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送走漫長難熬的酷暑,終于迎來了金秋十月。恰逢上海博物館舉辦大型展覽~ 金字塔之巔,全面介紹古埃及文明。這對于文史哲感興趣的我們,正是難得一遇的好機會。和老同學一拍即合,相約前往觀展。需要事先網(wǎng)上預約,幾乎場場約滿,可見人氣爆棚。60歲以上還可以享受半價(74元)。</p><p class="ql-block">2024-10-10是個秋風送爽,陽光明媚的日子。上午九點,我們興致勃勃地趕到位于人民廣場附近的上海博物館,那里等候的觀眾早已排起了長龍。</p> <p class="ql-block">這個大展將持續(xù)到2025-8-17號,其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長,實屬難得。畢竟這種規(guī)模的大展,舉辦一次付出的代價可以想象。聽說展品大大小小有778件,多來自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珍藏。</p><p class="ql-block">因時間緊,展品豐富,觀眾甚多,我們也只能大致瀏覽一下?,F(xiàn)將所拍圖片和一些說明文字集中在此,愿與大家分享,共同了解古埃及文明。其中有不少缺漏,只能抱歉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正門入口處,布展看上去相當高大上。</p> <p class="ql-block">大廳內(nèi)人頭攢動,觀眾甚多。</p> <p class="ql-block">大廳一側(cè)有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為大展寫出的前言</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優(yōu)秀的文明之一。其經(jīng)久不衰的文明遺產(chǎn),以豐富的成就為標志。這些成就讓世界看到了歷代埃及人民多么富有才知,多么善于創(chuàng)造。長期以來,埃及的歷史一直與人類文明更廣泛的敘事交織在一起。宏偉的金字塔與神廟,還有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個領(lǐng)域變革創(chuàng)新的明證。</p><p class="ql-block">埃及文化在全球有多么大的影響,就反映在各國無數(shù)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gòu)中。這些地方收藏了宏富的埃及文物。這些地方開辦的展覽,吸引了無數(shù)參觀者。他們?yōu)楹?、圖坦卡蒙等標志性人物所吸引。胡夫大金字塔是歷史最悠久的古代世界奇觀;少年法老圖坦卡蒙的寶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p><p class="ql-block">本次"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所示藏品豐富多彩,代表了埃及文明的諸多方面。展品包括奧賽里斯、伊西斯、荷魯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靈的畫像。此外,還展示了來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寶物。展覽還突出了官員、祭司等社會上層人物的塑像。這些名貴的文物,讓觀眾得以一窺古埃及文明的燦爛。</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另一類不同尋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時期陶器、化妝用的調(diào)色板。這些文物揭示了早期人類歷史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社會生活。其豐富多彩,跨越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家庭、宗教、墓葬等語境,正折射出埃及社會的多面性。</p><p class="ql-block">我身為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對我國能在文明厚重的中華大地,參與舉辦本次高規(guī)格展覽,深感榮幸。希望所有展品都能化身為我們埃及的文化使者,盛情邀請廣大中國人民來訪我國,親身體驗埃及文明的壯麗。</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伊斯梅爾·哈立德博士</p><p class="ql-block">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p><p class="ql-block">埃及開羅</p> <p class="ql-block">整個大展分為三個部分:1.法老的國度,2.薩卡拉之謎,3.圖坦卡蒙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大廳中央靠右,擺放著一座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235厘米的花</span>崗巖雕塑,引起很多人圍觀。他是辛努塞爾特一世雕像頭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希納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法老的國度</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國度"以創(chuàng)世神話為起點,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標﹣-神廟與金字塔,探尋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軌跡。當秩序誕生、王權(quán)始興,法老時代的歷史敘事由此展開,奠定了此后數(shù)千年的靈魂基調(diào)。而在歷史舞臺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匯入地中海更廣闊的世界,在與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這是一場橫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現(xiàn)古埃及的宇宙觀、神圣王權(quán)、貴族群體、工匠技藝、文人生活、信仰世界與墓葬習俗等,涵蓋社會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開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展廳亦將呈現(xiàn)若干中國文物,以期在共鳴中展開古老文明之間、古代與現(xiàn)代之間的雙重對話。