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一大早就乘長途大巴從贛州奔赴廣昌。昨晚已預(yù)先在廣昌預(yù)約了個車從廣昌去高虎腦,拜訪我父親當年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我當初曾經(jīng)問過父親,說你這一輩子打了這么多仗,哪一仗最殘酷?父親聽了毫不猶豫的就說,“高虎腦”所以這次有機會到江西,無論如何都要去拜訪一下。因為不是熱門路線,大巴車上只有六七個人,閑聊中,我向他們打聽高虎腦的情況。沒想到車上竟然有一個人,他就是高虎腦的,而且還是個紅軍的后代。交談中,另外幾個人也都說他們是紅軍的后代。當年江西是中央蘇區(qū),很多人都當了紅軍。所以現(xiàn)在有很多他們的后代,特別是在農(nóng)村。大巴車李師傅的爺爺是紅四軍的,寧都縣人,他今年46歲是紅三代了,所以對我非常熱情,到廣昌一定要請我吃飯。我說我已經(jīng)約好了車,就婉然謝絕了,李師傅熱情的一直把我送出車站。約好的車司機已經(jīng)在那里等著我了,從廣昌到高虎腦,大約有30來公里,地方非常偏僻,如果沒有約車,根本無法去到那里。頭天約車的時候,司機師傅就很奇怪,你到那么偏僻的地方去干啥?我說我是紅軍的后代,要到那里去拜訪當年父親打仗的地方。所以司機師傅對我也非常熱情,一直陪著我到我所要去的地方。甚至連爬406米的高虎腦山,他都一直陪著我,讓我非常感動,體會到了老區(qū)人民的對紅軍的熱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巴車李師傅,我倆都是紅軍的后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熱情的約車司機邱林生師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虎腦蘇區(qū)小鎮(zhèn)山門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這是網(wǎng)上下載的高虎腦村全景,左側(cè)為新村,右側(cè)是老村。老村的人全都搬到新村去了,老村保留作為旅游景區(qū)。后面的山,就是當年紅軍的防御陣地,海拔高度為406米。陣地的第一道防線位置在山頂偏下一點的地方,就是山頂左邊紅線拐角最大的那個地方,坐南朝北。敵人是從北邊過來進攻的,也就是從村莊的位置向山上進攻。紅線的位置就是現(xiàn)在旅游登山的路線。旅游景區(qū)建設(shè)還沒有完全完工,還有點兒收尾工程,所以紀念設(shè)施都是嶄新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原來的老紀念碑。于1985年籌建,1988年8月5日建成。1996年10月重建為以下模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這是由楊尚昆題詞的《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碑的正面向西北,是當年敵人來進攻的方向。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于1985年籌建,1988年建成,碑高12米,占地290平方米。碑的正面鐫刻著原國家主席(時任紅三軍團政委)楊尚昆題寫的碑名“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左側(cè)面刻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xué)院原院長劉志堅(時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劉志堅)的題詞“長征前夕的激戰(zhàn)”,后面是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時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三營營長)的題詞“向高虎腦戰(zhàn)斗頑強作戰(zhàn)英勇殺敵光榮獻身的烈士們致敬”,右側(cè)面暫時空白。碑座正面有中共廣昌縣委、縣政府為高虎腦戰(zhàn)役題寫的戰(zhàn)斗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面碑座上為中共廣昌縣委、縣政府為高虎腦戰(zhàn)役題寫的戰(zhàn)斗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紀念碑的背面,上面有張震的題詞,《向高虎腦戰(zhàn)斗頑強作戰(zhàn)、英勇殺敵、光榮獻身的烈士們致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紀念碑背面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碑背面,基座下的碑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紀念碑的左側(cè)面,上面有劉志堅的題詞,《長征前夕的激戰(zhà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紀念碑的左側(cè)面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紀念碑的右側(cè)面基座上的雕像,紀念碑右側(cè)面是空白的。</h3> 長征前的最后一次阻擊戰(zhàn)<br>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diào)集大軍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第五次“圍剿”。在博古和共產(chǎn)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指揮下,由于實行軍事冒險主義的方針,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使紅軍陷入頻頻失利的被動局面。1934年4月28日,中央蘇區(qū)北大門——廣昌陷落。之后國民黨大軍向南推進,企圖攻占中央蘇區(qū)首府瑞金,形勢岌岌可危。<br> 為了阻擊國民黨軍,1934年7月22日至8月29日間,彭德懷、楊尚昆指揮工農(nóng)紅軍以貫橋村的高虎腦為中心,在北至大寨腦、南至驛前地域構(gòu)筑工事阻擊。高虎腦海拔406米,因山形酷似昂首蹲坐的猛虎而得名。貫橋位于赤水與驛前之間,扼控廣昌南下石城的咽喉要道,是瑞金北面一個極其重要的憑欄。因此,紅三軍團選擇在這里阻擊國民黨軍。8月,國民黨軍由北向南發(fā)起進攻。在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條件下,工農(nóng)紅軍憑借簡單工事、落后裝備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大大小小數(shù)十次戰(zhàn)斗,其中大寨腦戰(zhàn)斗、高虎腦戰(zhàn)斗、萬年亭戰(zhàn)斗最為慘烈。