block"> 到大同我們最先看到的就是大同城墻。原城墻建于明代,2008年開始在原城墻斷壁殘?jiān)幕A(chǔ)上,修復(fù)成現(xiàn)在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城墻高約14米,最寬的地方達(dá)16米多。</p> <p class="ql-block"> 城墻上的城樓</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里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的地標(biāo)建筑四牌樓,原四牌樓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處于大同古城中心,分別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個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為朱紅色,頂上覆黃色琉璃。</p><p class="ql-block"> 正門的坊額上有清代大同書法家王德馨書寫的街名,“和陽街”、“清遠(yuǎn)街”、“武定街”、“永泰街”。</p><p class="ql-block"> 戰(zhàn)火中都安然無恙的四牌樓,可惜50年代因妨礙交通被拆掉了,600多年歷史的四牌樓瞬間化為塵?!,F(xiàn)為2012年復(fù)建的。</p> <p class="ql-block"> 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那就隨我一起在大同轉(zhuǎn)轉(zhuǎn)吧。</p><p class="ql-block"> 大同華嚴(yán)寺就在古城內(nèi),始建于遼清寧八年(1062年),后毀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華嚴(yán)寺重修。</p><p class="ql-block"> 華嚴(yán)寺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也是中國現(xiàn)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華嚴(yán)寺建筑依東西軸線布局,總占地面積6.6萬平方米,整體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p> <p class="ql-block"> 華嚴(yán)寶塔高43.5米,采用純木榫卯結(jié)構(gòu),底部由100噸純銅打造,內(nèi)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被稱為千佛地宮。?為2010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 鐘樓</p> <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p> <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里供奉的毗盧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環(huán)殿壁畫為善財(cái)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教誨下,參訪五十三位老師,求得善知終成真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建于1140年的華嚴(yán)寺大雄寶殿,距今近900年,是我國現(xiàn)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整座殿堂坐西朝東,反映了契丹民族對太陽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脊兩側(cè)一對琉璃鴟吻高達(dá)4.5米,是我國早期建筑中最大的鴟吻。此為原物,歷經(jīng)風(fēng)雨,至今光澤燦然。另一側(cè)為明代宣德年補(bǔ)裝。</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內(nèi)主供五方佛,為明代藝術(shù)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大殿左右兩邊共有32位尊者雕像,他們都是微微前傾,仿佛從天界窺探人間疾苦。</p> <p class="ql-block"> 塑像背后壁畫為清代光緒16年(1890年)大同本地畫工董安等人繪制。雖歷時一百多年,壁畫色彩依然鮮艷奪目?,F(xiàn)存壁畫畫面高達(dá)6.4米,面積有970多平米。</p> <p class="ql-block"> 大殿內(nèi)壁上僅存的金代壁畫,只依稀可見她翩翩起舞的優(yōu)美身姿,孤獨(dú)地沉寂在黑暗的墻壁之上,或許經(jīng)年累月之后她那曼妙的舞動也將消失殆盡。</p> <p class="ql-block"> 華嚴(yán)寺大雄寶殿,遼代的基礎(chǔ),金代的殿堂,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畫。壯哉!<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哉!</span>精哉!奇哉!</p> <p class="ql-block"> 華嚴(yán)寺薄伽教藏,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殿內(nèi)佛壇之上供奉31尊遼代泥質(zhì)彩塑,每一尊都生動傳神,堪稱遼代雕塑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屋頂藻井也精美異常</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內(nèi)這尊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尤其引人注目,她被文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鄭振鐸贊譽(yù)為“東方維納斯”。</p><p class="ql-block"> 這尊脅侍菩薩,身體微微右傾,雙手合十,一抹綢帶從她雙臂滑出繞過婀娜腰肢,輕柔地落在足旁。她仿佛正靜心聆聽佛法,似乎領(lǐng)悟到佛法真諦,頓生歡喜心,情不自禁地露齒微笑。<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也許是我國唯一一尊露齒微笑的菩薩,</span>這一笑便近千年時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環(huán)殿依墻而建的小木作重樓式壁藏38間及后壁當(dāng)心間“天宮樓閣”五間,雕刻精美,巧奪天工,被梁思成先生嘆稱“海內(nèi)孤品”。因光線太黑暗無法拍照,遺憾不能與大家一起共賞了。</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龍壁也位于古城內(nèi)。