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晉善晉美,色彩繽紛——山西長治篇(二)2024.9.12—9.14.

落英

<p class="ql-block">9月12日住長治潞州區(qū)</p><p class="ql-block">這里是長治市的主城區(qū),去了漳澤湖濕地公園,長治博物館,上黨門,潞安府城隍廟,老頂山炎帝像,八泉峽,下霍護國靈貺王廟,法興寺,九連環(huán)民居,仙翁山木化石群,崇慶寺,琚村護國靈貺王廟,五鳳樓及南宋村關帝廟。</p><p class="ql-block">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長治市主城區(qū)西北,總面積58.72平方公里,濕地形貌典型,風光旖旎,資源豐富,有植物520多種,鳥類168種,還有近萬畝蘆葦、菖蒲、草蕩和上千畝濕地防護林,是三晉大地獨一無二的城市濕地,也是山西省乃至華北地區(qū)湖泊、河流濕地的典型代表,屬全國保護最完好的原生態(tài)、天然沼澤濕地之一。</p><p class="ql-block">2007年獲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海河流域最大的城市濕地;2010年獲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2014年獲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漳澤湖建于1960年,庫容4.27億m3,是山西省第三大水庫,水面面積24平方公里,濕地公園建成后,面積達58.72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氣晴朗,早上湖邊微風拂面,水天一色,道道波紋形成美麗的圖案,風景宜人。</p> <p class="ql-block">有一些荷花還開著</p> <p class="ql-block">氣象科技館</p> <p class="ql-block">長治博物館——位于潞州區(qū)占地面積13340平方米,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展廳面積5200平方米,是一座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藏品數(shù)量達到6000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184件(套)。國家二級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上黨門——位于長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門始建于隋開皇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在衙署內(nèi)大興土木,增建飛龍宮、德風亭。最盛時亭堂樓宮有280余間。金元之際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黨門門庭,后又增建鐘鼓樓。弘治三年(1490)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6。</p> <p class="ql-block">長治代表性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潞安府城隍廟——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大北街廟道巷,是為祭祀城隍神而營建的,是全國現(xiàn)存已知的府城隍廟中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占地面積12229平方米,建筑面積5175.03平方米,始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潞安府城隍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軸線長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重樓(玄鑒樓)、戲樓、獻亭、城隍殿、寢宮及各院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筑。除城隍殿,均為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2001年潞安府城隍廟作為元至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5。</p><p class="ql-block">宏門</p> <p class="ql-block">六龍壁——潞安府城隍廟中軸線的最南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隍廟的照壁?,F(xiàn)在</span>馬路對面一個住宅小區(qū)內(nèi)。它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須彌座、六龍壁身、硬山壁頂構成。六條龍古樸蒼勁,肢體立體,首尾相應,栩栩如生。