因三次戰(zhàn)斗均在高虎腦境內(nèi),合稱“高虎腦戰(zhàn)役”。<br>一場典型的陣地防御戰(zhàn)<br> 1934年7月14日,湯恩伯第10縱隊向大寨腦推進。20日進至曾崗嶺、天子峰一帶構(gòu)筑碉堡。22日拂曉,敵第4師、89師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大寨腦、鴨子嶺紅軍陣地進行瘋狂進攻,紅34師和紅15師奮起抗擊,手榴彈、子彈打光了,就拿石頭砸,展開近身肉搏。戰(zhàn)至12時,由于火力不足,被迫向驛前方向撤退。紅三軍團主力和紅五軍團第34師奉命在高虎腦、貫橋、萬年亭到驛前約15公里縱深內(nèi),實施陣地防御。<br> 8月6日拂曉,敵左縱隊第4師、89師向高虎腦主陣地發(fā)起猛烈進攻,先以十幾架飛機輪番轟炸,接著又用大炮猛烈轟擊,爾后以步兵密集隊形連續(xù)向紅軍陣地發(fā)起一次次沖擊。紅5師第13團堅守陣地,連續(xù)打退敵人數(shù)次沖鋒,紅14團則由右翼向北突擊敵人,保障陣地翼側(cè)安全。雙方血戰(zhàn)數(shù)個小時,敵第89師進攻失敗,傷亡慘重。第二天,敵人在重炮的掩護下,攻克了我軍鵝形陣地,使得高虎腦等陣地成為突出部,彭德懷不得不命令各部隊撤出陣地,退守萬年亭。高虎腦一戰(zhàn),是一場典型的陣地防御戰(zhàn),堅守高虎腦的第13團與友鄰部隊傷亡超過1600人,敵人三天之內(nèi)損失超過3000人,敵第89師失去戰(zhàn)斗力,敵指揮員感嘆此戰(zhàn)是“進剿”以來“未有之犧牲”。<br> 8月14日,敵軍開始向萬年亭發(fā)起攻擊,以飛機、大炮向萬年亭紅軍陣地猛烈轟炸,掩護其步兵實施沖鋒。紅5師13團3營指戰(zhàn)員英勇抗擊,先后打退敵人2次進攻,擊潰3個團。敵人受挫后,以6倍于紅軍的兵力,改向翼側(cè)紅2營陣地攻擊。紅2營沉著應(yīng)戰(zhàn),接連打退敵人4次進攻。之后,敵人再度集中兵力向紅3營主陣地左側(cè)猛攻,紅5師師長李天佑命令第二梯隊紅15團、紅14團,各以一部兵力由萬年亭陣地西北向敵側(cè)后反擊,再次打退敵人的進攻,穩(wěn)住了陣地。8月28日,敵軍再次對萬年亭陣地猛烈攻擊,戰(zhàn)況異常激烈。戰(zhàn)斗間隙,紅5師政委陳阿金與李天佑到前線察看戰(zhàn)情。此時,一架呼嘯而來的敵機投下一顆炸彈,李天佑被炸傷手,陳阿金壯烈犧牲。紅三軍團衛(wèi)生部部長何復(fù)生,牽掛前線的救護工作,親自上前線指揮所觀察、了解戰(zhàn)斗和傷員救治情況。突然一架敵機俯沖掃射,他身中數(shù)彈,當即倒在血泊之中,英勇犧牲。此后,紅軍為保存有生力量,南撤到驛前莊下一線的第三防御地帶,繼續(xù)阻滯敵軍前進。1934年10月10日,紅15團撤離瑞金,渡過于都河,從此踏上了漫漫長征路。<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現(xiàn)在旅游登山路的起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農(nóng)村的老土坯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登山路邊的高虎腦戰(zhàn)役介紹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上山的旅游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山腰休息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山亭處劉志堅主任在高虎腦戰(zhàn)斗后寫的(祝捷歌),后來被蘇區(qū)廣為傳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要到山頂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頂《旗開得勝》紀念雕塑,正面向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頂紀念雕塑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頂紀念雕塑,正面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頂紀念雕塑,正面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頂紀念雕塑背面局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頂紀念雕塑背面局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團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開得勝雕塑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山頂上向東看景觀為福建方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離開山頂下山返回了,該圖下山路的頂端就是防御主陣地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半山腰看,下面就是高虎腦蘇區(qū)小鎮(zhè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邊拍電視劇時建造的碉堡</h3>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史第303頁中寫道,高虎腦戰(zhàn)斗是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最激烈的一仗,敵人投入6個師的兵力,傾瀉在紅軍陣地上的各種炮彈和炸彈2000多發(fā),手榴彈5000多枚,各種子彈如飛蝗。紅軍發(fā)揚不怕犧牲的戰(zhàn)斗精神,頑強的抗擊敵人,使敵費時3天,只攻下不足3000米水平距離的山地,卻付出了傷亡3000人(其中團以上軍官5人)的慘重代價。其精銳部隊第89師喪失了戰(zhàn)斗力,不得不退出戰(zhàn)斗。敵自供(陳誠《五次圍剿戰(zhàn)史》1968年版第403頁):這是“進剿”以來“未有之犧牲”。此役,紅軍傷亡1373人,另有40人失蹤。 我父親所說的最殘酷的戰(zhàn)斗主要就是指“抓人攤”,廣西話“抓人攤”就是指肉搏戰(zhàn)刺刀見紅。消極被動防御的陣地戰(zhàn)讓紅軍損失很大。彈藥又不足。讓戰(zhàn)士們怒氣,怨氣沖天。盡管敵人人多,武器也好。但論刺刀格斗,我紅軍可以一當十。在白晃晃血淋淋的刺刀面前,在紅軍驚天地,泣鬼神的喝殺吼聲中,敵人未交上手便手顫腳抖。戰(zhàn)士們懷著滿腔仇恨,一肚子怨氣,旋風(fēng)般沖入敵群,和敵人拼殺在一起。雙方已經(jīng)粘著,敵人炮火停止了,陣地只有咔咔咔的刺刀槍托的撞擊聲,雙方聲嘶力竭的喊殺聲。敵人垂死時的慘叫聲更令人不堪耳聞,不忍目睹,這時候我方已不足百人,而已沖到陣地上的敵人不下五百。