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

小康

<p class="ql-block">日前,我們與兒子再次參觀了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MoMA)。</p><p class="ql-block">MoMA位于曼哈頓的中心地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shù)收藏館之一。</p><p class="ql-block">MoMA的館藏超過15萬件藝術(shù)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版畫、攝影作品、建筑模型和設(shè)計物品。館內(nèi)著名藏品包括文森特·梵高的《星夜》,以及克勞德·莫奈、巴勃羅·畢加索、弗里達·卡羅、安迪·沃霍爾、薩爾瓦多·達利等許多偉大藝術(shù)家的杰作。</p><p class="ql-block">此外,MoMA還收藏了約22,000部電影及400萬張電影劇照。其圖書館與檔案館是頂尖的研究設(shè)施,藏有超過30萬本書籍、藝術(shù)家書籍及期刊,并擁有超過7萬名藝術(shù)家的個人檔案。</p> <p class="ql-block">1. 《星夜 》1889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Starry Night </p><p class="ql-block">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 )是西方藝術(shù)史上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創(chuàng)作了大約 2100 幅藝術(shù)品,其中包括約 860 幅油畫,其中大部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年創(chuàng)作的。他的作品包括風景、靜物、肖像和自畫像,其中大部分以大膽的色彩和戲劇性的筆觸為特點,促進了現(xiàn)代藝術(shù)中表現(xiàn)主義的興起。在 37 歲因自殺而去世之前,梵高的作品開始引起評論界的關(guān)注。梵高在世時,只有一幅畫作《紅色葡萄園》售出。</p> <p class="ql-block">2. 《郵遞員約瑟夫·魯林的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the Postman Joseph Roulin</p><p class="ql-block">1888-89 年間,梵高住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郵遞員工約瑟夫·魯林是梵高的朋友。梵高描繪了身穿制服的魯林,背景是充滿想象力的旋渦花,他引以為傲。這位藝術(shù)家對大膽色彩和平面圖案的運用引起了奧地利藝術(shù)家的共鳴。</p> <p class="ql-block">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1844 - 1910),法國卓越成就的偉大畫家,也是法國后期印象派畫家。</p><p class="ql-block">盧梭1844年出生于法國拉瓦爾一個貧窮家庭,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個藝術(shù)家,但是并不富裕的家庭讓他把這個夢想一直深深地埋藏于心底,從而選擇成為了一名小小的公務(wù)員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但他從沒放棄成為藝術(shù)家的夢想,有空就拿起畫筆畫上幾幅,並時常到盧浮宮觀摩,還自學了人體解剖學。</p><p class="ql-block">離開公務(wù)員工作后,作畫完全靠自學成才的盧梭覺得時機已經(jīng)成熟,決定要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畫家。他的畫風樸素、自然,像小孩子的畫一樣,<span style="font-size:18px;">沒有任何規(guī)律約束,</span>在他之前,幾乎從沒有人這樣畫畫,于是后人把盧梭的這種獨特樸素的風格稱為原始主義畫派和樸素派。</p><p class="ql-block">41歲時,盧梭信心滿滿地參加了一個大型藝術(shù)展,許多受過傳統(tǒng)美學教育的老派評論家們表示看不懂他的作品,受到了四面八方的嘲諷,這些嘲諷也幾乎伴隨了盧梭往后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此后每年盧梭都參加藝術(shù)展以展示最新的畫作,但是,每一年,藝術(shù)評論家都取笑他,甚至說他的畫是難看的東西,直到61歲,盧梭雖然生活在貧困之中,他依然愉快地描繪著他的原始主義繪畫。當然,他的畫也依舊被所謂的評論家們殘酷地否認,不過盧梭的內(nèi)心是快樂的,因為有心愛的畫畫和小提琴與他相伴。</p><p class="ql-block">當盧梭已年邁、新一代的年輕藝術(shù)家崛起之時,他的作品、他的才華才得到了年輕一代藝術(shù)家們的肯定,之后,贊譽也大大淹沒了批評的聲音。盧梭的作品受人欣賞,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大師畢加索也非常喜歡盧梭的作品,并宴請盧梭。</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后,他的畫作成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的珍品。</p><p class="ql-block">1897年創(chuàng)作的《沉睡的吉普賽人》描繪了一只獅子在月夜里沉思著一位熟睡的女人,畫面奇幻絕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La Bohémienne endormie</span></p> <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1839 - 1906)是一位著名法國畫家,風格介于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他的作品為19世紀的藝術(shù)觀念轉(zhuǎn)換到20世紀的藝術(shù)風格奠定基礎(chǔ),對亨利·馬蒂斯和巴勃羅·畢加索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他使用的繪畫方式,以及他認為自然界所有物品皆可由圓柱,球體與椎體等三種結(jié)構(gòu)組成的藝術(shù)主張,深刻影響并革新了20世紀的新美術(shù),特別是1895年首次個人展和1907年作品的官方回顧展,對當代藝術(shù)影響極大。</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于 1888-1890年間的系列畫《穿紅背心的男孩》 Le Gar?on au gilet rouge,是塞尚1880 年后技巧嫻熟、細致入微、富有創(chuàng)新的成熟作品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塞尚為這位身穿紅色背心的意大利男孩畫了四幅不同姿勢的肖像,除了一幅收藏在瑞士蘇黎世外,其他三幅都收藏在美國的博物館中。這是該系列畫中的一幅,我們在華盛頓特區(qū)的國家畫廊看到了另一幅,還有一幅在費城的巴恩斯基金會展出。</p> <p class="ql-block">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 - 1963)20世紀法國重要的畫家、拼貼藝術(shù)家、素描家、版畫家和雕塑家。他最著名的貢獻之一是自1905年起與野獸派的合作,以及他在立體主義發(fā)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布拉克在1908年至1912年間的作品與他的同事巴勃羅·畢加索密切相關(guān)。兩人在此期間的立體主義作品多年間幾乎難以區(qū)分,但布拉克沉靜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被畢加索的名聲與知名度所掩蓋。</p><p class="ql-block">1.《通往萊斯塔克的道路》190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Road near L'Estaque</span></p><p class="ql-block">布拉克的風格受到多位藝術(shù)家的影響,包括克勞德·莫奈、卡米耶·畢沙羅和保羅·塞尚。這幅畫展示了塞尚對布拉克作品的影響,包括使用漸進的色彩漸變和扁平的空間。布拉克還在樹枝上留下了一塊未上色的畫布區(qū)域,這是塞尚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技巧。</p> <p class="ql-block">2.《向J.S.巴赫致敬》1911-12年的冬天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Homage to J. S. Bach</p><p class="ql-block">布拉克創(chuàng)作《向J.S.巴赫致敬》時,正值他與巴勃羅·畢加索長達數(shù)月的密切合作接近尾聲,他們共同創(chuàng)作了一種后來被稱為"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風格。在分析立體主義中,空間非常壓縮且淺,色彩被簡化為棕色和灰色的調(diào)色板,識別性的主題——如在此畫中的小提琴部分——僅在稍縱即逝的瞬間顯現(xiàn)。</p><p class="ql-block">在這幅畫中,布拉克將仿木紋引入了立體主義。