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我學校畢業(yè)參加工作不到兩年就結婚了,當時大姑姐已出嫁,婆家還有公公婆婆及愛人姊妹兄弟加我共7口人,結婚時愛人在廣東湛江南海艦隊服役。</p><p class="ql-block"> 關于公公的幼年、青年我知之甚少,大都是從婆婆那聽的只言片語:公公1933年臘月25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孟津縣上店村,兄弟姐妹五個,他排行最小,三歲時失去父親,長他十二歲的大伯與奶奶共同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大伯能干勤勞,持家理政井然有序,雖是大哥卻盡了一個做父親的責任,把弟娶妹嫁的事做得非常完美,真應了長兄如父之說,公公婆婆每每說起他們的大哥都是滿滿的敬重與感恩。 </p><p class="ql-block"> 二伯與公公很小都學了鐵匠,并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山西省萬榮縣機械廠做鍛造工人。 </p><p class="ql-block"> 1962年國家實行壓縮城市人口政策(即62壓),當公公準備離開工廠返回家鄉(xiāng)時,時任太趙村村長的李印德叔,考慮到偌大一個村里沒有犁鋤鍬鍘等農具制作師傅的實際情況,經人介紹找到了公公,再三勸說動員,把他全家?guī)У搅宋覀兲w村,按現(xiàn)在的時髦話講,公公是作為專業(yè)技術人才引進村里的。 </p><p class="ql-block"> 公公老家在孟津是個大家族,婆婆說半個上店村都是楊家人,他在本家男孩中排行老九,老家也有房有院的,所以盡管早已與這里的鄉(xiāng)親親如一家了,但公公婆婆一直下不了在異鄉(xiāng)長久定居的決心,直到姐姐在這邊工作結婚后才于1975年在村里蓋了房,真正轉變思想,成了當時即有兩千多人口的太趙大隊第一生產隊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位于晉南的萬榮縣是解放后由原萬泉縣(縣東)與榮河縣(縣西)兩縣合并而成的,太趙村屬萬泉縣,位于縣城西北十里之外,當時有十五個生產隊,農耕土地萬畝有余,屬平原大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農業(yè)集體化大發(fā)展階段,但機械化農機極少,因此每個生產隊都需要大量的各種農耕工具,大如鍘刀、犁、耙等為集體所有,農戶則需配備生產必需的鋤頭鐮刀、鐵銑鐵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菜刀剪刀等不一而足。公公來到村里后,按照大隊的統(tǒng)一安排,輪流到每個生產隊打造和修理各式耕作農具和生活物件。那時沒有固定車間,都是到了哪個生產隊,就找個閑置的房間,或臨時在場院搭個棚子,壘起火爐連上風箱,固定好工作臺,放上幾十斤的鐵砧,加上大小不一功能各異的臺鉗長鉗鋼剪鐵錘及打磨工具,如此這般和他的徒弟就可以升火作業(yè)大顯身手了。</p><p class="ql-block"> 公公技術精湛,做工講究,制作的農具和生活用品深受鄉(xiāng)親們認可與稱贊,全村人都尊稱他楊師,鄰村中也很有名氣,常有外村村民慕名而來,指名要他制作的各式工具。自打來到太趙村,公公就一年四季在十五個生產隊輪回作業(yè),到了哪個生產隊做活就在該生產隊村民家里吃派飯。公公工作踏實,起早貪黑,叮叮當當的錘擊聲與拉動風箱的呼呼聲是那樣的歡快,又是那樣的沉重。