視死如歸的紅軍硬是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壓倒了強敵,幾個回合就干掉了好幾十人,迫使敵人狼狽逃竄。這樣的肉搏戰(zhàn),我父親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多次,但這次肯定是最慘烈的一次。我父親當時是連指導(dǎo)員,一場血戰(zhàn)下來,全團只剩下百多人。高虎腦之戰(zhàn),規(guī)模之大,戰(zhàn)況之烈,是我父親參加紅軍以來首次,給我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1年8月6日在第三次反圍剿首戰(zhàn)蓮塘的戰(zhàn)斗中,紅七軍的刺刀就殺出了威風(fēng)。紅七軍戰(zhàn)士向決堤的洪水兇猛地向敵人沖去。如鐵壁合圍,遠的射擊,近的刺刀捅,敵人前鋒一個團,數(shù)十分鐘內(nèi)就給解決了。紅3軍團以10個小時的神奇速度殲滅了上官云相47師,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首戰(zhàn)勝利。當時軍團指揮所就設(shè)在后面的大山上,彭德懷軍團長從望遠鏡里看到了拼刺刀的壯烈場面,忙問身邊的參謀:“拼刺刀的是哪個部隊?”參謀說是紅七軍。彭軍團長高興的說:“行啊,廣西兵猛似虎。精似猴!”在對韓德勤師的一仗中,更是殺出了威風(fēng)。韓德勤是蔣介石的老鄉(xiāng),也是第三次圍剿敵軍的主力。當時如果打敗了他,第三次圍剿也就破滅了。開始,韓德勤仗著自己有兩下子想用刺刀鎮(zhèn)住紅軍,沒想到碰上了廣西兵一交手就大敗而逃。最后扮成馬夫被紅軍當成普通俘虜釋放,留下一條狗命。在中央蘇區(qū)瑞金召開慶祝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大會,為表彰紅七軍在轉(zhuǎn)戰(zhàn)五省中的光輝業(yè)績,和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的赫赫戰(zhàn)功,授予紅七軍一面繡有“轉(zhuǎn)戰(zhàn)千里”的錦旗,使紅七軍指戰(zhàn)員受到極大鼓舞。 1933年6月13日,中共蘇區(qū)中央局轉(zhuǎn)發(fā)了以中共臨時中央名義發(fā)出的?!督窈髮窈笞鲬?zhàn)計劃之指示》。組成了東方軍入閩作戰(zhàn),打擊駐福敵軍。企圖通過分離作戰(zhàn),在兩個戰(zhàn)略方向上同時取勝,以實現(xiàn)革命在江西省的首先勝利(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史第229頁)。 中央蘇區(qū)紅軍進行了整編,紅七軍編制取消,部隊編為紅三軍團五師。在東征福建時期,9月18日,擔任前衛(wèi)的紅5師第13團行軍至芹山,與敵第61師第366團遭遇。雙方從南北兩坡?lián)屨记凵街鞣?。紅軍踏著滿山荊棘,穿過一人多高的茅草,奮勇向前,終于比敵人早幾分鐘登上了山頂,搶占了有利地形。接著居高臨下,反復(fù)沖殺,與敵人白刃格斗,將這支在第19路軍中號稱“鐵軍”的部隊基本消滅。戰(zhàn)后,東方軍為嘉獎第13團以一個團的兵力殲敵一個團的光輝戰(zhàn)績,授予該團“英雄模范團”的光榮稱號。(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史第244頁)(紅軍戰(zhàn)史中唯一的一次)。該團在淞滬抗戰(zhàn)中,號稱繳獲日軍鋼盔最多的一個部隊,最后全部成了紅軍的戰(zhàn)利品。赫赫戰(zhàn)功,使廣西兵在中央領(lǐng)導(dǎo)心目中成為了最能作戰(zhàn)的部隊。直到建國后,毛主席還多次提到,廣西人很能打仗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離開了高虎腦繼續(xù)往東,大約3公里左右,來到了廣昌縣烈士陵園。廣昌縣烈士陵園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zhèn)莊下村沙洲組龍坑山 ,2014年12月開工建設(shè),占地100畝。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廣場、革命烈士公墓等設(shè)施,其中革命烈士公墓占600余座。</h3> 陵園坐落在一個山窩窩里,前面有一個很大的廣場,可容納上萬人進行祭奠活,環(huán)境非常幽靜,紀念碑位于正中央。紀念碑前面兩側(cè)有兩堵高大的烈士姓名墻,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革命烈士的名字。烈士墻后面順山坡地勢而呈梯形上升。每抬高一層的平地上,都有許多貼著地面的烈士墓碑。每抬高一層的梯面墻上都有介紹廣昌戰(zhàn)役和高虎腦戰(zhàn)役情況的介紹非常詳細。由于內(nèi)容太多,就不全部放進來了,只選2個有代表性的吧。紀念碑后面的臺階順山而上,山頂上有一個紀念亭。該烈士陵園應(yīng)該落成不是很久。建筑材料都很新。但好像沒有專人打理,墓園里到處都是殘枝落葉,太不應(yīng)該了吧?因為地處太偏僻了,交通也不方便,整個陵園里連個人影兒都沒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昌縣革命烈士紀念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這是紀念碑背面基座上的碑文。其中介紹說,蘇區(qū)時,總?cè)丝诓蛔?5萬的廣昌參加主力紅軍15400多人,參加地方武裝20652人,參加模范少年隊13761人,犧牲的革命烈士有24300人,留下姓名的烈士有3386人。廣昌縣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巨大的犧牲。后人不能也不應(yīng)該忘記他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層墓地,從西往東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層墓地,從東往西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層墓地,從東往西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層墓地西頭,這個看著像是個管理部門的房子,但是鐵將軍把門兒連個人影兒都沒有。</h3> 懷著崇敬的心情參拜完了當年父親的戰(zhàn)場高虎腦,瞻仰了烈士紀念碑和烈士陵園,也了卻了我的一個心愿。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中途要經(jīng)過著名的風(fēng)景旅游勝地龍虎山景區(qū),既然路過,那就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吧。為了方便省事,我就直接乘這輛車直奔鷹潭龍虎山去了。經(jīng)過3個多小時的路程。