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州附近有不少可登的山,如云門山、駝山,稍遠點的有泰和山、天賜山,這些山的海拔不高,一般都在四、五百米之間,三四個小時就能上下登一次,適合周末攀爬,而尤以秋日登山為宜,不冷不熱的天氣,可以欣賞到漫山的紅葉,算是北方深秋特色的山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點多從東營出發(fā),因為東青部分路段在封閉施工中,繞行長深高速,多用了一個來小時的時間。進了景區(qū)門口停下車,黃花溪就在面前,步行到山腳下,一個葫蘆流水的造型破壞了自然風(fēng)景的和諧,這種畫蛇添足的設(shè)計點綴很讓人無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步行穿過一個村子,路邊造型各異的石頭房屋很有特色,村頭有很多擺攤賣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酸棗汁、蜜桃、山核桃等。在景區(qū)門口買票,通過抖音購票有優(yōu)惠,平時并不怎么刷抖音,搗騰了一會才買上票。記得一次出差時和同事交流,談起不用抖音的事,他很是詫異,說當(dāng)下不用抖音的人不多,明顯是out了,就如當(dāng)年只用QQ而不用微信一樣。不斷更新的社交軟件讓人們交流溝通、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同時也讓人們每日耗費在手機刷屏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統(tǒng)計一下每天的刷機用時,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觸目驚心,克制自己用手機的欲望,這是大家都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隨著上山的人流走在平坦的山路上,心情一下子舒暢起來,景色是一個因素,換一個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更大,慢慢走著呼吸山中的新鮮空氣,停下來仰頭看看立在路邊的柿子樹,枝頭葉子已落盡,一個個成熟的柿子如一盞盞燈籠掛在樹上。登山的人有孩子、有年輕人,還有些上年紀的,這是小山的優(yōu)勢,門票不貴、海拔不高,適合很多人來登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山路上,透過稀疏的樹枝,黃花溪靜靜的緩流在山腳下,一切如此靜謐,沒有工作瑣事的繁雜,身處如此平凡的幽境,讓人的心也平靜下來,一切都如秋日天空的浮云,融入這美好的秋日山色中,感覺如站在瓦爾登湖邊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著緩緩的山路向上,到了一處開闊地,水從山上流下來,在山崖上形成一條條小瀑布,匯聚在低洼處,成為一潭碧水。有山有水才是好風(fēng)景,對于北方的山,天然的瀑布很少,這水流十之八九是人工的,但這并不影響大家看風(fēng)景和拍照的興致。純天然的風(fēng)光最好,但若實在不具條件,配合人造工程,與自然相協(xié)調(diào),誰也不會抵制這半天然的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賜山的山勢比較陡,山路也比較狹窄,隨著人流拾階而上,漫山的紅葉就在近旁,兩側(cè)的山坡上是紅黃相間的顏色,樹林雖不茂密,但足以遮住山石,遠遠看去秋日景色濃濃?;厥卓纯匆言谀_下的黃花溪,山水相伴,頗有些三峽的風(fēng)光之美,杜甫在晚年寫下《登高》組詩,也是在這個時節(jié)。古人才氣橫溢、經(jīng)歷坎坷,觸景生情,寫下千古名篇,今人在忙里偷閑中登山看風(fēng)景,只能是看看風(fēng)景、打卡拍照,偶爾發(fā)發(fā)感慨,用不了幾天這一切都如浮云般漂遠了,不留下任何痕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到半山腰,有可以乘坐上山的飛天魔毯,對于大部分來登山的人而言,難得的活動機會,山不算高,慢慢向山爬,還可以欣賞山上的紅葉,所以很少有人坐這飛毯上山。山路上有年輕人發(fā)出喊山之聲,開始聲音不大,很快就有人呼應(yīng),調(diào)門一個比一個高,還有夾雜著怪腔怪調(diào),這樣的情況如果發(fā)生在公園里,大家都會反感甚至去喝止,但在這空曠的山上,大家都一笑了之,畢竟這也是人們放松宣泄的機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爬到山頂,感覺并不怎么累。停下來看看近出的山峰,大自然造就了各異的山峰,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山峰也是類似形態(tài),但也不盡相同,登山是一項既可平民化也可高投入的運動,各取所需,健身還可怡情是最關(guān)鍵的,至于登頂險峰的激情,距離大多數(shù)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另一側(cè)下山,先是比較平的路,走到滑道處,山路一轉(zhuǎn),山勢變陡,沒走多遠,膝蓋便有了反應(yīng),每走一個臺階都感到有痛感,于是更慢的下山,看看身邊的人,大概都有如此感覺,上山容易下山難的老話是有道理的,偶爾有小孩子在身邊飛奔而下,相比之下感覺到身體隨年齡的巨大變化,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都要面對與悅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時間已經(jīng)過了正午,陽光照著紅葉覆蓋的山坡,時光在這秋色中緩流,雖是不高的山,依然能感受到山的氣勢,這大概就是人為什么要真正去欣賞風(fēng)景的原因,刷視頻也可看風(fēng)景,可能還會看到更大視野、更特獨視角的景色,但那只是看看而已,絕不會有什么深切的感觸,只有走進山中、融入自然,才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偉力,才會生出人與自然共鳴的共振之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步步下山,穿過樹林,聽到了山下的喧囂人聲。黃花溪越來越近了,路也變的平坦起來,膝蓋的不適減減緩解,幾十萬年人可能人是適合攀爬登山的人,經(jīng)過長期的進化,人類直立行走,登山成了另類的活動,稍有攀登,腿部就出現(xiàn)不適,這就是現(xiàn)實。走在山路上上,隔著樹林望山下靜靜的溪水,感覺這里更像瓦爾登湖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