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看到公公的鐵匠活又苦又累,而且一干就是連續(xù)好幾個小時,有時為了干完一件活到點也不收工,都特別關心他善待他,所以到誰家吃飯,鄉(xiāng)親都是做他們當時認為最好的餃子招待他,如此他差不多天天吃餃子,使得公公在他的后半生一直不喜歡吃餃子,說是年輕時吃多吃怕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公做人正直,熱心公益,不貪私利,深得鄉(xiāng)親們信任。上世紀七十年代,他曾被大家推選為貧協(xié)代表,參與村七年制學校的管理;九十年代初,原第一生產隊準備集資打深井,此時已經包產到戶多年了,要成立資金監(jiān)管組,大家依然要求他參與;尤其是村里各小巷硬化時,村委政策是各小巷住戶按預算金額自籌資金,我們這個巷全屬年輕住戶,年輕有為的人很多,但大家一致要求公公出面集資收錢。時年他已經70多歲,又沒有文化,家里人不贊稱他去收錢管錢,覺得這是最麻煩的事,他卻說不能辜負鄰居們的信任,大家的事出點力沒有什么,并欣然接受了鄰里委托的這項工作,收支明明白白,最終我們小巷修路硬化工程按時順利完工,家家受益,戶戶高興。</p> <p class="ql-block"> 公公心地善良,重情重義,樂于助人。我們隊里有兩個賀家兄弟,父母早逝,倆人十分老實,家里非常窮困,又缺少操心理家的人,公公婆婆就經常接濟他們,只要來到我家定會讓他兄弟倆坐下來一起吃飯。</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弟兄倆都二十多歲了還沒有媳婦,當時同生產隊的孫玉林叔,積極倡導并與公公、伏三保叔商量,他們覺得老大過于老實不好成家,老二雖然實誠但還比較自立,便決定給老二娶個媳婦。玉林叔四處打聽托人保媒,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女孩,可賀家一貧如洗錢糧皆無,如何迎娶卻成了大問題。大家商量的結果是逐戶求助,并說公公在村里算是有威望受人尊重的人,由他出面募集效果會好些。那時候我正在上初中,公公與三保叔來我家的情景我還記得特別清楚,他背著個大面袋,三保叔提著個小口袋,公公進門便說明來由,并說給白面或錢都行,多少都是大家的心意。他們就是這樣一碗面幾毛錢的挨家登門求援助,不知道最終籌到了多少面與錢,也不知道他們自己貼了多少,但娶親的場面卻是空前的。當娶親的馬隊回來時,夸張地說早已是萬人空巷,看熱鬧的人擠滿了北頭關廟小廣場,一時全村傳為佳話,當時幫忙的還有祖道叔,全茂哥倆口子及許多許多村民。</p><p class="ql-block"> 我公公是位極其愛面子的人,為了一個“毫不相干”的人競如此這般真讓我驚嘆不已,我曾經和他談及此事,他平靜的說當時想這樣幫助賀家老二娶媳婦的人很多,只是他在村里認識的人多,都說讓他出面合適,他也自信自己人緣好有人氣,與鄉(xiāng)鄰們的感情深。老人的言行也影響和感染著我們,他老人家去世后,我們全家仍一如既往地關心著賀家兄弟,賀家老大幾次生病住院,小叔子與妯娌都去縣醫(yī)院陪侍照顧,送吃送喝。老大疫情期間病逝后,姐夫得悉即從河津趕了回來積極幫忙參與,并按當地風俗召集他們巷的鑼鼓隊祭奠亡靈,小叔子兩口子與村民更是前后忙碌,全程料理了賀家老大的后事。</p><p class="ql-block"> 倉叔與公公是同齡人,也是多年情同手足的朋友。倉叔年輕時得了眼疾,晚年生活行動不便,身邊還有一個智障兒子,倉叔堅強自立,不愿意給兒女添麻煩,公公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時常幫倉叔辦理生活瑣事,尤其每逢春節(jié),更是要備齊年貨,親自上門仔細安頓,十幾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兩人做了大半輩子有情有義的老朋友,老伙計。</p> <p class="ql-block"> 公公呵妻護家堪稱楷模。公公雖不茍言笑,話語不多,但對家人充滿著呵護與愛心,任勞任怨地履行著自己的責任,是我們大家庭好家風的培育者感召者,更是身體力行的表率。