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微信上看見同學(xué)的姐姐寫簡陽的回憶,寫得真好!下面的評論也好看“本以為簡陽的風(fēng)簡陽的雨,簡陽人自己夸自己,結(jié)果讓個外來過客夸簡陽,還夸得那么好”。那么我也應(yīng)該算一個簡陽的外來過客?家搬去那里12年,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的時光都在那里。可是我一直沒有寫過簡陽,腦子里轉(zhuǎn)過N多次,還是覺得寫不出來。</p><p class="ql-block">首先我沒有袁姐姐的文采好,我在美篇上關(guān)注她,看過很多她寫的東西。當(dāng)然她也寫好多花草人物游記故事,最讓我難忘的是她對食物忘情的描述,對那些花椒豆瓣泡菜們,時而用浮艷的詞匯,時而用細(xì)膩的表達(dá),還有時上升到人生哲學(xué)的高度。她從食物源頭,到食物跟食物之間發(fā)生的化學(xué)反應(yīng),以及食物與味蕾的交融,還有食客那些天花亂墜的感想,描寫得形象生動,文字流香。不知道是因為袁姐姐是位吃貨,還是因為我,我肯定是個吃貨,所以她那些寫食的小文,我覺得簡直是巔峰,實在是太棒了。</p><p class="ql-block">另外深度反思,我好像沒有袁姐姐那種對簡陽的摯愛,把它當(dāng)成第二故鄉(xiāng)?!<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搬去簡陽是因為備戰(zhàn)備荒那個愚昧的政策,WG后父母還在抬不起頭的階段,我爸爸第一或第二批去的簡陽,分配在基建部門,還曾經(jīng)轉(zhuǎn)車時沒趕上火車,半夜沿著鐵路走去眉山(?)買水泥。我可能</span>經(jīng)常在暑假去北京天津上海,太羨慕大城市的繁華。又因為后來回天津費(fèi)盡了周折,我不喜歡那種命運(yùn)的安排,被迫待在那兒的感覺。做夢都想離開,“有志者,誓進(jìn)城”—那個決絕的追求讓我對簡陽失去了愛。</p> <p class="ql-block">講個笑話,兒子交了一個大學(xué)同學(xué)的女朋友,這女孩是中國移民,頭一次女孩的媽媽跟我兒子通電話,阿姨問“你媽媽是哪里人呀?”兒子張口就來“四川人”,巧了,這個阿姨也是四川人,她又問“四川哪里人?”我兒子回答到“小縣城,是您一定不知道的十八線小城”,那個阿姨還追問“到底是哪里呢?”兒子絞盡腦汁想了半天回答到“簡陽”。哈哈,好巧不巧那個阿姨的媽媽的老家也是簡陽,阿姨說“簡陽是市,不是小城?!?lt;/p><p class="ql-block">這個笑話反映出兒子的情商,他的老媽不能算半個上海人也是個天津人吧,可是他為了討好女朋友的媽媽,把姿態(tài)放低,故意說媽媽是簡陽人。也反映出兒子的智商,我們簡陽是三線,是現(xiàn)在的三四線城市好嗎?他無緣無故地給我們加了個十五,變成十八線小城,哪里有什么十八線,十八層!那是地獄。他一個CBC,中文程度有限,哪里搞得懂這些!</p><p class="ql-block">不過我也很自責(zé),我大概給孩子們講述的都是簡陽的貧窮與落后。我好像沒有把自己當(dāng)成過簡陽人,其實仔細(xì)想想,畢竟在那里生活過好多年,而且是我人生中挺重要的十幾年。去的時候還是小孩子,離開的時候已經(jīng)是成人,三觀的形成都有那里的影響。在那里遇到人生路上很多樸實無華的人物,在那里我也有過幸福的青少年時光。簡陽的山簡陽的水,簡陽過客算個簡陽人,也對!</p><p class="ql-block">我也應(yīng)該好好地寫寫簡陽,回憶一下那里有趣的人和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