</p> <p class="ql-block">投射在幕墻上的古埃及人,他們主要代表了上流社會的各色人等,服飾已經(jīng)非常考究。</p> <p class="ql-block">觀眾們在細細打量著展品</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塑像(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一公元前1213年7月)塞提一世之子,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建筑家,執(zhí)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后的強盛年代,被歷史學家稱為拉美西斯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許多雕像以彰顯權(quán)力和威嚴,并挪用大量中王國和新王國早期的國王與神雕像,以此增強自己與先王和諸神間的聯(lián)系。這件雕像最初描繪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難以確定,因其特征已被覆蓋。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時通過許多方式將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貝神廟中,國王的神化形象就與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與兩女神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花崗巖質(zhì)地</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件方雕的主人是神廟書吏帕卡赫孔蘇。從新王國時期開始,古埃及的貴族和官員就熱衷于在神廟中放置自己的方雕,這種做法能確保他們不論生前還是死后都長伴神的左右,分享神的供品。目前發(fā)現(xiàn)的方雕大多出自底比斯。僅卡納克神廟窖藏就出土了350多件方雕,占窖藏中發(fā)現(xiàn)的雕像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他法老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懷抱荷魯斯的主題在后期埃及時期盛行,并延續(xù)至希臘羅馬時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瑪利亞懷抱圣子這一主題的靈感來源。這一時期,伊西斯不斷吸納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頭飾的融合,如兩側(cè)牛角與太陽圓盤的造型來自哈托爾女神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她是神話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也是赫里奧波里斯﹣九柱神之一。她是古埃及神話中最重要的一位女神,其影響力不僅局限于古埃及,還擴展到了古希臘、古羅馬等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區(qū)。伊西斯被視為完美女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配飾及殉葬品</p> <p class="ql-block">叉鈴是哈托爾崇拜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一般用于舞蹈或儀式唱誦,在神像的巡游中,女祭司也使用叉鈴來演奏音樂。叉鈴的聲音由上半部分的金屬片發(fā)出,在古埃及人眼中,這種聲音能使神靈感到愉悅,也能召喚死者前來加入歡慶的行列,同時也能驅(qū)逐邪惡,帶來神的祝福和庇佑。</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的一大特征:來世宇宙觀。古埃及人相信來世,永恒回歸,這是他們宗教信仰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薩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薩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區(qū)。孟菲斯是早王朝和古王國時期古埃及的都城。</p><p class="ql-block">薩卡拉墓區(qū)長約6公里,寬約1.5公里。這里有埃及歷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國王喬賽爾的梯形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眾多不同時期的貴族墓地、動物木乃伊。作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記憶的圣地,薩卡拉留下了各個時代的宗教實踐和儀式慶典的軌跡。</p><p class="ql-block">自2018年來,埃及本土考古隊在薩卡拉不斷有重大發(fā)現(xiàn),如埃及最大的動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薩卡拉地區(qū)目前所見唯一的貓神廟遺址,以及數(shù)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個完整的彩繪木棺。同時,首次發(fā)現(xiàn)了蛇、蜣螂、幼獅的木乃伊。薩卡拉成為近年來舉世矚目的考古遺址,并于2020年被列為世界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復古之都</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有著悠久的"朝圣"傳統(tǒng)。古老的宗教中心既是他們前往朝拜、參加宗教儀式的目的地,也是他們選擇墓地或者建造神廟之處,因此古墓常被再次利用。薩卡拉就是這樣的圣地,在古埃及三千年的歷史中,薩卡拉的造墓活動沒有停歇,出現(xiàn)過三次高峰,分別是早王朝和古王國時期、新王國后期埃赫納吞宗教改革后、以及26王朝到希臘羅馬時期,而每次造墓高峰的出現(xiàn)都是出于回歸傳統(tǒng)的復古之舉。</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將定都孟菲斯作為其歷史的開端。它是一個圣地,也是一段回憶,更是在這二者基礎(chǔ)上一段真實的思想史。