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向往內蒙古額濟納的金秋,我們便乘坐K692從重慶西站出發(fā),21小時后我們到達呼和浩特站。在呼和浩特,我們將有8小時等待下一班火車時間。那就在呼和浩特打個卡吧。</p><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為蒙古語“????????”的音譯,意為“青色的城”,簡稱“呼市”,亦被稱為“青城”。明代時名“歸化”,清代時名“綏遠”,清末改為“歸綏市”,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p><p class="ql-block"> 這是呼和浩特將軍衙署</p> <p class="ql-block"> 門上七七四十九顆門釘,是一品封疆大吏和公侯的規(guī)制。</p> <p class="ql-block"> 一座將軍府,半部青城史。</p><p class="ql-block"> 將軍衙署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已有近300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清代為鞏固疆土、穩(wěn)定邊陲建造了綏遠城。將軍衙署是綏遠城將軍的府邸,先后共有79任綏遠城將軍駐守于此。</p> <p class="ql-block"> 將軍衙署主體建筑位于南北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府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廂房和耳房,左右對稱有東西跨院,共六進院132間房屋,各級衙署199所,兵房12000間。</p> <p class="ql-block"> 此為將軍辦公之所,門上匾額可順讀亦可倒讀,含意頗豐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 這是第一位駐防將軍王昌,是他督建了將軍衙署和綏遠城。</p> <p class="ql-block"> 綏遠城有4座城門,東門迎旭門、南門承薰門、西門阜安門、北門鎮(zhèn)寧門。均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并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御題門額,用漢白玉雕琢而成。</p><p class="ql-block"> 將軍衙署內收藏有南、北門石匾,為國家一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不知呼市內是否還殘存有城墻,因為時間關系我們也不再去尋找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綏遠城城門石匾。</p> <p class="ql-block"> 此為南門承熏門</p> <p class="ql-block"> 此為北門鎮(zhèn)寧門</p> <p class="ql-block"> 將軍衙署內藏品以明清時期各類實物及民國時期革命文物為主。截至2019年末,內蒙古自治區(qū)將軍衙署博物院館內藏品數(shù)量達11504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96件/套。</p> <p class="ql-block"> 此藏品為雍正時期的兵部火票,火票即為十萬火急之意。</p> <p class="ql-block"> 此藏品為乾隆時期戶部請綏遠城造報土默特煤窯所收錢文的咨文。</p> <p class="ql-block"> 此藏品為乾隆時期歸化都統(tǒng)為知照刑部移咨有關會審蒙古民眾律例的咨文。</p> <p class="ql-block"> 此藏品為民國時期巨貞川記廣告</p> <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年造的炮</p> <p class="ql-block"> 這塊御賜記功碑系同治皇帝為表彰綏遠城第63任將軍而立。為國家一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 民國元年10月(1912年),北洋軍人張紹曾被委任為綏遠城署將軍駐節(jié)將軍衙署,將軍衙署改為將軍府。</p><p class="ql-block"> 民國期間共20戍任將軍都省主席在這里辦公。</p><p class="ql-block"> 傅作義曾任綏遠省政府主席等職。</p> <p class="ql-block"> 傅作義創(chuàng)辦的奮斗中學(現(xiàn)呼市二中)</p> <p class="ql-block"> 在將軍衙署里,我們看到的每一根柱頭,每一塊方磚,每一扇門窗,都無不銘刻著歷史的記憶,仰望蒼穹我們依稀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傾聽到浩瀚長空中歷史的聲響。</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p> <p class="ql-block"> 金剛座舍利寶塔,建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shù)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墻的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標注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p><p class="ql-block"> 因該石刻在塔背后不讓游客觀覽,特復制了石刻供游客觀看。</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內收藏的清代唐卡</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大召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屬于格魯派(黃教)。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為“無量寺</p><p class="ql-block"> 大召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勒坦汗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創(chuàng)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guī)定。</p> <p class="ql-block"> 寺廟里這兩個字你認識嗎?這是用蒙古文書寫的“吉祥”二字。</p> <p class="ql-block"> 因大召寺所有殿堂內都禁止拍照,那莊嚴慈悲的佛像、精彩紛呈的壁畫,以及墻上柱上精美的藏式彩繪都無法呈現(xiàn)圖片給大家了。</p> <p class="ql-block"> 走進寺院,喇嘛誦讀經文的聲音便在廟宇里飄蕩。每個游客都可以坐在喇嘛后面的地凳上,靜靜地聆聽那裊裊梵音。此時此刻你會雙手合十默默地閉上眼,心隨音動,境由心生。</p> <p class="ql-block"> 大召寺佛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像,由尼泊爾工匠制作,全身由3萬兩純銀鑄成。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銀佛之一。</p><p class="ql-block"> 佛像呈坐姿,高2.55米。據(jù)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為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之稱。</p> <p class="ql-block"> 大召寺藏經閣</p> <p class="ql-block"> 大樂殿</p> <p class="ql-block"> 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 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 不知這是否是佛教的宇宙中心須彌山。</p> <p class="ql-block"> 大召寺內有玉泉井。相傳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部后,凱旋路過大召,正值炎夏酷暑難當,人馬饑渴無水可飲,康熙皇帝的千里駒振鬃大嘶,四蹄騰空落蹄刨地,一汪泉水涌出,即為玉泉井。</p> <p class="ql-block"> 這是康熙37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西征歸來,路經呼和浩特所欽賜的。</p> <p class="ql-block"> 大召寺外有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該地區(qū)正式筑城,城墻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 </p> <p class="ql-block"> 街上俏皮而充滿生活趣味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p> <p class="ql-block"> 路邊休息的清潔工,正其樂無窮地彈奏著自己喜歡的樂曲,沒有觀眾的演奏亦自得其樂,我想他的內心一定珍藏著一座美妙的音樂殿堂。</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說的話,外地人絕對猜不出這“青城驛站”是衛(wèi)生間,呼市衛(wèi)生間的名字實在是太有特色了??。</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的寬巷子匯聚了呼和浩特的各種美食,這里餐館不多,美食不少。</p> <p class="ql-block"> 寬巷子里有蔬菜賣,第一次看到這么大個的胡蘿卜,甚為稀奇。</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酸奶非常好吃</p> <p class="ql-block"> 這些奶制品糕點極好吃,奶香濃郁,入口綿軟,就是常溫只能保鮮5小時左右(氣溫不一樣保鮮時間會不一樣),不然就化掉了。</p> <p class="ql-block"> 在寬巷子品嘗一下呼和浩特的特色,稍麥羊雜湯,那稍麥餡是大蔥加肥羊肉,吃得是滿嘴抹油。</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打卡完畢,坐公交去呼和浩特火車站,我們將乘火車去到向往已久的額濟納。</p> <p class="ql-block"> 謝謝您的分享!若有興趣就隨我走進第二站:額濟納胡楊林的視覺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