他在從事房屋粉刷工作時學到了這一技巧,而立體主義中用模板印刷字母的做法——如在這里印刷的"BACH"、"J"和"S"——也受到了布拉克商業(yè)訓練的啟發(fā)。畢加索和布拉克同時采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在這幅作品中,布拉克將高超的仿木紋技巧與語言符號和近乎抽象的形式結(jié)合起來。</p><p class="ql-block">布拉克受過古典音樂的訓練,他認為樂器為視覺圖像增添了一種觸覺維度:“樂器作為物體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通過觸覺而生動起來。” 巴赫是布拉克最喜歡的作曲家之一,巴赫的復調(diào)作品可以看作是分析立體主義中平面轉(zhuǎn)化和多重視角的音樂類比。不同于他這一時期的大多數(shù)作品,布拉克在畫作正面顯著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也許是為了讓作曲家名字與他自己的名字在聲音上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這是布拉克的第二幅分析立體主義作品,最近納入了博物館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法國新印象派畫家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 - 1935 )他與喬治·修拉一起發(fā)展了點彩派藝術(shù)手法。</p><p class="ql-block">來自《大海 小船》系列的《落日 沙丁魚捕撈 慢板 作品 221》1891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etting Sun. Sardine Fishing Adagio. Opus 221 </p> <p class="ql-block">露西·庫斯圖里爾 (Lucie Cousturier 1876 - 1925) 法國畫家和作家,她因撰寫充滿同情心的書籍而聞名,這些書籍講述了她 1921-22 年在法屬西非旅行的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斜倚的女人》1907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Reclining Woman</span></p> <p class="ql-block">讓·愛德華·維亞爾(Jean-édouard Vuillard 1868 - 1940)是一位法國畫家、裝飾藝術(shù)家和版畫家。1891年至1900年間,維亞爾是前衛(wèi)藝術(shù)團體“納比派”的重要成員,創(chuàng)作了以純色塊組合的繪畫作品。他的室內(nèi)場景深受日本版畫的影響,探索了色彩平面、圖案和形式的空間效果。作為裝飾藝術(shù)家,維亞爾為劇院繪制布景、為室內(nèi)裝飾創(chuàng)作面板,并設(shè)計了餐具和彩色玻璃。1900年之后,隨著納比派的解散,維亞爾逐漸采用更加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以更為細致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描繪風景和室內(nèi)場景。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他為法國工業(yè)和藝術(shù)界的知名人物創(chuàng)作了許多在他們熟悉環(huán)境中的肖像畫。</p><p class="ql-block">1.《窗邊刺繡》1895-9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Embroidering by the Window</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 《兩位嫂子》 1899年創(chuàng)作,選自作品集《風景與室內(nè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The Two Sisters-in-Law</span></p> <p class="ql-block">3. 《大道》1899創(chuàng)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選自作品集《風景與室內(nè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The Avenue</span></p> <p class="ql-block">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法國畫家、雕塑家、版畫畫家、陶藝家和作家,其作品主要與后印象派和象征主義運動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靜物與三只小狗》<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8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till Life with Three Puppies </p> <p class="ql-block">皮埃爾·博納爾 (Pierre Bonnard 1867 - 1947) 法國畫家、插畫家和版畫畫家,以其畫作風格化的裝飾性和大膽的用色而聞名。他是后印象派前衛(wèi)畫家納比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印象派向現(xiàn)代主義過渡的領(lǐng)軍人物。</p><p class="ql-block">1896年創(chuàng)作的《小洗衣女工》La petite blanchisseuse 展現(xiàn)了博納爾對日常生活場景的細膩捕捉,是他藝術(shù)風格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喬治·皮埃爾·修拉 (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 - 1891 年 3 月 29 日)是法國后印象派藝術(shù)家。他發(fā)明了被稱為色光畫法和點畫法的繪畫技巧,并使用康特蠟筆在表面粗糙的紙上繪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翁弗勒爾</span>的夜晚》Evening, Honfleur</p><p class="ql-block"> 1886 年夏天,修拉在法國北部海岸的度假小鎮(zhèn)翁弗勒爾度過。翁弗勒爾海岸線崎嶇,<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浪洶涌,</span>藝術(shù)家們一直對這里情有獨鐘,但修拉的晚間場景卻靜謐而寧靜。廣闊的天空和平靜的大海給畫面帶來了一種寬敞的光線感,同時也具有奇特的視覺密度。長長的云線與海灘上的防波堤相呼應——這是人類生命和秩序的標志。</p><p class="ql-block">修拉利用他對光學理論的解讀,開發(fā)了一種系統(tǒng)化的技巧,即點畫法,該技巧涉及用純色的小點來創(chuàng)造形狀。在觀者眼中,這些點既可以聚結(jié)成形狀,也可以保持獨立的粒子,產(chǎn)生神奇的微光。一位當代評論家將《翁弗勒爾的夜晚》及其相關(guān)作品中的光線描述為“灰色的塵?!?,仿佛天空的透明度充滿了幾乎看不見的物質(zhì),甚至是由幾乎看不見的物質(zhì)構(gòu)成的——這是對油畫在幻覺和物質(zhì)實體之間運動的敏感反應。</p><p class="ql-block">修拉在場景周圍畫了一個邊框,緩沖了畫中世界與現(xiàn)實之間的過渡。在右上方,邊框上的斑點變亮,延長了落日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 - 1973)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版畫畫家、陶藝家和劇院設(shè)計師,他成年后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p><p class="ql-block">畢加索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shù)家之一,以共同創(chuàng)立立體主義運動、發(fā)明構(gòu)筑雕塑,共同發(fā)明拼貼畫以及幫助開發(fā)和探索各種風格而聞名。</p><p class="ql-block">在畢加索作品展中,包括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1907 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油畫《阿維尼翁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6 年冬天,畢加索開始為《阿維尼翁少女》繪制草圖,在完成最終作品之前,他已經(jīng)畫了數(shù)百幅草圖,這是他當時最大、最雄心勃勃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1. <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維尼翁少女》</span>1907年的一張草圖</p><p class="ql-block">Figure 1. Pablo Picasso,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作描繪了七個人物——五個裸體女性和兩個男人,場景設(shè)定在妓院的帷幕后室。這兩個男性角色是潛在的顧客,分別是畫面中央的水手和左側(cè)手持頭骨的醫(yī)科學生。