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圖/文 保家衛(wèi)國 7443121</p><p class="ql-block"> 配樂 二泉映月</p><p class="ql-block">2024年 10月3日</p> <p class="ql-block"> 聽<b style="color:rgb(1, 1, 1);">“二泉映月”</b>,便記憶起瞎子阿炳的傳說:一襲舊衣,一副墨鏡,身背二胡走街串巷,揮手一拉便是人間滄桑。這是民間音樂家、人稱<b style="color:rgb(1, 1, 1);">“瞎子阿炳”</b>的<span style="color:rgb(1, 1, 1);">華彥鈞</span>留給世人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辰龍年二月初春,我同愛人來無錫旅游,在無錫鬧市區(qū)<b style="color:rgb(1, 1, 1);">“崇安寺”</b>游玩時,被遠處的<b style="color:rgb(1, 1, 1);">“二泉映月”</b>歌曲吸引住,我們朝著歌曲傳來的方向走了過去,來到了原<b>“無錫縣圖書館舊址”</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泉映月廣場</span>。</p> <p class="ql-block"> 無錫圖書館舊址,位于無錫市中心地段<b>“崇安寺”</b>鬧市區(qū),原為無錫縣城的道觀洞虛宮三清殿基址。圖書館,座北朝南,五間三層,地下室半層,磚木結(jié)構(gòu),南為正門,北為后門,前后對稱,樓頂有大自鳴鐘,故稱<b>“鐘樓書院”</b>。鐘樓以中西合壁建筑為主,風格迥異,外觀典雅,是典型的民國建筑模式。鐘樓南面為平臺,中間佇立世界名曲《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銅塑雕像。</p> <p class="ql-block"> 崇安寺里面有一個小廣場,被命名為<b>“二泉映月”</b>廣場,廣場居中有雕塑家錢紹武雕塑的阿炳銅像,正南方向是一個擺放在地上翻開的銅鑄的厚書,書上刻著《二泉映月》曲目;東側(cè)一隅是<b>“阿炳故居”</b>所在地,又稱<b>“阿炳紀念館”</b>。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親自題寫?zhàn)^名,并為其篆印一方,配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b>阿炳乃一苦命人,自幼隨父入道門。</b></p><p class="ql-block"><b> 酷愛琴瑟學有成,不羈觀規(guī)出雷尊。</b></p><p class="ql-block"><b> 人貧眼瞎流錫城,二泉賣藝為生存。</b></p><p class="ql-block"><b> 日出奇曲驚現(xiàn)世,名垂樂史千古存。</b></p> <p class="ql-block"><b> 【二泉映月】</b></p><p class="ql-block"><b> 華彥鈞 曲 楊蔭瀏 記譜</b></p><p class="ql-block"><b> 毛翰 填詞</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二泉映月,一城知音半城苦,一根苦竹,替我探問人間的路。泉水悠悠寒與暑,月光淡淡有與無。</b></p><p class="ql-block"><b> 春夏秋冬,人生百年能幾度,東南西北,不知何處是歸宿。我來到這個世上,啊……誰知我心者苦,琴聲有淚已盡,惟愿那山中泉依舊,惟愿水中月如初。</b></p><p class="ql-block"><b> 命運棄我,棄我秋風茅屋,只有那天邊揚彎月,翻過蘆墻來看我,看我比孤獨更孤獨。看我比無助更無助,可恨蒼天不公,做賊的,眼賊亮,偏叫樂師去做瞽,瞎子阿炳已死掉,沒有死的只是那一把二胡。</b></p><p class="ql-block"><b> 阿炳一生窮,阿炳一生苦。弦歌三百首,首首不果腹。天生我才有何用,天妒我才我何辜,誰為我一苦。</b></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p> <p class="ql-block"> 阿炳的故居,原為雷尊殿道館,位于無錫市梁溪區(qū)圖書館路30號,是清朝時期的古建筑遺址。阿炳不僅出生于此、逝世于此,阿炳傳世名曲也大都創(chuàng)作于此。晚年,他窮困潦倒,住在道館最東面的一間小平房里,僅有二十幾平方米的硬山頂平房。神奇的音樂天賦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之間構(gòu)成了強烈對比,令人咂舌。</p> <p class="ql-block"> 阿炳25歲那年,父親華清和去世 ,阿炳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p> <p class="ql-block"> 走進《阿炳紀念館》的院落門坊,首先看到院內(nèi)一座十分古舊的牌坊<b>“通靈橋”</b>。相傳,該牌坊為元末明初的產(chǎn)物,原在公花園與白水蕩之間圍墻中,2007年修繕阿炳故居時遷移至此。牌坊旁有一口古井叫<b>“洞虛宮古井”</b>,為江南著名道觀洞虛宮正山門前遺物,井圈為青石雕鑿,已有500年歷史,2008年修繕阿炳故居時遷移至此。</p> <p class="ql-block"> 洞虛宮古井</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雷尊殿道館,原有房屋二十余間,包括雷尊殿、火神殿、一和山房三組建筑?,F(xiàn)存雷尊殿三間和輔房六間,共九間。展陳中,故居空間被重新劃分為生平廳、民樂廳、起居室、音樂賞析廳和文創(chuàng)廳五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 進入破舊的房門后,墻上掛著阿炳、妻子董催娣的照片和著名人士對阿炳的留言。