終于到了龍虎山了,孩子們知道我要去龍虎山,就給我預(yù)定好了酒店。我就在他們安排的酒店住下了。安頓好后,我就準備出去找點兒吃的。沒想到剛出酒店門兒,就有一個年輕婦女騎著個電瓶車上來向我兜售拉客,到她的飯店去吃飯。因為就在附近,我也人生地不熟,那就去看看吧。到那一看,小飯店還挺干凈,樓上還可以住宿。那就在這吃吧,我點了一個紅燒水魚。她還專門提醒我,這個有點兒貴喲!我說沒問題,你就做吧,送我一個青菜就行了。實際上他們就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青菜都是自己種的,這樣我就慰勞了一下我自己,也順便嘗嘗當?shù)氐娘L(fēng)味兒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簡單又豐盛的晚餐,實際上今天我只正式吃了這一頓飯,心情舒暢,也不覺得餓,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4.10.18-頭天晚上,我讓酒店幫我約了一個導(dǎo)游。今天一大早導(dǎo)游就來了,帶著我直奔龍虎山景區(qū)大門,實際上酒店就在龍虎山大門旁邊兒。</h3> 潭市龍虎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上清鎮(zhèn)、龍虎山鎮(zhèn)境內(nèi), 距市中心18千米,面積達200平方千米。龍虎山原名云錦山。東漢中葉,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xiàn),山因此得名。 龍虎山有“丹霞仙境”之稱,分布著52個景點,230余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主要風(fēng)景區(qū)有上清宮景區(qū)、天師府景區(qū)、龍虎山景區(qū)、正一觀景區(qū)、天門山景區(qū)、仙人城景區(qū)、象鼻山排衙石景區(qū)。 區(qū)域內(nèi)植物達100科、250屬、460種以上。有獸類40多種,占全省106種的40%左右。 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祥地、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其道教圣地、碧水丹山與古崖墓群被譽為“三絕”。 宋元明時期,歷代天師被敕封“一品”,龍虎山統(tǒng)領(lǐng)江南道教,成為中國道教的傳播中心、“百神授職之所”。道教最興盛時期,龍虎山建有10座道宮、1處道觀、836座道院。整個景區(qū)內(nèi)都有來回循環(huán)的固定旅游車輛,送旅客到各個點觀光點之間往返,非常便利。 上清古鎮(zhèn)位于江西省鷹潭市境內(nèi),初建于南北朝,興旺于元明清。被譽為"中國道教第一鎮(zhèn)”。古鎮(zhèn)的建筑風(fēng)格獨特,融合了風(fēng)水理念和八卦圖的構(gòu)造,展現(xiàn)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br> 古鎮(zhèn)依山傍水,瀘溪河宛如一條綠色的絲帶環(huán)繞在古鎮(zhèn)的周圍。<br> 鎮(zhèn)內(nèi)古老的道教建筑隨處可見,長達1.5公里的古街上有留侯家廟,天師府,天源德藥桟等古建筑。上清古街的路面是用瀘溪河里的鵝卵石,青石板輔成的。有的排成太極或八卦狀,精巧至極。經(jīng)千年路人腳底的打磨,光亮可鑒。行于其上有一種極其舒適的感覺,從腳底滲到發(fā)根,一種古老的足音由遠而近,仿佛觸摸古老的中華民族的歷史。<br> 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更讓小鎮(zhèn)顯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格。河畔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以及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zhèn)風(fēng)景線。<br> 游覽這座千年古鎮(zhèn),游客可以感受那份與眾不同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讓自己的心靈沉浸在這座千年古鎮(zhèn)之中,與歷史對話,與自然和諧共處。古鎮(zhèn)的東面有中國道教正一道的祖庭一上清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瀘溪河對岸有北朝(1368一1644年)宰相夏言的故里一桂洲村,距古鎮(zhèn)四公里的地方,還有天門山生態(tài)游覽區(qū),那里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宿。<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師府占地5萬平方米,有500多間房舍,樓臺殿閣,金碧輝煌,曲徑回廊不計其數(shù),府內(nèi)古木參天,是歷代天師的起舍之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師府大門牌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師府內(nèi)景觀</h3> 府內(nèi)有7棵參天古樟樹,按北斗七星位置種植。每棵樹下都有一塊石碑,介紹該樹的名稱及含義。因受位置限制,無法將7棵古樹同框。還有兩株千年古羅漢松。這些景觀充分彰顯了這里的厚重文化歷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這里能修道成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兩棵古羅漢松就在后面的那個大門背面,大門房檐上的樹冠,就是那兩顆古羅漢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東看為七星尾部四棵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南看為七星勺部三棵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羅漢松相傳為南宋高宗所植,樹齡近千年,為江南之冠,人稱千年不老松。