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策劃:張貴成 黃永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編審:張清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編制:史連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配樂:《退伍兵的情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為團隊續(xù)史 為戰(zhàn)友放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張貴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在網(wǎng)絡傳讀和熱議的"模范之旅歷史叢書"三部曲,是戰(zhàn)士作家張清獻歷時八年、以50萬言的載量獻給這支部隊和戰(zhàn)友的一部力作。其厚重的歷史事件和真實的人物故事,都有似曾相識和擦肩而過之感,這正是他受到戰(zhàn)友們普遍贊譽與喜愛之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叢書是一部光芒四射的正能量電視劇,真實地記錄了我們團三個重要事件中無數(shù)個有名有姓的英雄形象,代表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張清獻是由這支部隊走出的資深媒體人,勤于筆耕,成果頗豐。戰(zhàn)士作家寫部隊,他自然會傾注出全部的心力,讓我們?yōu)檫@套叢書出版和張清獻戰(zhàn)友鼓與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秋十月,豐收在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套叢書來之不易。它來自于我們部隊長期的革命實踐,來自于領導、廣大老兵的傾力支持,凝聚了無數(shù)老兵的心血,也凝聚了張清獻戰(zhàn)友的辛勤耕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兩句古語,印證了張清獻戰(zhàn)友的新聞敏感、敢于擔當、嚴謹文風、務實求真和始終如一的風格。這種風格,也顯現(xiàn)在無數(shù)次的電話采訪、跨區(qū)尋人、微信對話、書店圖書館、購買書籍、文字修飾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叢書不僅填補了我們部隊重大歷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填補了獨庫公路南段建設研究的空白,具有閱讀價值、收藏價值,其意義和作用不可估量。目前,《飛越天山》已進入“獨庫公路紀念館”“喬爾瑪烈士陵園紀念館”展廳。我相信,這套歷史叢書必定走進更多的圖書館、收藏館、個人書柜,以及軍史研究人員的視野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套叢書,還實現(xiàn)了廣大老兵的心愿。從譚樹恒政委“尋找烈士親屬”到介休、西安等戰(zhàn)友聚會,無不透露出戰(zhàn)友們的強烈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馬喜北風,老兵愛軍營。我們戰(zhàn)友來自五湖四海,又奔赴五湖四海。但無論走到什么地方,軍營生活已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F(xiàn)在這套叢書,又把我們聚集在幾十年前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相信,它不僅是我們回憶軍旅生活的家園,而且是下一代了解他們上一代人如何生活的傳家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命有限,精神長存。祝愿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三五九旅精神,伴隨巍巍昆侖山、天山、阿克蘇河長存,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0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張貴成 原為36105部隊部隊長;36101部隊副部隊長 現(xiàn)居西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張清獻,河南長垣人,高級編輯,本科學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入伍,在新疆軍區(qū)某部歷任戰(zhàn)士、機要參謀、機要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轉業(yè)后,長期在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從事新聞工作,先后歷任新聞編輯、總編室主任、新聞部主任、副臺長等職。先后有30多件新聞作品獲國家、省級獎。在核心期刊、CN期刊發(fā)表論文20多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撰寫各類專著十余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眺望1962》內容提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封特別來信,揭開了那場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戰(zhàn)爭內幕,首次再現(xiàn)了我軍將士在5000多米高山上捍衛(wèi)祖國領土安全的殘酷和壯烈場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個丈夫與妻子的隔空對話,封塵50多年,內容感天動地,催人淚下。對話人今何在?英雄壯士們今何在?張代榮用生命保護過的戰(zhàn)士今何在?誰是紅山頭的紅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書運用紀實手法,新聞眼光,歷史視覺和大量的歷史與現(xiàn)實照片,詮釋了西線戰(zhàn)爭及戰(zhàn)爭中的人。故事情節(jié)復雜,時空垮度大,給人以無限思考和回味空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不消失的風景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內容提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有這樣一支獨特的部隊:他們響應黨的號召,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開展了三次轟轟烈烈的農(nóng)業(yè)大生產(chǎn)運動,有力地支援了不同時期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支部隊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后來,這支部隊的代號改為0024部隊2支隊、7972、36105部隊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進入二十一世紀,部隊農(nóng)業(yè)大生產(chǎn)運動雖然在我軍歷史上畫上了句號,但大生產(chǎn)運動所創(chuàng)造出的革命精神和壯麗風景線,依然閃爍在人們的腦海里,流淌在我軍壯麗的歷史畫卷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書采用當事人口述方式,回憶當年艱難歲月,回望他們的戰(zhàn)斗身影。