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體驗過了大漠的風沙,品味完了胡楊的風骨,開啟下一段旅程,本來以為寧夏只是從內蒙到甘肅的過渡,之前多次到大西北卻忽略了寧夏,而且了解甚少,只知道寧夏有個5A級風景區(qū)沙坡頭,此次前來卻深刻感受到了寧夏低調的自然美和蘊含的悠遠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寧夏是我國大陸面積最小的省區(qū),區(qū)域面積僅6萬多平方公里,是回族同胞的聚居區(qū),這里既有大漠風沙的粗獷豪情,也有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靈秀,能看見大漠孤煙、黃土溝壑,也能看見草原綠洲、黃河濕地,兩山一河構成了寧夏地理的基本格局,西北部的巍巍賀蘭山成為寧夏北部的天然屏障,既阻擋了北部寒流和騰格里沙漠風沙的進入,又有效的抵御了北方外敵的入侵,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政權和游牧民族反復爭奪的要地,它見證了無數王朝的更迭,經歷了無數戰(zhàn)火的洗禮,岳飛曾有詞云:</p><p class="ql-block">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p><p class="ql-block">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p><p class="ql-block">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p><p class="ql-block"> 蘊涵了幾千年人類文明的黃河水自西南向東北從寧夏境內流過,滋養(yǎng)了廣闊的銀川平原,賦予了這片土地塞上江南的美譽。南部的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1935年10月,擊敗了國民黨又一次圍堵之后,毛澤東登上六盤山主峰,心情愉悅,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p><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 </p><p class="ql-block"> 望斷南飛雁</p><p class="ql-block"> 不到長城非好漢 </p><p class="ql-block"> 屈指行程二萬</p><p class="ql-block"> 六盤山上高峰 </p><p class="ql-block"> 紅旗漫卷西風</p><p class="ql-block"> 今日長纓在手 </p><p class="ql-block"> 何時縛住蒼龍</p><p class="ql-block"> 走進寧夏,就像翻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卷,每一頁都記錄著這片土地上曾發(fā)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巖畫是古人用來記錄自己的生產生活的一種方式。在寧夏賀蘭山東麓,發(fā)現了大量的構圖奇特,形象簡練的古代巖畫,這些巖畫中有人物、動物、表現狩獵活動、祭祀活動的場景和一些抽象符號等,據考證距今已經有三千到一萬年歷史,賀蘭山巖畫是研究人類歷史、文化史、藝術史、宗教史的重要寶庫,被譽為刻在石頭上的史詩。</p> <p class="ql-block"> 太陽神是賀蘭山巖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刻畫的非常形象,表達了古代先民崇拜太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p> <p class="ql-block"> 說實話,我心目中的賀蘭山巖畫應該是一整面一整面的巖壁上刻畫的氣勢恢宏的畫卷,看到后有點小失望,但想想經過最長一萬年的歲月洗禮,能保存到現在,相必當年也是很壯觀的了,雖觀感不震撼,但極具考古價值,足矣!</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王朝</p><p class="ql-block"> 相比賀蘭山巖畫,我對西夏王陵更感興趣,因為了解唐朝宋朝歷史的過程中,就繞不過西夏和他們的歷代宗主。</p><p class="ql-block"> 西夏崛起于唐朝后期,因黨項拓跋族首領李思恭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而被封為定難節(jié)度使,曾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及北宋,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與宋遼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被稱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兩百年”,到1227年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灰飛煙滅,僅僅存在的189年間,竟先后有12位皇帝在位。</p> <p class="ql-block"> 西夏陵博物館中,從黨項人的遷徙到西夏的滅亡,按時間順序記錄了各種大事件并陳列著各種文物,尤其是西夏文字,是藏品中的珍品和亮點。</p> <p class="ql-block"> 元昊建國之初,創(chuàng)造了西夏文字,從這一點上看,李元昊確實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 觀察發(fā)現,西夏文字多是左中右結構,且撇捺比較多。</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又稱東方金字塔,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是研究西夏歷史的一處寶庫。</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共有9座,其中的1、2、3號陵向游人開放,最大最宏偉壯觀的是3號陵,所以被認為是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的陵寢,也是保護最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陵區(qū)占地面積很大,遠遠望去,9座帝王陵和一些陪葬陵如同大大小小的土堆,零零散散的分布在一片平原上,經過一千多年的風化依然存在,可見初建時的規(guī)模之宏大。</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朝有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曾六攻不下,最后死在攻伐西夏的途中即我們此行下榻過的固原,大概正因此強悍的蒙古人在攻下西夏后對其瘋狂的燒殺搶掠毀,黨項族從此滅族,也致使一個王朝永遠的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只留下賀蘭山下一座座王陵,昭示著西夏王朝曾經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北堡西部影視城是一個集觀光、娛樂、休閑、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該影視城由作家?張賢亮于1993年創(chuàng)辦,不同于橫店影視城宮殿城池的建筑風格,也不像美國好萊塢影城偏重于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這里以其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的特色著稱,主要景點包括?明城、?清城和?老銀川一條街等。</p><p class="ql-block"> 鎮(zhèn)北堡影視城不僅是一個旅游景點,還是?