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的武漢市,滿城飄著濃濃的桂花香,不濕不燥,不冷不熱,是一年當中最舒適的時節(jié)。趕上國慶假期,長江兩岸燈火輝煌,燈光秀映出了武漢大都市的繁華,長江大橋、長江二橋、鸚鵡洲長江大橋、二七長江大橋、東湖隧道、長江隧道等將武漢三鎮(zhèn)緊緊相連,市區(qū)內(nèi)高架橋一座座拔地而起,道路交通四通八達。大武漢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速度讓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此次回武漢省親,在國慶假期后延長了幾天,錯峰出行,當一回武漢市民,乘公共交通行走在江城的街頭巷尾,聽聽歷史,看看風(fēng)景,詢詢菜價,蠻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盤龍城距今3500年左右,1954年被發(fā)現(xiàn),是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商代古城。發(fā)掘有城址、宮殿等大型建筑物,以及多座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和手工作坊,出土文物數(shù)百件,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和卜骨等物品。</p><p class="ql-block">盤龍城的發(fā)現(xiàn)被譽為是武漢之“根”,可與河南安陽商城媲美,是長江文明的搖籃,同時證明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商代早期起就有著同樣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由博物館區(qū)和遺址區(qū)兩部分構(gòu)成。博物館區(qū)主要介紹了盤龍城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己出土文物的展出。</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親眼所見考古人員日記</p> <p class="ql-block">透過這一筆一劃,工工整整的考古工作匯報,讓我仿佛看到當年在物質(zhì)條件并不完善的情況下,考古人員兢兢業(yè)業(yè)以及對這份工作的執(zhí)念。</p> <p class="ql-block">下面為盤龍城博物館展出的部分出土文物,遺址區(qū)與博物館相距一公里,參觀完博物館已經(jīng)沒有時間去看遺址區(qū),為下次再來留點內(nèi)容吧。</p> <p class="ql-block">紋飾陶片</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卜骨</p> <p class="ql-block">銅尊</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銅獸面紋牌形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器物殘損嚴重,上部邊緣有不規(guī)整的弧邊,可知不是容器,表面裝飾的獸面紋飾僅剩軀體部位,形象突出,線條流暢,邊緣銳利,生動而不失威嚴。</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鑲金飾品(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器身主要以綠松石片鑲嵌貼塑,五官由金箔片裝飾而成。綠色的玉石和金色的黃金相互映襯,視覺效果十分突出。這是盤龍城首次發(fā)展的金玉鑲嵌飾品,它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證。</p> <p class="ql-block">銅帶鋬觚形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銅刀</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銅面具</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銅觚(gu)</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銅罍(lei)</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陶熏爐</p><p class="ql-block">漢代(公元前202--220年)</p> <p class="ql-block">在展廳的最后,橫梁上懸掛著一個超大的銅樾與銅面具的組合雕塑,它們的原始文物均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盤龍城博物館分三個展廳,內(nèi)容豐富,展品精美,展出方法多樣,展覽與休閑完美結(jié)合,適合學(xué)習(xí)歷史,是了解武漢發(fā)展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武漢兩江游覽】兩江指漢江和長江,兩江燈光秀是在口罩三年中為了提振武漢市民的士氣,在漢口江灘和武昌江灘做起來的現(xiàn)代化燈光秀。每到夜幕降臨,沿江兩岸幾公里長的建筑物樓體上燈光璀璨,色彩斑斕,時而紅色調(diào),時而藍色調(diào);畫面變化也是多姿多彩,變化無窮,時而是崇尚美德的,時而是祖國的壯美河山,整個江面隨著燈飾的變換而變化著,如夢幻般的感覺;江上游船來來往往,載著各地游客欣賞著兩岸的美景與繁盛。</p> <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第一標志性建筑——電視塔</p> <p class="ql-block">漢口江灘</p> <p class="ql-block">武昌江灘</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建筑風(fēng)格圈中的歸元寺更顯秀氣靈動,更有中國風(fēng)。</p> <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大橋,當之無愧長江第一橋,毛澤東1956年橫渡長江后,曾為它激情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p> <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二橋,武漢市二環(huán)交通的重要連接通道。</p> <p class="ql-block">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是連接漢陽與武昌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東湖隧道,武漢市的交通真是天上地下、水上水下,開通東西,連接南北,使武漢市的交通更加立體化。</p> <p class="ql-block">磨山腳下看東湖</p> <p class="ql-block">【磨山風(fēng)景區(qū)】這一天的游玩目的是想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走進磨山風(fēng)景區(qū),綠樹成蔭,蒼翠挺拔,空氣中彌漫著清新,因為是節(jié)后了,景區(qū)人不多,順步道慢慢登山,在山上最高處有一建筑“楚天臺”,里面有楚文化的圖片介紹,另有編鐘表演。</p> <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上,登楚天臺</p> <p class="ql-block">楚文化崇尚“玄鳥”,許多紋飾,圖案設(shè)計等都用鳥的不同姿態(tài)來裝飾,包括貴族穿衣用的絲織品、高檔帛畫上的紋飾,仔細看看都有“鳥”的紋飾。