然而,這兩個人物并沒有出現(xiàn)在最終的作品中,畢加索讓女性直接面對觀眾。</p> <p class="ql-block">2. 《阿維尼翁的少女》中五位裸女誘惑地望向畫布之外,多樣的視點、撩人的姿態(tài)、扭曲的面孔,粗糲的形體,使畫作充滿不安的力量。畢加索表示,這些面具所喚起的原始主義激發(fā)了他“釋放出一種極具原創(chuàng)性、甚至是狂野力量的藝術(shù)風格”,為這幅畫增添了薩滿教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阿維尼翁的少女》是20世紀最著名和享有盛譽的作品之一,為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激進的幾何風格,標志了立體主義的誕生。它所包含的元素被現(xiàn)代主義運動吸收,其理念不斷地挑戰(zhàn)著藝術(shù)世界和公眾。</p> <p class="ql-block">3. 《梳辮子的女人》190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Woman Plaiting Her Hair</p> <p class="ql-block">4. 《<span style="font-size:18px;">雙手合十的裸體》1906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Nude with Joined Hands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兩幅裸體畫》1906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Two Nudes </span></p> <p class="ql-block">6.《拿梨子的女人》Woman with Pears 是畢加索在1909年夏天為他的伴侶費爾南德·奧利維爾創(chuàng)作的肖像。在這幅肖像中,她有著修長的脖子,手中舉著一個圓形的梨。</p> <p class="ql-block">7. 《牽著馬的男孩》1905-0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Boy Leading a Horse </p> <p class="ql-block">8.《靜物與酒瓶》1909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till Life with Liqueur Bottle </p> <p class="ql-block">9.《<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憩》1908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Repose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0.《熟睡女人的熱情》1907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Heat of a Sleeping Woman </p> <p class="ql-block">11. 《醫(yī)學生的頭像》1907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 Head of the Medical Student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2.《男人的頭像》</span>1913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Head of a Man </span></p> <p class="ql-block">13. 《沐浴者》1908-09年冬季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Bather</p> <p class="ql-block">14.《彈曼陀鈴的少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0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Girl with mandolin</p> <p class="ql-block">15.《鏡前少女》193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Girl before a Mirror </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畢加索的情婦兼繆斯瑪麗·特蕾莎·沃爾特的肖像,她站在鏡子前凝視自己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16. 《花園中的房子》 190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House in the Garden </p> <p class="ql-block">17.《蓄水池,埃布羅河畔奧爾塔》</p><p class="ql-block">The Reservoir, Horta de Ebro</p><p class="ql-block">這幅風景畫是畢加索于1909年在西班牙南部創(chuàng)作的幾幅作品之一,對早期立體主義風格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他用簡化的幾何形狀描繪了埃布羅河畔的奧爾塔鎮(zhèn),通過交錯的平面將背景中崎嶇的地形與前景中小鎮(zhèn)的紅磚和灰泥建筑融合在一起。該作品展現(xiàn)了立體主義特有的空間模糊性:陡峭的山坡似乎是從下方看到的,而底部的彎曲形狀——蓄水池——則提供了一個俯瞰反光水池的視角。</p> <p class="ql-block">18. 《小丑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 年代鑄造</span></p><p class="ql-block">The Jester </p> <p class="ql-block">19.《吉他》 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Guitar</span></p> <p class="ql-block">雅克·維永 (Jacques Villon 1875 - 1963) 法國立體派和抽象派畫家。</p><p class="ql-block">《鋼琴旁的女孩》1912-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Girl at the Piano</p> <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格列玆(Albert Gleizes 1881 - 1952)法國立體派藝術(shù)家,黃金分割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與讓·梅金杰一起寫下了立體派早期重要著作《Du "Cubisme"》。他曾在美國呆過一段時間,對當時美國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在1920年代中期到1920年代末期,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立體主義理論的寫作中</p><p class="ql-block">這是他1914年創(chuàng)作的俄羅斯現(xiàn)代主義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Igor Stravinsky </p> <p class="ql-block">馬克·夏加爾 (Marc Chagall 1887 – 1985)是一位俄裔法國藝術(shù)家。作為早期現(xiàn)代主義者,他與巴黎畫派以及幾種主要的藝術(shù)風格有聯(lián)系,創(chuàng)作了各種藝術(shù)形式的作品,包括繪畫、素描、書籍插圖、彩繪玻璃、舞臺布景、陶瓷、掛毯和美術(shù)版畫。</p><p class="ql-block">《我與村莊》1911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I and the Village</span></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在結(jié)構(gòu)上屬于立體派,包含許多柔和、夢幻般的重疊圖像,構(gòu)成了一個連續(xù)的空間。在前景中,一個戴著帽子的綠色面孔男子凝視著一只山羊或綿羊,而其臉頰上則有一個正在擠奶的較小山羊的圖像。前景中還有一棵發(fā)光的樹,由男子的黑手握著。背景中則是幾座房屋,旁邊有一座東正教教堂,還有一位倒立的女小提琴手,她前方站著一個穿著黑衣、手持鐮刀的男子。綠色面孔的男子佩戴著一個帶有圣安德魯十字的項鏈。正如標題所示,《我與村莊》受到了藝術(shù)家出生地的影響,並與東歐民間故事和文化(包括白俄羅斯和意第緒文化)的各種元素無縫結(jié)合。其清晰定義的符號元素(如生命之樹)和大膽而富有幻想的風格在當時被認為是突破性的。其狂熱、奇幻的風格源于夏加爾童年的記憶,正如學者H.W.詹森所言,宛如一部“立體派的童話”,在他的想象力中被重新塑造。</p> <p class="ql-block">法國畫家瑪麗·勞倫辛(Marie Laurencin 1883 - 1956)</p><p class="ql-block">《女人與馬》 191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La femme-cheval</p> <p class="ql-block">費爾南·萊熱 (France 1881?1955)法國畫家、雕塑家和電影制片人。