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襄汾考察記</u></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隨鄉(xiāng)寧昌寧三晉文化研究會一行走進襄汾丁村博物館和汾城古鎮(zhèn)</span></p> <p class="ql-block">秘書長谷印平安排參觀注意事項,并做激情洋溢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會長鄭中午對本次活動做了簡單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常務(wù)副會長杜明杰對活動后的作品呈現(xiàn)做了具體要求</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6日,繼曲沃考察活動之后不久,又一次隨昌寧三晉文化會一行近五十人的龐大隊伍,一路觀賞著兩岸迷人的秋色,欣賞著車內(nèi)悅耳動聽的歌聲,不知不覺來到了本次考察的第一個目的地——丁村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九十歲高齡的原博物館館長陶富海先生?和博物館現(xiàn)任館長孫金慧女士及工作人員早已恭候在大門口。陶富海先生詳細地為大家講解了丁村博物館及汾城古鎮(zhèn)的歷史及現(xiàn)狀。現(xiàn)任館長帶病向大家介紹了該博物館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原館長陶富海先生給大家介紹丁村博物館及汾城古鎮(zhèn)的歷史及現(xiàn)狀</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任館長帶病向大家介紹了該博物館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 行車上,鄭中午會長已經(jīng)初步向大家介紹了陶老和孫女士的情況,現(xiàn)在近距離聽著他們滔滔不絕的講解,特別是對進入鮐背之年的陶老先生心生敬意,佩服他那矍鑠的精神和敏捷的思維,自愧不如。臨別,陶老贈送與會者每人一本他的著作《丁氏家族與丁村》,格局更讓人敬慕。</p><p class="ql-block"> 陶老先生曾任丁村民俗博物館館長、丁村文化工作站站長,山西省考古協(xié)會理事、山西省民俗協(xié)會理事、山西省商業(yè)史研究會理事、臨汾地區(qū)民俗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臨汾地區(qū)文物管理會理事委員、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等職務(wù)?。在丁村進行考古工作已有數(shù)十年,對丁村的文化遺存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他不僅在《文物》、《山西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多篇文章,還編輯出版了《丁村》、《平陽民俗叢談》、《丁村民宅與民俗》等書籍?。陶老在丁村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丁村的文化遺存進行了系統(tǒng)的挖掘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有重要影響,還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他不僅積極參與國際學(xué)術(shù)交流,拓寬了丁村文化的研究領(lǐng)域,為保護和傳承丁村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聚精會神聽陶老講解</p> <p class="ql-block">陶老先生贈與大家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襄汾丁村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地方專業(yè)性民俗博物館 。反映晉南地區(qū)漢民族的生活習(xí)俗,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南。 </p><p class="ql-block"> 該館是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村明清民居建成的,分北、中、南三個建筑群。多數(shù)院落坐北朝南,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建筑構(gòu)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歷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丁村民俗博物館,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陳列了近萬件文物,把晉南一帶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繪制成民俗畫,或制作成模型,在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p><p class="ql-block"> 丁村民俗博物館是了解漢民族習(xí)俗的窗口,它將激發(fā)起當(dāng)代人們的創(chuàng)新熱情和熱愛故土的情操,它將使廣大旅游者開拓文化視野,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城隍廟</p> <p class="ql-block">文廟</p> <p class="ql-block"> 告別博物館來到第二個目的地——汾城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鎮(zhèn)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西南汾城16公里處,原為太平縣城,唐初為尉遲恭的封地——鄂公堡。古太平縣城在唐貞觀七年(633年),由古城鎮(zhèn)遷于此地,經(jīng)歷朝歷代建設(shè),留下了大批古建筑,這些古建筑造型獨特,雕刻精美,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F(xiàn)存建筑包括鼓樓、城隍廟、文廟、明倫廟、學(xué)前磚塔、縣衙大堂、關(guān)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和城墻等,總面積約為二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汾城城隍廟始于明洪武二年,現(xiàn)存建筑以明天啟七年建造的為主。影壁和屋面的琉璃 都是明代的遺存,山門和戲臺的木斗拱特別精美。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群,讓你感受到古建筑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汾城文廟位于城隍廟對面,文廟創(chuàng)建于唐朝,經(jīng)過元、明、清的多次修葺,保存完好。文廟內(nèi)有欞星門、試院等建筑,試院前側(cè)的文前塔是一座明代的塔,見證了汾城自古以來對學(xué)習(xí)的重視。</p><p class="ql-block">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山西汾城古鎮(zhèn)保存了從金代至清代的古建筑,展示了中國縣級城市的古代建筑布局。從城隍廟的琉璃、 斗拱到文廟的欞星門、試院,每一處都體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藝。汾城古建筑群的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歷史故事,保留了古樸寧靜的古鎮(zhèn)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汾城鼓樓</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無限感慨,感慨古人類的智慧,感慨丁村人的遠見卓識,能把古建筑保護的那么好;越耄耋之年的幾位長者,精神狀態(tài)極佳,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疲憊,比小于他們幾十歲的中年人都精神,真從心底里佩服!</p><p class="ql-block"> 正如本會秘書長谷印平所言:“主明從者眾”,昌寧三晉文化研究會一定會吸引更多愛好傳統(tǒng)文化的有識之士,這個隊伍會越來越壯大,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關(guān)注三晉文化,為三晉文化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拍攝花絮</p> <p class="ql-block">走進丁村</p> <p class="ql-block">爭先恐后與陶老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個村的</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動女同胞</p> <p class="ql-block">與四哥秉和外甥女愛榮</p> <p class="ql-block">參加本次活動的鄭氏家族成員</p> <p class="ql-block">琴瑟和鳴</p> <p class="ql-block">連襟情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