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yè)展廳的中廳有一件體型高大、紋飾工藝繁復(fù)的方壺特別吸引觀眾,這就是蟠龍紋方壺。蟠龍紋方壺于1961年山西侯馬上馬墓地13號墓出土,屬春秋中期的盛酒器,距今近3000年的歷史。它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了晉國作為北方大國的實力和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p> <p class="ql-block">這尊方壺如此吸引眼球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p><p class="ql-block">首先,個頭大,紋飾工藝復(fù)雜。蟠龍紋方壺通高84.5cm,口寬23.8cm,整體造型方形帶蓋,口寬、頸長、腰細、肚大。頂端的蓋和底座呈鏤空狀,蓋子的四角貼附彎曲蟠龍,頸兩側(cè)附獸首套環(huán)耳,捉手鏤空蟠螭紋,頸的上部飾波曲紋,下部飾夔龍紋,腹部飾蟠龍紋,兩只蟠龍龍頭正視,龍身卷曲為圈環(huán)狀,四條扉棱上附著四對小龍, 體量造型紋飾極具視覺沖擊力。</p> <p class="ql-block">波曲紋和夔龍紋。</p> <p class="ql-block">獸首套環(huán)耳。</p> <p class="ql-block">捉手鏤空蟠螭紋</p> <p class="ql-block">腹部飾蟠龍紋,兩只蟠龍龍頭正視,龍身卷曲為圈環(huán)狀。</p> <p class="ql-block">四條扉棱上附著四對小龍</p> <p class="ql-block">其次,具有多元青銅文化的特點。從這個方壺上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青銅文化融合的痕跡:壺身的波曲紋、腹部的蟠龍紋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文化特征,繁復(fù)的器耳和壺形有著楚系青銅器的特征,壺蓋上咬著邊緣的蟠龍常見于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早期曾國的青銅器。由此可見進入春秋諸侯紛爭,也促進了各諸侯國青銅文化的交流互鑒。</p> <p class="ql-block">壺蓋上咬著邊緣的蟠龍</p> <p class="ql-block"> 最后介紹一下上馬墓地。上馬墓地位于山西侯馬市上馬村,是晚期晉國某位卿大夫的家族墓地,自上世紀(jì)50年代發(fā)現(xiàn)以來,共發(fā)掘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初期各類墓葬1390多座,出土文物近6000件,時間跨度大,發(fā)展演變序列完整,是出土東周時期青銅禮器最為集中最多的地點之一。青銅禮器是國家精神的象征,之前我們看到的許多來自西周晉侯墓地的青銅器體量不大,造型典雅莊重,文飾精美有致, 體現(xiàn)了這個國家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 上馬墓地13號墓出土的這件青銅器體量大,紋飾繁復(fù)奔放,蟠螭紋蟠虺紋交織扭曲在一起,給人一種擺脫束縛,奮力拼搏的力量感,它反映出春秋中期卿族作為一種新型的政治力量已經(jīng)崛起,碩大精美的青銅禮器預(yù)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