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海不揚波</p><p class="ql-block">展品說明:展覽主辦方</p><p class="ql-block">視頻素材:源自網絡</p><p class="ql-block">配 樂:《十送紅軍》《出征》《七律·長征》</p> 那是2023年歲末,時逢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開館。 <div><br></div> 中國美術館特別將其重要館藏精品專題展覽“塔高水長——中國美術館藏美術精品展之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送到廣州展出,以祝賀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開幕。 <div><br></div> 該專題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型雕塑作品《長征組雕》于2021年經中國美術館立項,遴選全國優(yōu)秀中青年雕塑家組建創(chuàng)作團隊,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擔任主創(chuàng),歷時兩年多創(chuàng)作完成。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吳為山館長介紹《長征組雕》創(chuàng)作(cr:《中國文物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長征組雕》立體而直觀地展現長征的光輝歷史、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雕塑作品既有大氣磅礴的場景描繪,也有細膩感人的人物刻畫,還有抒發(fā)情感的意象造型。正如吳為山館長所言,讓觀眾能夠在雕塑藝術當中感受到崢嶸歲月,感受到波瀾壯闊。因此在當時的各項開館特展中,它給我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 如今時隔將近一年,重新將相關照片整理、編輯與重溫,就權當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8周年吧。<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偉大遠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十送紅軍”</h3>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紅軍準備從中央蘇區(qū)實行戰(zhàn)略轉移,萬里長征由此開始。離別前夕,江西瑞金群眾紛紛前來送別紅軍,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新婚燕爾的妻子,還有襁褓中的嬰兒。人們一邊送,一邊唱,久久凝望著紅軍離去的方向,眼中充滿不舍。<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血戰(zhàn)湘江”</h3> 1934年11月,從中央蘇區(qū)出發(fā)的紅軍連破敵人3道封鎖線到達湘江邊,在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遭遇由總數25個師超30萬之眾的國民黨軍隊阻擊。一隊隊紅軍冒著敵人的彈雨渡江,浮橋炸斷了,他們就抓住繩子、木板涉水,不斷有人倒下,但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英勇前進。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戰(zhàn)斗過后,村民們掩埋紅軍遺體用了3天,而更多遺體則沉入江底或被江水沖走。從此,當地有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強渡烏江”</h3> 烏江是貴州的第一道大河,自古有天險之稱。1935年1月初,紅一軍團第二師進抵烏江南岸,其前衛(wèi)四團逼近烏江界河渡口,進行火力偵察,準備渡江。同年1月3日拂曉,強渡開始,60艘竹筏在密集火力掩護下沖向對岸。當竹筏接近北岸時,毛振華等5人奮起接應,向敵軍發(fā)起猛烈進攻,敵軍亂成一團。與此同時,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缺紅二師)、紅九軍團分別在茶山關和回龍場渡口強渡烏江成功,一舉突破敵人的烏江防線,至6日,紅軍后衛(wèi)部隊全部渡過烏江。<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遵義會議”</h3>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在貴州遵義召開遵義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婁山關大捷”</h3> 婁山關是大婁山脈主峰,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1935年2月,紅三軍團長彭德懷接到“消滅婁山關黔敵奪取遵義”的命令。他指揮將士們英勇沖殺,最終擊潰了敵軍,取得婁山關大捷。婁山關戰(zhàn)斗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約三千人,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巧渡金沙江”</h3> 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軍委干部團接到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在金沙江邊找到一條敵軍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船,又在當地農民協(xié)助下從水里撈出一條破船。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渡到北岸,一舉控制皎平渡兩岸渡口。后來又找到5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只,加上江寬水急而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從5月3日至9日,紅軍主力靠這7只小船從容過江。兩天后,敵人追兵才趕到南岸。<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彝海結盟”</h3> 1935年5月,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軍司令員劉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以水代酒舉行“彝海結盟”。當晚,劉伯承請小葉丹到紅軍宿營地大橋鎮(zhèn)赴晚宴,任命他為支隊長,并當場寫下任命狀,還向他講解革命道理。小葉丹表示要銘記在心,之后還動員了一批彝族青年參加紅軍。此后彝族同胞護送紅軍歷經七天七夜通過彝族聚居區(qū),不僅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寶貴時間,也在彝族聚居區(qū)播下革命火種。<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強渡大渡河”</h3> 大渡河是岷江支流,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群山,地勢險要。1935年5月15日,中央紅軍一路北上,順利通過彝族區(qū),準備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與紅軍先遣隊政委聶榮臻率領紅一團于同年5月24日到達大渡河邊,占領南岸的安順場,消滅了一股守敵。第二天, 17名勇士乘著木船,在激流上一邊強渡,一邊和對岸的敵軍作戰(zhàn)。在紅一團其他部隊在南岸的掩護下,他們終于渡過大渡河,占領了北岸,為紅軍主力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飛奪瀘定橋”</h3> 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后,由于安順場附近不便架橋,船只有限,全軍部隊幾天內不可能在此渡過大渡河,而敵軍追擊已近。