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永忠</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60年代開始的一段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二叔在1953年17歲時就出家修道,1961年全國人口普查時才和家人書信聯(lián)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我們家五口人,就父親一個勞動力,生活維持的很艱辛。大哥上了四年學(xué)就輟學(xué),在農(nóng)業(yè)社掙工分養(yǎng)家糊口,二哥干脆就沒上學(xué),我是最小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1962年我二叔在雲(yún)游中路過天水,就回了一趟老家?;丶乙豢?,我們家日子過得太緊,幾乎沒有生活保障,穿的破衣爛衫,我到七歲多了還沒有褲子穿。沒辦法,就將他的一件青布道袍留給了我媽,說讓給娃改做衣服用,二叔在家吃了頓飯就離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幾年過去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全國“破四舊、立四新”,拆廟毀神像,二叔他們也被動員遷返還俗。為此父母專程去了一趟陜西樓觀臺道觀,想叫他回家在當(dāng)?shù)伉P凰山建一處住宿,好讓他做行醫(yī)治病的本行工作。這時,他已有在道觀多年坐診行醫(yī)的豐富經(jīng)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龍門洞道觀治病其間,他的行醫(yī)曾影響到當(dāng)?shù)乜h醫(yī)院的病人就診工作,好多病人都慕名找他診治,每天病人爭相看病,有錢無錢都接待治療,在當(dāng)?shù)匾严碛行嗅t(yī)盛譽。可醫(yī)院院長曾找他勸說盡量少收治病人,他才放棄了繼續(xù)行醫(yī),他師傅又將他按排到樓觀臺道觀十方常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時,雖然二叔他被迫下山到樓觀村東樓大隊暫住,好多人有病照樣免費送藥醫(yī)治,同時還做生產(chǎn)隊的看場、會計工作,受到老百姓的熱情愛戴,而且影響波及周鄰各村人的贊美??伤男囊恢痹诘烙^,根本離不開道觀生活,就沒有聽我父親的建議。但也是回老家一趟,一看農(nóng)村還是那樣,山高地陡,靠天吃飯,生活無保障,仍然很貧窮,一點變化也沒有,這更堅定了他暫留陜西當(dāng)?shù)氐臎Q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又過幾年,到了1978年,打倒“四人幫”,華國鋒任國家主席,我們農(nóng)村的情況大有好轉(zhuǎn)。特別是這年的春節(jié)期間,國家給我們農(nóng)村每家都發(fā)放了白面,讓老百姓熱熱鬧鬧的過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春節(jié)。這時農(nóng)村的形勢大有改變,土地開始包產(chǎn)到組,后來又包產(chǎn)到戶,農(nóng)民吃的問題徹底解決了,情況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話說二叔給的那件道袍,我媽一直放了二十多年,始終在箱子里壓著,也視若珍寶。雖然孩子們都穿的破衣爛衫,但一直沒舍得將那件道袍改做衣服用。后來母親又生了一個妹妹,三個弟弟,雖然我們已有兄弟姊妹七人,人口多,勞動力少,生活負(fù)擔(dān)較重,但母親認(rèn)為雖累點苦點,只要娃娃們都健康成長心里就很踏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我曾問過母親,為什么沒有用我二叔給的那件道袍改做衣服?她講:出家人的衣服是最干凈的,是受香火熏陶的衣服,只有出家人能用,凡人不能玷污;另外,我們凡人是不能隨便接受外來施舍的,人家老話說得好:好漢不用飛來之食,只有自己掙來的才用著踏實,施舍只能往外施舍,不可隨意接受施舍,出家人的施舍太重,我們普通人承受不起。這些道理在媽媽的實際行動中就得到了合理答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為什么母親當(dāng)時沒有拒絕二叔給的那件道袍?原因那是當(dāng)時二叔對家人的一片善心,拒絕會讓他寒心,所以暫作保留。后來家里情況越來越好了,在80年代又原封還給了我二叔,硬把二叔的這片好心放值了二十年,物歸原主,當(dāng)時二叔也很感動,認(rèn)為我母親說的很有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靜心想起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育很深刻,媽媽對這件道袍的珍惜珍藏,是我們清證家風(fēng)的見證,也是對“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道理的詮釋。媽媽已去世三年了,但這件事始終讓我想起并回味無窮,真是貧素母親善良心,難得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才使我們一大家人清吉平安,福德長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