作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記憶的圣地,孟菲斯的核心墓區(qū)薩卡拉留下了各個時代的宗教實踐和儀式慶典的軌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給人們帶來相同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是中王國晚期以來最為常見的棺槨形制,這件薩卡拉地區(qū)新近出土的"綠臉"棺即其中之一。死者臉部呈現(xiàn)的綠色象征著傳說中死而復活的奧賽里斯,同時也代表泛濫的尼羅河,是將神話元素以具象化的方式予以展現(xiàn)。除了綠色皮膚和假胡須外,死者還佩戴了尼美斯頭巾和寬項圈,均是有意將其刻畫為奧賽里斯神,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懷抱荷魯斯像,青銅質(zhì)地</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出土</p> <p class="ql-block">各種木乃伊面罩</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木乃伊面具出現(xiàn)在中王國早期。面具上刻畫的并非死者本人的肖像,而是代表"臉"這個詞的象形文字符號。無論死者去世時年齡有多大,面具上的"臉"都是年輕的,充滿生機的,這樣的面具覆蓋在木乃伊皺縮的臉上,表達了古埃及人對復活后恢復青春的期望。這組展品顯示出,在傳統(tǒng)的木乃伊面具中,人物的面部通常為正面,沒有過多的個性化表達,而采用了一種程式化的、具有宗教象征意義的表現(xiàn)手法。</p> <p class="ql-block">貓神與貓神廟</p><p class="ql-block">在薩卡拉巴斯泰特祭祀?yún)^(qū),自公元前500年以后開始大量埋葬貓木乃伊。與別處不同的是,薩卡拉的貓木乃伊是埋在千年之前的新王國時期的古墓里。古墓中的貓木乃伊與其他動物木乃伊混雜埋葬,這是動物木乃伊的常規(guī)掩埋方式。</p> <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集獅子與貓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險與溫和兩面。和其他母獅女神一樣,巴斯泰特被看作太陽神"拉"的女兒、"拉神之眼"的化身,也是與月亮相關(guān)的"月之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圖坦卡蒙的時代</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發(fā)現(xiàn)了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費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奢華壯觀,轟動了整個世界。圖坦卡蒙的金面具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發(fā)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熱",以及大眾文化對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續(xù)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來,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們越來越全面地復原了圖坦卡蒙所處時代的生活場景。今天的我們,更為關(guān)心的是:圖坦卡蒙所處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發(fā)生什么樣的轉(zhuǎn)型?為何在此時的埃及出現(xiàn)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少年法老完成了對傳統(tǒng)的回歸?</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時代",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為基礎(chǔ),從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區(qū)進入帝國時代的背景入手,再現(xiàn)阿瑪爾納時期的驚天巨變,講述埃赫納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讀圖坦卡蒙傳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巨像,后被埃耶和赫倫布挪用。</p><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死后,年幼的圖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實權(quán)顯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將軍赫倫布手中。在繼位的第二年,圖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將名字中帶有"阿吞"的部分改為了"阿蒙",標志著傳統(tǒng)信仰的全面回歸。</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隊在盧克索發(fā)現(xiàn)了一座由埃耶(約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倫布(約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廟。遺址中出土了兩座紅色石英巖雕像,其中一座相對完整,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另一座出土時破損嚴重,修復后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倫布的名字,說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的埃耶。面容的細節(jié)顯示,雕像所刻畫的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他以儀式性的姿態(tài)站立,戴著寬項圈和尼美斯頭巾、穿著象征王室的短裙,流暢的身體線條以及面部與肢體的細致刻畫,又凸顯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在統(tǒng)治期間,將都城遷回孟菲斯,立下復興石碑,表明回歸傳統(tǒng)的決心。