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們中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宗、自己的根,所以在世界各地才會有如此多的“唐人街”、“中國城”。</p><p class="ql-block">來到臨汾首先要去的就是大槐樹拜祖尋根。</p> <p class="ql-block">大槐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發(fā)源地之一。明初山西大移民時,大量移民在此集合,被綁著通過大槐樹遷往各地。這棵大槐樹成為許多移民后裔心中的故鄉(xiāng)象征,被視為根和祖,代表著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只可惜原樹已不復存在,只留有一個大樹根和二代、三代大樹。但這并不妨礙游客拜祖尋根的熱情!了解自己的歷史、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才是拜訪大槐樹的目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離開大槐樹我們驅車來到20公里外、著名的廣勝寺。</p><p class="ql-block">到了停車場就看到了佇立在上頂上的飛虹塔,它顯得那么雄偉而高不可攀。好在山下有擺渡車,每人花費10元便被輕松快捷地送達到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廣勝寺景區(qū)分為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筑。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并稱為“廣勝三絕”。</p> <p class="ql-block">廣勝上寺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chuàng)始于漢,屢經(jīng)興廢重修,現(xiàn)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殿內木雕神龕及佛像,工藝俱佳。毗盧殿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筑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該殿裝修上木雕樓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院子里面的龍爪槐是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1934年考察時栽下的,盡管過去了近90年,但現(xiàn)在依然枝繁葉茂。</p> <p class="ql-block">廣勝寺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xiàn)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2018年8月,經(jīng)世界紀錄官方認證該建筑被確定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p class="ql-block">琉璃塔保護得相當好,其色彩五彩斑斕,雕塑精美絕倫。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美的塔!</p><p class="ql-block">央視86版《西游記》中《掃塔辯奇冤》唐僧掃塔的取景就在此處。</p> <p class="ql-block">廣勝下寺由山門、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單檐歇山頂,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形如人字柁架,構造奇特,設計精巧。后殿建于至大二年(1309年),七間單檐,懸山架,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代作品。殿內上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納藝術館,殘存于山墻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p> <p class="ql-block">下寺水神廟彩塑和壁畫</p> <p class="ql-block">看過許多磚塔、木塔、琉璃塔,但就是沒有見過鐵頭塔。</p><p class="ql-block">鐵頭寺也叫大云禪寺、大云寺,位于臨汾市鼓樓南街西側山西師范大學旁,因為寺內高聳的寶塔下供奉著一尊鐵鑄佛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鐵佛寺塔身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砌塔檐,回廊四繞,寶塔二層以上的外墻上鑲嵌有58幅琉璃圖案,內容為佛教神祇和佛傳故事,四周襯以山石、樹木,花、流云、城池、獅像等圖案,是中國現(xiàn)存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p> <p class="ql-block">鐵佛寺塔內底層是方形空室,中心置有鐵佛頭一尊。