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黃河上游考察紀行</b></h1><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詩詞 桂維民</span></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文 黃會強</h3><h3><br> 【編者按】黃河自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發(fā)源,九曲十八彎注入渤海,不僅滋養(yǎng)了土地,更孕育了無數(shù)文化瑰寶,從遠古洪荒到現(xiàn)代繁盛,黃河見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變遷、文明的發(fā)展。近期,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和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組織的《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編撰委員會考察團,對黃河上游沿岸人文歷史進行了考察。近6年來,巜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編撰委員會,分別對黃河中下游沿岸歷史人文進行了5次考察,相繼出版了《出入龍門》《徙彼河山》《河洛中原》等系列叢書。<br></h3><h3> 此次為第6次對黃河沿岸歷史人文考察。本次考察團的成員有: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杰出人文學者、歷史學院原院長、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教授孫家洲;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理事長、著名學者、教授、詩人,《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策劃人桂維民;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編審,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策劃人馬來;宗教與神學研究專家,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從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易華;省委宣傳部原二級巡視員,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彥平;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黨社;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黃會強;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研究員,絲路影像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攝影師石春蘭;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研究員,絲路影像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祁旭東等歷史、文化、考古等方面的專家學者。</h3><h3><br></h3><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察團在絲路國際自駕起點合影留念</h3> <h1></h1><h3> 本次考察歷時16天,共考察了甘肅、寧夏、內(nèi)蒙3個省(區(qū))的11個地市50多個點。一路上,各位專家學者考察認真細致,討論熱烈。詩人桂維民一路考察一路吟詩作詞,寫了48首詩詞。受各位專家學者和桂維民詩人的感染,我對這一路留下的影像進行了整理,并寫了些影紀?,F(xiàn)在,讓我們跟隨桂維民的詩詞和影像,一起來領略黃河文明的源遠流長……</h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9b54a">南歌子·再出發(f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逐日猶追火,沿黃又出師。</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征幟入云飛。</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9b54a">探奇尋古跡,續(xù)芳詞。</font></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章</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上明珠——寧夏吳忠</b></h1>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是吳忠。吳忠市地處寧夏中部、黃河之濱,是引黃灌區(qū)的菁華之地。黃河由中寧縣白馬鄉(xiāng)新田村流入青銅峽市峽口鎮(zhèn)碉堡灣,開始了它的吳忠之旅。從空中俯瞰黃河蜿蜒如龍,在牛首山下靜靜流淌,山、河、濕地相逢,景觀獨特。黃河流經(jīng)吳忠69公里,有30多公里在吳忠城區(qū)流淌,母親河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與城市共生共榮,彼此包容和諧,造就了這個城市的安瀾祥和,人和水的故事每一天都在這里上演。 