他在早期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個人形式的立體主義,并逐漸將其修改為更具象征意義的民粹主義風格。他對現(xiàn)代題材的大膽簡化處理使他被視為波普藝術(shù)的先驅(qū)。</p><p class="ql-block">《橋》1908年創(chuàng)作 </p><p class="ql-block">Bridgh </p> <p class="ql-block">索尼婭·德勞內(nèi) (Sonia Delaunay 1885 - 1979) 法國女藝術(shù)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生于俄羅斯,</span>父母是猶太人,在俄羅斯和德國接受正規(guī)培訓,后來移居法國,與丈夫羅伯特·德勞內(nèi)等人共同創(chuàng)立了以使用強烈色彩和幾何形狀而聞名的奧爾菲斯藝術(shù)運動。她是第一位在盧浮宮舉辦回顧展的在世女性藝術(shù)家,并于1975年被任命為法國榮譽軍團軍官。</p><p class="ql-block">《葡萄牙市場》 1915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Portuguese Market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她先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羅伯特·德勞內(nèi) (Robert Delaunay 1885 - 1941)法國藝術(shù)家,隸屬于巴黎畫派運動。他與妻子索尼婭·德勞內(nèi)及其他人共同創(chuàng)立了奧菲主義藝術(shù)運動,以其對強烈色彩和幾何形狀的運用而著稱。他的后期作品更加抽象。他的主要影響體現(xiàn)在對色彩的大膽運用以及對深度和色調(diào)的實驗性探索。</p><p class="ql-block">德勞內(nèi)的《窗戶》系列,是從1912年4月至12月間創(chuàng)作的22幅畫作組成。在這組畫作中,德勞內(nèi)摒棄了繪畫作為通往想象世界的窗口這一傳統(tǒng)功能。相反,他將繪畫表面視為記錄觀看過程本身的地方?!皼]有視覺感知,就沒有光,就沒有運動,” 德勞內(nèi)于1912年夏天寫道,“這種運動是由不均勻尺度的關(guān)系和色彩對比提供的,它們構(gòu)成了現(xiàn)實?!?光及其對視覺的結(jié)構(gòu)、同時發(fā)生的色彩對比及其穩(wěn)定的節(jié)奏運動成為德勞內(nèi)《窗戶》的主題,為他轉(zhuǎn)向抽象奠定了基礎(chǔ)。“這些窗戶,”他寫道,“真正開啟了我的藝術(shù)生涯?!?lt;/p><p class="ql-block">1.《窗戶》Windows</p><p class="ql-block">是一系列由法國畫家羅伯特·德勞內(nèi)在1912年至1913年間創(chuàng)作的繪畫。這些畫作使用油彩和蠟畫于畫布上,標志著德勞內(nèi)轉(zhuǎn)向抽象藝術(shù)并對色彩產(chǎn)生了興趣。這些由色彩形狀碎片化組成的作品是德勞內(nèi)運用同時對比的典范。標題《窗戶》可以字面理解為這些畫作展示了從窗戶看到的景象,但也可以比喻為人的眼睛是通向視覺世界的窗戶。</p> <p class="ql-block">2.《三扇窗、塔與輪》191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Three Windows, the Tower and the Wheel</p> <p class="ql-block">斯坦頓·麥克唐納-賴特(Stanton Macdonald-Wright 1890 - 1973)美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家,他是“同色調(diào)主義”的共同創(chuàng)始人,這是一種早期以色彩為基礎(chǔ)的抽象繪畫模式,也是第一個受到國際關(guān)注的美國先鋒藝術(shù)運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藍色同色調(diào)》1917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ynchromy in Blue</p><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斯坦頓·麥克唐納-賴特和藝術(shù)家摩根·拉塞爾創(chuàng)造了“同色調(diào)”(Synchromy)一詞,以區(qū)分他們?nèi)f花筒般的畫布與現(xiàn)代主義的其他早期表現(xiàn)形式。“同色調(diào)”的意思是“與色彩共鳴”,同時也喚起了“交響曲”的含義,因此暗示了與音樂的關(guān)系——對于麥克唐納-賴特來說,音樂是最抽象且最令人陶醉的藝術(shù)形式。</p><p class="ql-block">麥克唐納-賴特創(chuàng)作了一些完全抽象的作品,但到1916年,他開始采用一種充滿色彩的具象風格,正如這幅畫所表現(xiàn)的那樣。幾十年后,他表示這幅畫“在其形式、排列和主題上是基于一個吸食鴉片的小組。” 在流動的色彩中出現(xiàn)了一組四人,鴉片的光芒從畫面中心右側(cè)輻射開來。一張臉、一個彎曲的肘部、一條隆起的大腿和一只高舉的手臂從色彩豐富的平面中顯現(xiàn)出來。盡管標題中的藍色和綠色占主導地位,但整個畫布上散布著各種色調(diào)。</p> <p class="ql-block">胡安·格里斯 (<span style="font-size:18px;">Juan Gris 1887 - 1927)出生于馬德里的西班牙畫家,大部分時間在法國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流派立體主義密切相關(guān),是該運動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1.《罐子、瓶子和玻璃杯》1911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Jar, Bottle and Glass</p> <p class="ql-block">2. 胡安·格里斯 的《靜物與花卉》<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2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till Life with Flowers</p> <p class="ql-block">“顏色只有通過其他顏色才存在,這是所有顏色理論的基礎(chǔ)?!?lt;/p><p class="ql-block">——弗朗齊歇克·庫普卡(Franti?ek Kupka 1871–1957)</p><p class="ql-block">《垂直線中的庫普卡夫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Mme Kupka among Verticals</span></p><p class="ql-block">1957年去世前不久,弗朗齊歇克·庫普卡將他在工作室保存了近45年的作品《Mme Kupka among Verticals》出售給了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這幅創(chuàng)作于1910-1911年的油畫,色彩的動態(tài)、破碎的筆觸環(huán)繞著尤金妮·施特勞布·布羅德的面龐,她是藝術(shù)家的妻子和繆斯。尤金妮的精致面部特征——微微抬起的下巴、微啟的雙唇和閉合的雙眼——從這些不規(guī)則、碎裂的豎直筆觸中顯現(xiàn)出來。庫普卡使用了幾年前未完成的妻子肖像,在象征主義風格中創(chuàng)作的這一形象被他轉(zhuǎn)變?yōu)閹缀蹼y以辨認的具象畫作。最終效果如他眾多重要作品和紙上作品一樣,在抽象與肖像之間游走。之后,他完全傾向于抽象,成為最早探索這一領(lǐng)域的藝術(shù)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迭戈·里維拉 (<span style="font-size:18px;">Diego Rivera </span>1886 – 1957)于1909年離開祖國墨西哥前往歐洲,定居在巴黎,并在那里生活至1920年。在巴黎期間,他加入了由巴勃羅·畢加索和喬治·布拉克的立體派實驗激發(fā)的藝術(shù)先鋒派。他在1914年向獨立沙龍?zhí)峤涣诉@幅立陶宛裔雕塑家雅克·利普希茨的肖像。里維拉使用中性色調(diào),以網(wǎng)格狀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人物,固定住對角平面。利普希茨頭部周圍鮮艷的條紋細節(jié)喚起了人們對彩披的聯(lián)想,這是一種披肩狀的織物,也是墨西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 《穿灰色毛衣的年輕人 - 雅克·利普希茨》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Young Man in a Gray Sweater (Jacques Lipchitz)</p> <p class="ql-block">2. 《立體主義風景》191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Cubist Landscape</p><p class="ql-block">《立體主義風景》的靈感來源于里維拉1911年的西班牙之旅,在蒙特塞拉特山脈他見識了加泰羅尼亞的橄欖樹。這幅作品展示了里維拉在20世紀10年代發(fā)展出的獨特立體主義風格。他將這些早期作品視為通過陽光充足的色調(diào)、萬花筒般的平面和抽象圖案相結(jié)合,開始塑造一種具有特定墨西哥特色的現(xiàn)代主義。