他精心隱藏王室成員的木乃伊,率領(lǐng)阿瑪爾納的居民走上回傳統(tǒng)的道路,并重啟了卡納克與盧克索神廟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時代的藝術(shù)具有承上啟下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它不僅繼承了父輩埃赫納吞的"阿瑪爾納風格",還復興了古埃及傳統(tǒng)藝術(shù)風格,并在外來影響之下,形成了屬于帝國中期的"圖坦卡蒙藝術(shù)樣式",這種樣式一直影響著19王朝乃至后來的王室貴族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在十八歲時驟然離世,18王朝的統(tǒng)治也隨著他的離世和"阿瑪爾納改革"的結(jié)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 帝國之神~阿蒙</p><p class="ql-block">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現(xiàn)于《金字塔銘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員。從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被稱為"阿蒙﹣卡穆特夫"。新王國18王朝開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與太陽神拉融合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國神"的地位。他既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王權(quán)之神。隨著古埃及帝國的發(fā)展,阿蒙神逐漸走出國門,成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由于擴張的需要,一批軍事新貴崛起,埃及擴張過程中得到的豐厚物質(zhì)財富,一部分被法老用來拉攏新貴,又有相當一部分用來安撫舊貴族,以調(diào)和兩者之間的矛盾,結(jié)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祭司階層的力量不斷膨脹。帝國經(jīng)濟的繁榮,軍事集團的崛起,官僚機構(gòu)的進一步完善,也促使王權(quán)不斷強化,使之與阿蒙神廟集團的利益產(chǎn)生沖突。</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頭像,石灰?guī)r材質(zhì)</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頭像的平頂冠及兩側(cè)殘存的雙羽飾表明它來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語中的含義為"隱藏"或"不可見"。從中王國時期開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國時期,阿蒙成為整個國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稱為"眾神之王",埃及人為他修建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神廟。</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現(xiàn)為戴著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兩根長長的羽毛。他也會以公羊頭人身的形象出現(xiàn),獅子、巨蛇和埃及雁時常被作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納吞的母親、圖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這在以母系血緣決定王位繼承(即以迎娶嫡公主為先決條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見的。泰伊王后在國王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幾乎一起出現(xiàn)在當時所有的紀念碑上,她也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活躍于帝國的外交事務中,在埃赫納吞統(tǒng)治早期也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Α?lt;/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著貼身長袍,頭戴假發(fā),手持蠅拂。蠅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細材料制成,兼具實用功能和象征意義,它代表著權(quán)威、聲望以及神的眷顧。揮舞蠅拂的動作象征著統(tǒng)治者在天地兩界維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納吞)巨像</span></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執(zhí)政的第四年改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輪之神阿吞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舉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埃赫納吞巨像是一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這組國王巨像高約四米,曾矗立于卡納克神廟東側(cè)的一座阿吞神廟中。不同于傳統(tǒng)國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風格,埃赫納吞的形象陰柔,有著狹長的雙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納吞宗教的禱文:萬歲!在地平線上歡慶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樣!</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泥磚很少被用作書寫材料,但它卻是魔法咒語的常見載體。古埃及人的所謂"魔法",有的與他們的神圣信仰互為表里,如通過《亡靈書》中的指引說出禱文,前往來世等;有的則源自一些更樸素的民間傳統(tǒng)。魔法是知識的重要傳播途徑,早期的醫(yī)學和天文學知識正是通過魔法才得到傳承。