</p> <p class="ql-block">1978年湖北隨縣戰(zhàn)國曾候乙墓出土的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楚文化中禮樂文明的繁盛。</p><p class="ql-block">曾侯乙編鐘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jié)構(gòu)鐘架上,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列是現(xiàn)今通行的C大調(diào),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p><p class="ql-block">我們在現(xiàn)場親身感受了一場編鐘表演。</p> <p class="ql-block">楚天臺的展廳中有許多壁畫是從原文物中臨摹過來的,每個場景都反映出楚國的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喜樂平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曇華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百五十多年前,明代洪武年間武昌城擴建后逐漸形成。1861年,漢口開埠后,外國宗教開始滲入曇華林,意大利、英國、美國和瑞士的傳教士在此傳教、辦學(xué)、施醫(yī),留下了許多具有“中西交融”特征的教育建筑、宗教建筑等,成為當時中國社會進程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曇華林已成為市民休閑之地、網(wǎng)紅拍照打卡之地,許多年輕人到這里拍出三十年代老武漢的感覺,我利用假期也擠進了曇華林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武漢市是全國有名的“四大火爐”之一,在五六十年代街邊沒有奶茶店,也沒有賣冰激淋的,各個大型廠礦企業(yè)卻有自己的汽水廠生產(chǎn)汽水,發(fā)給職工用于防暑降溫。這面墻上懸掛著的是有心人集贊的各種汽水瓶。</p> <p class="ql-block">在一個小展館里拍到的一張老武昌城的示意圖,從圖中可看出自明王朝后武昌城的九大古城門,素有“武昌老九門”之稱。按逆時針方向來轉(zhuǎn),依次是西邊的漢陽門、平湖門和文昌門;南邊的望山門、保安門和中和門(武昌起義后改起義門),還有東邊賓陽門(大東門)和忠孝門(小東門)以及北邊的武勝門。我還是第一次知道“武昌老九門”之說。</p> <p class="ql-block">假期最后一天我們再一次乘公交到江漢關(guān),去找尋黎黃陂路。在江漢關(guān)大樓下車想看看武漢發(fā)展史展覽,沒有預(yù)約上門票,只能看街景了。</p> <p class="ql-block">江漢關(guān),有一座英資思九生洋行設(shè)計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于1924年,靜靜守望了武漢百年發(fā)展史。它</span>融合了文藝復(fù)興與古典主義風(fēng)格,以其45.85米的高度成為武漢當時的第一高樓,是漢口租界的核心建筑,它是漢口開埠的見證體,是武漢滄桑歷史的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紅房子,原是中信銀行辦公處,現(xiàn)在掛著肥肥蝦莊的門頭,看著名氣不小。</p> <p class="ql-block">這座老建筑原是臺灣銀行漢口分行舊址,后掛上了中國人民銀行的牌子,現(xiàn)在是一家唱片博物館,下次一定走進去參觀一下。</p> <p class="ql-block">江漢路走到頭右拐就是鄱陽街,鄱陽街、洞庭街、蘭陵路、黎黃陂路都屬于租界區(qū)。</p><p class="ql-block">鄱陽街隨拍</p> <p class="ql-block">【咸安坊】19159年建成,位于武漢市南京路與勝利街交界處,由漢口棉花巨賈黃少山投資,漢興昌營造廠等承建,作為漢口有代表性的高級里分住宅區(qū),社會各界名流曾租住于此,包括輪船巨頭盧作孚,藥業(yè)大王陳太乙,漢劇大師陳伯華。1993年7月咸安坊被認定為“武漢市一級優(yōu)秀歷史建筑”,因其緊鄰租界區(qū),近兩年也是武漢網(wǎng)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阿列克桑德列夫東正教堂,位于漢口鄱陽街,磚石結(jié)構(gòu),正八邊形,俄羅斯建筑風(fēng)格,綠色鐵皮屋面。這是武漢市唯一的東正教教堂,是19世紀漢口開埠后,俄國商人在漢經(jīng)商期間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具有獨特的標志性意義。</p> <p class="ql-block">感覺這張片片比較滿意</p> <p class="ql-block">巴公館,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戚“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齊諾巴諾夫兄弟共同建造,建成于1910年,一棟等腰三角形的大房子,是漢口當時最大的高等公寓。歷經(jīng)一個世紀的時間,也將帶著歲月的記憶伴隨一代又一代的武漢人。</p> <p class="ql-block">巴公館西側(cè)門,紅磚墻在夕陽下越發(fā)赤紅,許多著婚紗的青年男女以它為背景,在拍婚紗照,寄托未來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街邊隨拍,也很滿意這張片片</p> <p class="ql-block">【黎黃陂路】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全長604米,建于1900年(光緒26年),最初由黃陂人所建,故名黃陂路。后來,這條路被劃入?漢口俄租界,稱為?夷瑪街。1946年為了紀念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他是武漢黃陂人),這條路被改名為黎黃陂路。</p> <p class="ql-block">黎黃陂路是一條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街道,兩側(cè)保留著租界時代的?歐式建筑,如?華俄道勝銀行舊址、?俄國巡捕房舊址等,這些建筑仿佛一座活生生的“萬國博物館”,訴說著過去的輝煌與滄桑。如今,黎黃陂路已成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p> <p class="ql-block">一幢幢小樓不論它前世的身份是何許人也,但隨著時間的變遷,<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了這家來了那家,</span>它今生的用途在不斷的更迭著。</p> <p class="ql-block">與江漢路平行的是沿江大道,這里高樓林立,各種現(xiàn)代裝修手法與江漢路上的老建筑形成了鮮明對比。老有老味,新有新感。</p> <p class="ql-block">近三年十一假期我們都是回武漢度過的,年輕時來來回回總是急急忙忙,對這個城市從來沒有好好去感受一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個城市注重自己的品牌效應(yīng),每年回來了解一點老武漢的歷史,慢慢的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親人相處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轉(zhuǎn)眼十天假期結(jié)束了,又將踏上歸途。</span></p> <p class="ql-block">圖片:嶺子</p><p class="ql-block">文字:嶺子(史料源于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音樂:鋼琴曲 時光不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