我是1983年臘月二十七結婚的,那時婆婆身體就不好,整天頭暈心慌,夜難成眠,身體非常虛弱,與左鄰右舍的大娘大嬸們聊天常是半躺著。當時弟弟尚未成家,兩個妹妹還在念書,姐姐雖嫁本村,她的三個孩子都還小,農活家務全部落在了他老人家的肩上。當年春節(jié)我在家住了十余天,可那會我也不會做飯,就看公公天天圍著蜂窩煤爐子發(fā)面湯煮饅頭或麻花,從不急躁,大過年我們的飯菜雖單調卻也是其樂融融。</p><p class="ql-block"> 生活上公公對婆婆非常關心體貼,吃飯時總是把新的好的放婆婆面前,自己爭著吃剩下的,不好的,飯后把藥放婆婆跟前,督促婆婆吃藥。他老人家細心入微地照顧著婆婆的方方面面,每當家里事多的時候,他總是擔心婆婆著急上火影響身體,就讓婆婆去三門峽舅舅家或去孟津老家,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弟弟定好了次年正月結婚,秋收之后就要收拾房子做家具,準備婚娶等物品,婆婆入冬后就去了張家口表哥家養(yǎng)病,他老人家一個人在家照顧著弟弟妹妹的一日三餐,修繕婚房……多虧有大姐與她的婆婆全力相助:給木工做飯,購置結婚物品,籌備結婚事宜。說起大姐的婆婆,是個快言快語的善良老人,視我們家每個孩子都為她的至親,關懷備至。老人家說起我公公總是贊不絕口,說弟弟準備結婚那年,我公公是如何的不容易,里外忙碌地耳朵都凍壞了,說公公這人好的天底下都少有。姐姐的公公婆婆與我們同村,是我們特別尊重愛戴的老人,只可惜那時候我們收入低,沒有能力充分表達我們對她老人家的孝敬與愛戴。</p><p class="ql-block"> 姐姐的婆婆對我公公的夸獎真的一點都不過分,小叔子剛結婚那幾年,我愛人兄弟倆只有一座房子兩盤土炕,另外還有緊鄰我家西邊與鄰居置換了的另一個院基,那邊三間土坯房,年久失修,里面只能放些雜物。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我們帶著孩子回去過年,發(fā)現(xiàn)公公住在另一個院里,只見房間堆滿了東西,炕上也有許多雜物,緊靠窗戶這邊整理出僅夠一個人住的地方平鋪著被褥,我問他為什么要住在這爐火都不生的房子里,他解釋說燒炕哩,被子也厚不冷,又說自己睡覺打呼嚕,吵得你媽沒有辦法睡,這是多么忘我的關懷呀!此情此景我真于心不忍,婆婆說我讓你爸過來住他非說不冷,再說你們也回來了就讓住那邊吧。在我們的再三堅持下,公公睡到了生爐火的房子里,那年我們與公婆同住了十余天,盡管有很多的不方便,但我覺得住的安心踏實。</p><p class="ql-block"> 婆婆身體不好,很少參與兒女親家的紅白喜事,公公就是我們家的使節(jié),家里的門戶走動都靠他去完成,一輛二八自行車,履行著親家的各種職責,沒有少過禮數沒有落下過腳步。</p><p class="ql-block"> 身教勝于言教,他老人家以自己無言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人。2017年我也得了一場大病,在太原連住兩個醫(yī)院治療效果不理想,又趕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46天,我愛人也是食難下咽夜不能寐的日夜相伴,每次去醫(yī)院復查,他是一手推著輪椅一手拉著氧氣瓶在人流中穿行。出院后差不多兩年我生活難以自理,他一改往日不理家務的習慣,對我體貼入微百般照顧,從洗衣做飯到擦鞋剪發(fā)全包全攬,每當想起這些,想起那艱難時期他為我做的點點滴滴,看著他憔悴消瘦的模樣,除了心疼感動還有慶幸,感恩和慶幸命運讓我遇到了一家好人,好的老人,好的男人,好的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 公公克勤克儉,辛勤勞作,唯獨不會享受生活。