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微型課課例展示及交流活動 <p class="ql-block"> 小初銜接譜新篇,教育接力促發(fā)展。2024年10月11日上午,魏都區(qū)徐曉偉名師工作室攜手區(qū)屬各中小學,在許昌市八一路小學進行了中小學語文主體性教研活動。許昌市八一路小學董建霞老師主持此次活動。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及各中小學中青年骨干教師代表參加此次活動。</p> 一、示范引領? ? 深耕課堂 <p class="ql-block"> 許昌市八一路小學李夢蝶老師的《伯牙鼓琴》一課,為我們展示了一段朋友易得知音難覓,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話。李老師依據(jù)新課標從大語文觀出發(fā),深挖文本,巧設情境,精心設計了教學情節(jié)。從“讀知音情—知知音情—懂知音情”,層層遞進,整個課堂板塊非常的清晰,順利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亮點在于:音樂貫穿整個課堂;多樣誦讀體會古文韻味;積累仿作使學生感悟古文魅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多次開展想象;資料拓展豐富。</p> <p class="ql-block"> 在許昌市光明路小學趙婷婷老師《書戴嵩畫?!芬徽n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目標意識和主體意識植根于課堂之中。首先,教學目標定位準確。趙老師結合課標,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及目標定為讀文言文,讀出文言文節(jié)奏和韻味,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并結合資料大膽辨析。其次,語文要素落到實處。趙老師著重通過讀文理解文意,抓關鍵詞、想象、補白等方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生動講述故事。這樣既鞏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又落實了語文要素,而且,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p> <p class="ql-block"> 許昌市十六中宋亞星老師的《小石潭記》,整個課堂教學層層遞進,“理其蹤—賞其景—悟其情”,思路清晰。尤其是在講作者情感的時候,宋老師結合作者生平背景,總結了“樂”的五個方面和“悲”的三個方面,是本課的一大亮點。</p><p class="ql-block"> 魏都區(qū)實驗學校的高源蔚老師《品角度 折送別》一課,采用了李白的兩首送別詩,在想象畫面的基礎上,加入新的賞析角度。尤其,無論是“煉字”還是“意象”,在初中詩歌賞析中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在學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了新知識,做好了小初銜接。</p> 二、以研促教? ? 聚力成長 <p class="ql-block"> 許昌市八一路小學的趙老師、馬老師和魏都區(qū)實驗的仝靜老師,分別對以上課例進行了精彩點評。</p><p class="ql-block">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徐曉偉老師指出,古詩文的學習在課堂中的體現(xiàn)越來越重要,如何滲透傳統(tǒng)文化是老師們要著重思考的。四位做課老師都關注了新課標中的學習任務群,古詩詞教學重視“意象”,古文教學關注畫面的想象,感悟文本帶給我們的情感。古詩文的學習離不開朗讀,四節(jié)課都體現(xiàn)了朗讀的重要性。而且,小學的兩位老師關注了單元的主題任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第一節(jié)課的“知音文化”和第四節(jié)課的“送別文化”,都透過經典作品讓孩子們增強了文化自信。最終,我們真正傳遞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讀,而通過這些文字資料,讓孩子們通過經典文化的浸潤成為一個優(yōu)雅的生活者。</p> <p class="ql-block"> 魏都區(qū)教學研究與教師發(fā)展中心的李華主任總結指出,在2022年版的《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學段的銜接。小初銜接工作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要打破學科壁壘。第三四學段的老師一定要相互了解對方的學習目標。第二,要打破教研的壁壘。小學高年級教師與初中教師一起,聽一聽、講一講、研一研,相互交流,有助于老師們在備課階段對課程及授課方式的調整。這樣智慧的碰撞,對于以后課堂的設計非常有益處。第三,要關注教學的改革。課堂由從知識傳授的能力培養(yǎng)轉向思維的發(fā)展,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一定要關注課標對我們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本次“小初銜接”教研活動為中小學語文銜接教學指明了方向。全區(qū)中小學語文教師將以此活動為契機,不斷加強學段間的交流,互學互鑒,攜手并肩,共同為我區(qū)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更好更快發(fā)展砥礪奮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