據(jù)說原是九龍壁,南面的龍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山門</p> <p class="ql-block">重樓(玄鑒樓)</p> <p class="ql-block">獻殿</p> <p class="ql-block">中大殿(城隍殿)——僅存的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老頂山炎帝像——坐落于長治市東老頂山上。老頂山炎帝像是一座大型銅像,像高39米,總重量100噸,由中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炎帝銅像為全身站立像,披發(fā)、赤臂,上身著獸皮,下身以樹葉相遮,微微抬起的雙手捧著一捆谷穗,其面部神態(tài)莊嚴肅穆,氣度非凡,是以一個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設計,突出體現(xiàn)了對先祖的崇拜和敬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長治市的標志,也是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雕塑之一,</span>是亞洲最高的炎帝銅像。</p> <p class="ql-block">遠望長治市</p> <p class="ql-block">遠望滴谷寺</p> <p class="ql-block">9月13日,住長治潞州區(qū)</p><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中八泉峽——原名“八道水”,因峽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是太行山大峽谷中氣勢宏大、內(nèi)涵豐富的一個高品位景區(qū)。景區(qū)總面積為24.11平方公里,最低海拔約600米,最高海拔1400余米,最大落差約1100米。八泉峽被稱為“太行第一雄峽”,先后榮獲“國家AAAAA級景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中國十大最美峽谷”等諸多榮譽,被稱為“世界級極品旅游資源”。</p><p class="ql-block">網(wǎng)紅打卡地——八泉之心</p> <p class="ql-block">懸流滴翠</p> <p class="ql-block">八泉洪紛</p> <p class="ql-block">溪流下水草碧綠,如同碧玉</p> <p class="ql-block">9月14日住高平</p><p class="ql-block">今天計劃主要看長治長子縣的歷史遺存。長子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縣,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地名之一。5000多年前,炎帝神農(nóng)氏在這里試種五谷,教民農(nóng)耕,并產(chǎn)生了“神農(nóng)傳耕”,“精衛(wèi)填海”等著名神話傳說。4000多年前,堯王出生于此,堯的大兒子丹朱又封于此,并由此而得長子縣名。這里被稱為上黨文化的搖籃。</p><p class="ql-block">去往下霍村護國靈貺王廟有很長一段路是這樣的。</p> <p class="ql-block">長治長子縣下霍護國靈貺王廟——位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丹朱鎮(zhèn)下霍村南,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大殿為金代遺構。國7??上Ы?jīng)過長長的紅磚墻路,到此被告知不開放,外觀拍兩張,網(wǎng)圖寺中彩塑。大門緊閉,沒有找到文管員的電話,給縣文旅打電話無果。</p><p class="ql-block">有人說今天全縣的古建都不開放,只好離開,附近的布村玉皇廟也放棄。</p><p class="ql-block">挺遺憾。</p> <p class="ql-block">網(wǎng)圖,廟中彩塑</p> <p class="ql-block">長治長子縣法興寺——位于長子縣慈林鎮(zhèn)翠云山。始建于北魏,宋代重修。法興寺三絕:唐代金剛舍利塔,唐代燃燈塔,圓覺殿宋代彩塑十二圓覺像,保持了大唐的風韻。國3。</p><p class="ql-block">1984年至1996年,由于舊址慈林山煤礦采空區(qū),殿基沉降,墻體開裂,于是整體西遷到翠云山。</p><p class="ql-block">“法興寺”匾額是1995年遷移基本結束后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題寫。最初的山門匾額是由唐朝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唐高宗李治所賜,稱為廣德寺?。在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皇帝宋真宗賜名法興寺,也為法興寺題寫了匾額。</p><p class="ql-block">現(xiàn)匾額看著太大,和山門有點兒不協(xié)調(diào)。