這些來自五湖四海戰(zhàn)友們的“南腔北調”,將成為那個特殊年代的“絕唱”。本書約15萬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長篇紀實文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飛越天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獨庫公路南段建設紀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張清獻 編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內容提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支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英雄部隊,改名換姓悄悄開進天山,秘密執(zhí)行修筑國防公路的任務。在施工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指戰(zhàn)員們硬是靠著一把把鋼釬、一輛輛手推車,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五年時間完成了七年的工作量,為國家節(jié)約了大量資金,創(chuàng)造了中國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受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新疆軍區(qū)的表彰。如今,這條戰(zhàn)備公路已變成了聞名國內外的獨庫公路,成為新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和新疆旅游的黃金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年后,一名軍人后代在尋找生父過程中,才揭開了這支部隊深藏天山五年的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書運用戰(zhàn)友口述和文章回憶方式,再現(xiàn)了當年的崢嶸歲月,章章震撼,頁頁有故事。全書約30萬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模范之旅歷史叢書》序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培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軍區(qū)視察時,曾叮囑部隊領導要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基因產(chǎn)生于艱苦卓絕的革命實踐,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將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動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部隊是一個歷史悠久、戰(zhàn)績卓越的部隊,革命時間長,內涵豐富,紅色基因根深葉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團黨委選題、張清獻同志撰寫的《眺望1962》《飛越天山》《永不消失的風景線》三本《模范之旅歷史叢書》,正是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立意高,接地氣,意義大,是對官兵進行紅色教育的好教材。所謂“模范之旅”,來源于二十世紀四十年南泥灣大生產(chǎn)取得很大成績的背景下,毛澤東主席為三五九旅題寫了“三五九旅是模范”的題詞,肯定了三五九旅在貫徹落實黨中央指示中的模范作用。團黨委及時選擇了這三個題材,充分體現(xiàn)了后來人對歷史負責任的態(tài)度,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體現(xiàn),也了卻了幾代老兵的心愿。我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團、師崗位上的老同志,感到十分贊賞和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部隊在歷史上有許多鮮明的特點和閃光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有一部光榮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部隊誕生在中國大革命時期,前身是茶陵、瀏陽游擊隊。此后,跟隨毛主席南征北戰(zhàn),相繼戰(zhàn)斗在湘、黔、滇、豫、川、甘、陜、青等地,經(jīng)歷過兩萬五千里、南下北返兩次長征。新疆解放前夕,又徒步新疆,進行了第三次長征,擔負起解放新疆、保衛(wèi)新疆的重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有一個堅定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我們部隊無論在兩萬五千里長征、南下北返、南泥灣大生產(chǎn)、挺進新疆過程中,始終堅持了聽黨話、跟黨走,踐行了“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的諾言。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黨指揮到哪里、部隊就打到哪里、勝利在哪里,做到了始終如一的無條件忠誠于黨和人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部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養(yǎng)成了一個優(yōu)良的光榮傳統(tǒng)。