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歷盡滄桑始見“珍”,~閩人楊浚所藏金石賞釋

且聽風吟

<p class="ql-block">  外地一藏友知我喜文獻收藏,遂發(fā)其所藏文獻照片予我,其藏品本身內(nèi)容、存世量皆珍貴罕見,頗為心動;惜其要價不菲,且藏品本身歷盡歲月風霜,破爛不堪,猶豫間朋友說:其人曾為左宗棠左公幕僚、著名學者、金石家、藏書家。遂對其所說詳加了解,往來有三,皆大歡喜,終于易手與我!</p> <p class="ql-block">剛買下時的原始狀態(tài),歲月給予的累累傷痕!</p> <p class="ql-block">  待貨到時拆開一看,其幾已無法翻閱,心痛甚矣,此物歷盡滄桑、劫后余生,且有緣經(jīng)我之手,我亦不愿于我處束之高閣,不問不顧。便想重新裝裱,但所需費用頗為不菲,思慮再三,經(jīng)向多地藏友詢問、推薦、溝通、對比價錢,終于選定一外省口碑、手藝皆為上乘的師傅。忐忑中,又是二月有余的等待,待重新收到時已是改頭換臉、煥然一新。翻閱時的那一份心情,復雜難言!收藏是需要緣份,于文物本身來講,遇到一個好主人、識貨者,何嘗又不是它的緣份,不然,要么藉藉無聞、要么灰飛煙滅!懂它的人才會視若拱壁、讓它重新煥發(fā)容光。且我為之花費那么多的心血和付出,我亦不愿它再次默默無聞,歸于沉寂,遂作此文,詳加解讀,讓這件珍貴文獻資料重見天日,讓更多的世人來了解它……</p> <p class="ql-block">  該本拓片主要為宋代石刻拓本、元代磚拓、明代大儒陳繼儒硯拓等組成,共二十二個單面,其中楊浚題跋十三處,其中所有拓片,收藏各平臺及國家諸院、館均未得見,可見這本拓片的珍貴之處。</p> <p class="ql-block">新裝裱后請好友中書協(xié)會員李宏偉題簽。</p> <p class="ql-block">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閱讀和理解,綜合整理了楊浚的生平如下:</p><p class="ql-block"> 楊浚(1830—1890),字雪滄,號健公,又號冠悔道人;出生于福建侯官(今泉州市石獅曾坑),在省城福州長大。</p><p class="ql-block">咸豐二年(1852年),楊浚中舉人,年方22歲,一時春風得意,聲名鵲起。可惜之后卻命運多舛,屢次會試不第。</p><p class="ql-block">同治四年(1865年),楊浚赴京,朝廷援例授為內(nèi)閣中書,又充國史館、方略館校對官。冷曹小吏,居京不易,楊浚不到一年就告假而歸了。</p><p class="ql-block">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率兵入閩,任閩浙總督,提倡文教,訪知其文名,遂延請楊浚主持重刊先賢遺書《正誼堂全書》。</p><p class="ql-block">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揮師陜甘,亦召楊浚入幕,楊浚追隨左宗棠千里征塵,籌辦軍務,深得左公信任。</p><p class="ql-block">同治八年(1869年),楊浚赴游臺灣,次年底返回。在臺灣應邀編撰《淡水廳志》、《北郭園全集》。</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浚赴廈門一帶。</p><p class="ql-block">光緒十年(1884年),甲申馬江之戰(zhàn)爆發(fā),居留福州的楊??箶承l(wèi)城,頗有作為。</p><p class="ql-block"> 此后,楊浚離開福州,赴廈門、金門、漳州諸書院任山長。光緒十六年(1890年),一代學者、詩人、收藏家、金石學家楊浚終于廈門,為后世留下他的七萬卷藏書和數(shù)十種著述,如:《冠悔堂詩鈔》、《冠悔堂楹語》、《淡水廳志》、《北郭園全集》、《島居錄》等。</p><p class="ql-block"> 楊浚去世后,由于其道德文章俱佳,當?shù)剜l(xiāng)賢將其奉祀于福州西湖宛在堂。</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圖書館(今首都圖書館)四處搜羅典籍,楊浚后代將“冠悔堂”藏書讓售于北京圖書館,其一生心血、數(shù)萬卷藏書終于有了最好的歸宿。</p><p class="ql-block"> 楊浚生長、生活于福建海疆并曾遊歷海疆重地臺灣,入幕左宗棠、李鶴年、沈葆楨、彭紀南等,與吳鴻源、吳光亮、楊昌濬</p><p class="ql-block">等交往密切,上述諸人多為福建海疆重臣,故其海防意識尤強。在《冠悔堂楹語》書中,楊浚為有關福建海防之官署、官員、官兵題寫的楹聯(lián)多達數(shù)十副。</p><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一年七月(1885年9月),再度入閩指揮抗擊法國侵略者、保衛(wèi)閩臺的左宗棠病逝于福州,楊浚痛挽百字長聯(lián):</p><p class="ql-block">將相公侯尊顯及身,獨荷五百年梁木仔肩,居近濂游經(jīng)洛, 仕宦遍關閩,記曾創(chuàng)局有遺言,校字命重刊,自道生平,千仞干城立人表;</p><p class="ql-block">兄弟夫婦文章驚世,更憑十萬里江山神助,韜繼呂訓續(xù)伊,謳吟比管樂,共痛蓋棺無長物,匡時留一疏,不忘典學,滿天雷雨啟君心。</p><p class="ql-block"> 長聯(lián)深情緬懷左公左宗棠一生的功業(yè)與韜略,“創(chuàng)局有遺言”、“匡時留一疏”指左宗棠臨終前上疏建議“凡鐵路、礦物、船炮各政應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lt;/p><p class="ql-block"> 光緒丙戌(1886年)十月,福州左文襄公祠落成,楊浚題聯(lián)云:</p><p class="ql-block">黃閣聽傳宣,三朝佐神算蕩平,畫像立祠,胸甲長懷范楚國;</p><p class="ql-block">青門掌書記,一介感元戎賞識, 捧觥賀廈,鬢絲自愧杜樊川。