里面空間很小,想要拍全整個佛頭,必須俯下身仰角拍攝,看來與佛祖近距離接觸一定要懷有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由于那個特殊年代造成了許多文物古跡慘遭破壞,改革開放后人們才認識到這些古跡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覺醒后的各地政府開始大興土木在原址重建,盡管重建的仿古建筑看似相同,但卻早已沒有了古跡的神韻和靈魂。</p><p class="ql-block">粗制濫造的仿古建筑比比皆是,原汁原味的古遺卻蹤跡難覓!多虧山西人民的大力保護才使我們今天能一睹古建筑的風采。今年八月才開放的臨汾汾城古建筑群便是我們此次旅行的重要一站。</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建筑群原為太平縣城,唐初為尉遲恭的封地——鄂公堡。古太平縣城在唐貞觀七年(633年)遷至此地,經(jīng)歷朝歷代建設,留下了大批古建筑,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隍廟門前的影壁,雖不再光彩奪目,但仍能看出它昔日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老的街巷仿佛穿越到了遙遠的過去。</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繕的文廟和古塔景區(qū)都未開放,盡管天氣陰沉,一直下著小雨,但我們仍在不大的街巷里慢慢游走了很久??諝庵袕浡嗤恋姆枷?,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它久遠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福勝寺位于運城市新絳縣。去福勝寺正趕上下小雨,參觀的人很少,這給我們游覽帶來了便利。</p><p class="ql-block">這次的山西游最大的感觸就是山西人的質樸無華、熱情平易、不急功近利,許多文物古跡都不收門票,停車場也是免費的或是只收5元10元,在當今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實屬難得!</p><p class="ql-block">福勝寺創(chuàng)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p> <p class="ql-block">福勝寺前后兩進院落,我們沿著中軸線,依次拜訪了山門、天王殿、彌陀殿、三佛洞、藏經(jīng)閣。彌駝殿及藏經(jīng)閣下部密洞為元代遺構。其余皆為明、清時期所建。</p> <p class="ql-block">福勝寺的亮點是彌陀殿內的元代彩塑,殿正中為彌陀佛,左右分別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站像,主佛像的背面是被稱為中國最美菩薩的元代彩色懸塑渡海觀音,四周有善財童子、明王及供養(yǎng)人等,皆為建殿時原作。</p> <p class="ql-block">進入運城市新絳縣就開始下小雨,天氣陰沉沉的,感覺提不起精神。盡管天官不作美,但旅行還是要繼續(xù)。</p><p class="ql-block">我們一早辦理了離店手續(xù)后把車停在龍興寺并在周邊草草解決了早餐。新絳縣不大但大大小小的網(wǎng)紅景點卻不少,一路看過太多的大寺大廟的我們對此已然提不起興趣,所以草草看了一下龍興寺、三官廟便啟程前往50多公里外的萬榮縣。</p> <p class="ql-block">新絳龍興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于此,改寺為宮,后僧人占據(jù),恢復龍興寺之名。龍興寺中的碧落碑、大雄寶殿內的宋金泥彩塑(未開)和神秘寶塔最為出名。</p> <p class="ql-block">三官廟與龍興寺相隔1公里左右,建在路邊,是新絳縣古城歷史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廟已經(jīng)不太完整,只有一間20平米左右的正殿對外開放。正殿建筑與泥質彩塑是元代道教信仰文化鼎盛時期的實物例證。正殿設“三官”(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及天蓬、黑煞諸將彩塑,并有仕士4尊,長者2尊,獸面人身守護神2尊。</p> <p class="ql-block">出來一個星期了這是第一次遇到雨天。小雨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沒有停歇的意思,莫非老天爺覺得我們已經(jīng)出來游玩了一周了該休息休息啦?正好我們也感覺有些疲憊,那就先在東岳廟附近找個酒店安頓下來,等明天雨停了再繼續(xù)游覽。</p><p class="ql-block">萬榮東岳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說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置汾陽郡時就有此廟了。這次主要是看東岳廟的主要建筑飛云樓。飛云樓始建于明正德年間,是中國純木質樓閣建筑的代表作,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與佛宮寺釋迦塔一起被稱為“南樓北塔”。</p> <p class="ql-block">香亭為元代重建,明正德年間重修,平面呈方形,單檐十字歇山頂,琉璃脊獸齊備。三面勾欄,望柱上雕石獅,神態(tài)各異。四根石雕盤龍柱,龍柱上刻有龍紋,只可惜都不同程度地殘遭破壞。</p> <p class="ql-block">民間人稱小故宮的?