當然,其中也含有不少超自然的巫術(shù)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穿過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發(fā)達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類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陽東升西落,每年尼羅河泛濫又退去,這種對立統(tǒng)一、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節(jié)律,促生了秩序與混亂對立共生的宇宙觀,貫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終。</p><p class="ql-block">為戰(zhàn)勝混亂帶來的恐懼,古埃及人將對大自然的認知演繹為上千個神衹的形象,供奉眾神以維護宇宙秩序。這種根植<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宇宙觀</span>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歸屬感與文化凝聚力,并推動了王權(quán)的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希臘羅馬文明遇到埃及文明,他們對后者的本土神衹進行對號入座式地辨認,繼而進行選擇,并把其中一些神與自己的神融合到一起,打造出了一批新神。在宗教融合的進程中,伊西斯綜合了埃及本土和地中海各地眾神的職司,被賦予創(chuàng)世神、救世主、家庭保護神等特質(zhì),最終成為古希臘羅馬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普世女神。</p> <p class="ql-block">神人關(guān)系和諧、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結(jié)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點。神創(chuàng)造世界及其秩序,人以維持秩序的方式對神表示感激,而國王是維護秩序的核心。在古埃及辭書的分類中,神、人、死者分屬天界、地界、冥界,而國王同時屬于三界:他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又是人間的法官,還是死者的保護人。他們相信國王決定著國家興衰,維護著社會和自然界的秩序。這種特殊關(guān)系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古王國和中王國(公元前2686﹣前165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時代,國王是秩序與完美的化身,追求永恒來世的金字塔工程造就了高度發(fā)達的管理體系和穩(wěn)定的等級社會。經(jīng)過第一中間期的混亂,中王國時期的國王以重建秩序為己任,文化領(lǐng)域進入繁榮的古典時代。新王國(公元前1550﹣前1069年)是古埃及歷史的重要轉(zhuǎn)型期,經(jīng)歷了發(fā)展帝國、宗教改革、文化復興三個階段,宏偉的神廟是這一時期的文化符號,國王被尊稱為法老,他們在神廟和大型紀念物上記載戰(zhàn)功、塑造巨像。</p> <p class="ql-block">埃及人最初使用了12位神祗的名字,這些名字后來被希臘人采用了。他們是最先給諸神設(shè)壇、造像、建廟者,也是首先把各種動物的圖案鐫刻到石頭上去的。任何人只要親自來埃及看看,即使他從未聽人提起過埃及,只要他具有一般的觀察力,也必定會察覺到,希臘人乘船前來的埃及是埃及人經(jīng)過努力而獲得的國度,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p> <p class="ql-block"> 儀式生活,等級社會</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自然界的變幻莫測,他們試圖用神話去解釋自然萬物的變化,用各類儀式、魔法和巫術(shù)與神明溝通,以達到趨吉避禍的目的。這些儀式往往配合著自然的節(jié)律和星象的變化。從供奉諸神到祭祀祖先,從國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儀式的世界里,以這種方式化無常為恒常。</p><p class="ql-block">通過對儀式的解讀,一個等級分明的金字塔形社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貴族精英階層在各種儀式中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彰顯著他們的社會地位,我們了解最多的也是這部分人的生活。今天所見的古埃及貴族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儀式,因此也和國王雕像一樣具有程式化、標準化的特點。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階層身份的表達,上面通常刻有人名、頭銜和祈禱文,確保墓主在現(xiàn)世和來世都獲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阿蒙,兩地王座之主,拉﹣荷拉克提,原初之造物神,你是賜予鼻子的空氣,只有你許可,人才能呼吸!我來到你面前,崇拜你的完美,從你出現(xiàn)在東方天空之時,直至你沉入西方的群山。愿你允許我追隨你的生命之力,讓我的口中充滿來自你祭壇的供養(yǎng)。</p><p class="ql-block">——太陽神頌歌(新王國時期)</p> <p class="ql-block">尾聲</p><p class="ql-block">交融再造~埃及與地中海世界</p><p class="ql-block">地中海地區(qū)的古代文明經(jīng)歷了多元起源、在沖突和交融中從分散到整合的發(fā)展歷程。鐵器時代世界帝國的出現(xiàn),使得地中海地區(qū)在經(jīng)濟和文化領(lǐng)域都進入了一個世界體系,伴隨著貨幣的出現(xiàn)和廣泛使用,青銅時代晚期中斷的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重新恢復。波斯、亞歷山大和羅馬帝國的擴張和發(fā)展,使原來獨立發(fā)展的文明地區(qū)漸趨一體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傳統(tǒng)再造的過程。古埃及文明最終由尼羅河匯入地中海邊更廣闊的世界,在與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滋養(yǎng)著后世的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