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黛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曉山青似黛,秋水綠如藍。</p> <p class="ql-block">黛湖秋雨</p><p class="ql-block"> 公元851年,唐朝大詩人李商隱來到巴山公干,恰是秋雨綿綿的時節(jié),巴山的秋雨尤其綿膩,一點一滴,一絲一縷,無不讓這個離家的讀書人長吁短嘆。這天夜里,望著窗外綿綿的秋雨,連思念都顯得愈加惆悵。于是乎,懷著對妻子(友人)的相思之情,就在這巴山秋雨的夜色里,燈火下的李商隱寫下了這首《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千多年過去了,這場跨越時空的秋雨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有人形容這是詩歌史上最漫長的一場秋雨。</p><p class="ql-block"> 有人考證巴山即縉云山,秋池即黛湖,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秋池不是黛湖。但正如歷史上人們對三國赤壁大戰(zhàn)發(fā)生在哪里;三顧茅廬是在襄陽還是南陽一樣有爭議。反正北碚人民相信詩人寫的秋池就是黛湖。咱也學蘇軾在赤壁懷古中的說法,來一個“人道是”怎么樣怎么樣……據(jù)統(tǒng)計北碚的夜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巴山夜雨,溫泉故里”于是就成為了北碚的地理標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曉山青似黛,秋水綠如藍”。黛湖面積不大,站在這頭就能望見那頭。八十年代的黛湖就是一個原生態(tài)的大水池,我還在里面游過泳。那時的黛湖如同一塊未成雕琢的璞玉,靜靜的藏在縉云山的懷抱里,等待著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它的價值?,F(xiàn)在由于它與李商隱的這首詩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黛胡就成為一個來北碚旅游的打卡點。政府</span>現(xiàn)在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了美化,修建了環(huán)湖小路,栽種了很多的花草,黛湖如同穿上了漂亮衣裝的少女,變得更加漂亮。</p><p class="ql-block"> 昨夜下了一場雨,到早晨還在繼續(xù)下。我想看一下“巴山夜雨漲秋池”的黛湖是什么樣,于是乘車來到黛湖。雖然是國慶長假期間,由于下雨,湖邊只有我一個人游人。立在湖邊的石碑上刻的“黛湖”兩個字古樸蒼勁。山風夾著細雨,使人感到一絲寒意。誰能想到,就在一周前,北碚還是38度的高溫天氣。轉瞬之間就到了深秋。</p><p class="ql-block"> 我撐著雨傘慢慢行走在湖邊的步道上,枯黃的松針鋪滿了小道,走在上面有一種松軟的感覺。湖水碧綠,清澈如黛,秋雨綿綿,如絲如線,細密的雨點落在湖面上形成一朵朵小小的水花。秋風拂過水面吹起陣陣漣漪。幾片秋葉輕輕的飄落在湖面上。湖邊的蘆花不知是不是因為被雨水淋濕了低垂著頭,腦海里浮現(xiàn)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的詩句。四周一片寂靜,仿佛能聽到雨點打在樹葉上的聲音。偶爾一兩聲鳥鳴聲如空谷清音,攪碎了那一片寂靜。此時此刻人的思緒會信馬由韁,甚至有點憂愁善感。難怪詩人會在秋雨綿綿之夜寫下流傳千古的詩句。雖然已是深秋,但四周群山仍然是滿目蒼翠,其中也夾雜有些色彩斑斕的樹葉和花草,給山林增加了豐富的層次。大自然是最好的調(diào)色師,總能給人們帶來美的視覺盛宴。</p><p class="ql-block"> 雨越下越密,山林間籠罩上一層霧嵐,湖面上的倒影變得模糊,虛無縹緲,身處其中,仿佛如臨仙境。放眼望去,更像是一幅美麗的水墨丹青。沒有了城市的喧囂和煙火氣,心靈更覺澄明。靜下心來享受世間的美好,實在是人生一種美妙時光。</p><p class="ql-block"> 湖邊的山石縫中有水滲出,見有人將細管插入石縫中,涓涓細流就慢慢流入塑料瓶中。據(jù)接水的人講這水的口感不錯,相當于礦泉水。</p><p class="ql-block"> 沿著公路邊一塊“曲徑流觴”的指示牌我走進了密林深處,小草掩沒了林間小道。林間的空氣特別清晰,充滿了負氧離子,深吸一口令人心曠神怡。輕輕一推身旁的小樹,傘面上就響起一陣水珠滴下的噗噗聲。林間有一座小木亭,上書《望北亭》,這可能是根據(jù)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而建。旁邊的空地上就是曲水流觴,就是在彎曲的水流上放置酒杯,流到誰面前,誰就取下來喝,然后吟詩一首。曲水流觴就是古代詩人飲酒作詩的地方。木亭年久失修,已經(jīng)破敗,可能是少有游人光顧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順著公路往下走,有一座道觀名叫紹龍觀。這原來是寺廟,叫紹龍寺,后來不知為什么改為道觀。在紹龍觀的公路邊立著一座紀念碑,那是紀念一位名叫周之廉的女士。五四運動時周之廉為直隸女師學生總代表,攜手與鄧穎超等人并肩戰(zhàn)斗。1933年,她考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庚子賠款留學官費生,專攻兒童教育,獲碩士學位??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她于1938年回國參加抗戰(zhàn),在紹龍觀創(chuàng)建北泉慈幼院并任院長。收留了300來個兒童。我的舅舅瞿成柱先生就是其中一個。為了紀念周之廉女士,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原慈幼院學生集資并委托我的舅舅在這里修建了這座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雨漸漸停了,雨后的山更青蔥?!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深秋的黛湖,靜謐恬淡中有一種嫵媚。滿目青山,一湖碧水,耳朵充滿天籟之聲。黛湖的水是詩化的意境 ,湖面上的漣漪就是詩人寫下的詩行,湖水的詩意貫穿古今,跨越千年的一場秋雨使黛湖與詩人共存。來黛湖不僅是觀景,更是去尋找那首流傳千年的詩!</p><p class="ql-block">2024.10.5 袁德強</p> <p class="ql-block">詩人李商隱。</p> <p class="ql-block">五彩斑斕的樹葉</p> <p class="ql-block">蒹葭蒼蒼</p> <p class="ql-block">小路上鋪滿松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