東雄(右)西雌(左),雌樹秋季結(jié)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樹下的介紹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師風(fēng)采,和大師合影,后面的那棵古樟樹,是七星勺把上的最后一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道教的最高學(xué)府,全國唯一可以授予道教學(xué)位的地方,和大師的弟子們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御筆所寫(正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御筆所寫,由一龍一虎組成一個道字(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虎山全景,左面那個建筑是正一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虎山遠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一觀山門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一觀大殿</h3> 象鼻山,屬石梁穿洞類景觀類型,是龍虎山地質(zhì)公園最為典型的景觀之一,是長期受雨水沖刷溶蝕風(fēng)化而脫落,造成崩塌殘余型的石梁穿洞類景觀。高約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個山體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點為主的游覽區(qū)還有仙丹盒峰、龍膽赤壁、觀象臺、正一仙峰、百歲洞府、金龍汲水、倒掛藤蘿、虛靖堂、畬寨、斧劈神山、面具巖、雄獅回頭、金龜翹首等眾多景點?!跋上笥觎V”是龍虎山陸路八大景觀之一。 和導(dǎo)游合影,導(dǎo)游的照相技術(shù)非常好。她做我的導(dǎo)游是我的幸運。她照相取景的構(gòu)思和我基本相符,所以我?guī)У娜_架就用不上了,真讓我省了不少事兒,太幸運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棧道上看象鼻山景觀</h3> 龍虎山棧道從棧道入口到象鼻山東門 全長3180米 整條棧道沿線有浴仙池 醉猴夢仙 蠟燭峰 象鼻山等多個景點 設(shè)有一些觀景平臺 棧道挺長的 近看還是挺驚險的 走完大概要1個多小時的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虎山棧道奇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虎山棧道奇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虎山棧道奇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虎山棧道風(fēng)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蠟燭峰(也叫元陽山),和大地之母分別成為太極的陰陽兩極,使龍虎山成為太極風(fēng)水的寶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開心的瀘溪河竹排漂流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桃峰遠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瀘溪河竹排漂流游-仙桃峰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無蚊子村景點-據(jù)說因為該村位于瀘溪河畔,因河風(fēng)裊裊而沒有蚊子而著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遇臺灣同胞,相互問候致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瀘溪河竹排漂流游,東西兩頭都有碼頭可相互對開,這是西頭終點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懸棺看臺往下看西頭終點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懸棺看臺上看對面山崖上的懸棺</h3> 龍虎山“大地之母”這一獨特景觀而增添了無限魅力。該景點位于龍虎山風(fēng)景區(qū)的禾觚巖與金鐘峰之間,是一處天然形成的龐大巖壁。其形態(tài)逼真,宛如一位孕育生命的母親,故得名“大地之母”或“仙女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瀘溪上的的浮橋,背景山名為僧尼峰(尼姑背和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國家批準的全國唯一的“升官(棺)”表演場地</h3> 上世紀70年代,崖洞被人們發(fā)現(xiàn)。由于在距離水面20米到100米的懸崖峭壁上,人無法直接上去看個究竟。當?shù)貛孜唤?jīng)常攀巖采藥的藥農(nóng)自告奮勇,用幾根繩子蕩入洞中,最終從崖洞里帶下來一些壇壇罐罐,被送去相關(guān)部門鑒定。經(jīng)過國家文物局鑒定,這些文物已經(jīng)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懸棺的主人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1978年,江西省考古工作隊動用了江西省第一個重裝水上塔吊,終于進入了這些懸崖峭壁上的洞穴。在發(fā)掘過程中,他們清理了多座墓葬,共發(fā)現(xiàn)人骨16架,出土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古樂器等陪葬品200余件。根據(jù)這些陪葬品,考古專家判斷,洞穴懸棺的主人是我國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龍虎山一帶。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后也選擇臨水而葬。考古隊一共發(fā)掘了18具棺木,這些棺木都是獨根楠木制成。最大的有500多公斤重,最輕的也有150多公斤重。放置懸棺的地方,距瀘溪河水面或都有數(shù)十米甚至一百多米,古人是如何把幾百公斤重的棺木安放上去的?曾有人懸賞100萬去解開這個千古之謎,人們就此提出了數(shù)百種猜想,但都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研究,科學(xué)家們終于找到了最有可能的答案。先將定滑輪固定在懸崖上方的峭壁上,通過滑輪、麻繩、絞車等原始工具,將木棺等固定后,借助拉力將木棺升至崖壁上的洞穴位置?,F(xiàn)在,這一過程已被打造成獨特的“懸棺”表演,表演者是龍虎山鎮(zhèn)李家村的五個藥農(nóng)兄弟。懸棺表演將龍虎山地區(qū)古越人紡織捕魚、巖壁采藥、繁衍生息等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觀賞性極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10.18-15:40-鷹潭市火車站留影</h3> 下午不到3點就結(jié)束了龍虎山觀光旅游。從鷹潭到南昌,有高鐵也有動車,高鐵快但是到南昌西站,離南昌市比較遠。動車慢但是到南昌站,位于市中心,方便下一步的活動。