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進綬溪,綠樹環(huán)繞,溪水潺潺,自然風(fēng)光與人文景觀完美融合。站在那延壽橋頭,首先映入的是“綬溪釣艇”四個字,這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每逢盛夏,走在延壽橋上,橋頭兩旁那一串串鮮艷欲滴的新鮮荔枝總讓人有一種先嘗為快的感覺。對于“綬溪釣艇”的傳說:盛夏,古代文人總愛聚在綬溪橋頭賞景納涼,邊關(guān)注釣艇往來,穿梭如織,邊吟詩作對,賞景垂釣,綬溪釣艇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延壽溪在歷史上,正是名人寄情山水,修身養(yǎng)性之地。過去文人雅士多是乘坐游艇垂釣、賦詩取樂。</p> <p class="ql-block">延壽古橋,建于南宋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為14孔石梁橋,橋長93.5米,經(jīng)近900年風(fēng)雨滄桑。是抗金英雄李富修建34座橋中的一座,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橋頭的一塊石碣,是宋紹定二年(1229年)興化知軍林清元所立,邑人龍圖閣學(xué)土陳必寫了“延壽橋”三字。</p> <p class="ql-block">對于“綬溪釣艇”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說:每逢盛夏,在那橋下總會聚集無數(shù)低飛的蜻蜓吸引不少村中頑童沿岸喜戲追逐,拋餌垂釣。(這里的拋餌垂釣是指孩童拋餌釣蜻蜓之意)每每垂釣總有不少收獲?!熬R溪釣艇”四個字也就由此而生。還有那旁邊的“狀元紅”荔枝、曲橋荷花池和綬溪古渡……每個景點都有那動人心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條碧綠的綬帶,綰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現(xiàn)屬荔城區(qū)拱辰街道管轄。其下流與木蘭溪匯聚,滾滾東去,注入興化灣。</p> <p class="ql-block">延壽溪下游水勢舒緩,過去文人雅士多乘游艇垂釣,賦詩取樂。觀黑鰻赤鯉,浮沉于綠水之中,白鷺青鳥,出沒于清波之上;望樵夫單腸徑往,牧童牛背而歸,歌萱斗草,曲唱采蓮,別有一番韻味,此情此景,借助詞家無限精神,引發(fā)詩人不盡靈感。</p> <p class="ql-block"> “狀元紅”</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紀載這棵現(xiàn)今可年產(chǎn)2000多斤的荔枝“狀元紅”,生長于延壽橋畔,相傳是由宋代莆田狀元徐鐸種植而得名,距今已有930多年樹齡,是國家一級保護名樹古木。</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今綬溪兩岸還保留有兩千多畝的荔技林帶,每當荔枝成熟,,微風(fēng)吹過,荔枝輕輕搖曳,陽光透過葉縫灑落地面與周邊美景一同編織出一幅光影交錯的生態(tài)畫卷。</p> <p class="ql-block">等到荔枝成熟時,一顆顆荔枝宛如鑲嵌在樹上的紅寶石,璀璨奪目!</p> <p class="ql-block"> 曲橋荷花池</p><p class="ql-block">每當池中荷花盛開時,總有一些靚女和俊男喜歡在此與荷花仙子留下美好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延壽溪下游的店仔頭古渡口,位于溪白村企溪自然村西南隅,與延壽村隔溪相望。當時閩南一帶上福州的古驛道都要在此過渡,也是西天尾、梧塘、荻蘆、廣業(yè)通往莆城必經(jīng)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在延壽橋建成之前,綬溪古渡就有一條臨溪狹長的小街市墟;如今,在古渡口遺址上新建具有莆田民居特色的仿古商業(yè)街。古街全長 150米,沿街共建有9個單體式建筑,不僅吸收了莆田本地紅磚曆的建筑風(fēng)格,還加入了當今的時尚元素,打造成為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商業(yè)古街。</p> 綬溪橋 讓我們一起走進緩溪公園與美景偶遇,把心靈放空。 <p class="ql-block">春節(jié)期間,綬溪溪畔沿襲民間打鐵花,吸引無數(shù)市民前往觀賞!</p> 綬溪公園的夜景美不勝收。 <p class="ql-block">吹徹瑤笙鶴未還,小橋流水碧潺潺。</p> <p class="ql-block">#莆田市博物館給人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莆田不僅走出了不少讀書人,不乏官居高位者,也是為數(shù)不多至今仍保留了傳統(tǒng)古法舊禮的寶地。</p> <p class="ql-block">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莆田舉子們在省試中表現(xiàn)出色,共有十四人登科及第。高宗皇帝對此感到驚訝,并在一次宴會上詢問原因。</p> <p class="ql-block">莆田榜眼陳俊卿回答:“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句話表達了莆田地區(qū)雖然貧瘠,但人們依然勤奮學(xué)習(xí),培養(yǎng)出眾多人才。</p> <p class="ql-block">陳俊卿的這一回答得到了高宗的高度評價,認為他的回答比狀元黃公度的回答更為出色,從而使這句古訓(xùn)廣為流傳,成為莆田地區(qū)的座右銘。