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整個建筑群采用豎井式聚財型山西四合院的布局,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筑風格,部分院落還采用了歐洲哥特式建筑風格,呈現(xiàn)出南北融匯,中西合璧的特點。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的十二面影壁設計獨特,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有三個面,共十二面,寓意著四面八方都能帶來好運和財富。磚雕圖案多樣,造型各異,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先刷手機好像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一是了解周邊是否有我們不知道但卻值得一看的地方,二是查閱一下下站的住宿情況。由于是旅游淡季,酒店的價格每天都在變化,特別是下午三、四點左右當天的價格最便宜,這次旅行中我屢試不爽!</p><p class="ql-block">刷著抖音時突然跳出一個介紹泛舟禪師塔的視頻,看著還不錯,而且塔離我們也不遠那就安排上吧!</p><p class="ql-block">一大早迎著濃濃的云霧來到泛舟禪師塔,寺院很小,除了幾間低矮的平房就是這個塔。僧人在清理著地上的落葉,三三兩兩的游客在圍著塔拍照。即便如此,仍感覺這座樸實無華的禪師塔在濃霧中顯得有些孤零零地,也有些凝重與神秘。</p><p class="ql-block">泛舟禪師塔別看寺小但來頭一點兒不小。塔為唐代建筑,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閣式名塔,圓形唐塔的實例、孤例。該塔門窗雕刻至塔剎飾件歷經(jīng)一千一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山西運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鹽業(yè)生產(chǎn)中心之一,鹽文化在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運城鹽湖是中華民族最早開發(fā)的鹽湖之一,據(jù)《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運城鹽湖發(fā)現(xiàn)并食用鹽,這標志著我國上古時期的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p><p class="ql-block">為了對對運城有個全面的了解,我們將運城鹽湖以及唐代建筑“鹽池神廟”列入了我們的游覽名單。</p> <p class="ql-block">鹽池神廟始建于唐大歷十二年(777年),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為主的神殿,是贊頌、禮拜大自然的神廟。游覽一圈發(fā)現(xiàn)廟內好像已經(jīng)沒有文物遺跡了,感覺現(xiàn)在這里更像個民眾休閑娛樂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運城鹽湖因其高鹽含量被譽為“?中國死海”,當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可以看到奇特的鹽花和結晶,形態(tài)各異,七彩斑斕??上Ы裉齑箪F,難見其絢麗多彩的景色。只能從網(wǎng)上下載兩張圖片以饗讀者。</p> <p class="ql-block">在去解州關帝廟的途中我們偶遇了常平關帝祖祠?又稱關帝家廟。這里保存有全國其他武廟不具備的紀念關羽父母殉身的“井塔”,古代泥塑藝術“極品”關羽祖上三代、關夫人等彩塑。</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歷史上關公是軍事家和忠義精神的代表,他的忠誠、勇猛、義氣深得民心,被歷代朝廷推崇。所以在他死后,步步高升壓倒群雄。</p><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關羽是釋迦牟尼的護法伽藍,道教中被奉為關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成為統(tǒng)管儒道釋三教、人鬼神三界的關圣大帝,成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關帝廟成為特殊廟堂,不供奉佛教、道教偶像,而是圍繞著關羽的忠、仁、義、勇進行設置。</p> <p class="ql-block">離關帝家廟十公里之外的解州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587―61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經(jīng)宋代擴充、明代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于火,后經(jīng)十余年修復如故?,F(xiàn)存建筑均為清代所建,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是我國最高等級的帝宮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四龍琉璃照壁建造于明朝嘉靖年間,已有400多年歷史了。影壁之精華在其壁心所嵌的黃綠色琉璃四龍圖,內嵌黃綠色琉璃制品的龍、鳳、獅、虎、麟、馬、牛、羊、魚、雀、鶴等各類動物與怪獸圖案。