我到南昌想去的幾個地方是,滕王閣、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八一廣場。我就在滕王閣附近找了一個酒店住下,心想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滕王閣,趁著人少好照相打卡。最后還叫我給蒙對了,這個酒店的位置,距我想去的這幾個地方,走路都在1公路半范圍之內(nèi),所以很方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4.10.19一大早起來就在酒店附近,有很多的小吃店。吃完早飯就奔向了滕王閣,但是來的太早了,還沒有開門。滕王閣西邊沿江地帶是開放的。供市民游樂,但從這邊是進不了滕王閣的,被高高的城墻擋住。昨天晚上,南昌還下起了小雨,今天早上正好是冷空氣南下鋒面過境北風(fēng)強烈。我到滕王閣時,還露出了藍天白云。等我離開時,藍天基本上沒有了,只剩下白云了,看來老天還是很照顧我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滕王閣的南門入口,65歲以上老人免票,這還是挺不錯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滕王閣正面東邊的廣場,人來的不太多,但也不少。好不容易等到第一波人離開后,人相對少時,抓時機打了個卡。其實還有不少人,但都叫我給P掉了。</h3>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qū)沿江路,地處贛江東岸、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是南昌市的地標性建筑。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時所修?,F(xiàn)存建筑為1985年重建的景觀,主體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br><br>歷史背景<br> 滕王閣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聞名于世。滕王李元嬰在貞觀十三年被封為滕王,并曾在山東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來,李元嬰調(diào)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在贛江邊建起另一座滕王閣。王勃在公元675年重陽節(jié)登閣賦詩,寫下《滕王閣序》,使得滕王閣名揚天下。<br><br>建筑特色<br> 滕王閣的建筑風(fēng)格為仿宋式,主體建筑為三層帶回廊的建筑,內(nèi)部共有七層,分為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及閣樓。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3.5米。滕王閣的建筑群還包括南北兩側(cè)的?壓江亭和?挹翠亭,整體氣勢宏偉,清雅飄逸。<br><br>文化意義<br> 滕王閣與?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不僅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還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滕王閣歷經(jīng)多次重建,每一次重建都保留了其歷史和文化價值。今天的滕王閣已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從正門上,滕王閣樓梯兩邊的神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從正門上,滕王閣樓梯兩邊的神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從正門上,滕王閣樓梯兩邊的神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滕王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清光緒皇帝的御筆</h3> 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時維九月,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fēng)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fēng)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夜景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看南昌西南方向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看南昌西北方向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看南昌南.西.北方向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向看南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向西看景觀,注意看,江面上風(fēng)波粼粼,當時有很強勁的北風(fēng),站在滕王閣上都有點兒站不穩(wě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向北看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向東下方看東廣場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在滕王閣最高層向東看景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從東北方向看滕王閣</h3> 參觀完滕王閣后,我又回到酒店休息,因為是昨晚入住,今天可以到12點以前退房就行了。當我退完房向酒店服務(wù)員打聽南昌起義紀念館情況時。她說去那里必須要有預(yù)約才行,但是我對此有信心,就按她的指點步行去了八一起義紀念館。到了那里一看,果真是人山人海。到處都是旅游團打小旗兒的人群。我到那里時,正好遇見一個保安,打開一個小鐵門,送幾個人出來。我就上去跟他說,我是外地來的老紅軍的后代,這么大年紀了不會預(yù)約,能否方便讓我進去參觀?他說不行啊,這里可是有監(jiān)控的呀!他進去以后,就從里面把門鎖上了。可是沒過一會兒,他見我還在那里張望,一股江西人從骨子里對老紅軍熱愛的熱血沖上了他的心頭。他又問我,你帶身份證了沒有?我立馬把身份證亮給他看,他就又把小門打開,也不管有沒有監(jiān)控錄像,就把我放進去了??磥恚霞t軍的名牌還是有用的,這也是我的自信所在。