</p><p class="ql-block">這句古訓(xùn)不僅反映了莆田人民的堅韌和智慧,也體現(xiàn)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綬溪狀元橋是一座橫跨綬溪的廊橋,它不僅是連接莆田市博物館和公園新片區(qū)的重要通道,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意義。</p> <p class="ql-block">橋體采用莆田傳統(tǒng)建筑斗拱式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出大氣和莊重的風(fēng)格。橋兩側(cè)設(shè)有紅磚鏤空狀的防護墻,既體現(xiàn)了莆仙文化的特色,又不失時尚感,為游客提供了和諧愉悅的游覽體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狀元橋的設(shè)計采用了“中而新”的手法,通過古建筑的手法表達了城市文化主題。橋上遮雨棚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燈籠,營造出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此外,橋下綬溪流淌的是狀元徐寅的錦繡文章,徐寅是歷史上著名的狀元,他的學(xué)識和成就為綬溪公園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狀元橋附近還設(shè)有狀元閣,這座三層仿古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主要用于展示莆田市狀元文化。狀元閣不僅是公園內(nèi)的一座地標性建筑,也是學(xué)習(xí)和了解狀元文化的好去處。通過狀元橋和狀元閣,游客可以更方便地接觸和了解莆田的狀元文化,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和現(xiàn)代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輕帆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遙。</p> <p class="ql-block">風(fēng)光旖旎、清新美好的緩溪公園中,有僅存的唐代大型水利工程一一泗華坡。</p> <p class="ql-block">泗華溪中的“泗華坡”,它以巨石壘筑,保存千年至今。</p> <p class="ql-block">泗華溪清澈綠色,溪畔水豐草美,附近山林多,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不時有白鷺悠閑地或在河灘嬉戲、覓食、或在空中展翅飛翔。</p> 泗華“月亮灣”湖光山色,鳥語花香,溪流潺潺,林木蔥蔥。 <p class="ql-block">月亮灣上有好多各種鳥兒,比如銜著樹枝正在忙著筑巢的蒼鷺、懶洋洋的池鷺、喜鵲的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彩虹色,還有那只能聽到大聲鳴叫卻又看不到的膽小斑嘴鴨與那大膽的鹡鴒……</p> <p class="ql-block">綬溪源遠流長,山水相接的壯麗景色,這是一片遠離塵囂的凈土,引人入勝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溪水靜靜地流淌,彷佛被時間溫柔地撫平了棱角,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美好!</p> 風(fēng)乍起,吹皺一灣溪水! <p class="ql-block">新建的魚型廊架造型優(yōu)美、外觀亮麗,在原有臨水公園的基礎(chǔ)上,以當?shù)丶t磚紅瓦建筑風(fēng)格為設(shè)計思路,讓獨特的建筑文化在項目場地中延續(xù),已然成為郊野公園的一處亮點。在藍天、溪水的映襯下格外美麗,尤其是夜晚,燈光照射,水中的廊架倒影搖曳,活像一條暢游的錦鯉。</p> <p class="ql-block">泗華郊野公園,在莆田城區(qū)北部依溪而建,在鬧市里猶如一座寧靜的綠洲,為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一片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宛若彩帶的步道、有綠草如茵的草坪、有鮮艷美麗的花海、有晶瑩明澈的溪水。</p> <p class="ql-block">綿延不斷的花蓬勃盛開就像一張點綴著花兒的大地毯匯聚成一片絕美的花海把郊野公園裝扮得分外美麗。</p> <p class="ql-block">郊野公園是一個給游人享受郊野樂趣的公園。</p> <p class="ql-block">綬溪乘著時間的小船,越過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見證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p> <p class="ql-block">綬溪美景觀不盡,一時悠閑輕似煙</p> <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字來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 攝影:林鳴劍</p><p class="ql-block"> 整理:林鳴劍</p><p class="ql-block"> 編輯:林鳴劍 </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