這些光榮傳統(tǒng)主要是:敢打敢沖、吃苦耐勞的作風,不怕困難和流血犧牲的作風,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任務多么艱巨都能打勝仗、圓滿完成任務的作風,從而創(chuàng)造出我軍歷史上一個個奇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有一個英雄模范群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和建設實踐中,部隊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建設中學習建設,在學習中不斷成長,先后涌現(xiàn)出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收獲了來自四方八方的榮譽和掌聲,使我們部隊長期聞名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南泥灣大生產(chǎn)中,我們部隊被黨中央毛主席稱贊為“三五九旅是模范”“中國歷史上從未有的奇跡”,涌現(xiàn)出“模范團長陳宗堯”等英雄人物;解放戰(zhàn)爭時期部隊被西北軍區(qū)授予“三猛團”稱號、涌現(xiàn)出老英雄張富清等一大批英雄模樣人物;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了愛兵模范張代榮、王忠殿、譚樹恒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在獨庫公路南段建設中,我們團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新疆軍區(qū)授予“建設天山開路先鋒,保衛(wèi)邊疆再立新功”的錦旗,涌現(xiàn)出彭義全、王喜云等一大批先進模范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有一個團隊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這支團隊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和革命實踐中,之所以屢屢取勝,屢建奇功,經(jīng)受住各種條件下的歷史考驗,最重要的是部隊創(chuàng)造出一種團隊精神,如:“南泥灣精神”“三猛精神”“昆侖山精神”“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天山施工“三特”精神等。這種團隊精神,既融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中,又呈現(xiàn)出時代特色。已經(jīng)成為部隊建設的永恒法寶,并成為我軍紅色記憶的一部分。我希望部隊能將這種團隊精神代代相傳,永葆青春,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的歷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模范之旅歷史叢書》填補了部隊重大事件研究的空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認為,這三個題材,是我們團二十世紀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三個標志性事件,也是我們部隊多個歷史時期中的三個閃光點。及早總結并記錄這段歷史,已成為幾代老兵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眺望1962》全面反映了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西線作戰(zhàn)的實況,詳細描寫了黨中央毛主席、中央軍委、新疆軍區(qū)和南疆軍區(qū)前指,指揮西線部隊作戰(zhàn)的全過程,以及部隊克服種種困難、團結協(xié)作取得勝利的過程,是研究西線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重要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飛越天山》第一次全鏡式紀錄了我們團從1975~1979年修建獨庫公路南段的全過程。一個建制團五年時間只干一件事,這在我們部隊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目前,獨庫公路已經(jīng)成為新疆的一個標志性工程,成為新疆天山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成為聞名國內外的旅游勝地。我作為一個在獨庫公路五年建設中運籌帷幄的指揮官,更感到高興和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不消失的風景線》真實的記錄了我們部隊在二十世紀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特殊時期三次農(nóng)業(yè)大生產(chǎn)的艱難歷程。雖然我軍大生產(chǎn)運動在二十一世紀初退出歷史舞臺,但我們部隊養(yǎng)成的不怕艱苦、愛黨愛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卻一直流淌在我們部隊成長的血液里,并聞名于國內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采用口述式紀實手法,采訪了數(shù)百個老兵當事人,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心血,體現(xiàn)了一個老兵對黨對軍隊的滿腔熱情和濃濃深情。對于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來說,工作量如此之大,文字達50萬之多,其精神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了卻了幾代老兵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jù)悉,這三本書還聘請了國防大學軍史研究專家進行審讀和把關,這既說明團黨委的重視,也顯示了對歷史負責任的態(tài)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認為,我們這個具有革命傳統(tǒng)的部隊,不缺少英雄,不缺少故事,我們缺少的是講故事的人。我希望有更加的同志加入這個行列,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使紅色基因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時代的軍人,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肩負的使命將更加限艱巨而任重道遠。我相信,在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的統(tǒng)帥下,由無數(shù)革命先輩塑造的紅色基因,一定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新時代的軍人將會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的歷史,涌現(xiàn)出更多的英雄模范人物,續(xù)寫出我們這支有近百年歷史部隊的新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10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序言作者為1949年入伍,曾任36105、36101部隊政委等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任機要股長的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在查閱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工作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