</p><p class="ql-block"> 聯(lián)中“范楚國”指范蠡,春秋時期楚國人,越王勾踐謀臣?!岸欧ā敝付拍?,唐代詩人,因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故稱“杜樊川”。聯(lián)語稱贊左宗棠有范蠡之謀略,自己愧無杜牧之才。</p><p class="ql-block"> 光緒丁亥(1887年),楊浚執(zhí)掌漳州丹霞書院,呈請當?shù)赜跁号耘d建左文襄公祠,祠成之日,楊浚書撰聯(lián):</p><p class="ql-block">河山百戰(zhàn)話從戎,口指親承,庸筆昔曾司記室;</p><p class="ql-block">文字廿年感知己,死生難忘,橫經(jīng)今又托比鄰。</p><p class="ql-block"> 該聯(lián)有序曰:“同治丁卯(1867年),浚隨文襄公西征,綜營務處,昕宵列幕,受教良深?!?lt;/p><p class="ql-block"> 廈門南普陀寺內(nèi),原有左文襄公祠,楊浚題聯(lián),其上聯(lián)云:</p><p class="ql-block"> 知己托文章,命綜校儒林,專司記室,佐治軍資,八千里秦隴相隨,每飯忝上賓,諤諤到今,垂老依人慚一士。(下聯(lián)不詳)</p><p class="ql-block"> 上面幾副對聯(lián)中,楊浚分別以“一介感元戎賞識”“文字廿年感知己”“八千里秦隴相隨”等語句表達了自己對左宗棠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懷,也讓我們從中一窺左宗棠與楊浚之間非同尋常的深厚友誼。</p> <p class="ql-block">  第一頁,楊浚題跋:宋余宣教張氏墓誌銘,咸淳五年,福建侯官(今泉州)。</p> <p class="ql-block">  拓本第二頁,右下角鈐印:雪滄所贈。雪滄即楊浚,這本拓本即楊浚送別人的,并題跋多處,可見受贈之人身份之顯赫尊貴,然歲月久遠,亦不知第一任主人為何許人也?受贈之人亦深為感動,特刻印“雪滄所贈”鈐之,鄭于重之,以示不忘!</p> <p class="ql-block">  此宋碑在清代同治年發(fā)現(xiàn)后重新刻上一段話,介紹此碑發(fā)現(xiàn)的具體情況,由葆亨題識書寫,內(nèi)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此石同治甲戌(1874年)侯官鄉(xiāng)人得于田間,已貨(賣給別人)作研材(硯臺的材料)。楊雪滄(即楊浚)、林省軒(不詳)聞而輾轉(zhuǎn)為予購獲。今將去(離開)閩,留嵌致用書院壁端以垂諸世。戊寅荷花時(即1878年6月)芝岑葆亨識。</p> <p class="ql-block"> 題識之人身份如下:</p><p class="ql-block"> 葆亨,字芝苓,滿正藍,同治九年(1870年)任福建按察使,光緒元年(1875年)任福建布政使 ,光緒三年(1877年)署福建巡撫。</p><p class="ql-block"> 此碑被發(fā)現(xiàn)后收藏陳列在致用書院,可見當時文人士大夫?qū)ξ奈锏闹匾暸c保護。</p><p class="ql-block"> 經(jīng)查找致用書院資料如下:</p><p class="ql-block"> 致用書院是清代福州四大書院之一,初名致用堂,由福建巡撫王凱泰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創(chuàng)。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該書院改為全閩師范學堂簡易科。</p> <p class="ql-block">  此碑拓后楊浚題跋一頁,詳細說明了關于此碑的具體情況,經(jīng)整理,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此碑在市肆五年,碑末“銘曰”二字旁有直鑿痕,刻石“陳洪”下有橫鑿痕,蓋將斫為硯矣。浚告芝岑中丞亟購,嵌致用書院。所云太宰余衛(wèi)公,即余深,與子日章均見宋史,閩之志乘未採錄,其人(指余深兒子日章)無足敘耳!或張孺人尚賢,冥漠中不令其湮沒也!浚識。</p><p class="ql-block"> 左下方鈐二?。航」?、閩楊浚雪滄所得金石。</p><p class="ql-block"> 墓志拓片中提及、及楊浚跋中所說余衛(wèi)公即宋代宰相余深,墓主張孺人即余深四世孫媳。</p><p class="ql-block"> 余深(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大臣,福州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官位太宰(副宰相),進拜少保,封豐國公,再封衛(wèi)國公加太傅。《宋史》、《八閩通志》、《福州府志》、《羅源縣志》皆有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圖碑拓楊浚題跋:宋肇慶知府陸侃墓誌,嘉定五年。福建侯官。</p><p class="ql-block"> 碑中空白處鐫刻:</p><p class="ql-block"> 同治癸酉(1873年),福州新出土,光緒戊寅(1878年)楊雪滄為予購得,因嵌于鰲峰書院壁間以垂永久,葆亨記。