“我的立體主義畫作,”他說,“是我最具墨西哥特色的?!?lt;/p> <p class="ql-block">出生于烏克蘭的俄羅斯畫家卡西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p><p class="ql-block">《提桶的女人:動態(tài)排列》191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Woman with Pails: Dynamic Arrangement</p> <p class="ql-block">俄羅斯畫家柳博芙·波波娃(Lyubov Popova 1889 - 1924)</p><p class="ql-block">《染坊的物件》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Objects from a Dyer's Shop</p> <p class="ql-block">吉諾·塞韋里尼(Gino Severini 1883 - 1966)意大利畫家,也是未來主義運動的主要成員。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巴黎和羅馬度過。他與新古典主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十年的“回歸秩序”息息相關(guān)。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他使用過各種媒介,包括馬賽克和壁畫。他的作品曾在羅馬四年展等大型展覽上展出,并獲得了重要的藝術(shù)大獎。</p><p class="ql-block">1.《巴爾塔巴蘭舞廳的動態(tài)象形文字》191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Dynamic Hieroglyph of the Bal Tabarin</p><p class="ql-block">塞韋里尼對舞廳這一題材著迷,因為它提供了表現(xiàn)多感官體驗的機會。在這幅畫中,他描繪了一位棕色卷發(fā)、身穿白色、藍色和粉色荷葉邊裙的女子在巴黎夜總會巴爾塔巴蘭跳舞。作品中的不同元素指向當時的意大利戰(zhàn)爭,旗幟表達了民族主義情感。在對巴爾塔巴蘭的描繪中,這位藝術(shù)家融合了未來主義者對捕捉運動動態(tài)的興趣,并結(jié)合了法國立體主義的影響,如拼貼元素中的亮片。</p><p class="ql-block">塞韋里尼是一位狂熱的意大利民族主義者,但他堅信自己的未來主義同仁們應該像他一樣來到巴黎,學習最新的現(xiàn)代藝術(shù)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2. 《戰(zhàn)爭理念的視覺綜合》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Visual Synthesis of the Idea: Wa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天》 2012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The Spring </span></p><p class="ql-block">《春天》是法國藝術(shù)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亞 ( Francis Picabia 1879 - 1953)于1912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大型油畫。這幅作品既具有立體主義風格,又呈現(xiàn)抽象藝術(shù)風貌,并于1912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西斯·皮卡比亞</span>是20世紀初重要的先鋒派藝術(shù)家,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在多個藝術(shù)運動中的參與而聞名。他的作品橫跨印象派、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等流派。他最著名的創(chuàng)作包括機械圖式繪畫和抽象作品,充滿了實驗性和對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反叛精神。</p> <p class="ql-block">翁貝托·波丘尼 (Umberto Boccioni 1882 - 1916)意大利未來派畫家和雕塑家。曾師從巴拉,1907年定居米蘭,在詩人馬里內(nèi)蒂影響下,刻意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的暴力與快節(jié)奏,試圖把運動、光和聲轉(zhuǎn)化成形體。</p><p class="ql-block">《空間中的瓶子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Development of a Bottle in Space</p><p class="ql-block">《空間中的瓶子的發(fā)展》翁貝托·博喬尼創(chuàng)作的一件青銅雕塑。最初作為博喬尼《未來主義雕塑技術(shù)宣言》中的一幅草圖,于1913年由博喬尼本人鑄成青銅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件藝術(shù)作品與博丘尼宣言中的許多主題一致,凸顯了藝術(shù)家首次成功創(chuàng)作一件既能塑造空間又能將空間封閉在其內(nèi)部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奧斯卡·柯柯施卡 (Oskar Kokoschka 1886 - 1980)奧地利藝術(shù)家、詩人、劇作家和教師,以其強烈的表現(xiàn)主義肖像畫和風景畫以及影響維也納表現(xiàn)主義運動的視覺理論而聞名。</span></p><p class="ql-block">《漢斯·蒂澤和埃里卡·蒂澤》1909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Hans Tietze and Erica Tietze-Konrat</p><p class="ql-block">1909年,維也納藝術(shù)史學家漢斯·蒂澤和埃里卡·蒂澤請 23 歲的柯柯施卡為他們的壁爐架畫一幅結(jié)婚肖像。蒂澤夫婦是社會知名的藝術(shù)史學家,蒂澤夫人回憶說,柯柯施卡為她和丈夫分別作畫,他們各自的姿勢和目光暗示了這一點。柯柯施卡用薄薄的顏料層營造出夫妻周圍朦朧的氛圍,并用指甲刮擦顏料,增添了一種噼啪作響的能量感。博物館于1939年從蒂澤夫婦手中買下了這幅畫,當時這對夫婦移民紐約僅僅一年。</p> <p class="ql-block">恩斯特·路德維?!せ<{(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 - 1938)德國表現(xiàn)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也是藝術(shù)家團體“橋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皹蛏纭笔且I(lǐng)20世紀藝術(shù)中表現(xiàn)主義誕生的重要團體之一。1933年,他的作品被納粹視為頹廢藝術(shù),1937年,超過600件作品被出售或銷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柏林街頭》</span></p><p class="ql-block">Street, Berlin</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是基希納《街景系列》Street Scenes之一,是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重要代表作。1913年創(chuàng)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畫作屬于表現(xiàn)主義風格,《柏林街頭》是恩斯特·路德維希·基爾希納于 191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當時,基爾希納畫了幾幅不同的街景,描繪了城市生活的混亂以及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1862 - 1918)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也是維也納分離派最杰出的成員之一??死锬诽匾岳L畫、壁畫、素描和其他藝術(shù)品而聞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里姆特的主要主題是女性身體,他的作品帶有明顯的色情色彩。在他的具象作品中,包括寓言和肖像,他還畫過風景畫。在維也納分離派的藝術(shù)家中,克里姆特受日本藝術(shù)及其方法的影響最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滿希望》1017-18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Hopeful</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 -01954) 法國藝術(shù)家、版畫畫家乖雕塑家,以其在繪畫、雕塑和素描中大膽使用色彩和線條而聞名。