吳忠環(huán)境優(yōu)美宜居,風光獨特,景色秀美。先后榮獲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中國優(yōu)秀生態(tài)旅游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吳忠區(qū)位獨特、交通便利。吳忠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素以“天下大集·水旱碼頭”聞名遐邇。距銀川河東機場40公里,銀西高鐵等5條鐵路、京藏高速等5條高速公路縱貫市域。 吳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吳忠自公元前 214 年秦朝始設富平縣,已有 2200 多年建城史,是唐代靈州城所在地,唐太宗李世民在此舉行“靈州會盟”。黃河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古長城、秦漢古渠、108 塔等遺跡眾多。 吳忠市是這次考察團之行的第五站??疾靾F在吳忠市文旅部門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寧夏水利博物館、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青銅峽108塔,唐徠渠、漢延渠、秦渠、漢渠灌溉渠渠首和吳忠董府等文物遺址。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節(jié)</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寧夏水利博</b>物館:一幅長河惠民的歷史長卷 </div></b></h1> 寧夏水利博物館坐落于青銅峽水利樞紐附近,走進寧夏水利博覽館,你可以了解寧夏引黃灌溉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可以與一度散落在鄉(xiāng)野的老物件近距離接觸。古老的水車、架子車、測量儀器,乃至扁擔、籮筐、竹簍,都在向你講述它們的故事。<br> 在這里,時光在縱橫交錯的引黃古渠道里緩緩流淌,密如網(wǎng)織。從司馬遷“水之為利害”到郭守敬“因舊謀新”,從乾隆皇帝“興水利以盡地利”到寧夏知府張金城“河渠為寧夏生民命脈”,無不秉承前人對治水深刻的感悟,展現(xiàn)了寧夏引黃灌區(qū)兩千多年來源遠流長的水利史和博大精深的水文化。 這里自秦漢時期,就已有了屯墾開渠、引河溉田的記載,很有“歷史”。講解員告訴我們,引黃灌溉在寧夏歷經(jīng)滄桑、從未中斷,創(chuàng)造了河套平原的灌區(qū)農(nóng)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灌溉農(nóng)業(yè)文明的杰出典范。<br> 黃河縱貫寧夏397千米,引黃古灌區(qū)南接蕭關與關中平原,北接烏蘭布和沙漠,東臨鄂厄多斯臺地,西靠賀蘭山天然屏障,灌區(qū)以青銅峽為界,以上為衛(wèi)寧平原,以下為銀川平原。得益于黃河泥沙沖淤,灌區(qū)土地肥沃、地饒五谷,“天下黃河富寧夏”,名不虛傳。<br> 館中一個大大的秸稈制成的實物“?! ?,很是矚目。何為埽?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提到“凡塞河決,垂合,中間一埽,謂之合龍門。”在百度的詞條解釋中,將其定義為:舊時治河,將秫秸、石塊、樹枝捆扎成圓柱形用以堵口或護岸的東西。其實不光在“舊時治河”,在現(xiàn)代的黃河堵口護岸中,“?!币琅f被廣泛應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寧夏水利博覽館中關于“卷埽”的場景展示和介紹</h3> 博物館里展示,在《宋史·河渠志》中已有關于“卷?!敝谱鞣椒ǖ拿枋?,而在《元史·河渠三》中,更是詳細記載了“卷?!痹邳S河搶險中的應用?!熬碥!痹趯幭牡貐^(qū)利用秸稈等物進行捆扎,而在黃河下游更多的是利用柳樹枝條捆扎石料的方式,雖地區(qū)不同、所用材質(zhì)不同,應為一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史·河渠志》中關于“卷埽”的制作(上圖)《元史·河渠三》中關于“卷?!痹邳S河搶險中的應用記載(下圖)</h3> 在博物館中展示了寧夏歷代治水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經(jīng)驗?!熬碥!奔夹g與漢代“激河浚渠”,北魏灌溉制度,元代木閘、滾水壩控水,明代石閘布設、刻字“水則”,清代飛馬報汛、埋設準底石、閘壩砌筑、植柳固堤、“封”“表”輪灌、渠道歲修、插杠擋閘等技術及經(jīng)驗都是領先于其時代,為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館中展示的元代治水專家郭守敬的塑像</h3> 參觀結(jié)束時,講解員給我提供了許多資料,讓我對寧夏的治水歷史及取得的成效有了更詳盡的了解。新中國成立前夕,寧夏全灌區(qū)直接從黃河引水的大小干渠共39條,總長1350千米,灌地12.8萬公頃。新中國成立后,改造舊渠,開發(fā)新渠,灌區(qū)規(guī)模迅速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至今,灌區(qū)重點實施續(xù)建配套和節(jié)水改造工程,灌排系統(tǒng)日益完善,供水保證率大幅提高。歷代開鑿的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東干渠、西干渠、惠農(nóng)渠、大清渠、泰民渠、七星渠、美利渠、躍進渠、羚羊壽渠和羚羊角渠14條引黃灌溉古渠,流潤千秋、惠澤至今,灌溉面積36.2萬公頃。