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可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昂兔勒n堂”如雷貫耳,慕“和美課堂”之名,赴“和美課堂”之約,邂逅數(shù)學界8位名師專家,汲取精華,成己之美。兩天的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和美課堂,是以生為本,以美啟智,以和諧促生長,以高級促發(fā)展的全新高效課堂。這樣的課堂,“和”在精彩,“美”在不同。</p> <p class="ql-block"> 兩天的學習,一共聽了八節(jié)課,八節(jié)專家講座 我們發(fā)現(xiàn)專家們的課有異曲同工之處,語言風趣幽默,課堂串聯(lián)有度、銜接無縫,平凡中見新奇。課堂點點滴滴充盈著深邃的思考,每堂課洋溢著新時代的氣息,精彩的預設與生成,適當?shù)狞c撥與啟發(fā),靈活的交流與游戲都讓在場的每一位聽課教師嘖嘖稱奇。</p> 名師精彩課堂 羅鳴亮:《認識周長》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日,在南昌“和美課堂”聽了羅鳴亮老師的課,我感覺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p><p class="ql-block"> 在課堂上,羅鳴亮老師在學生還不認識周長的情況下,仍然大膽讓學生看看兩個圖形周長是否相等的。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就像一陣清風,給我?guī)砹巳碌母杏X,原來教學是可以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這些獨特的角度和創(chuàng)新的講解方式,如同魔法一般,把原本枯燥的內(nèi)容都變得鮮活起來。而且,幽默是老師的“秘密武器”,在羅鳴亮老師一次次“高手高高手”中學生們手舉得高高的,驅散了學習的沉悶,在一次次搞笑的表情中就像一把鑰匙,輕松打開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門,知識不知不覺地就鉆進了孩子的腦海。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學生學習可以這樣快樂,羅鳴亮老師的魅力和方法真的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也讓我得到了寶貴的學習體驗。</p> 儲冬生:《神奇的符號》 <p class="ql-block"> 儲冬生老師倡導問題驅動教學,認為問題是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關鍵,也是進行數(shù)學教學的基本載體。儲冬生老師在課堂上圍繞著蘇步青先生的《神奇的符號》這本書展開了數(shù)學探討,以三個故事幫助孩子如何更好的記住一個數(shù),明白生活處處是邏輯,處處是數(shù)學,以及如何將一個繁瑣的問題簡單化。</p><p class="ql-block"> 最后,儲冬生以“為學應須畢生力,攀高貴在少年時”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要對學習持之以恒的理念,幫助孩子們在少年時期打下堅實的知識和技能基礎。</p> 賁友林:《分數(shù)與除法》 <p class="ql-block"> 11月2日下午賁友林老師與五年級學生一起探究《分數(shù)與除法》。本節(jié)課以《史記》中“陳平分肉”的故事為導入引出平均分的課題,巧妙的課堂導入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古代數(shù)學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課堂上,賁老師拋開傳統(tǒng)的以份數(shù)定義分數(shù),嘗試引導孩子在操作計算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思考“分數(shù)是怎么來的”這一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孩子的推理意識。在練習階段,賁老師又引入“孔融讓梨”的故事,進一步滲透“謙讓”這一中華優(yōu)秀品質。</p><p class="ql-block"> 在課程結束后,賁友林老師帶來了一場題為《核心素養(yǎng)落地課堂的“最后一公里”》的講座。賁老師主要圍繞三個核心點展開:首先是編擬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目標,其次是選擇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最后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思考。他指出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更要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重感悟、緩說破,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p> 吳正憲:《10的再認識》 <p class="ql-block"> 吳正憲老師的《10的再認識》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在這次聽課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授課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精心設計。</p><p class="ql-block"> 課程內(nèi)容緊湊且有條理,從基礎知識的講解逐步深入到更具挑戰(zhàn)性的部分。吳老師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十分精準。</p><p class="ql-block"> 重點內(nèi)容著重強調,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反復講解和鞏固,如“10個一就是1個十”,通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加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對于難點,則采用了循序漸進的突破方法,將其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思考,最終克服難點。