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欣逢盛世,?民安居樂業(yè)。修續(xù)家譜,讓宗祖精神有所依,?孫之誠得以伸,是族人翹首以盼的共同愿望,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時不待我,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p><p class="ql-block"> 六修成譜距今八十多年,時間跨度大,人口遷徙頻繁,健在的老人稀少,不少家庭形成了“記憶斷層”,失去了修譜的最佳時機,難度之大不難想象。</p><p class="ql-block"> 2021年底,懷寧、桐城兩地續(xù)修家譜發(fā)起人走到一起,在桐城范崗攜手相商。之后,在金拱鎮(zhèn)高湖村部召開了續(xù)修家譜動員會,<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商七修家譜大計,</span>到會代表30多人。大會邀請高湖村退休教師琚龍杰先生到會指導,他在通讀《竹林汪氏家譜》后,撰寫了《竹林汪氏續(xù)修家譜啟動記》一文,在桐城六尺巷文化公眾號公開發(fā)表,一時群情激昂,應者眾眾。</p><p class="ql-block"> 2022年元旦,桐、懷兩地竹林汪氏宗親代表二十多人匯集金拱鎮(zhèn)高湖村部召開宗親代表會,成立了以汪曉東為主任的組織機構,制訂了修譜方案,明確了片區(qū)宗親入譜信息資料采集員的職責。</p> <p class="ql-block"> 本次修譜以“追本溯源,弘揚祖德”為宗旨,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與時俱進,引進《懷恩家譜》軟件系統(tǒng),構建形式多元,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充滿現代人文氣息的家譜體系。</p> <p class="ql-block"> 往昔的家譜是男性的專屬榮耀,女子之名隱于父蔭之下,姓名不見痕跡。本次修譜,我們遵從法律法規(guī),倡導男女平等,將出閣(招贅)之女與入門之媳平等納入族譜體例,從誕生之辰、求學之路直至出嫁何人何地,詳細記載,獨生女與男丁一樣單獨掛線上譜。同時,遵循家族傳承的內在邏輯,出嫁之女、入贅他姓的男丁生育子女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一人雙譜”。如入本族家譜,須按竹林汪派行重起譜名,字號可用現名,確保家譜血脈清晰,便于后世追溯,既不失序,又不失敬。</p><p class="ql-block"> 以前家譜忽略對居住地的詳細記錄,修譜發(fā)起地人員居住地址基本省略,這對后人查詢、追溯極為不便。本次修譜要求入譜宗親注明居住地詳細地址,這是家族遷徙的足跡,祖輩風雨兼程的見證,更是家族之根,修譜之要。</p> <p class="ql-block"> 2022年農歷春節(jié),族人回鄉(xiāng)團聚,本是采集信息資料的最佳時機,正當各片區(qū)緊鑼密鼓進行之時,持續(xù)一年的新冠疫魔再度高發(fā),政府防控措施嚴密,延緩了修譜進程的順利推進。譜委會全體成員沒有按下“暫停鍵”,“任憑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及時調整工作思路,要求片區(qū)資料采集員先從本村莊入戶登記,路途較遠的至親通過電話、微信保持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 同時,運用網絡資源,建立了《竹林汪氏總譜續(xù)修啟動群》,一些宗親還開通了抖音平臺。在網絡平臺上,組委會定期發(fā)布修譜動態(tài),明確工作目標和具體要求,從而增強了宗親的家族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宗親之間相互轉發(fā)、分享和交流修譜信息,及時提供分布全國各地宗親的關鍵線索或聯(lián)系方式;譜委會隨即派員跟進,與之建立通訊聯(lián)系,指導他們收集入譜信息。這種方式高效、快捷,節(jié)省了時間、人力和財力,提高了工作效率。</p>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間,不知天意所為,還是祖宗顯靈,身處浙江安吉縣的汪建華、江西省鄱陽縣的汪建興、江蘇南京市的汪修象、南陵縣的汪修彪、廣德市的汪傳鼎、汪紹龍、寧國市的汪修軍、貴池區(qū)的汪天喜、東至縣的汪成棟、河南固始縣的汪洋、霍山縣的汪俊……他們在茫茫人海中,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獲悉竹林汪正在續(xù)修家譜的信息,欣喜若狂,第一時間與我們取得了聯(lián)系,動員族人參加修譜。</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來自江西浮梁、鄱陽、六安蘇埠、安慶山口、江西景德鎮(zhèn)、浙江安吉、霍山佛子嶺、東至葛公等外地宗親帶著先輩的遺愿,父兄的囑托,族人的期盼來此尋根問祖。</p><p class="ql-block"> 值得欣慰的是遷至安慶皖河農場(大四房德騋公支下)、鄱陽縣(大四房德驗公支下)、固始縣(大四房一支遷陜后又回固始支下),因種種原因,六修時未能入譜。一百多年來,他們永不言棄,代代相傳,將本族至親生終日期、安厝之地、婚配生育情況記錄在案,期盼有朝一日重回家族懷抱,這次終于如愿以償,真是可喜可賀!</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起,我們開始克難攻堅一一一出門尋親。一方面,對接已取得聯(lián)系的宗親完善信息資料,另一方面,按老譜上外遷宗親先輩安葬地舊地名順道尋找。<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陵縣中洲村;寧國的中溪、寧墩;</span>貴池區(qū)棠溪的柯村、高坦后街;青陽縣木鎮(zhèn)的楊家山;涇縣雙浪都大樹坎、練樹槽;舒城縣查灣的槐花沖、曉天的楊樹灣;東至洋湖的泥黃坂……都留下了尋親人員的身影。每到一處,先到當地的村委會詢問,試圖從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找到線索,得到的只是迷茫的眼神和搖頭的回應,但我們從未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寧國中溪鎮(zhèn)東城村訪到了大四房的汪傳榮,在涇縣昌橋鄉(xiāng)新垅村訪到了大四房的汪傳來;在貴池區(qū)棠溪鎮(zhèn)柯村訪到了大五房的汪翼森;在東至縣洋湖鎮(zhèn)老亭訪到了大五房汪國民,泥黃村查田沖訪到了大五房汪傳友;葛公鎮(zhèn)洪方村訪到了汪愛國……見到宗親的那一刻,疲憊的身子瞬間充滿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尋親之旅,我們跋山涉水,百折不撓,為的是對散居外地宗親的牽掛,對修譜的熱忱與執(zhí)著,對家族精神的傳承與堅守。</p><p class="ql-block"> 每次尋親我們既收獲了宗親的熱情笑臉,得到當地宗親的熱情款待,也見識了人情的冷暖,世態(tài)的炎涼,感受了極少數宗親的冷眼相待。(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