老人沒有多少文化,但思想開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家鄉(xiāng)也開始了包產到戶,老人農業(yè)副業(yè)一起抓,他養(yǎng)了牛備齊了農具……他盤起了爐火,支起了工作臺……</p><p class="ql-block"> 公公真是一個悟性極高的人,盡管之前他極少做農活,但包產到戶之后,他耕梨耱耙樣樣精通,把地收拾的平整干凈,計劃周密,小麥,玉米,綠豆,紅薯應時播種精心管理,年年都取得很好收成。</p><p class="ql-block"> 土地到戶開始單干后,家家的耕田工具都不夠用了,來找他打制農用工具的人絡繹不絕。他一方面要管理地里的莊稼,另一方面還要帶著弟弟起早貪黑的在操作間忙碌,真難以想象他是怎樣安排的那樣有條不紊的。</p><p class="ql-block"> 鐵匠活鐵是原料,碳是燃料,那時候交通通信都不方便,買鐵拉碳是件很麻煩的事,做一件成品,要費很大的力氣,經過多道工序,卻賣不了幾個錢,但他將此作為改善家庭生活的有效途徑,堅持始終,樂此不疲。而弟弟作為年輕人,不喜歡鐵匠活,感到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不是掙錢的好路子,就堅決不跟著學了,想著不幫他掄大錘了,他也會就此作罷,可老人認定這是唯一能掙到現(xiàn)錢的路子一直沒有放棄……70多歲了,競然還聘用了略小他幾歲的志德叔,繼續(xù)他的打鐵生活,炎熱的夏天,汗流浹背,火花四濺,寒冬臘月,南房沒有取暖,他們依然不停不歇,此情此景,真讓人不是滋味。那年夏天回家,看到兩位老人如此辛苦地工作情景,極為不安,我認真地對老人說不希望他再如此辛勞了,這樣別人會笑話我們兒女不孝的。他卻說咱們家的孩子都好,女兒們各個孝敬懂事,隔三差五就來看我們,咱家就沒有斷過好吃的。你們也好,又是給錢又是買這買那,是我閑不住,人老了還是要動彈的。公公對兒女們確實是滿意的,兩位老人與弟弟一直住在一起,從來沒有爭過吵過,妯娌做事大氣,姐妹們什么時候來家都是熱情款待,同樣,像蘋果套袋、蘋果收獲的農忙季節(jié),我們家的三姐妹總是全家出動,連外甥外甥女都參與其中,大家庭互幫互助團結和諧有口皆碑,我們家多次被評為鄉(xiāng)里的五好家庭,妯娌還是縣里表彰的好兒媳。一旁的志德叔幫腔說,我老兄弟倆干活會趁勁的,覺得累了就歇歇,你得讓你爸干,每天我倆在一起還能聊天解悶,心情好不孤獨,比坐著啥都不干好處多。老人這樣做高興,我們就不再勉強他了,只是提醒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p> <p class="ql-block"> 公公凡事用心琢磨,力爭做到最好最巧直到自己滿意為止。2002年弟弟的新房落成,全家喜遷新居,東院就空出來了,他與弟弟把三分不到的院基翻松,用薄膜覆蓋的技術,在院里種了豆角,栽了茄子西紅柿,還給兩邊墻角種了扁豆、絲瓜,因地治宜到了極致?!靶〔藞@”那種豎看成排橫看成行的畦畦菜苗,加上搭得整齊一致的架子足以讓你震驚,可惜當時沒有拍照。他種的菜早一般人家一個月就上市了,公公騎著他的二八自行車到縣城集市去賣,走村串巷叫賣,雖然掙不了幾個也是津津樂道,興奮不已。老人看到每年辣椒、西紅柿、茄子、紅薯苗需要的人多,就在東院的墻角開辟了一小塊地作苗圃,漫紅薯苗,又利用在紅白喜事宴席上收集到的一次性紙杯培植菜苗,說便于買主攜帶,回去不換土容易成活。公公年年如此并不斷改進他的育苗技術,后來他都不需要趕集去賣,需要的鄉(xiāng)鄰都慕名來家取苗了,小小的廢紙杯也能派上用場,老人的精明精細可見一斑。有一年老人還特別興奮地告訴我,他小小的紅薯池苗子就賣了300元。</p><p class="ql-block"> 公公惜土如金,弟弟他們種完地他都要檢查補苗,有時補上完全不一樣的農作物,有一年還在果樹周邊栽上紅薯,妯娌說紅薯蔓太長打藥時絆腳,不方便干活,他卻堅持說地空著浪費。</p> <p class="ql-block"> 公公一生不舍得浪費一點時間去游玩消遣 。我愛人在部隊工作十多年,他都不曾去過。1999年我們在太原買了新房,婆婆入冬就來太原了。