接著來到下一個房間,房屋內(nèi)墻上掛著阿炳揮拉二胡的照片 ,有<b>“天下第二泉”</b>的字幅,旁邊柜架上可自行取下耳機,聆聽世界名曲<b>“二泉映月”</b>。繼續(xù)往里走就是……</p> <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阿炳曾經(jīng)睡覺的地方。房屋保持原貌。破舊的蚊帳懸掛在四根竹棍搭起的架子上,旁邊簡單地擺放著一張用來吃飯的桌子,兩條長凳放在左右兩側(cè),還有一個掉漆的木柜,上面放著兩個舊箱子,昏暗的房屋、斑駁的墻壁、微弱的燈光像一盞盞小小的油燈在搖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搖曳的燈光灑向起居室的另一側(cè),擺放著兩個破木桶、一提竹籃框以及一把二胡和琵琶。房屋的陳設和居住環(huán)境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面貌特征和個人品質(zhì),從一次次失敗的經(jīng)歷中,造就了阿炳堅忍不拔的性格,承有</span><b style="color:rgb(1, 1, 1);">“酷愛琴瑟學有成,不羈規(guī)勸出雷尊”</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的格局</span><b style="color:rgb(1, 1, 1);">,</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終成為一位聞名于世界的音樂家。</span></p> <p class="ql-block"> 阿炳(1893年8月17日——10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華清和為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為了不動搖生計,他父親一直沒認他。而把他當徒弟。阿炳4歲喪母,21歲患眼疾,26歲父親去世時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成為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年輕的阿炳一開始就是一個問題少年,父親去世后他便開始自甘墮落,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樣樣都來,最終,他染上梅毒,瞎了眼睛。<span style="color:rgb(1, 1, 1);">35歲那年,雙目先后失明</span>。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身背二胡,自編自演,溯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p> <p class="ql-block"> 房屋墻壁的另一端張貼阿炳走街串巷荬藝的畫像。40歲時,阿炳與寡婦董催娣同居,每逢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奏。他走街串巷,游離在茶館與戲院之間,他耳聽八方,將人們津津樂道之事藏于心中。同年,阿炳創(chuàng)作并開始演奏二胡獨奏《二泉映月》。他創(chuàng)作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b>》、</b>《聽松》、《寒春風曲》等<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span>瑰寶。</p> <p class="ql-block"> 日軍侵占無錫后,阿炳和董催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他編唱《十九路軍滬上抗日》,他用紅木胡琴演奏《義勇軍進行曲》,也在電影里客串真實的盲人角色。陷入人生低谷的阿炳反而比年輕時候更懂得熱愛生活,流落民間賣藝乞討。黑墨鏡,舊氈帽,破舊長衫,背上琵琶,腰間二胡,袋中快板,這幾乎是阿炳的全部。他穿行在江南弄堂的石子路上,寂寞的身影,心事茫茫,前路遙遙。</p><p class="ql-block">圖/網(wǎng)絡連接</p> <p class="ql-block"> 直到1950年9月2日,黎松壽和妻子陪同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研究所楊蔭瀏教授、曹安等人找阿炳錄音。阿炳拉起了《二泉映月》的曲子……<b>“出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b>,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那滲透著阿炳畢生的愛和苦難的曲子感動的熱淚盈眶。錄完音,阿炳苦笑,<b>“自病自知,我手上的功夫不如從前,見笑了”</b>。楊教授他們問那首無名二胡曲為何名,阿炳想了許久,吐出了一個名字:<b>“就叫二泉印月吧”</b>。然而,<b>“印月”</b>二字卻與其它樂曲重名了,于是楊蔭瀏教授建議把<b>“印”</b>字改為<b>“映”</b>,叫《二泉映月》怎樣,阿炳點點頭同意了。</p> <p class="ql-block"><b> </b>錄制《二泉映月》時的美國韋伯斯特80——1型鋼絲錄音機</p><p class="ql-block">圖/網(wǎng)絡連接</p> <p class="ql-block">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奏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后的第23天,是無錫牙醫(yī)協(xié)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他支撐著病體出門,到現(xiàn)場開始他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面對話筒的演出。