紅軍主力遂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奔襲一晝夜,達240里,于同年5月29日凌晨6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22名突擊隊員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攀登著懸空的鐵索橋向東岸沖去,勝利奪取瀘定橋。接下來,中央紅軍占領瀘定城,打開了北上的道路。<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爬雪山”</h3> 1935年6月2日,中央紅軍主力全部由瀘定橋渡過大渡河之后,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繼續(xù)北上,避開人煙稠密地區(qū),走雪山一線,迅速奪取天全、蘆山,實現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同年6月12日,紅四團開始翻越夾金山。高山缺氧,越往上爬,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積雪越深,隊伍也越拉越長。有些人坐下休息后就再也起不來。有一位紅軍戰(zhàn)士被凍僵而長眠在雪堆里,但是他的一只手高高舉起。戰(zhàn)友們掰開他的手,只見里面放著一張黨證與一塊白洋的黨費。<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過草地”</h3>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每年的5月至9月為草地雨季,使本已滯水泥濘的沼澤,更成漫漫澤國。紅軍正是在這個季節(jié)經過草地的。人和騾馬在草地上行走,須腳踏草叢根部,沿草甸前進。若不慎陷入泥潭,無人相救,會愈陷愈深,乃至被滅頂吞沒。<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落腳點”</h3> 陜甘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陜甘邊人民,歷經艱難曲折,逐步建立和發(fā)展的重要根據地。<div><br>1935年2月,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與陜北革命根據地統(tǒng)一為陜甘革命根據地,亦稱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革命根據地,為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主力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fā)點,在黨的歷史上有著起承轉合的特殊地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激戰(zhàn)臘子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1935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領由紅一方面軍主力第一、第三軍團與直屬部隊組成的陜甘支隊到達臘子口。蔣介石在此配置了兩個師,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出路。紅一軍二師四團向臘子口發(fā)動猛烈進攻。因地形不利,兵力無法展開,連續(xù)沖鋒十幾次都沒成功。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政委楊成武率領第六連從正面夜襲,奪取木橋;另一路由團長王開湘率領第一、第二連,悄悄迂回到臘子口右側,攀登峭壁,摸到敵人后面??偣ラ_始后,兩路人馬相互配合,取得了勝利。<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吳起鎮(zhèn)會師”</h3>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領由紅一方面軍主力第一、第三軍團與直屬部隊組成的陜甘支隊到達吳起鎮(zhèn),與陜甘革命根據地紅軍勝利會師,隨后又同十五軍團紅軍勝利會師。同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批準了榜羅鎮(zhèn)會議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陜北的戰(zhàn)略決策,決定黨和紅軍今后的戰(zhàn)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qū),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chuàng)了黨中央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陜北的新的歷史時期。<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征組雕》之“會寧會師”</h3>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1936年9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圖在會寧一帶切斷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道路。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難跋涉,沖破重重險阻,在甘肅會寧實現勝利大會師。自此,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畫上句號,中國革命開啟了嶄新篇章。<br><div><br></div>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越過岷山。在經歷無數考驗后,曙光在前,勝利在望,毛澤東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壯麗豪邁的詩篇:<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長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軍不怕遠征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水千山只等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嶺逶迤騰細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烏蒙磅礴走泥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沙水拍云崖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渡橋橫鐵索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喜岷山千里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軍過后盡開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以后,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如此評價:“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lt;div><br></div> 2016年10月,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發(fā)表講話,高度概括:“長征歷時之長、規(guī)模之大、行程之遠、環(huán)境之險惡、戰(zhàn)斗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zhàn)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div><br>“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div><div><br>“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lt;/div><div><br>習近平強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br></div><div><br></div> <b>長征精神,不是泛黃的回憶,而是永不熄滅的火炬!</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