</p> <p class="ql-block">兩旁欄桿上的龍,是當?shù)氐囊恍┟耖g匠人陸陸續(xù)續(xù)雕刻出來的,這些龍沒有一條是完整的,據(jù)說有一個寓意,人生都是不完美。</p> <p class="ql-block">法興寺山門石階下的“金雞報佛臺”,是法興寺搬遷后發(fā)現(xiàn)的奇觀,每當游人在此雙手拍打,或用腳跺,如雞鳴般的回聲清脆悅耳,又如青蛙鼓鳴,令人叫絕。這一現(xiàn)象有待科學家研究考證。</p> <p class="ql-block">唐金剛舍利塔——始建于唐咸亨四年(673年),由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在任潞州刺史時建造,為了供奉37顆佛骨舍利。這些舍利子和大藏經(jīng)被保存在塔內(nèi)。舍利塔通體回字形,砂石構建,塔檐疊出三層,四角攢尖寶珠頂。內(nèi)部還有佛像壁畫。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風格獨特,為一絕。</p> <p class="ql-block">唐代燃燈塔——建于公元773年,是國內(nèi)現(xiàn)存的三座唐代燃燈塔中做工最精致、內(nèi)涵最豐富、結構最精巧的一座。此塔青石雕造,高2.26米,雕刻精美。被譽為“長明燈”,點燃后風吹不滅。為法興寺第二絕。</p> <p class="ql-block">圓覺殿——建于宋元豐三年(1066年),高8米,石門框,隔扇窗、構架都由石柱、木柱支撐,斗拱宏大,氣勢非凡。殿中宋代彩塑十二菩薩像,氣質(zhì)高華,儀態(tài)雍容,被稱作宋塑菩薩之冠。金剛塔、燃燈塔和十二菩薩彩塑為寺內(nèi)三絕。</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佛壇上供奉著釋迦三尊,均為泥質(zhì)彩塑,端莊的體態(tài),豐滿而不失莊重的面容,衣紋流暢自如,氣勢非凡。弟子阿難、迦葉侍于佛的兩側(cè),兩位護法金剛仗劍而立。</p><p class="ql-block">整組作品包括十二圓覺菩薩,由“制匠人馮宗本,畫匠人陳道榮、呂榮”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二圓覺像——圓覺殿內(nèi)的十二圓覺彩塑像分列圓覺殿東西兩側(cè) ,各六尊 ,面豐體腴 ,雍容大度 ,是現(xiàn)存比較少見的宋代寺廟佛塑精品。各尊圓覺均為坐姿 ,有結跏趺坐、單腿趺坐、雙盤入定 ,或是輕松自在的如意坐姿 ,還有雙腿交腳下垂、雙腳自然下垂等坐姿。手的姿態(tài)有合十、有結印 ,整體配合自然 ,神完氣足。蓮臺基座或為四角 、正方或長方 、六角、八角束腰 ,或為圓形 , 各個不同。目前 ,十二尊中較為完好的為八尊 ,東西各四尊 。東面第五尊 ,雖然破損嚴重 ,整個表層脫落 ,手肘全無 ,而神情猶在 ,依然姣好 ,并仍可分辨出其美麗矜持的少女容顏 ,或許 ,正是她使得眾多專家藝術家產(chǎn)生“東方維納斯”的聯(lián)想。十二圓覺像的相貌相似 ,美麗豐滿 ,五官相像。但十二圓覺像神情各異 ,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 ,有的溫和慈祥、像是在廣施善法;有的似乎敬事敬業(yè)、如對至尊;有的嚴肅果敢、威嚴而不可侵犯;有的矜持淡漠、超然物外;有的好似忠心不二;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如有所悟……“十二圓覺”各有其名 ,等覺菩薩、妙覺菩薩是主菩薩 ,其余亦可稱為十地菩薩。法興寺圓覺殿彩塑 ,具有比較明顯的唐代遺風 ,被稱為 “宋塑第一”,確實當之無愧。</p> <p class="ql-block">在法興寺搬遷過程中 ,壁畫的損毀 ,使塑像背后那些營造氣氛的包括頭光、背光在內(nèi)的壁畫損失殆盡 ,圓覺殿的氣氛在恬淡清凈中失去了一些肅穆莊嚴,也是一件遺憾的事。</p> <p class="ql-block">倒坐觀音——觀自在菩薩像,又名水月觀音。宋塑。是現(xiàn)存倒座觀音中年代最早、最為精美的一座彩塑,是后代倒坐觀音塑像的開篇之作。她右腿曲蹲,左腳輕踏荷葉,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翹,左手為支撐點,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其姿態(tài)出色地突顯了觀音流暢的線條和優(yōu)美的身段。故稱自在觀音。</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現(xiàn)為法興寺后院主殿,俗稱三掌殿。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六十年至嘉慶十三年重修,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落架重建。毗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置回廊,單檐懸山頂。琉璃屋脊,檐口用黃綠琉璃瓦剪邊。</p><p class="ql-block">殿脊琉璃為明弘治五年(1492年)的遺存。整組琉璃屋脊胎體細膩,釉色亮麗。浮雕龍紋尤為生動,長嘴唇,大門牙,巨口或張或閉,氣勢強悍,耳貼腦,角如刀,須發(fā)飛揚。白眼珠,黑眼睛在鮮艷的黃綠色琉璃屋脊的映襯下異常的醒目而突出,擰眉怒目,炯炯有神。