接近年關,我們力邀公公來太原過年,他說什么都不答應,后在兄弟姐妹的再三勸說下,才由姐夫陪同來到了太原,來時還不忘帶了十把菜刀,讓我們幫他銷售,我們全部送給了朋友,刀的輕巧鋒利深受贊嘆,最后給了老人200元哄他說是刀錢。剛來太原幾天他還算住得安寧,每天掃我們的樓道,出去小轉一圈,春節(jié)一過,就吵著要回去,說開春了還有許多的事要干呢,我只好騙他過了正月十五有順車,為了節(jié)約買車票錢他不情愿的住了下來,結果臨回去的時候上火的嘴都起泡了。</p><p class="ql-block"> 多虧有那次的太原之行,讓我們有機會在臘月二十五他的生日為他舉行了個比較隆重的生日宴會,回想起他聽到朋友們祝您生日快樂的歌聲、掌聲與真誠的祝福聲時臉上洋溢的滿足和幸福,多少對我們也是個安慰。</p><p class="ql-block"> 公公在世的最后幾年服老了,他不情愿地放下了又苦又臟又累的鐵匠活,開始忙碌在田間地頭。老人腰不好,不能持續(xù)干彎腰的活,就自制了推著走的那種除草工具,又喂了只奶羊,說地里草多,家里剩菜剩飯無處去,這樣就省得花錢買奶喝了,總之千方百計的想節(jié)儉呢。為此,經常該收工回家呀,他才去割羊草,常常是天都黑了,他才載著沉甸甸的一筐草,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有次我正好在家,幫他扶車取草,他放在地上的草,不夸張地講我是寸步難挪。</p><p class="ql-block"> 公公就是這樣不珍惜自己,日復一日地透支著身體。2012年農歷4月15日,他終于病倒了,病床上他說想通了,出了院就啥也不干了,也要像別的老人一樣坐飛機去旅游,他要輕輕松松自自在在地活幾年。令人悲痛的是天不假年,無論家里和醫(yī)院怎樣全力救治,老人還是帶著準備改變自己開始享受生活愿望,帶著對每一個人的牽掛與不舍,在屬于勞動者的日子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那天是2012年農歷4月25……</p><p class="ql-block"> 公公永遠的走了,田間還留著他用的除草器械,東院的土炕上還整整齊齊地壘著與天花板齊高的過冬羊草,婆婆傷感又嗔怪地說,屬雞的,一輩子就是刨食的命。</p> <p class="ql-block"> 公公是帶著對生命價值遲悟的遺憾,一點沒有麻煩家人,匆匆地離開了,留給我們無限的悲痛與感念,我們知道他老人家生前還有許多放不下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公公放心不下我們的弟弟,覺得他不勤快不奮斗,擔心弟弟光景過不好??梢愿嫖坷先说氖牵缃竦男〉芟衲粯忧趧?,一樣能干,常年起早貪黑奔波在田間地頭。不同的是,人家用的是各種現(xiàn)代化的農用機械,加上大田里的莊稼、水果、藥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吃穿不愁,給您最親的孫子三旦也娶了媳婦,還在太原首付買了新房,如今三旦也當上了爸爸?,F(xiàn)在93歲的婆婆身體康健,大家小家興旺和諧,幸福美滿,這一切都是由您開創(chuàng),靠您指引,憑您護佑……</p><p class="ql-block"> 古語云,人生之三大最難生計:打鐵、撐船、磨豆腐。公公一生與與爐火相伴,與鋼鐵相知。爐紅輝映的總是一張堅毅專注的臉龐,生生不息的錘擊聲記憶著老人一生堅實向前的腳步,呼呼的風箱則傳揚著老人平凡而受人崇敬的品格并鼓舞后人勇于擔當勇毅前行!在公公九十二周年誕辰前夕,有感而發(fā),成此小作。由于我與公公相處的時光并不很多,一篇短文實不過是掛一漏萬,不可能寫全寫滿老人家這個大寫的人,但說了想說的話,心里覺得寬慰了許多。</p><p class="ql-block"> 敬愛的公公,我們大家永遠懷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