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1955年大授銜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1)

至簡

<p class="ql-block">1955年大授銜前前后后的部分信息再透露(1)</p><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 北京瞧辦主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點擊上面藍字“北京瞧辦主任”即可放心進入,審閱本人的其他小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度。軍銜制是世界各國軍隊為明確軍中指揮關(guān)系、激勵士氣而普遍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軍隊管理制度。軍銜既可以明確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責任和相互關(guān)系,也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軍銜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國家的武階體制。近代軍銜制度出現(xiàn)于 15 世紀的西歐。之后,經(jīng)過二三百年的不斷發(fā)展與傳播,最終形成了現(xiàn)代國際上通行的一項重要軍事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銜制在中國的發(fā)展始自清末。1905年新軍改革軍制,效仿西方,實行新的軍階制度,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軍銜制。1911年辛亥革命后,從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國誕生,其間經(jīng)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北京)政府、國民政府(南京國民黨政府)三個時期。在這38年間,舊中國的軍銜制度經(jīng)過多次修改,逐步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誕生后,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沒有實行軍銜制。但是曾經(jīng)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和抗戰(zhàn)結(jié)束后兩次醞釀實行軍銜制度,只是因為受當時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這一愿望未能實現(xi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shè)有了政治上和物質(zhì)上的堅實基礎(chǔ),經(jīng)過幾年的準備,于1955年開始實行軍銜制、薪金制和義務(wù)兵役制,史稱“三大制度”,作為我軍建設(shè)的重要法規(guī),有力地推動了軍隊正規(guī)化建設(shè)。軍銜制的實行,增加了軍人的榮譽感,嚴格了軍人的等級關(guān)系,軍銜服裝改善了軍容,極大地振奮了全軍士氣,在人民軍隊建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但遺憾的是這次軍銜制僅實行了10年,于1965年6月1日正式取消。關(guān)于這次軍銜制取消的原因,以往的提法都是簡單地歸結(jié)為受“左”的思想的影響,這是不全面的。極左思想的影響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這只是外因;而這次軍銜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則是軍銜制取消后,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才又逐漸認識到實行軍銜制度的必要性。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軍終于對軍銜制有了統(tǒng)一的認將名識。1980年3月12日,軍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要恢復軍銜制。1982年初,軍委擴大會議正式作出“恢復軍銜制”的決定。其后,經(jīng)過數(shù)年細致縝密的準備,在首次軍銜制取消時隔23年之后的1988年,人民解放軍終于結(jié)束了沒有軍銜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軍新軍銜制無論與1955年軍銜制相比,還是與當今世界各國軍銜制相比,都有著鮮明的特色,體現(xiàn)了新時期中國軍隊建設(shè)的特點。新軍銜制事后自1988年實行以來,已經(jīng)20余年了,在嚴格軍隊等級制度、調(diào)整軍人利益關(guān)系、增強軍人榮譽感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必須看到,由于學多方面的原因,新軍銜制還有許多不夠完善之處,影響了軍銜功能的發(fā)揮。1988 年總政治部在實施新軍銜制的《宣傳教育提綱》中,明確指出:軍銜別“對于確定軍官的職責、地位、榮譽和待遇,對于完善軍官服役制度、組織管理制度,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客觀地講,從現(xiàn)在來看軍銜作用不是很大,至少是未達到預(yù)期的目的??上驳氖?,新軍銜制度存在的問題早已引起有關(guān)部門的重視,并對一些細節(jié)有所考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中央軍委在《評定各級干部等級指示》中確定,軍隊干部級別,從軍委主席到副排級共計9等21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時軍委委員以上各級的任職情況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委主席為毛澤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副主席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林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崗、程潛;朱德和彭德懷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北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高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華北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政委薄一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華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政委饒漱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南軍區(qū)司令員林彪,第一政委羅榮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南軍區(qū)司令員賀龍,政委鄧小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北軍區(qū)司令員彭德懷,政委習仲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軍委委員:賀龍、劉伯承、陳毅、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粟件、張云逸、鄧小平、李先念、饒漱石、鄧子恢、習仲勛、羅瑞卿、張治中、傅作義、蔡廷鍇、龍云、劉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兵團級36名,副兵團級42名,準兵團級57名,正軍級203名,副軍級215名,準軍級345 名,正師級446名。