他與巴勃羅·畢加索一起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藝術(shù)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馬蒂斯對形式和色彩的大膽實驗與他對和諧表達藝術(shù)的執(zhí)著密不可分,他的早期作品由大膽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組成,1905 年,一位憤怒的評論家將他和以類似方式創(chuàng)作的同事稱為“野獸”。</p><p class="ql-block">盡管如此,鮮艷的色彩仍然是馬蒂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到 1909 年,他開始創(chuàng)作以鮮艷色調(diào)為特色的平面構(gòu)圖,這些色調(diào)充斥著畫作的表面。馬蒂斯徹底簡化了主題的描述性元素,犧牲了細節(jié)以保持整體的節(jié)奏和構(gòu)圖的統(tǒng)一性。在他1908年的論文《畫家筆記》中,他寫道,他夢想“一種平衡、純潔和寧靜的藝術(shù),沒有令人不安或令人沮喪的主題”。</p><p class="ql-block">1. 靜物與茄子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Still Life with Aubergines </p> <p class="ql-block">2.《長春花 / 摩洛哥花園》191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Periwinkles / Moroccan Garden</p> <p class="ql-block">3. 《舞蹈》 1909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Dance</span></p><p class="ql-block">1909年3月,馬蒂斯接到俄羅斯商人兼收藏家謝爾蓋·舒金的委托,創(chuàng)作了兩幅大型裝飾板,《舞蹈》和《音樂》。這幅畫完成時,人們批評其對人體結(jié)構(gòu)的簡化和透視,認為其拙劣或故意粗魯,但馬蒂斯卻認為它喚起了“生命和節(jié)奏”。</p> <p class="ql-block">4.《蛇形》1909年鑄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La Serpentine</span></p> <p class="ql-block">5.《高凳子上的女人~杰曼·雷納爾》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Woman on a High Stool (Germaine Raynal)</p> <p class="ql-block">6.《鋼琴課》191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Piano Lesson</p> <p class="ql-block">7. 《摩洛哥人》1915-1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The Moroccans</span></p> <p class="ql-block">8.《構(gòu)圖 1915》</p><p class="ql-block">Composition 1915</p><p class="ql-block">據(jù)馬蒂斯說,這幅看似抽象的畫實際上展示了他家窗外的景象,包括帶黃色鑲邊的紅色窗簾和前門上方的藍色玻璃頂篷。</p><p class="ql-block">窗框的綠色暗示著窗外樹木的綠色,而樹木的綠與天空的藍之間的清涼對比使得藝術(shù)家需要使用大面積的黃色,黃色象征著他從樹與天空的對比中感受到的震動與愉悅。因此,這并非一幅完全的抽象畫,而是一幅扎根于現(xiàn)實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9.《玫瑰大理石桌》1917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Rose Marble Table 1917</p> <p class="ql-block">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 - 1966)瑞士雕塑家、畫家、版畫畫家。從1922年開始,他主要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但經(jīng)?;氐郊亦l(xiāng)博爾戈諾沃看望家人并創(chuàng)作藝術(shù)作品。</p><p class="ql-block">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凌晨 4 點的宮殿》1932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The Palace at 4 am</p> <p class="ql-block">2. 《手握虛空(不可見的物體)》1934年設(shè)計,1954-55年鑄成</p><p class="ql-block">Hands Holding the Void (Invisible Object)</p><p class="ql-block">這尊高度風格化的雕像平衡在一個籠狀的王座上,王座與覆蓋在她小腿上的枷鎖般的木板一起,既支撐又限制了她的行動。她的雙手擺出握住或奉獻某物的姿勢,但手中空無一物,正如作品標題所暗示的那樣。賈科梅蒂將雕像的頭部和面部塑造成類似保護性金屬面具的樣子。這是賈科梅蒂創(chuàng)作的第一件大型、解剖結(jié)構(gòu)完整的人體雕塑,也是他在超現(xiàn)實主義影響下的最后一件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一位女性身影張大嘴巴,驚奇地凝視著遠方,身體前傾,細長而緊張的手指圍繞著一片空白。她脆弱的臉龐喚起了一種心理上的疏離感。阿爾貝托·賈科梅蒂于 20 世紀 20 年代加入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巴黎超現(xiàn)實主義領(lǐng)袖詩人安德烈·布勒東將這幅作品描述為“對愛與被愛的渴望的流露,這種渴望是在對真正的人類對象的追求中以及在追求過程中所遭受的所有痛苦中產(chǎn)生的?!?lt;/p> <p class="ql-block">漢斯·貝爾默(Hans Bellmer 1902 - 1975)德國藝術(shù)家,以他為1940年版《眼睛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繪畫和蝕刻作品,以及他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制作的真人大小的女性玩偶而聞名。藝術(shù)和攝影史學家還將他視為超現(xiàn)實主義攝影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優(yōu)雅的機槍手》1937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The Machine-Gunneress in a State of Grace</p> <p class="ql-block">  胡安·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加泰羅尼亞裔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陶藝家。為了紀念他的作品,米羅基金會于1975年在他的出生地巴塞羅那成立,另一座基金會 - 皮拉爾與胡安·米羅基金會,則于1981年在他移居的城市帕爾馬成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 《獵人(加泰羅尼亞風景)》1923-24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The Hunter (Catalan Landscape)</p> <p class="ql-block">2.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浮雕構(gòu)造》1930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Relief Construction </p> <p class="ql-block">3.《世界的誕生》1925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Birth of the World </p> <p class="ql-block">梅雷特·奧本海姆(Meret Oppenheim 1913 - 1985)出生于德國的瑞士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家和攝影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鬼吃面包》1934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Little Ghost Eating Bread</p><p class="ql-block">《小鬼吃面包》描繪了超凡脫俗的風景中的神秘場景。這幅畫充滿了奧本海姆的黑色幽默感,描繪了一個卡通人物正準備從壁架上走下來,同時愉快地啃著一條面包。右邊可以看到一個披著斗篷的身影。這幅畫在 1936 年巴塞爾的舒爾特斯畫廊舉行的藝術(shù)家首次個展上展出。</p> <p class="ql-block">萊昂諾拉·卡林頓 (Leonora Carrington 1917 - 2011)出生于英國的墨西哥籍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和小說家,她成年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墨西哥城度過,是 20 世紀 30 年代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最后幾位幸存的參與者之一,也是 20 世紀 70 年代墨西哥婦女解放運動的創(chuàng)始成員之一。