細脖子,粗身子,四肢強健有力,動感強烈,極富張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動,洗練傳神,為明代琉璃制品中的上佳之作。</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內(nèi)明代壁畫和毗盧佛塑像</p><p class="ql-block">殿內(nèi)主尊造像為三身佛:居中者為法身毗盧佛像、東側(cè)報身盧舍那佛像、西側(cè)應身釋迦牟尼佛像。毗盧佛像身旁左右兩側(cè)塑脅侍菩薩立像。后墻三身佛像間繪制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yǎng)菩薩像。左右山墻則繪有二護法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清代額坊雀替及彩繪和木雕,嘉慶年間制作。</p> <p class="ql-block">九連環(huán)大院——長子縣張店鎮(zhèn)九連環(huán)民居博物館——長子縣唯一一處明清大型民居群落,相傳為北魏時期杰出的天文歷算家、國子監(jiān)祭酒、太原太守、光祿大夫李業(yè)興的故居,遵循“九宮八卦”和“輝耀北斗”等傳統(tǒng)易學理念設計而成。這座民居院院有門相通,各門打開為一整體,各門關閉又獨成單元,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院院相連,院院相通,上有串樓,下有暗道,故稱為“九連環(huán)大院”,是目前長治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清代迷宮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民居院落</p> <p class="ql-block">窗欞木雕</p> <p class="ql-block">仙翁山木化石群——當?shù)厝送扑]的景點,游客中心和很大的停車場都關閉,沒有游客。按圖索驥,幾處木化石有玻璃房遮蔽,看似無人管理。</p> <p class="ql-block">木化石——這里的木化石群均生成于2.5億年前的晚古生代二疊紀晚期。此株6號木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直徑約0.9米,樹皮樹干分明,文理清晰,整體保存完好,屬松柏類南陽杉樹種。是較為粗大的木化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紫云山景區(qū)紫云閣</p><p class="ql-block">免費擺渡車把游客送到各處景點</p> <p class="ql-block">崇慶寺——位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22千米的紫云山山腰下。占地面積1650平方米左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1996年國4。</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崇慶寺的主殿,建造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歲月,主體構架卻仍然是創(chuàng)建時的原物,被譽為“北宋早期小型歇山頂木構建筑的典范之作”。大殿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平面近方形,梁架絕大多數(shù)構件為宋代原物,是我國宋代小型殿宇中的代表性遺作。</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內(nèi)供奉著釋迦三尊,具有宋塑風格,主像釋迦如來身穿袈裟端坐在須彌座上,面色安詳,體態(tài)圓潤,金色背光細密繁復,華麗無比。兩側(cè)的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均身著袈裟低頭淺笑,身后的船型背光如扶搖升騰的火焰,細部綴飾繁花似錦。主尊釋迦牟尼佛前為一尊明代增塑的毗盧遮那佛。佛壇束腰須彌式,束腰壸門內(nèi)剔地突起雕龍紋、卷草紋、獅子紋等。殿內(nèi)東、西、北三壁為千佛懸塑,現(xiàn)僅存西壁的200余尊。</p><p class="ql-block">這些彩塑風格鮮明,造型精妙,具有深遠的藝術和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文殊和普賢菩薩的背光之后還各塑有觀音站像一尊,這種形制的造像極為少見,據(jù)說在山西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造像,千佛殿的千佛,現(xiàn)在只剩二百多尊。</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明代天啟三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里僅存的兩尊明代天王像——東方持國天王和南方增長天王。肌肉飽滿,怒目圓睜,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大士殿,又稱羅漢殿、西配殿,為宋代建筑,明代重修。