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水齋庵是門西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子,南與飲馬巷、謝公祠、高崗里相交,形成一個斜的十字路口。和幾十年前一樣,路口依然有小商小販在擺攤子,販賣蔬菜水果。</p> <p class="ql-block"> 你看巷子起點的南端和以前基本一樣,沒有多大變化,只是由小方塊石頭路,變成了柏油馬路。</p> <p class="ql-block"> 水齋庵9號被市政府列為南京歷史建筑,該建筑建于清末民初,單層木結構,局部二層,東西向兩進院落,坡屋面,外墻空斗砌法,體現(xiàn)了老城南傳統(tǒng)院落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 建筑雖是老建筑,但是里面的房子顯然是修理過了,房椽上面鋪的是纖維板,光亮舒暢。</p> <p class="ql-block"> 過去人家都是用井水淘米洗菜,巷子里有好幾口井,都被棄用且遮擋起來了,這水齋庵6號井,雖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但也被封住,看不見原貌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與荷花塘斜對面的一條小巷,原來我們稱之為“一人巷”,原來在小巷北面有一茶水爐子,為居民提供開水,同時為巷內住家挑送自來水,做點小生意。大約在一九九三年左右,水齋庵的東側由此向北拆遷,大量明清建筑毀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 25號住的是弟兄幾個,一大戶人家,一家一院落,和諧相處,小朋友在一起玩得也非常開心。</p> <p class="ql-block"> 25-1的門,原來沒有,其門在25號內的南面墻上,為其老大居住。建于民國時期,單層磚木混合結構。居有老城南傳統(tǒng)院落特點。</p> <p class="ql-block"> 這個門就是25-1的原來的門,只是后來將其鎖上,不開啟使用,走新開的臨街門。</p> <p class="ql-block"> 水齋庵</p><p class="ql-block"> 門西小巷細而長,</p><p class="ql-block"> 新舊變化細思量,</p><p class="ql-block"> 今日不見庵模樣,</p><p class="ql-block"> 遺址已矗高樓房。</p> <p class="ql-block"> 小巷水齋庵因庵得名,小巷里原來有座寺廟,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內秦淮河,稱之為水齋庵,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這條巷子稱為水齋庵。</p> <p class="ql-block"> “水齋庵”的遺址在水齋庵三五巷的北面,原來空曠的院落里除一座廟堂外,臨街有一排民居住房,九十年代初拆遷,蓋起了江蘇商檢賓館,齋庵如今已了無痕跡。</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標為磨盤街53號的樓房,原為水齋庵20號,住著侯席儒老中醫(yī)一大家。侯席儒是“民國醫(yī)宗”張簡齋的大弟子,二十多歲就在城南開業(yè),抗戰(zhàn)期間避亂重慶,受到當?shù)鼗颊邜鄞?,被稱為“醫(yī)神”,解放后加入南京中醫(yī)院,成為該院的婦科創(chuàng)始人。</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曾與侯席儒老先生在一起談醫(yī)論道,并為侯老寫有一方題字,內容為:“醫(yī)道直接以人之生命為對象,實至關緊要。中國醫(yī)學極應革新之路,愿在采用科學方法做人體病理藥物等之徹底研究也。卅十二年秋書奉席儒先生正 郭沫若(?。?。</p> <p class="ql-block"> 游水齋庵</p><p class="ql-block"> 細小巷,門西巷,依然舊時樣。門前閑聊天,院內晾衣裳。</p><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水齋庵,今成高樓房。遙想幼時事,歷歷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調寄《醉花間》</p> <p class="ql-block"> 41號也是一個大院子,進門后左右都有四合院落,住戶人員可以穿堂而過,老式的木結構樓房,雖然看起來破舊,依然有人居住,只是現(xiàn)在比較擁擠雜亂而已。</p> <p class="ql-block"> 原來巷子北頭有棵白果樹,現(xiàn)在因拆遷蓋成樓房了,房子一側種上了冬青樹,路牌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 水齋庵,一個老門西的小巷,雖然被改建了不少,但依然留有明清時的影子,正是:水齋庵雖已無,巷名卻永遠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