始建于明洪武25年(1392年),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就藩于大同而興建代王府,為增強(qiáng)王府的威嚴(yán)華貴氣氛,特在代王府前建造了這座巨大的琉璃照壁,距今有600多年歷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九龍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崇禎末年代王府毀于兵火,唯九龍壁幸免于難,得以保存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 整座九龍壁長45.5米,高8米,厚2米,由壁座、壁身和壁頂三部分組成。壁身用426塊特制的五彩琉璃構(gòu)件拼砌而成。龍與龍之間,由水草山石圖案相連,相互映照烘托。九條巨龍飛舞奔騰于波濤和云氣之間,活靈活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壁前有長34.8米,寬4.4米,深0.8米的倒影池,由石勾欄圍砌,中部有石拱橋跨越。當(dāng)池中碧水經(jīng)微風(fēng)輕輕吹過,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只見九條巨龍倒映水中,或奮爪暢游,或翻騰于碧海藍(lán)天之間,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 距九龍壁約2.5公里就去到善化寺。善化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原名開元寺,五代后晉初又改名為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其建筑大半毀于兵火。金天會六年(1128年)至金皇統(tǒng)三年(1143年)寺僧圓滿大師主持重修,歷時15年告竣。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才改稱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主要建筑依中軸線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寶殿,層層疊高。其建筑布局仍保留唐代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善化寺除天王殿(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和普賢閣為遼金建筑外,其余兩側(cè)配殿和鐘鼓樓為明清時期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此為善化寺山門(天王殿),門上匾額“善化古寺”由當(dāng)代藝術(shù)家韓美林書寫。門側(cè)楹聯(lián):九百年風(fēng)云變幻寵辱不驚靜觀世變,七王朝歲月滄桑沉浮無意閑看人忙。道出了滄桑變化中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山門也即天王殿,是乞今為止全國金代建筑中最大的山門。</p> <p class="ql-block"> 山門(天王殿)背面門匾為:威德護(hù)世。從此門進(jìn)入天王殿,殿里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喻為祈求護(hù)國安民風(fēng)調(diào)雨順。</p> <p class="ql-block"> 從左至右是: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p> <p class="ql-block"> 從左至右是: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p> <p class="ql-block"> 這西方廣目天王的造像尤為生動,簡直是妙趣橫生。這應(yīng)該也是遼佛教造像和漢佛教造像截然不同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其建筑氣宇軒昂。</p> <p class="ql-block"> 檐下其中2個斗拱如蓮花盛開,甚為別致。</p> <p class="ql-block"> 殿中供奉著華嚴(yán)三圣,中為毗盧遮那佛,他的左邊為文殊菩薩,右邊為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 中間的毗盧遮那佛,近千年歲月依然光彩奪目。</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壁畫為明代的</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這兩塊碑尤為珍貴,都是金代原物。特別是第一塊碑更是被稱為“三絕碑”。文章絕唱、書法絕妙、刻工絕世。</p><p class="ql-block"> 這塊碑文為朱弁(朱熹的叔祖父)所作,由孔子第47代傳人孔固書寫,為顏體正楷,蒼勁有力,圓潤飽滿。由刻龕世家謝遵一鐫刻。</p> <p class="ql-block"> 這塊碑是初唐四杰王勃所寫的釋伽如來成道碑。</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為遼代遺構(gòu),單檐廡殿頂。整個建筑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有金代塑像33尊。佛臺上巨大的蓮花座上供奉著五方佛。從右往左依次排列:東方阿閦(chu,讀四聲)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p> <p class="ql-block"> 中央的毗盧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蓮花座下的菩薩弟子。慈眉善目,多層袈裟如絲帛垂墜。</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兩側(cè)有24諸天塑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其中這尊大吉祥功德天據(jù)說被稱為最美塑像。她眉心上凹陷處原有寶石一顆,在那個特殊年代遺失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我更喜歡這尊鬼子母塑像。她曾是個吃小孩的惡魔,皈依佛法后成了護(hù)法神。她安祥的臉龐飽滿圓潤,那服飾的褶皺飄逸下垂,仿佛能隨風(fēng)飄起。服飾上的裝飾結(jié)亦如綢緞上墜結(jié)而成。每個細(xì)節(jié)都如此精美,令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西、南兩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所繪壁畫,內(nèi)容均為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 屋頂藻井雖褪掉了大部分顏色,但依然可見其暗淡的色彩和精美的造型,藻井中心的雙龍戲珠依然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近千年歲月的洗禮,平棋藻井上還殘存有淡淡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普賢閣為遼代建筑,重檐九脊頂樓閣,總高18米。</p> <p class="ql-block"> 普賢閣內(nèi)的普賢菩薩騎象坐像。