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長江第6面第3題》與《天天第6面第3題》這兩道題目,如同兩顆并蒂蓮,雖形態(tài)各異卻同根同源。它們的特點在于題目信息量龐大,部分詞匯對學生而言頗為陌生,例如“輪流停電”一詞,學生們往往一頭霧水。具體時刻與時間段的歸屬關系模糊不清,尤其是當兩個時間段出現(xiàn)重疊時,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數(shù)據(jù)之間的聯(lián)系隱秘難尋,需要通過計算才能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而時間的計算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許多孩子在遇到難題時選擇了放棄,不愿深入探究數(shù)據(jù)背后的意義。此外,題目設計未能充分展現(xiàn)輪流停電的實際意義,缺乏對學生推理能力、逆向思維及開放性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p>
<p class="ql-block">針對上述問題,我決定采取一系列改進措施。首先,將解題過程設計成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如同為他們搭建了一座通往知識彼岸的橋梁。其次,引入貼近生活的場景,假設光明小區(qū)與另外兩個小區(qū)相鄰,居民往返時間不超過10分鐘,以此為基礎設置問題,讓學生們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探索未知。再次,設計具體情境,如小麗和小強遇到手機或電動車沒電的情況,要求他們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充電地點,并闡述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的實踐性問題能夠加深學生對數(shù)據(jù)間關系的理解,同時增強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此類問題,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兩個小區(qū)存在共同停電時段的事實,進而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課堂板書上,我繪制了一幅教學示意圖,將復雜的知識點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題目,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塊黑板上,我用彩色粉筆標畫出時間軸,清晰地標出了每個小區(qū)的停電時間段,讓學生一目了然。學生從時間軸上能清楚直觀地看到兩個小區(qū)在時間軸上有交叉的地方,即有交集的地方的時間存在于兩個小區(qū)。同時,我還列舉了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p> <p class="ql-block">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力求讓每一堂課都能達到最佳效果。此教學設計的優(yōu)勢在于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效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處理《長江第6面第3題》的第二問時,即“小華3:50回家,發(fā)現(xiàn)家中停電”,大多數(shù)學生直接認為小華居住在清泉小區(qū),這反映出學生對于數(shù)據(jù)的深層次理解不足,無法準確判斷特定時刻所屬的時間段。因此,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增加了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小華不可能住在光明小區(qū),并通過繪制時間軸的方式直觀呈現(xiàn)各小區(qū)停電時間的重疊情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判斷方法。此外,我還提出了新的問題,比如:“如果小華等待10分鐘后恢復供電,那么他可能住在哪個小區(qū)?”或者:“請補充一條信息,使得小華必定居住在田元小區(qū)?!边@些問題的設計旨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通過上述調整,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兩個小區(qū)存在共同停電時段的事實,進而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另一塊黑板上,我貼了一份停電公告,旁邊附上了詳細的習題分析。這份分析不僅包含了對題目背景的解讀,還詳細列出了解題步驟和關鍵點,幫助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有條不紊地推進。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探討類似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過這些改進措施,我相信學生們不僅能在解題技巧上有所提升,更能培養(yǎng)出良好的思維習慣,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用畫時間軸突破難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