以下為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整理的正軍級以上部分將領(lǐng)名單(按后來授銜排名,個別可能不準,供參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兵團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大將2人:王樹聲、許光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上將33人:蕭克、張宗遜、李克農(nóng)、李濤、王震、許世友、鄧華、楊成武、傅鐘、蕭華、甘泗淇、宋任窮、賴傳珠、陳奇涵、王宏坤、蘇振華、劉亞樓、陳錫聯(lián)、陳士榘、宋時輪、葉飛、楊得志、黃永勝、謝富治、楊勇、李達、周士第、朱良才、王新亭、趙爾陸、董其武、陶峙岳、陳明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中將1人:徐立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兵團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上將19人: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傅秋濤、王平、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nèi)钪脸?、陳再道、?震、陳伯鈞、鐘期光、唐 亮、李天佑、韋國清、周 桓、李志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中將22人:蕭向榮、張經(jīng)武、張 震、劉志堅、閻揆要、鐘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 勇、吳法憲、成 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杰、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少將1人:賀晉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準兵團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上將1人:賀炳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中將54人:萬 毅、王諍、孫 毅、朱 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yè)、李作鵬、趙啟民、方 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fā)、聶風智、曹里懷、周赤萍、邱創(chuàng)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恒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 毅、曠任農(nóng)、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云、陳正湘、彭明治、姚 喆、杜 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聶鶴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少將3人:解 方、段蘇權(quán)、陳 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軍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中將96人:王尚榮、蘇 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余秋里、陳慶先、劉忠、孫繼先、張 藩、徐斌洲、韋 杰、滕海清、莊 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云、周仁杰、康志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余立金、吳富善、黃志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志、鐘漢華、秦基偉、孔從洲、范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鮑先志、皮定均、周志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zhuǎn)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镕、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zhí)煸?、盧勝、黃新廷、吳先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少將107人:谷景生、鐘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軍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少將21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準軍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授予少將344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2月17日,為加強四大制度的組織領(lǐng)導,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銜實施委員會、兵役法委員會、薪金委員會、勛章條例委員會,由聶榮臻(代總參謀長)、黃克誠(第三副總參謀長)、張宗遜(第四副總參謀長)、蕭華(總政治部副主任)、蕭勁光(海軍司令員)、劉亞樓(空軍司令員)、楊立三(總后勤部部長)、賴傳珠(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徐立清(總干部部第二副部長)、蘇靜(軍委軍務(wù)部部長)、孔石泉(總政干部部第二副部長)11人組成軍銜實施委員會,聶榮臻為主任,黃克誠、蕭華為副主任。聶榮臻還兼任兵役法委員會主任和編制委員會主任,黃克誠擔任薪金委員會主任,張宗遜擔任勛章條例委員會主任,賀龍負責軍服樣式和軍銜識別符號的研究審定。