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曾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也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許多著名的電影和電視劇都在這里取景拍攝,如《牧馬人》、《?大話西游》、《?新龍門客?!泛汀?紅高粱》等,這里成就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導演和影視明星。</p> <p class="ql-block"> 老銀川一條街上的張賢亮圖書館,喜歡的作家之一,曾拜讀過他的書,根據他的小說《靈與肉》改編的電影《牧馬人》是在西部影視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p> <p class="ql-block"> 曾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月亮門,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p> <p class="ql-block"> 看到新龍門客棧,感覺客棧風騷嫵媚的老板娘金鑲玉隨時會走出來??</p> <p class="ql-block"> 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旅游區(qū)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處,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有黃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車,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梢则T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沖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p> <p class="ql-block"> 和沙漠沖浪相比,黃河險灘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每個人臉上都沒有畏懼之色??</p> <p class="ql-block"> 一點濾鏡沒加的黃河水</p> <p class="ql-block"> 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p> <p class="ql-block"> 沙坡頭旅游區(qū)由黃河區(qū)和沙漠區(qū)兩部分組成,由于剛剛跟大漠親密接觸了兩天,都有點曾經滄海難為水了,所以大家決定不去沙漠區(qū)了,而是體驗了一把做黃河船夫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西郊15公里,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美譽,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自1994年以來,崆峒山獲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游勝地和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榮譽。</p> <p class="ql-block"> 傳說,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yǎng)生之術,秦皇漢武亦慕名登臨。</p> <p class="ql-block"> 相信武俠迷們一定對崆峒兩字不會陌生,金庸小說中圍攻光明頂的五大名門正派中崆峒派就位列其中,想必當年的崆峒派也是因此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上的法輪寺——儒釋道的兼容并蓄</p> <p class="ql-block"> 剛下旅游區(qū)的擺渡大巴車,就被這塊石頭所吸引,確切的說是這個字吸引了我,好學如我當即就請教度娘,結果一通折騰,度娘也沒給出答案,這不怪度娘,因為這就不是一個字,帶著問題回到自己車上后,一位博學的大哥一語道破,不愧是“高”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最早是由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提出的,與老子并稱“老莊”。道家道教所說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應。</p> <p class="ql-block"> 繼總書記2024年9月11日視察麥積山石窟,一個月后的10月4日,我也緊跟總書記的腳步來到麥積山,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市麥積區(qū),建在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上,高142米,因山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距今1600多年歷史,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繼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相繼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后,2014年,麥積山石窟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石窟區(qū)別與于其他三窟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建在懸崖絕壁上,所以又被稱為懸崖上的美術館,絕壁上的佛國,麥積山石窟跟2018年去過的新疆克孜爾千佛洞一樣都是建在巖壁上,以棧道相通,只不過麥積山石窟是環(huán)山而建,而克孜爾千佛洞卻綿延數公里。</p> <p class="ql-block"> 查閱了一下資料,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后秦時期,僅比莫高窟晚了不到二十年,相繼是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這個時間順序反映了中國石窟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從西北的敦煌開始向東逐漸延展至中原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先不說洞窟里形象各異的精美人像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很驚嘆古代的能工巧匠們是怎樣在這立陡立崖的絕壁上開鑿出這么多洞窟的呢?</p> <p class="ql-block"> 神態(tài)各異的雕像栩栩如生,或頷首微笑、或橫眉立目、或端莊肅立,每一尊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站在你面前靜靜地訴說著曾屬于那個時代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最后套用總書記對麥積山石窟的總結: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 結束了10天的行程,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廣袤無垠的大漠,千年等待的胡楊林,神秘的西夏王朝,跨越十幾個世紀的麥積山石窟,養(yǎng)育中華民族千年的母親河……無一不深深鐫刻在我心里,每次長途旅行之后我都會心情愉悅好久,而且充滿了感恩之情,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遇到的每一個人,感恩生在這個時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