西闊三間,進深四椽,屋頂為懸山式,殿內(nèi)梁架結構幾乎全部還是宋制,外觀經(jīng)后代的修繕,明清式特征明顯。</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三面的佛臺低矮,高度約為0.8米。神臺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羅漢像。中央佛壇為長約3.69米、寬約3.6米的方形臺基。中尊為駕錦毛犼的觀世音菩薩,左尊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右尊為跨白象的普賢菩薩,通高約2.4—2.6米。三神獸皆伏臥在平臺之上,背置仰蓮平臺寶座,三菩薩踞騎于上,雙腿或屈或伸,皆腳踏蓮花。皆為宋塑。</p> <p class="ql-block">普賢菩薩的坐騎六齒神象,眼睛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兩邊貼墻的佛壇上南北各塑有與真人略同的九尊羅漢彩塑坐像,通高約1.6—1.7米。這些彩塑均為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塑造,雖經(jīng)后代的修飾裝繪,但仍得見宋塑的神韻。坐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態(tài)多變,衣紋流暢,坐姿傾側(cè)自如,體態(tài)豐盈健碩,尚存唐代豐滿的遺韻。</span>被著名雕塑家錢紹武盛贊為“宋塑之冠”。</p><p class="ql-block">崇慶寺宋代彩塑,風格鮮明,造型精妙。各類塑像在寫實的基礎上而注重精神內(nèi)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個性刻劃,又富有別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其形象與藝術構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包含了東方人性格的內(nèi)涵和世俗情調(diào),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十帝殿)的明代彩塑——彩塑造像塑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中佛壇上的主尊造像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像兩側(cè)環(huán)墻而砌的神臺上是十帝閻君與六曹判官像。閻君與判官上方是懸塑陰曹地府。閻君形象以歷史上十位著名帝王為藍本,借用皇帝的威儀來表現(xiàn)閻君的威嚴,用“人間王”來再現(xiàn)“陰世王”,也是特殊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p><p class="ql-block">紅臉皇冠的主神據(jù)說是漢高祖劉邦。</p> <p class="ql-block">琚村護國靈貺王廟(三嵕廟)——祭祀后羿的廟宇,宋代始建,現(xiàn)為明清遺構。宋徽宗在崇寧年間封后羿為“護國靈貺王”,因此,此廟也被稱為“護國靈貺王廟”。</p> <p class="ql-block">護國靈貺王殿為金元遺風的明代木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護國靈貺王殿”——郭沫若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神后羿,兩側(cè)為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后羿是古代上黨地區(qū)著名的“司雨致雹”之神和“伏魔除妖”之神。</p> <p class="ql-block">后院寢宮內(nèi)奉祀的主神為后羿與王妃嫦娥,兩側(cè)的十六尊屬神為宮廷侍女與天宮伎樂。</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的四十二臂觀音——大悲殿主尊造像為大悲觀音,又稱四十二臂觀音,左右脅侍像為大梵天王與帝釋尊天。四十二臂觀音像除去主體的兩只手臂,還有四十只手臂,每只手掌的掌心有一只眼睛,每只手臂各配上佛門三界中的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種眾生生存的環(huán)境),兩數(shù)相乘積為一千,故稱千手千眼觀音,俗稱為“千手觀音”。千眼表示遍觀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苦,千手表示遍除一切眾生苦,故又稱大悲觀音。</p> <p class="ql-block">紫云山碑——廟內(nèi)明崇禎壬年中州范志完題寫的“紫云山”名碑,范志完是范仲淹后裔,河南人,崇禎時期任山西巡撫,在省內(nèi)外多處留有墨寶。</p><p class="ql-block">相傳當年后羿用系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個顏色帶子的十支五色(黑白黃綠紅)箭射日,最后一支紫色帶子的白干箭插在此山前坡,白干化作白皮松,紫色帶子化作紫云,故名紫云山。</p> <p class="ql-block">寺廟內(nèi)的其他殿,時間關系沒有一一參觀。