</p> <p class="ql-block"> 周壁根據(jù)普賢故事繪制的《普賢經(jīng)變》壁畫。</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門外有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的五龍壁,壁長19.9米,寬1.48米,高7米。正面通體為五彩琉璃鑲砌成五條巨龍和山石云海。該五龍壁原為城南興國寺山門前照壁,因壁體歪閃傾斜嚴(yán)重,于2009年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 坐大同公交3路就可到云岡石窟門口。</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皇始三年(398年),歷時約150年,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quán)開鑿的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fēng)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shù)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這在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是獨(dú)一無二的。</p> <p class="ql-block"> 穿過長長的禮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 就來到靈巖寺。</p><p class="ql-block"> 靈巖寺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有濃厚的遼代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門口有一尊北魏高僧曇曜的塑像。他應(yīng)帝之請,于武周山山谷北面石壁開鑿窟龕五所,并建立了靈巖寺。此為大同云岡石窟之開端。</p> <p class="ql-block"> 第1窟是塔廟窟。塔頂處蛟龍盤繞,須彌山逶迤,北壁主像為交腳彌勒菩。</p> <p class="ql-block"> 第3窟規(guī)模尤其宏大,寬40米,深15米,高近20米,是云岡最大的洞窟,也是中國最大的佛教洞窟。</p><p class="ql-block"> 原設(shè)計(jì)為大型塔廟窟,但終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咄庖姥略ㄓ心緲?gòu)大閣,今僅存十二個梁孔。</p> <p class="ql-block"> 窟內(nèi)主尊10米,倚坐,面部圓潤豐滿,神態(tài)超然。兩側(cè)菩薩頭戴寶冠,精美莊嚴(yán)。</p><p class="ql-block"> 由于北魏在公元494年遷都洛陽,這里財(cái)力物力的不濟(jì),使得這個洞窟沒有鑿?fù)辍?lt;/p><p class="ql-block"> 佛像身上的眼孔,為遼金時期保護(hù)佛像打孔插木楔上泥所致,而歲月的磨礪泥和木楔都風(fēng)化了,便重回佛像原來的狀態(tài),我們就看到了佛像身上的眼孔。</p> <p class="ql-block"> 走進(jìn)第5窟大佛洞,我就被17米高的坐佛深深地震憾了,這尊佛像巍峨壯觀,莊嚴(yán)肅穆,跏趺坐于佛臺之上,是云岡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為公元471年一494年塑像,后世包泥彩繪呈唐代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窟內(nèi)東西兩側(cè)各立一佛,都鼻直眉彎,<span style="font-size:18px;">嘴角上揚(yáng),</span>略顯笑意,雍容秀典。</p> <p class="ql-block"> 四周壁上眾佛像千姿百態(tài),細(xì)看還有飛天造型的。</p> <p class="ql-block"> 窟頂呈馬蹄型</p> <p class="ql-block"> 第7窟內(nèi)造像胡風(fēng)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里發(fā)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飛天都特別豐滿</p> <p class="ql-block"> 龕內(nèi)6供養(yǎng)天端靜秀美,風(fēng)姿綽約,獲云岡六美人之譽(yù),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放大了看看這6尊中的2尊塑像。</p> <p class="ql-block"> 窟頂用蓮花和飛天裝飾平棊藻井</p> <p class="ql-block"> 第11窟正面立佛兩側(cè)協(xié)侍菩薩,小佛龕為民間供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第12窟被稱為音樂窟,這是天上的一個盛會。天宮樂伎演湊著不同的樂器,頂上舞伎隨音樂翩翩起舞。整個石窟色彩艷麗明快,令人感覺熱鬧非凡精彩迷人,站在窟內(nèi)自己也仿佛置身于一場盛大的音樂舞會,頓時心旌蕩漾。</p> <p class="ql-block"> 第16至20窟被稱為曇曜5窟,由北魏高僧曇曜主持開鑿,為北魏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位帝王雕刻的五座大像窟。</p> <p class="ql-block"> 第16窟因維修不能參觀</p><p class="ql-block"> 第17窟主像是交腳彌勒,高15.6米,頭戴寶冠胸佩蛇飾及短瓔珞,臂著釧,斜披絡(luò)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獅子座,有濃郁的異域情調(diào)。</p> <p class="ql-block"> 第18窟主像為高15.5米立像,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zhì)樸,身披千佛袈裟。</p> <p class="ql-block"> 19窟主像結(jié)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岡第二大佛,佛像耳輪齊肩,下頜崩毀,右手施無畏印,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廣額豐頤,長目高鼻,有八字髭(zi,讀平聲),手結(jié)禪定印,質(zhì)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紋凸起,具有犍陀羅造像遺風(fēng)。大佛挺拔健碩的身軀,氣勢雄渾的神情,突出表現(xiàn)了鮮卑游牧民族的強(qiáng)大。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與象征。</p> <p class="ql-block"> 欣賞了大同千年上下的古文化,再品嘗一下大同的美食,盡興!</p> <p class="ql-block"> 謝謝您的分享!若有興趣且看最后一集《大同及周邊景點(diǎ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