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節(jié)</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年古渠: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b>化史</div></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回波樂·古秦渠</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秦渠至今暢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河東灌溉田疇。</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引水筑堤圍堰,滋腴塞上千秋。</font></b></div></h1> 寧夏自秦代就拉開屯墾開發(fā)的序幕,2000多年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開發(fā)建設史,且歷經(jīng)滄桑從未中斷。在具有兩千多年灌溉歷史的寧夏引黃古灌區(qū),至今還存在著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惠農(nóng)渠、大清渠等14條古渠,每一條古渠都流淌著無數(shù)的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治理黃河的見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寧夏歷史上的第一條古渠是秦渠。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派蒙恬大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收復河南之地后,駐扎在北方地區(qū),充分利用黃河便利的灌溉,興修水利,開鑿了古秦渠,拉開了寧夏引黃灌溉的序幕。 北魏名將刁雍任職期間到寧夏,不僅新開修了艾山渠,還將原有的渠道進行了整修,寧夏一改過去舊貌,成了北魏政府輸出軍糧的重鎮(zhèn),因此就有了“塞北江南”的稱譽。而在向外地運送軍糧時,刁雍又倡導黃河水運,開創(chuàng)了黃河上游大規(guī)模水運的先河。 “一渠蕭瑟黃綠間”,唐徠渠從青銅峽一路向北流,從銀川市穿城而過,它是寧夏引黃灌區(qū)最大最長的一條渠道。有人說,唐徠渠承包了銀川多半的美,水利人親切地稱之為“唐老大”。光聽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以為著名的唐徠渠是唐代開鑿的,其實,唐徠渠在漢代就已經(jīng)有了古渠的雛形,在唐代多次開展過疏浚整修工作。唐徠渠將黃河水由南向北調(diào)動300多公里,依照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有專家曾表示,唐徠渠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南水北調(diào)”工程。 到了清代,寧夏開鑿的灌溉渠就更多了,比如說大清渠、惠農(nóng)渠、昌潤渠、滂渠、良田渠等等,形成了“百渠流潤”的盛況。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這一年,作為寧夏一號工程的青銅峽水利樞紐正式開工建設,結(jié)束了寧夏平原2000多年來無壩引水的灌溉歷史。隨后寧夏又建成了沙坡頭水利樞紐和四大揚水工程,如今,寧夏引黃灌區(qū)受益范圍1.3萬平方公里,引黃干渠達25條,總灌溉面積達到1046萬畝。 2017年10月10日,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2000多年來,中國人對黃河的治理利用從未停止過。黃河水在寧夏澆灌出一片“塞上江南”,而寫在大地上的水利博物館更是成了寧夏人民心中的一個文化印記。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第三節(jié)</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精華之地:</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青銅峽黃河大峽谷</b></span></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水仙子·青銅峽</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游龍十里浪驚魂。</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馭日追風逐月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青銅山色云成陣。</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長河任吐吞。</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蘆荻繞岸繽紛。</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花不盡。</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帶水痕。</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濤喚晨昏。