這讓我認識到,在教學中清晰地梳理內(nèi)容的主次,并運用合適的方法處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p> 蘇明強:《平移》 <p class="ql-block"> 11月3日上午8點,蘇明強老師用簡潔、幽默的語言帶我們走進了平移的世界。課堂伊始,引導孩子們直接揭示了平移的本質即平行移動。再通過不變思想、對應思想,從點、線、面到立體圖形逐層點撥發(fā)現(xiàn)、實踐操作,通過多方式鞏固深化孩子們對平移的認知和掌握,形成空間觀念。</p><p class="ql-block"> 課后,蘇明強老師以本節(jié)課堂為例,展開了《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圖形的運動教學研究》講座。從新教材、新課標、新導向立足,結合圖形與幾何板塊的教學課程形成一體化,向一線教師傳授課程教學知識技能與方法經(jīng)驗。</p> 黃愛華:《用字母表示數(shù)》 <p class="ql-block"> 11月3日上午,黃愛華老師在《用字母表示數(shù)》一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的寫和表達,讓孩子認真思考。一節(jié)課一定要讓孩子好好靜下來寫一寫,“請把你的想法寫下來”“請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p><p class="ql-block"> 學生上臺分享要有四步:“請大家聽我說”“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大家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嗎?”“感謝大家聽我分享”。用這四個步驟給孩子一個語言支架,孩子在分享的時候思路會很清晰,而且有重點。</p><p class="ql-block"> 黃老師從生動的情境教學到深刻的數(shù)學表達字母的含義,讓學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過程是先找關系,再定字母,其次列式子,最后說句子。從而完整的理解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雙重意義。</p> 余正強:《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聽了俞正強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俞正強老師這節(jié)《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以生活實際為例,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十分精準。將小數(sh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瞬間變得鮮活起來。</p><p class="ql-block"> 在新授環(huán)節(jié),教師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先是詳細講解小數(shù)的組成,然后讓學生比較1.2和0.5的大小。再通過添加了單位,比較1.2元和0.5元的大小,分辨小數(shù)的大小。</p><p class="ql-block"> 對于小數(shù)意義的講解,教師借助視頻將小數(shù)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出現(xiàn)“1米1分米1厘米”和“1.11米”。通過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引導學生理解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對應關系,這種從直觀到抽象的教學過渡自然流暢。呈現(xiàn)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數(shù)學課堂。</p><p class="ql-block"> 其次,俞老師的講座也發(fā)人深省。將教書和育人完美結合,“雙胞胎模型”、學生量率不分等各種典型問題在講座中都有講解,啟發(fā)極大。</p> 顧亞龍:《小數(shù)的意義》 <p class="ql-block"> 顧亞龍老師執(zhí)教四年級《小數(shù)的意義》,從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先生的“數(shù),是數(shù)出來的”這一觀點入手,通過“?滿十進一”、“退一當十”的概念引出小數(shù)的意義。課程中,顧老師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利用問題導向教學,通過分數(shù)、小數(shù)的轉換練習,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加深對小數(shù)概念本質的理解,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 這節(jié)課充分展現(xiàn)了結構化教學的魅力。隨之,顧亞龍老師開展了《基于一致性,踐行結構化》的講座,強調基于數(shù)概念的一致性和結構化教學理念,如何設計高質量單元系列課程,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 此次能親臨現(xiàn)場近距離觀摩當下新理念映射下的數(shù)學課堂,感受老師們之間互動研討中營造的平等、真誠、和諧的對話氛圍,這讓我們又一次領略了數(shù)學的無窮魅力。</p><p class="ql-block">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教育理念的多樣性多元化,成就課堂的精彩紛呈。在這短短兩的時間里,讓我深切體會到優(yōu)秀的數(shù)學課堂是情智共生的課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讓學生心靈閘門不斷開啟,讓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點燃。</p><p class="ql-block"> 愿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關愛孩子的人,用愛心、誠心、耐心、匠心,創(chuàng)造出教育的美麗紛繁春天。</p> <p class="ql-block">編輯:王紫彤</p><p class="ql-block">審核:程曉慧</p><p class="ql-block">簽發(fā):張國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