最后參觀完離開時,正好聽到入口接待處廣播說,今天的參觀名額已滿,停止進場。你看我是不是很幸運呀?下面的照片里,你看人并不是很多,實際上是我在一個相對人少的時候趕緊照的。另外把多余的人基本上都給P掉了,所以顯得人很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前面,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內(nèi),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周恩來同志就是在這里這樣宣布起義的。該景區(qū)內(nèi)有我的照片,都是請熱心的江西人幫照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前面左側(cè),八一起義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前面右側(cè),八一起義一代英豪雕塑。后面遠處的就是起義紀念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大旅社后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紀念館位于江西大旅社后面,該圖為紀念館正側(cè)面,照片左邊遠處為入口,右邊為出口。</h3> ??八一紀念館介紹??<br><br>八一紀念館,全稱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南昌起義而設(shè)立的專題紀念館。以下是對八一紀念館的詳細介紹:<br><br>一、歷史背景<br>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號,占地面積5903平方米。紀念館的建立,是為了銘記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的領(lǐng)導(dǎo)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lǐng)黨掌握和影響的軍隊2萬余人在南昌舉行的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lǐng)導(dǎo)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quán)的開始。<br><br>二、展覽內(nèi)容<br>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陳列大樓展覽空間分為兩層,一層為主要展覽區(qū)域,二層主要為專題展區(qū)和多媒體互動展區(qū)。陳展內(nèi)容主要有南昌起義、人民軍隊光輝歷程等,通過大量的歷史照片、場景復(fù)原、文獻資料,展現(xiàn)南昌起義的全過程及其深遠影響。此外,紀念館還管理著南昌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賀龍率領(lǐng)的?第二十軍指揮部、葉挺率領(lǐng)的?第十一軍指揮部、朱德創(chuàng)辦的?軍官教育團和?朱德舊居等5處舊址,這些舊址也以復(fù)原陳列為主,同時新增了多個展覽。<br><br>三、參觀信息<br>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開放時間為星期二到星期日,每天9:00至17:00(排隊驗證時間:上午9:00至下午16:30),星期一閉館。門票價格為免費。紀念館內(nèi)設(shè)有全景大型雕塑、大型多媒體場景、360度全息柜、多通道環(huán)幕投影技術(shù)等,增強了展覽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沖擊力。同時,紀念館還提供了VR體驗等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讓參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歷史。<br><br>四、周邊環(huán)境<br>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周邊有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和歷史文化街區(qū),交通便利,是游客了解南昌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br><br>綜上所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一座集歷史、文化、教育于一體的專題紀念館,它不僅是南昌市的重要文化地標,也是全國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之一。<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將人P掉后效果還行,從二樓往下照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國民黨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中國共產(chǎn)黨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加起義的主要將領(lǐng)人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加起義的主要將領(lǐng)人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加起義的主要將領(lǐng)人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要起義軍編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國共產(chǎn)黨毛主席的領(lǐng)導(dǎo)下,從南昌起義誕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推翻了蔣家王朝,取得了全國的勝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6月15日,八一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標志誕生。</h3> ?? 南昌八一廣場?是?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個著名地標,位于?東湖區(qū),是江西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廣場占地面積為7.8萬平方米,始建于1952年,原名人民廣場,1977年為紀念八一起義50周年更名為八一廣場。