</font></b></div></h1>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銅峽市,總面積126平方公里,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地處賀蘭山下,黃河岸邊,是寧夏黃河金岸旅游帶的核心區(qū)域,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精華之地。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是黃河中上游最后一道峽谷,景區(qū)內(nèi)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風光更是秀美奇絕。游客可領略黃河峽谷之美,尋夢千年古渠之源,探尋水利樞紐之偉,觸摸西夏古塔之魂,追尋大禹治水之績。景區(qū)具有國家和世界級的景觀風貌以及國內(nèi)罕見的地質(zhì)構(gòu)造,文化底蘊深厚、資源組合度強、生態(tài)保護完整,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家園的代表性景區(qū)。景區(qū)具有國家和世界級的景觀風貌以及國內(nèi)罕見的地質(zhì)構(gòu)造,文化底蘊深厚、資源組合度強、生態(tài)保護完整,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家園的代表性景區(q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是走馬觀花式的看了幾個點,聽當?shù)嘏阃藛T講了一些關于青銅峽黃河大峽谷的歷史故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關于“禹開青銅”的傳說</b></div> 在青銅峽,民間一直流傳著大禹鑿開青銅峽的動人傳說。相傳上古時候,黃河流入中衛(wèi)境內(nèi),山阻水道,洪水四溢,到了峽口山,由于大山攔住水路,處處是一片汪洋大海,百姓叫苦連天。大禹治水時,來到這一帶,看到山石阻攔河水,于是率領民眾數(shù)百人,住在峽北岸的古石洞里,每天挖石不止,想把大山鑿—個水洞,放水過去。可是,山高石頭硬,破它不動,大禹命令造窯燒煉青銅斧。那時,峽口山一帶沒有銅鐵,只好從遠方運來鐵石,在窯中燒煉。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燒煉,終于煉成—把青銅斧。那斧真快,削石如泥,不幾天,就砍去了大半個山頭??炫缴窖鼤r,突然冒了一股青煙,銅斧不翼而飛,但見那空中閃出一員天將,手持青銅斧,聽得“咔嚓”一聲,像是打雷,“轟隆”的一聲炸響,山崩地裂,裂出一道縫來,洪水順著裂開的口子奔流而下。從此,平息了水患,大片的土地露了出來,形成了平原。大禹看到滾滾而流的黃河水笑了,接著到下游察看水情,發(fā)現(xiàn)水患未止,又命令民夫開挖渠道,引橫奔亂闖的洪水入渠道灌溉農(nóng)田,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后來人們在大禹開挖舊渠的基礎上,又修建了艾山渠。由此,大禹治水修渠的功績,世世代代廣為傳頌。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四節(jié)</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喇嘛式實心塔群:一百零八塔</span></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梧葉兒·一百零八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依山勢,登塔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金谷峽灣深。</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秋聲遠,云散金。</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印禪心。</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西夏風情細品。</font></b></div></h1> 一百零八塔,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青銅峽市,是始建于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齊的喇嘛塔群之一,總面積6980平方米。 一百零八塔,塔群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共分十二階梯式平臺,由下而上逐層增高,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數(shù)排列成十二行,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總計一百零八座,因塔數(shù)而得名。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陣,以其獨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歷史和深遠的佛教文化聞名遐邇。 108塔寓意,108這個數(shù)字在佛教中是最吉祥的數(shù)字、它取自36天罡星、72地煞星,兩數(shù)相加為108,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一年十二個月,24節(jié),72侯。三數(shù)相加也為108,佛教就有人認為,人的一生中有108種煩惱,觀108塔,可解除人們的108種煩惱,為了去除眾多煩惱,善男信女還會戴108顆貫珠,誦經(jīng)108便,敲鐘108響。據(jù)說,只要上了塔,圍繞塔轉(zhuǎn)三圈,便可消除煩惱,帶來吉祥和好運。