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以龍?zhí)逗丸蠘渎劽?,俗稱潭柘寺。<br>始建于西晉(307年),是北京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諺語。<br> 這座仿古建筑是景區(qū)大門,寺在景區(qū)里面。 無從考查的青磚塔 走進景區(qū)大門 也算是影壁墻吧,引導游客從兩側山道上山到山門。 上山石道 山道旁古樹。 古樹 古時,寺周邊有大量的古柘樹,樹葉養(yǎng)蠶,皮可入藥,木可制弓,射程是其它木的兩倍。由于民間傳其樹皮有幫肋懷孕功效,陸續(xù)被砍剝光,造成大面積死去。山門前這棵是從別地移來的,有圍欄保護。 到山門先要經(jīng)過一座橋,這是橋頭石獸。 山門前這座橋叫懷遠橋。 懷遠橋下有一丈余深的溝壑,像是護城河一樣。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 山門為三間無梁殿式歇山頂建筑,筒瓦屋面 在院里看山門 山門無梁殿式 夫人獻上五十元的香火 第一進是天王殿,面闊三間,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檐下懸康熙皇帝御筆“天王殿”匾。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像,背后供奉韋馱像,東西兩側供奉四大天王神像。人們排隊在神靈前下跪祈福。殿內不準拍照 天王殿前側院,現(xiàn)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原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另外還有兩口鍋已毀,一口煮粥一口蒸饅頭。更大的鍋煮粥,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 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于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現(xiàn)在景區(qū)用大鍋賺錢,游客買米袋或銅錢,往鍋里扔。 第二進是大雄寶殿 大殿東西兩側對稱建有伽藍殿和祖師殿兩座配殿,大殿院內還建有鐘樓、鼓樓。 大雄寶殿為潭柘寺建筑等級最高的殿堂,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上層黃琉璃瓦屋面,下層黃琉璃瓦綠剪邊屋面。 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兩端安放著一對琉璃鴟吻,高2.9米。鴟吻燒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樣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 鴟吻兩側各系有一條金色鎖鏈,名鍍金劍光吻帶,是康熙皇帝的御賜之物,僅潭柘寺獨有。 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 兩側供奉十八羅漢像。 娑羅樹原產于印度因傳說佛教祖先釋迦牟尼圓寂在這種樹下,故得此名,成為佛門寶樹。娑羅樹又名菩提樹、七葉樹, 北京現(xiàn)存的娑羅樹要數(shù)潭柘寺的最古老了。 潭柘寺內古樹名木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矗立于毗盧閣前的已有1400歲高齡的銀杏“帝王樹”。此樹植于唐代,高達40余米,直徑4米有余,須六七個人才能合抱。相傳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繼位登基,從此樹的根部都會長出一枝新干來,以后逐漸與老干合為一體。 <p class="ql-block">請看續(xù)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