</p><p class="ql-block">《然后我們看到了米諾陶之女》1953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And Then We Saw the Daughter of the Minotaur </p> <p class="ql-block">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 - 1989)西班牙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家,以其技術(shù)技巧、精確的繪圖技巧以及作品中引人注目的奇異圖像而聞名。</p><p class="ql-block">1. 《小劇場》 1934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Little Theater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發(fā)光的立體模型結(jié)構(gòu)包含 11 塊平行的彩繪玻璃板。無論是畫面錯覺還是實際深度,都營造出一種后退的空間感,從前面板的舞臺拱門到最遠處的天空,中間夾著各種奇異的物體、人物和場景。這件不同尋常的作品可能是達利試圖重現(xiàn)他小時候見過的“一個大方盒子”:“這是一種視覺劇場,它為我提供了童年最大的幻覺。我從來無法確定或在腦海中重建它到底是什么樣子?!?lt;/span></p> <p class="ql-block">2.《記憶的永恒》</p><p class="ql-block">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p><p class="ql-block">薩爾瓦多·達利于1931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作,也是超現(xiàn)實主義中最具辨識度的作品之一,首次于1932年在朱利安·萊維畫廊展出,自1934年以來一直收藏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MoMA),由一位匿名捐贈者贈送。它廣受認可,并經(jīng)常在大眾文化中被提及。有時該作品也被稱為更具描述性的標題,如《融化的時鐘》、《軟表》或《融化的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 《女性的回顧胸像》 1933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Retrospective Bust of a Woman</p> <p class="ql-block">喬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 - 1978)出生于希臘的意大利藝術(shù)家和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幾年里,他創(chuàng)立了形而上學藝術(shù)運動,對超現(xiàn)實主義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最著名的作品通常以羅馬拱廊、長長的陰影、人體模型、火車和不合邏輯的視角為特色。他的意象反映了他對亞瑟·叔本華和弗里德里?!つ岵烧軐W的喜愛,以及對他出生地神話的喜愛。</p><p class="ql-block">1.《無限的懷舊》1911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Nostalgia of the Infinite</p> <p class="ql-block">2. 《二重奏》<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4-15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The Duo </p> <p class="ql-block">3.《焦慮的旅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3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The Anxious Journey </p> <p class="ql-block">雷梅迪奧斯·瓦羅(Remedios Varo 1908 - 1963)西班牙裔墨西哥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她最具代表性和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墨西哥創(chuàng)作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雜技演員(魔術(shù)師)》1956年創(chuàng)作</span></p><p class="ql-block">The Juggler (The Magician)</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作中的雜技演員(或魔術(shù)師)站在一個充滿奇幻物品和動物的嘉年華小車的平臺上。他在一群身穿灰色斗篷、看似相同的人物面前表演。為了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瓦羅采用了早期文藝復興大師的技法:她將準備好的素描轉(zhuǎn)移到經(jīng)過石膏底涂的面板上,并在表面上劃出一些痕跡,以產(chǎn)生變化的質(zhì)感。她還運用了轉(zhuǎn)印技法,這是一種超現(xiàn)實主義者所喜愛的技法,將紙或鋁箔等材料壓在濕油漆上以轉(zhuǎn)移圖案,然后可以進行裝飾。這種紋理效果可以在魔術(shù)師的服裝和背景樹木中看到。</p> <p class="ql-block">弗里達·卡羅 (Frida Kahlo 1907 - 1954)墨西哥畫家,以許多肖像、自畫像和受墨西哥自然和文物啟發(fā)的作品而聞名。</p><p class="ql-block">受該國流行文化的啟發(fā),她采用了一種天真的民間藝術(shù)風格來探索墨西哥社會的身份、后殖民主義、性別、階級和種族問題。她的畫作通常具有強烈的自傳元素,并將現(xiàn)實主義與幻想相結(jié)合。除了屬于試圖定義墨西哥身份的后革命墨西哥運動之外,卡羅還被描述為超現(xiàn)實主義者或魔幻現(xiàn)實主義者。</p><p class="ql-block">《剪短頭發(fā)的自畫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elf Portrait with Cropped Hair</span></p><p class="ql-block">弗里達·卡羅與迭戈·里維拉離婚后不久,她畫了這幅自畫像。與弗里達以前總是穿著女性化連衣裙的其他自畫像不同,在這幅畫中,她穿著一套黑色的大西裝,看起來像是前夫迭戈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受到威脅的刺客》</p><p class="ql-block">The Menaced Assassin </p><p class="ql-block">這是比利時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雷內(nèi)·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1898-1967) 1927年創(chuàng)作的著名畫作。</p> <p class="ql-block">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 1903-1972)美國視覺藝術(shù)家和電影制作人,也是拼貼藝術(shù)的先驅(qū)和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受超現(xiàn)實主義者的影響,他也是一位前衛(wèi)實驗電影制作人。他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基本是自學成才,并即興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原創(chuàng)風格,將廢棄和丟棄的文物融入其中。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相對孤立的環(huán)境中,在家照顧母親和殘疾兄弟,但仍然關(guān)注并與其他當代藝術(shù)家保持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無題(瑪麗嬰兒)》1940年代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Untitled (Bébé Marie) </p> <p class="ql-block">塔西拉·杜·阿馬拉爾(Tarsila do Amaral 1886-1973)</p><p class="ql-block">《月亮》 192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The Moon</p><p class="ql-block">"我想成為描繪我祖國的畫家,"杜·阿馬拉爾在1923年說道,當時巴西的藝術(shù)家和作家們正積極發(fā)展一種新的、本土的現(xiàn)代主義。畫作《月亮》通過起伏的平面暗示了陸地、水和天空,以及一棵人形仙人掌,展示了藝術(shù)家對巴西景觀的愿景。