畫面中的“天、地、水”三界,告訴人們:關公曾被明神宗朱翊封為“三界伏魔大帝”,自此關公進入帝王行列。</p> <p class="ql-block">春秋樓前的氣肅千秋坊是最大的牌坊,“氣肅干秋”是慈禧親筆題寫。建筑也是“龍在下,鳳在上”,這種格局的建筑除北京外很難見到。</p> <p class="ql-block">春秋樓—解州關帝廟的瑰寶,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古建筑,以其三檐歇山式和回廊設計而著稱。</p> <p class="ql-block">春秋樓又名麟經(jīng)閣,是關帝廟的精華所在。一樓神供奉關公戎裝像,上方懸掛“威靈震疊”牌匾為慈禧太后所書;二樓神供奉的關公夜讀《春秋》真身像,暖閣內壁板刻《春秋》全文和頂部懸垂的“菊”,“轉三梁吊柱”結構也是我國古建筑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要想登上二樓參觀需另付30元,30元包括小手電、香灰香囊和電子燭火,助你更好地領略春秋樓的風采。</p><p class="ql-block">二樓的三眼藻井是此行的重點,它由408個榫卯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雕細琢而成。特別是那菊花藻井,造型獨特,全國僅此一處!此外,你還能在神龕暖閣中看到關羽側身夜觀《春秋》的等身像,以及板壁上正楷刻寫的《春秋》全文。</p> <p class="ql-block">解州關帝廟遍布著故宮同款御題,比如:康熙御筆“義炳乾坤”、乾隆御筆“神勇”、咸豐御筆“萬世人極”等。</p> <p class="ql-block">環(huán)繞崇寧殿周有26根巨型盤龍石柱,粗獷有力。正面八根柱為雙龍遨游飛翔,其余三面18根石柱為單龍深浮雕。</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zhèn)呂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被規(guī)劃在淹沒區(qū)內,從1959年始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縣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國都遺址保存。</p><p class="ql-block">永樂宮保存了四座巧奪天工的元代木結構建筑,殿內存有1000平米的元代壁畫,分布在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中,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p> <p class="ql-block">為了保護壁畫大殿里面禁止拍照,但院方貼心地在另外一間畫室里有臨摹的壁畫供游人觀賞、拍照。</p> <p class="ql-block">驅車西行60多公里我們就來到永濟市。永濟市有著名的著名的鸛雀樓和普救寺。</p><p class="ql-block">重建于2000年的永濟市鸛雀樓因唐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名聲鵲起。鸛雀樓的恢復重建再現(xiàn)了唐代風貌,其整個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復修于1986年,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普救寺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重慶潼南區(qū)大佛寺內的“石琴”,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的四大回音建筑。</p> <p class="ql-block">離開永濟市,我們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行駛了一段。黃河一號公路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是沿著黃河蜿蜒而行的一條景觀公路。這里既有雄渾壯闊的黃土高原,又有九曲連環(huán)的黃河之水,還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充滿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之美。這條公路大部分國道和省道,由于要穿過村鎮(zhèn)所以限速30公里,盡管現(xiàn)在是旅游淡季車輛很少,但我要耐著性子,不要超速,好在沿途景觀還不錯,可以緩解一下焦慮,同時還可以沿途順訪萬榮后土廟、黃河大梯子崖、魚躍龍門風景區(qū)和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下面一號公路圖片下載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位于萬榮的黃河岸邊,汾河和黃河在此處交匯,因藏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今古跡尚存,現(xiàn)存形制結構為明代所建,漢武帝8次巡幸河東,就7次到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在上古時期,祭祀和戰(zhàn)爭是人們最重視的兩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這是道教和佛教合一的戲樓,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品字形戲臺,能夠同時上演三臺不同的戲。