3月7日,在軍銜實施委員會之下,成立一個軍銜審查研究組,負責軍銜制度的具體工作,以曹廣化(總干部部軍銜獎勵部副部長)、王宗槐 (總政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孔石泉、袁子欽(總干部部組織統(tǒng)計部部長)、王文軒(總干部部特種兵干部任免部副部長)等九同志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2月12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關(guān)于規(guī)定勛章、獎?wù)率谟柚袊嗣窠夥跑娫谥袊嗣窀锩鼞?zhàn)爭時期有功人員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zhàn)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勛章獎?wù)聴l例》、《關(guān)于勛章獎?wù)率谟柚袊嗣窠夥跑娫诒Pl(wèi)祖國和進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有功人員的決議》、《關(guān)于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有功人員勛章獎?wù)碌臎Q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5月20日,國防部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編制軍銜》,規(guī)定了各級軍官基準職務(wù)的編制軍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授予朱德等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授予朱德等131人以一級八一勛章,授予授予朱德等117人以一級獨立自由勛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以一級解放勛章》等決定。并討論和批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服裝制式和帽徽、軍銜肩章、領(lǐng)章、軍兵種符號、勤務(wù)符號的樣式,決定從1955年10月1日起在全軍實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統(tǒng)計,在實施軍銜制前夕,全軍軍事、行政和技術(shù)干部中擔任非軍官職務(wù)的有 23 萬余人,在非隊列單位工作的干部和非正式干部有15萬人,還有一批待處理的婦女干部、解放戰(zhàn)爭中包下來的起義軍官,以及肅反中發(fā)現(xiàn)有各種嚴重政治問題的人。這些人將近干部總數(shù)的一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易授予軍銜。因此,對這部分人必須進行清理,作妥善安排和一定的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大制度時,有許多干部需要復員轉(zhuǎn)業(yè),有許多干部則需要轉(zhuǎn)為聯(lián)長制,而他們在軍隊又有長期的斗爭歷史,對革命戰(zhàn)爭和軍事建設(shè)均有不同的貢獻,他們對這項改革發(fā)生某些抵觸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為著國家和軍事建設(shè)的利益,為著這些同志的長遠利益又必須這樣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上半年,國防部相繼發(fā)出《關(guān)于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決定》、《關(guān)于調(diào)整和處理現(xiàn)任非軍官職務(wù)的正排級以上人員的規(guī)定》、《關(guān)于調(diào)整和處理副排級人員的決定》、《關(guān)于留用和處理超齡軍官的規(guī)定),總政治部還頒發(fā)了《關(guān)于審查干部工作中對幾種人員處理的原則規(guī)定》,要求在評授銜之前對下列人員進行調(diào)整和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擔任非軍官職務(wù)人員中各方面條件均好的,送學校培養(yǎng)或調(diào)整為軍官職務(w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實行職員制度,將編制序列內(nèi)的36種職務(wù)、約6萬人,改為無軍籍職員,辦理轉(zhuǎn)業(yè)手續(xù),留在原崗位上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將編制序列以外的托兒所、子女小學、軍事工廠等單位工作的有軍籍人員,辦理轉(zhuǎn)業(yè)手續(xù),改為非編單位職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婦女干部中除了擔任按規(guī)定可以授銜的職務(wù),和按規(guī)定可以改為軍隊職員者以外,“一律調(diào)離部隊,分別按轉(zhuǎn)業(yè)或復員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因政治條件不宜授銜的反革命分子、階級異己分子、叛變自首分子及“五個方面反革命分子的嫌疑分子,和嫡系親屬在敵方任職,本人政治上表現(xiàn)不良者”,調(diào)離現(xiàn)職,作復員和轉(zhuǎn)業(yè)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解放的國民黨原校級以上軍官,原則上不授予軍銜,以及起義軍官中部分“吃飯不做事”的,都“應(yīng)提前轉(zhuǎn)業(yè)予以安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時對婦女干部的處理反響最大。蘇聯(lián)顧問提出:“婦女干部不宜大量留在軍隊工作,留軍隊工作者應(yīng)與男子同樣要求,并能隨時奉令調(diào)動,否則不授予軍銜?!辈⒄f蘇軍少尉以上的女軍官只有20幾名。我軍當時副排級以上的婦女干部有4萬余人,根據(jù)蘇聯(lián)顧問的意見,安排大批轉(zhuǎn)業(yè)、復員,或改職員干部,授銜的只有4665人,約占 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按規(guī)定當時的女兵一般不參加授銜,大都作復員處理。賀龍的女兒賀捷生當時是西南軍區(qū)(1955年5月改建為成都軍區(qū)、昆明軍區(qū))后勤部衛(wèi)生部一名女兵。周圍許多不甘落后的女兵說,如果賀司令員的女兒參加授銜,我們也要求參加。在這種情況下,賀龍決定讓女兒離開部隊,去成都工農(nóng)速成中學學習。于是,剛剛穿上軍裝不久的賀捷生揮淚告別了軍營。不久母親蹇先任調(diào)到北京工作,賀捷生便轉(zhuǎn)到北京大學工農(nóng)速成中學(北京110中前身) 學習。1958年她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文革”后,賀捷生重返軍隊,并于90年代被授予少將軍銜,這都是后話了。</p><p class="ql-block"> 到1955年授銜前,需要調(diào)整清理的近40萬人基本上調(diào)整處理完畢。</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