</p><p class="ql-block">車上見到紫云山白松坡的一片白皮松林都被火燒死,挺著黑黢黢的枝干。司機師傅說前幾年有人燒荒,火勢太大。不知道什么時候這些松樹能重生。令人唏噓。</p> <p class="ql-block">五鳳樓——位于長治上黨區(qū)南宋村,始建于宋,明清重修,為玉皇觀的山門。長治玉皇觀,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是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五鳳樓)、拜廳、后殿;兩側(cè)有配殿、鐘鼓樓。</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長治玉皇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 <p class="ql-block">五鳳樓為四檐歇山式頂,上鋪筒瓦,琉璃剪邊脊,由石柱、木柱混合建成。該樓高20米,面闊3間,進深3間,平面近似方形,從正立面看則為五重檐式建筑,飛檐伸展,猶如五鳳展翅。外加圍廊,紅墻綠瓦,高大雄偉。樓下前檐施廊柱一排,四根方形小抹角石柱排列整齊。這樣高規(guī)格的同類建筑,世界上只有三座,其余兩座在北京和日本東京。</p><p class="ql-block">相傳五鳳樓是為了紀念玉皇大帝的五個女兒金鳳、銀鳳、玉鳳、彩鳳、翠鳳而修建的。五鳳樓內(nèi)還有五大奇觀,包括?荊木大梁、?桑木獨梯、?八卦藻井、?一根斷梁和?七拱十三踩,這些特點使得五鳳樓不僅在建筑藝術上具有重要價值,也成為了研究古代建筑技術和藝術的寶貴資料。</p><p class="ql-block">一層匾額“五鳳樓”三字為清代書法家鄭板橋書寫。</p> <p class="ql-block">荊木梁——五鳳樓內(nèi)的頂部前后貫通著兩根直徑約50厘米的彩繪大梁,荊木是一種灌木,較為纖細,一般用來編織籮筐,直徑約50厘米的荊木至少需生長400年以上,此乃五鳳樓奇跡之一“荊木大梁”。登上五鳳樓,還可以觸摸到巨大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桑木獨木梯——桑是落葉喬灌木,植株較矮,木質(zhì)粗糙,多分叉,易開裂,很難成材,但五鳳樓內(nèi)的桑木梯是由一棵桑木主干雕鑿而成,高7.13米,小頭直徑42厘米,大頭直徑76厘米,共鑿15步臺階。按年輪推算,樹齡約500年,實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抬頭望去,可看到4根圓形通天木柱直達屋頂,頂部的藻井,垂蓮吊掛,木制構件十分精致。龐大的藻井,就像花蓋寶架于梁架當心,使建筑物尤顯壯麗,此乃五鳳樓奇跡之三“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獻亭——祭神擺放貢品之處。此四角方亭由四根粗大的雕龍石柱撐起,斗拱密布,飛檐高翹,八卦攢尖懸頂,上覆灰色筒瓦。</p> <p class="ql-block">雕龍石柱</p> <p class="ql-block">獻亭斷梁——東邊橫梁特意斷開,緣由未知。是玉皇觀另一絕。</p> <p class="ql-block">獻亭的八角藻井</p> <p class="ql-block">凌霄殿——靈霄寶殿額上的踩數(shù)級為十三踩,是古建筑中最高規(guī)制,據(jù)考證超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的九踩,是此觀的又一奇。所以人們稱其為“天下第一玉皇觀”。</p><p class="ql-block">屋頂琉璃脊獸、筒板瓦作,黃綠琉璃相間,色彩鮮艷,捏燒精細,是上黨地區(qū)明代琉璃藝術之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這些斗拱也叫八卦斗拱——一個導游說。沒弄懂。</p> <p class="ql-block">附近還有四御宮、東花園等其它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五鳳樓所在的南宋村是中國傳統(tǒng)村落,還有明清民居和古建。</p><p class="ql-block">關帝閣——南北朝始建,明重修,距今1400多年,原為進出村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登上關帝閣,上面的建筑年久失修,有文字顯示為明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閣下古道</p> <p class="ql-block">閣下古道石橋通向村內(nèi)和孟家高樓</p> <p class="ql-block">孟家高樓——一座居住與防御并用的軍事設施。樓高五層,約20米,建成四百余年,四周設口,高大雄偉,氣吞山河。孟家高樓是軍事制高點,發(fā)揮著防御外來入侵的重大作用,讓村莊固若金湯,保衛(wèi)著村民的財產(chǎn)安全和人身安危。</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要去晉城高平了,長治的觀音堂還沒有開放,留作一個念想、一個下次再來的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