</p> <p class="ql-block">秋風樓位于祠的最后,憑河而立,崇峻壯麗。秋風樓正面門額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圖,線條流暢、結構玲巧,形制勁秀。因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鐫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磚雕、木雕、石雕堪稱三絕。</p> <p class="ql-block">?黃河大梯子崖又名黃河天梯、天梯龍門,有“天下黃河第一掛壁天梯”之稱。這里有北魏時期人工開鑿的掛壁天梯,是傳說中登天梯,躍龍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本以為可以坐著電梯登上山頂就可以到達天梯,沒想到還要走很長一段玻璃棧道,對我這個極度恐高的人來說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拍照打卡留念后繼續(xù)向黃河壺口瀑布進發(fā)!</p> <p class="ql-block">黃河壺口瀑布雖然跟悟空游山西的主題沒有直接關系,但卻是我們許久的愿望,今天愿望終于要實現(xiàn)啦!為了更好地觀看黃色瀑布壯麗的景色,我們提前一天來到吉縣。</p> <p class="ql-block">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壺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p> <p class="ql-block">此次旅行另一個重要的景點是隰縣小西天。領略了黃河瀑布的壯麗之后,我們沿著青蘭/呼北高速向著130公里之外、心心念念的小西天進發(fā)。</p><p class="ql-block">本以為現(xiàn)在是旅游淡季,可以隨到隨看,慢慢欣賞,沒成想一到隰縣縣城就看到大大小小的旅游大巴停靠在路邊下人,警察在通往景區(qū)的路口維持秩序,停車場根本不讓進。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周圍2公里內還有幾個停車場,看來今天想要停在景區(qū)是沒戲了,所以我們調轉車頭先入住酒店,等明天一早再來小西天。事實證明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第二天游覽時碰到兩位老人說昨天來過,人太多什么也沒看到,只有上午來陽光正好照進大殿才能看到最佳效果,所以今天一大早他們又來再看一次。</p> <p class="ql-block">隰縣小西天,又稱千佛庵,位于隰縣縣城西的鳳凰山巔,由上院、中院、下院等組成,全寺建筑面積有1100多平方米,大雄寶殿處于全寺的最高點?,景區(qū)內懸塑藝術是其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想到西天取經(jīng)絕非易事,先要爬226階臺階才能道入西天來到大雄寶殿,真是考驗腳力呀!</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有近2000尊栩栩如生的神佛塑像,展現(xiàn)了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色彩。小西天的懸塑藝術被譽為“中國懸塑藝術之絕唱”。</p> <p class="ql-block">返京途中我們在忻州繁峙縣落腳,準備看一眼那里的公主寺。沒想到走了這么多地方第一次遇到營業(yè)中的寺院大門緊鎖,墻上的負責人電話打了幾次話沒說完就被掛斷了,無奈只好給繁峙鎮(zhèn)文物管理部門打電話,結果又把球踢回來了,還是讓我再聯(lián)系公主寺的負責人或是村長!無奈輪流給相關負責人和村長打電話,等了一個半小時終于等來了開門的人!真不明白了你們不歡迎游客來,大可不必裝作敞開大門的姿態(tài)卻又閉門謝客。真不知道這些村官們是怎么想的,難怪這個地方窮,終于找到原因了。</p> <p class="ql-block">公主寺始建于北魏年間,由北魏文成帝的第四女誠信公主創(chuàng)建。公主寺占地面積約4347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明代遺構,其余為清代所建。</p><p class="ql-block">公主寺內保存有大量的明代壁畫和彩塑,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寶殿內的水陸壁畫,總面積約98平方米,描繪了480多位神邸和人物,技藝精湛,與永樂宮壁畫并稱“南北雙珠”。</p> <p class="ql-block">跟著黑神悟空沿著山西中、南、西、北繞了一大圈,15天行程2600多公里,到訪了著名的大同靈丘縣覺山寺、平遙鎮(zhèn)國寺、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運城市解州關帝廟、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宮、永濟市鸛雀樓、運城市萬榮縣東岳廟飛云樓、萬榮后土廟秋風樓、新絳縣福勝寺、隰縣小西天、忻州市繁峙縣公主寺等廟宇,領略了黃河大梯子崖的險峻和壺口瀑布的氣勢滂沱,完成了我們夢寐以求的愿望。這些都將成為我們美好的回憶,爭取明年再戰(zhàn)太行山一號旅游公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