</p><p class="ql-block"> 注:鰲峰書院是清代康熙間理學名臣、時任福建巡撫的張伯行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創(chuàng)建,鰲峰書院從創(chuàng)辦到撤銷歷經(jīng)近兩個世紀,是當時福建省的最高學府,堪稱東南第一學府。鰲峰書院培養(yǎng)的名人有“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籌臺宗匠”的藍鼎元、“道光四子”之一的詩人張際亮等。</p><p class="ql-block"> 可見當時尚古、好古之風,廣而推之,把古物藏于書院,讓更多學子耳濡目染、讓文化口傳身授,讓文化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  上頁圖中楊浚題跋足足三處,惜兩邊的跋殘損嚴重,已辨別不清,唯剩中間跋文完整,經(jīng)整理,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此石為林清波得于郊外,清波之子在船廠習書,胥是時沈幼丹先生督船政,予托幼丹向其子述所好,將購嵌正誼書院,林□敬、方伯(指葆亨)亦慫恿之,乃林氏故昂其值,視為無敵之寶,遂作罷論。幼丹語予日:“非公好尚易得也?!毖孀R。</p><p class="ql-block"> 這段話內(nèi)容相當豐富,涉及多位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 文中“船廠”即: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造船廠),是閩浙總督左宗棠在1866年創(chuàng)辦的。其時督船政的是沈幼丹,即沈葆楨。(沈葆楨(1820-1879年),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晚清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文中正誼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為閩浙總督左宗棠創(chuàng)立的“正誼書局”。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新美里(今黃巷)設正誼書局,聘楊浚為總校,重刊《正誼堂全書》。同年,鎮(zhèn)閩將軍兼署閩浙總督英桂撥款購得福州駱舍鋪民屋,將正誼書局移于此。沈葆楨、楊慶琛等人適于其時請建專課福州十郡舉貢的書院,英桂遂如所請,撤書局,設正誼書院。</p><p class="ql-block"> 左下角亦鈐印,惜殘,經(jīng)辨認為:閩楊浚所得金石。</p><p class="ql-block"> 從此跋文中亦看到,從古到今,收藏一物皆是如此:你越喜歡,越想要,別人越是要天價。此文現(xiàn)今讀來,依舊令人不禁莞爾!</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元代泉州的城墻磚拓,跋文:泉州修城磚,元泉州譙樓磚。</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明代大學問家陳繼儒使用的硯臺自題銘文拓片。</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圖拓片為龔詠樵送給楊浚的,楊浚特為之題跋說明:光緒戊寅(1878年)六月龔詠樵太史贈,雪滄!</p><p class="ql-block"> 上文中龔詠樵即:龔顯曾(1841~1885年)字毓沂,號詠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世居泉州城。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授翰林編修。</p><p class="ql-block"> 龔顯曾收集的歷代泉州人著述很多,有版本、抄本等。經(jīng)他整理校訂后鈐上“晉江龔氏校藏本”、“詠樵經(jīng)眼”等印鑒便成珍本。</p><p class="ql-block"> 龔顯曾嗜好金石文字,常與當時各地的名儒一起摩挲鼎彝,搜尋碑刻。其著作至今傳世的有《溫陵遺書》、《薇花吟館詩存》、《龔顯曾叢抄》、《蒧齋金石目》等。</p> <p class="ql-block">  燈光下,我輕輕的合上拓本,這半年未了的心事,即將完成,我知道它的珍貴,所以我也盡己可能的去保護、珍藏、解讀它,讓更多的朋友來了解、珍惜,特別是福建的朋友,這是一本薈萃眾多晚清福建名人的合訂本,那些遠去的信息、先賢的背影,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在其中呈現(xiàn);這也是晚清整個文人士大夫的收藏縮影,只是恰好濃縮的那一份,穿越了一百五十年的時空,讓我們有機會去了解、欣賞!此時的擁有,對于古物來說,我也只是它的一個過客,只是這個過客對它傾注了太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來關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讓偉大的中華文明薪火相傳……</p><p class="ql-block"> 李鵬輝</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4日完稿于長沙東塘寓所</p><p class="ql-block"> 《暫得山房雜記》二十</p><p class="ql-block">注:本文題跋的解讀、題簽,感謝好朋友李宏偉老師,他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2024年又入了中書協(xié)國展并進京展,特此祝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