當他拉起了那首《二泉映月》時 ,滿場都是人,就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一曲終了,博得了滿堂彩,臺下掌聲叫聲不絕于耳,阿炳聽后,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p><p class="ql-block">圖/網(wǎng)絡連接</p> <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情感宣泄的傳世之作。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實為可惜的是,僅收錄了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獨奏曲《龍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樂曲。而他個人的形象,也就只有一張日偽統(tǒng)治無錫時期的“良民證”。</p><p class="ql-block"> <b>“永恒的大師精神”</b>標題旁的阿炳雕像是由著名雕塑藝術(shù)家<b>錢紹武</b>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阿炳于1950年12月4日病逝,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b>“一和山房”</b>道士墓,文革中遭破壞。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春申澗之南。墓地面積742平米,主體由墓墻和翼墻組成,墻為黃石砌筑,狀如音樂臺。墓碑正中鐫刻<b>“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之墓”</b>12個字,豎排陰文。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lián)立。碑文是當年為阿炳錄音者、已故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先生所書。墓左前方有阿炳青銅雕像,高1.9米,重1噸,由阿炳鄰居、雕塑大師錢紹武先生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圖/網(wǎng)絡連接</p> <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他情感宣泄的傳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音符,使聽眾在弦律中產(chǎn)生共鳴??芍^<b>“日出奇曲驚現(xiàn)世,名垂樂史千古存”。</b>一位外國友人稱阿炳為<b>“中國的貝多芬”,</b>贊《二泉映月》為<b>“中國的《命運》”;</b>美國的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都演奏過《二泉映月》,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時,感動得流著眼淚說:<b>“這樣的音樂應該跪下來聽”。</b>可見精神內(nèi)涵堅韌不拔,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深得人心。</p> <p class="ql-block"> 參觀過阿炳故居展覽,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佇立在<b>“二泉映月”</b>廣場西北側(cè),遠望<b>“阿炳故居”</b>,身后的<b>“二泉映月”</b>樂曲還在耳邊回響,那種感受同一往大不相同,沉浸在樂曲當中。那起伏跌宕的音符和拉動心弦的絲竹聲牢牢扣住我的心胸;再回頭看阿炳的雕像,那黑褐色似銅又似泥的沙堆鑄——阿炳頭戴禮帽,佝僂著身子,交叉雙腿坐在一塊大石頭上<b>,</b>左手握著琴弦,右手拉開胡弓,全神貫注地拉奏著擱于腰間的二胡,仿佛正在感受著音樂的靈魂;阿炳雕像前方擺放在地上翻開銅鑄的厚書,不就是一本千萬人聆聽,千萬人閱讀的一本厚重的書嗎?如果不是他用生命去譜寫這首樂曲,如果不是用藝術(shù)人生去詮釋這部作品,是很難達到震撼人心效果的。他留下的著名樂曲《二泉映月》在激勵后人,仍在<b>“二泉映月”</b>廣場奏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p> <p class="ql-block"> 無獨有偶。同期游無錫<b>“惠山古鎮(zhèn)”</b>時,來到了繡嶂閣,沿秦園街向西北方向游觀時,遠處傳來《二泉映月》的樂曲聲……</p><p class="ql-block"> 在<b>“寄暢園”</b>門坊前,一個伴裝成阿炳模樣的男子,學著<b>“二泉映月”</b>廣場銅塑雕像阿炳的樣子,俯身低頭張弓盡情的拉著<b>“二泉映月”</b>的樂譜,釋放著人生的快樂,延續(xù)著阿炳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 無錫市鬧市區(qū)<b>“崇安寺”</b>,又稱<b>“錫金公園”</b>,梁溪首剎,吳會名勝。與之相鄰的洞虛宮有500年的歷代,其三清殿的偏房為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的故居。我們就是從這里聞聲,走向<b>“二泉映月”</b>廣場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留給未來的回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