同時,杜·阿馬拉爾的視覺語言借鑒了她在巴黎學習時吸收的歐洲藝術(shù)的實驗性形式。</p> <p class="ql-block">美國畫家亞瑟·達夫 (Arthur Dove <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0-1946)</span></p><p class="ql-block">《柳樹》1940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Willows</p> <p class="ql-block">美國畫家約翰·馬林 (John Marin 1870-1963)</p><p class="ql-block">《海灣對面的卡紐本山》1927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Canuben Mountain across the Bay </p> <p class="ql-block">馬斯登·哈特利 (Marsden Hartley 1877 - 19433)美國現(xiàn)代主義畫家、詩人和散文家。哈特利通過觀察巴黎和柏林的立體派藝術(shù)家培養(yǎng)了他的繪畫能力。</p><p class="ql-block">《傍晚風暴,緬因州斯庫迪克》194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Evening Storm, Schoodic, Maine</p><p class="ql-block">在這幅描繪大西洋洶涌、令人敬畏的作品中,哈特利將焦點放在海洋的力量上。在緬因州阿卡迪亞國家公園的斯庫迪克岬岸邊,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沒有人類文明痕跡的場景——這顯然很符合他的審美,因為他曾形容緬因州即“強大、簡單、莊嚴”又“殘酷”。這幅畫是哈特利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海景畫之一,展現(xiàn)了他對美國自然風光及家鄉(xiāng)緬因州的深深迷戀。</p> <p class="ql-block">出生于拉脫維亞的美籍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 - 1970)</p><p class="ql-block">1.《第1號(無題)》194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No. 1 (Untitled) </p> <p class="ql-block">2.《第 5 號/第 24 號 》194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羅斯科曾說:“我只對表達人類的基本情感感興趣——悲劇、狂喜、厄運等等。”與許多抽象表現(xiàn)主義藝術(shù)家同行一樣,羅斯科對納粹大屠殺、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的巨大傷亡、原子彈等難以想象的暴行作出了回應,他相信抽象藝術(shù)的力量可以重申人類的最高理想。</p><p class="ql-block">從 20 世紀 40 年代末到 1970 年去世,羅斯科一直在嘗試在大型畫布上分層濃密色彩的無限可能性。用他的話來說,他的畫作讓觀者“沉浸其中”。他早期的調(diào)色板充滿了鮮艷的紅色、黃色和藍色,有時它們會相互碰撞;后來,這些顏色逐漸變成了陰郁的深紫色和綠色,最后是黑色。對羅斯科來說,藝術(shù)是一種深刻的交流形式,能夠傳達他所描述的“人類情感的尺度、人類的戲劇”。通過這樣的作品,他希望創(chuàng)造沉默和沉思的條件。</p> <p class="ql-block">美國畫家菲絲·林戈德 (Faith Ringgold 1930 - 2024)</p><p class="ql-block">《美國人民系列第20號:死亡》1967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American People Series #20: Die</p> <p class="ql-block">法國畫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亞 (Francis Picabia 1879 - 1953)</p><p class="ql-block">《我在記憶中再次看見我親愛的烏德尼》1914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I See Again in Memory My Dear Udnie</p><p class="ql-block">在這幅描繪脈動、交錯的活塞、孔口和電路的大型畫作中,皮卡比亞將機械與生物融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他對機器的偏愛,正如一位評論家所指出的:“皮卡比亞……承認他已經(jīng)把以前的一切拋在了身后,并抓住了美國機械的天才,作為他藝術(shù)表達的新媒介。”</p><p class="ql-block">這位藝術(shù)家還將《我在記憶中再次看見》與法國舞蹈家斯塔西亞·納皮爾科夫斯卡(Stacia Napierkowska)聯(lián)系在一起,他曾在乘坐從法國前往紐約的遠洋客輪時目睹了她的排練。</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畫家莎拉·格里洛 (Sarah Grilo 1919-2007)于 20 世紀 50 年代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藝術(shù)界領(lǐng)先的抽象畫家之一,并于 1962 年移居紐約。</p><p class="ql-block">在她長達十年的城市生活期間,這位藝術(shù)家將城市景觀中的圖像(標志、廣告牌、撕毀的海報、報紙標題和涂鴉)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在這里,我找到了繪畫所需的一切,”她寫道,“不斷發(fā)生的事情可以融入抽象中,你所要做的就是向窗外看或走在街上?!?這幅畫布上的字母碎片、數(shù)字、書法元素和松散的涂鴉呼應了繁華大都市的喧囂和視覺刺激。</p><p class="ql-block">《加法》1965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Add</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 - 1926)法國畫家,也是印象派繪畫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被視為現(xiàn)代主義的重要先驅(qū),尤其是他嘗試描繪自己所感知的自然。</span>在他漫長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是最堅定和多產(chǎn)的印象派哲學實踐者,特別是在表達對自然的感知方面,尤其應用于戶外風景。</p><p class="ql-block">《百子蓮》Agapanthus</p><p class="ql-block">莫奈經(jīng)常在戶外作畫,從吉維尼的植物、樹木和池塘中汲取無盡的靈感。他莊園里的花園是他晚年最奢華的裝飾;維護花園需要六名全職園丁。莫奈在池塘邊種植了百子蓮(一種細長、纖細的非洲百合植物),以及其他幾種本土和進口植物,如紫藤、鳶尾和竹子。</p><p class="ql-block">莫奈經(jīng)常在戶外作畫,從吉維尼的植物、樹木和池塘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他莊園內(nèi)的花園是他晚年最大的奢侈品,其維護需要六名全職園丁的服務(wù)。莫奈在池塘岸邊種植了百子蓮——一種原產(chǎn)于非洲的細長、輕盈的百合植物,以及其他植被,如紫藤、鳶尾花和竹子等。</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的《睡蓮》</p><p class="ql-block">Water Lilies</p><p class="ql-block">1515年,克勞德·莫奈在巴黎西北部的吉維尼小鎮(zhèn)建造了一間大型工作室,用于創(chuàng)作他稱之為“大裝飾”的作品。這些作品描繪了莫奈在他的莊園內(nèi)修建的壯觀的睡蓮池塘和花園。他在1954年至1825年之間創(chuàng)作了超過40幅大型面板畫和數(shù)十幅相關(guān)的較小作品,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p> <p class="ql-block">1955年,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MoMA)成為美國第一個收藏這些大型面板畫的博物館。當時,MoMA的策展人對莫奈的興趣與當代藝術(shù)的趨勢密切相關(guān),像杰克遜·波洛克等藝術(shù)家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宏大規(guī)模和整體構(gòu)圖,使得莫奈的大型繪畫重新煥發(fā)了新的意義。自那時起,《睡蓮》在博物館中占據(jù)了珍貴的位置,確認了莫奈對藝術(shù)能夠在日益緊張和商業(yè)化的世界中提供寧靜與慰藉的信念。</p><p class="ql-block">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只參觀了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的第五層和第四層部分展廳,期待日后再次造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