廣場不僅是南昌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br><br> 廣場的設(shè)計分為四大功能區(qū):南部的紀念區(qū)、中部的文化區(qū)、南端的追憶區(qū)和北端的市民休閑區(qū)。紀念區(qū)的標志性建筑是??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塔高53.6米,塔身正面鐫刻著“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銅胎鎏金大字,塔頂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漢陽造”步槍和一面八一軍旗組成,象征著人民軍隊從這里誕生,走向全國。紀念塔前有?金水河和?金水橋,增添了廣場的歷史厚重感。<br><br> 廣場四周樹立著八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題材的浮雕,記錄了從南昌起義到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事件,這些浮雕不僅是藝術(shù)作品,更是歷史的見證。此外,廣場上還有?升旗臺和題詞“軍旗升起的地方”,以及一條長49米的玻璃步行道下鋪有漢白玉雕刻,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長歷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廣場為南北方向,長度為420米,寬度為190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坐南朝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西側(cè)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塔正面基座上的介紹八一南昌起義的序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塔東面(右側(cè))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塔背面(南)基座上的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塔西面(左側(cè))基座上的雕像</h3> 這是廣場西側(cè)的江西省美術(shù)館。我剛到時,天氣正在下雨,無法在廣場活動。我就先到該館里面去參觀消遣了一下。進該館參觀也要預(yù)約,我前面一個同行排隊的小姑娘熱情的幫我用手機完成了預(yù)約,在江西真是到處都能遇到好人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術(shù)館作品前留影</h3> 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在八一廣場活動的照片都沒有背背包?背包哪去了呢?背包還是前幾天在井岡山博物館買的紀念品。雨停后,我是先從廣場北頭向南照廣場全景時就將背包放下了。然后一路向南沿途各點取景照相,將背包落在了廣場北頭中心空地位置上。直到最后在江西美術(shù)館前照完相后,才發(fā)現(xiàn)我的背包哪兒去了呢?一點兒印象都沒有了,只好順著原路又往回轉(zhuǎn),到處找找看看。我已經(jīng)做好了找不到的心理準備,因為主要的東西都在我的腰包上,背包里只是一些衣物等雜物,沒想到最后走到廣場北頭兒一看,我的背包還在那里放著呢。我想可能是因為一是治安狀況好,二是公共場地人來人往。都可能認為是附近其他人的,所以在經(jīng)過將近一個小時的失控后,竟然還在原地放著。你看,我是不是又很幸運?其實,背包丟了也就丟了,只可惜里面還有我的手機和相機電池的充電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昌昌北機場2號航站樓</h3> 因為我準備坐晚上7點鐘的飛機回廣州,所以時間消磨得差不多了后,我就前往南昌火車站。在那里吃了晚飯,搭乘從南昌火車站到昌北機場的一號機場線。距離32km,時間1小時20分鐘到達南昌昌北機場2號航站樓。因為我是南航的老機長,可以免費搭乘本航空公司的飛機,前提是必須有空位。當時正值廣州交易會期間,艙位非常緊張,查看已經(jīng)沒有空位了。按理說,已經(jīng)不可能回廣州了,但是我心里一點兒不安的感覺也沒有,我覺得我完全可以正常返回廣州。因為經(jīng)常有的人買了票沒有來,所以到起飛前30分鐘時就可以把這個位置讓給我了。 有福之人不用愁,這次江西行,就遇到了很多不利的條件。天氣并不理想,但是每到我需要打卡照相時,天氣都會瞬間好轉(zhuǎn)。當我遇到困難時,總會有貴人相助。已經(jīng)到結(jié)尾了難道我就不能圓滿的收官嗎?結(jié)果最后到了還有半小時起飛時間時,機場的值班主任高高興興的把登機牌給了我,說,快點啊,要起飛了,走快速通道喲!讓我沒想到的是,飛機是國產(chǎn)的支線飛機ARJ21(為適應(yīng)國產(chǎn)大飛機系列化需求2024年11月12日,第十五屆珠海航展上。該飛機改名為C909。),有90個座位,這也是我第一次座國產(chǎn)的民航機。座位是第一排左邊靠窗的位置,把最好的位置留給了我,真是太有福氣了,羨慕吧!到廣州白云機場后,女兒和女婿親自來接我,不到10點鐘就回到家里了。 晚上我舒服的躺在床上,回想從10月14號到19號6天的時間里,這次江西的紅色之旅圓了我的夢。回到了我的出生地吉安,井岡山,小學(xué)時代學(xué)過的課文紅都瑞金,沙州壩,父親所參加過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出發(fā)地于都。敬訪了當年父親戰(zhàn)斗過的地方贛州城墻,高虎腦陣地,游覽了江西最美的如詩如畫的大好河山龍虎山景區(qū),瀘溪河漂流游。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之地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一根金色的紅絲帶讓我魂牽夢游,飄蕩在心中,江西人民的革命熱情,永世難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歡慶75壽辰</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的外孫在后面祝福我。 我們的父輩在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領(lǐng)導(dǎo)下,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奮斗終生,就是為了讓他們能過上好日子。 現(xiàn)在父輩們的愿望實現(xiàn)了,他們趕上了我中華民族百年不遇的復(fù)興 歷史機遇。紅色血脈基因就靠他們延續(xù)下去了,我堅信他們會比我們做的更好。</h3> 2024年11月10日,75周歲生日之際,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