古往今來,建塔立廟皆有一定來由,那么108塔為何而建。傳說古代這一段黃河有兇龍出現(xiàn),興風作浪,破壞莊家,淹沒房屋,殃及百姓,于是人們不惜一切代價,集資建立了108塔,以鎮(zhèn)龍為兇,建塔是想化兇為吉,變害為利,但愿風調(diào)雨順。 1963年2月,一百零八塔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關于一百零八塔的傳說軼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關于一百零八塔的建造有很多種傳說,有傳說稱是北宋百姓為了紀念當年穆桂英點將所建;有傳說稱是明初當?shù)匕傩諡榧o念在此戰(zhàn)死的108名將士所立;有傳說稱這里只是108座和尚的骨灰塔,也有說法認為這只是尊仰《金剛經(jīng)毗盧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建造的。 佛教把人生煩惱歸結(jié)為108種,為清除煩惱,規(guī)定貫珠108顆,念佛誦經(jīng)108遍,曉鐘108響。建筑108塔意為消除煩惱。108塔也是這種思想的產(chǎn)物,據(jù)說,來這里游覽的人們,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煩惱,帶來吉祥和好運。數(shù)一個塔即除一種煩惱,如能一口氣數(shù)清所有的塔,則可盡除人生煩惱。不少游人至此都要數(shù)塔。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第五節(jié)</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寧夏第一府:董府</b></font></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三臺·百年董府</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名邸秋齋樹綠,院前院后花紅。</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南北兼融技藝,滿懷明月清風。</font></b></div></h1> 在寧夏吳忠有一座府邸——董府,俗有“寧夏第一府”之美譽。這座在黃土地上經(jīng)歷了風雨滄桑的百年老宅,建于清朝末年,是清朝陜甘總督董福祥的私家宅院。 這座百年豪宅的主人——董福祥,在寧夏近代史上,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清代固原人,曾地位顯赫,歷任阿克蘇總兵等職,加封尚書銜和太子少保銜。1900年,董福祥奉命入京充任武衛(wèi)后軍統(tǒng)領,成為清朝的正一品武將,走上了他權(quán)力的巔峰。后來,董福祥率軍奮力抵抗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而得罪洋人,《辛丑條約》訂立時,列強強烈要求處死董福祥,在列強的威逼下,清政府不得不將其革職返鄉(xiāng)。 退居故里的董福祥,選擇了他走上仕途的發(fā)家之地金積堡、圈地蓋房,大興土木,按照尚書銜提督府的規(guī)格修建府邸。1902年,他耗資三十萬兩銀子,歷時三年建成了這座府邸——董府。整個府邸由內(nèi)寨和外寨兩部分組成,外寨現(xiàn)今已蕩然無存,內(nèi)寨保存完好。內(nèi)寨占地面積34650平方米,分為3個大院,6個小院,呈三院六庭式布局。整個院落坐西朝東,四周黃土夯筑高墻,立地仰視,儼然一座城堡,凌空俯瞰,董府整體布局儼然如一個漢字的“喜”字,匠心獨運,令人驚嘆。追隨董福祥多年的部將兵丁也紛紛遷居金積,以董府為中心,周圍建起許多小府,如眾星捧月,形成了占地三千多畝的官府民宅居住群落,后人稱之為“董營村”。一時間,董府這座豪宅大院門庭若市,熱鬧非凡,民間素有“北京有紫禁城,寧靈數(shù)董營村”之說。 中國達官府邸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筑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而董府整個院落是坐西朝東,大門開在東北角。每個小四合院里的正房都是坐西朝東,門窗面朝東開,寧夏民間素有“有錢不住東西房,冬不暖來夏不涼”的諺語。 坐西朝東這種坐向與董府封建大家族的居住格調(diào)和非凡氣派的官宦住宅文化極不相稱,究其原因,據(jù)說這是董福祥忠于朝廷的表現(xiàn),東北方向正面對著朝廷——北京,他在表明自己的忠心,即使革職還鄉(xiāng),也永遠心向朝廷。 一百多年過去了,董府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深宅老屋,其裝飾內(nèi)容與風格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和書香氣息仍然吸引著國內(nèi)文博界專家、作家、畫家到此游覽采風,眾多影視名人還到此選景拍片,《黃河風月》《征服者》《飛天》《駝道》《新孟麗君》等影視劇相繼在此取景,內(nèi)地及港臺著名影星陳紅、劉若英、陶慧敏、董勇等在此留下了影視創(chuàng)作的足跡。 凝視這座百年老宅,不由使人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歷史遺留下不僅是一座空寂的院落,人們在它身上發(fā)現(xiàn)了古代工匠創(chuàng)造的艱辛、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這座百年老宅既承載著歷史,又創(chuàng)新著未來。 目前董府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古老的董府將重新煥發(fā)光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