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摘錄】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p><p class="ql-block">注釋:</p><p class="ql-block">和:調和、排解。 安:怎能、怎么。</p><p class="ql-block">左契:契約,類似于今天的借據(jù)存根。</p><p class="ql-block">責:向人索取、討還欠債。 司:掌管。【概念轉述】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jù)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jù)的圣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guī)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p><p class="ql-block">【個人體驗】“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這一章講到“愛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事實也是如此,跟愛埋怨的人很多道理說不通,我們自己往往也會掉到里面,這一章告訴了我們解決方法。</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左契就是借據(jù),借據(jù)帶有很多主管和隨性的因素,正如團隊到年底未完成目標和借錢不還的問題思考,我們要做認知范圍內和能力范圍內的事兒,重視過程,而不是誰為結果負責,如果誰要去負責,那只能是自己。有原則,同時足夠包容,不斷激發(fā)善意,這是我們當做的。</p><p class="ql-block"> 孟子說“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納蘭容若說“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古人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站在靜止的能量守恒角度來看,能量總值是1,那我拿的多了,你的就少了,都是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我拿我的,你拿你的,然而人性讓我們拿的更多,這是第一級境界。</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們擁有利他精神,我讓你多拿,心甘情愿讓你多拿,那你能感知到我的善意,你有可能不多拿,或者在別的地方“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第二個境界的利他精神。</p><p class="ql-block"> 而最三個境界就是讓能量動起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能量怎么能無限多,唯有愛可以做到,發(fā)自內心的讓對方好,能量就會源源不斷。</p><p class="ql-block">【行動指引】自己的思想境界還是遠遠不夠,還是要繼續(xù)學習和修煉,每天在自己腳下墊上一張紙,每天感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