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坎兒井景區(qū)位于?新疆?吐魯番市,國家4A級景區(qū)。該景區(qū)依托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工程而建,這里的水文化底蘊深厚,環(huán)境保護質(zhì)量優(yōu)良。景區(qū)內(nèi)已建立了?坎兒井博物館,供游客深入了解坎兒井的歷史和構(gòu)造。?</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是在干旱地區(qū)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地下水利工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將吐魯番地區(qū)千余條井渠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人稱之為“地下運河”,亦有地下長城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引出了地下水,讓沙漠變成綠洲,古代稱作“井渠”。吐魯番坎兒井是重要的灌溉工程遺產(chǎn),是由豎井、暗渠、出水口、明渠和蓄水池(澇壩)等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5日,我們乘車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坎兒井景區(qū)參觀,到達景區(qū)時已是中午,導游帶領(lǐng)我們在尚林苑坎兒井生態(tài)園里的農(nóng)家樂就餐。</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在導游的帶領(lǐng)下來到園內(nèi)坎兒井博物館參觀。這個展館從外觀上看是在原址上重新打造的,分地下和地上兩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古井地下入口處外面,擺放著許多古代使用的陶器、油燈、木制運輸拖車等挖渠工具,供游客觀賞。我們通過古井入口,進入坎兒井地下展區(qū)。</p> <p class="ql-block">進入洞口前行不久,在洞內(nèi)左側(cè)墻壁上鑲嵌“坎兒井-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紅色標語??矁壕c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沿著地下通道往里面走去。</p> <p class="ql-block">通道下方被木板覆蓋的是暗渠,游客在上面走過。走過這段通道,里面有一個很大的展廳。</p> <p class="ql-block">展廳左側(cè)靠墻有一個很大的沙盤模型。模型展示的是在廣袤的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當?shù)厝苏谕诳矁壕膱鼍啊?lt;/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挖有許多排列有序的豎井。豎井有通風、采光、確定暗渠的走向等作用,為坎兒井匠和維修人員上下暗渠提供升降通道,為暗渠勞作者提供生產(chǎn)、生活用品,升降各種工具等。</p> <p class="ql-block">從模型的橫截面望去,諸個豎井下方被挖成一條長長的暗渠。暗渠是將地下含水層的淺層水引出地面的主要工程。其長度最長可達十幾千米。</p> <p class="ql-block">出水口是坎兒井水從暗渠流出地面的部分,出水口將流出的水通過地面上的明渠輸送到澇壩或農(nóng)田。</p> <p class="ql-block">明渠中間立有一個很大壺。當?shù)氐木S吾爾族人稱阿普圖瓦,意思是用于洗手的壺。</p> <p class="ql-block">水壺左側(cè)不遠處立有一塊木牌。</p> <p class="ql-block">木牌上雕刻著坎兒井簡介。</p> <p class="ql-block">角落里堆放著許多挖渠時用的工具等。</p> <p class="ql-block">在暗渠旁的洞穴內(nèi),有一個挖渠人休息的木床,床上放有小木桌,桌上碗筷齊全。</p> <p class="ql-block">床后墻壁上的圖畫,展示的是三個挖渠人正拿著一張圖紙,斟酌如何挖暗渠。</p> <p class="ql-block">掏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發(fā)明了油燈定向法,該方法是依據(jù)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p> <p class="ql-block">這是挖渠人正在奮力挖渠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水渠挖好后,清澈的渠水從出水口涌出,這是吐魯番人正在出水口取水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坎兒井源。所謂坎兒井源,是指坎兒井水的源頭。即最接近地下水源的最后一個豎井就是坎兒井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通道地面蓋板下面就是坎兒井的暗渠,箭頭指的就是渠水流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坎兒井1號暗渠觀看點。</p> <p class="ql-block">沿著通道繼續(xù)前行,在通道壁上畫有當?shù)卮蚓⑿酆土謩t徐等人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這是坎兒井2號暗渠觀看點。</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洞穴墻壁上畫有一幅畫,展現(xiàn)的是在渠水的灌溉下,火焰山附近的葡萄熟了。</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坎兒井3號暗渠觀看點后,走出地下展區(qū),前往坎兒井展館地面展區(qū)繼續(xù)參觀。</p> <p class="ql-block">地面展區(qū)展出的是古坎兒井民居。</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古民居共有4個參觀點,分別展示四個族群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我們首先來到車師古民居4號參觀點參觀。</p> <p class="ql-block">車師是一個消失了的古國。經(jīng)過對車師國遺址發(fā)掘,人類學家對墓葬中人頭骨測定和研究,認為車師人的85%是西方人種,另有15%是稍有白種人血統(tǒng)的蒙古人種。</p> <p class="ql-block">車師人的建筑多為挖地成院,掏洞成室,夯土為墻,屋宇多為兩層,臨街不見門窗,穿巷方見大門,這種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古代車師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以及對安全的考慮。</p> <p class="ql-block">這是高昌民居參觀點。</p> <p class="ql-block">高昌民居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興衰、后代延續(xù)的家族歷史。許多民居都是七、八代人傳下來的。</p> <p class="ql-block">高昌民居的先民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黃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壘、挖、掏、拱、糊、搭等多種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國內(nèi)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在高昌民居對面有一間四面帶孔的房間,這就是吐魯番特色建筑晾房,也叫蔭房。</p> <p class="ql-block">晾房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晾制葡萄干。由于這種建筑有蜂窩狀通透式墻體,有利于通風,從而快速晾干葡萄。</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在新疆大地應(yīng)運而生、伴隨出許多坎兒井人家。</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坎兒井古民居3號參觀點參觀。</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古民居采用生土拱形建筑,具有親近自然,施工簡單,節(jié)省能源,冬暖夏涼,舒適等特點。</p> <p class="ql-block">一般房屋室內(nèi)墻壁四周都有各種形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壁龕,取代了立柜、碗櫥的作用。在建筑外形上多采用女兒墻、挑檐和外廊、走道及穹窿形門窗等,增加了建筑的造型美。</p> <p class="ql-block">在古民居外有一個豎井。</p> <p class="ql-block">豎井下方是通往地下的暗渠,我趴在這個井口往下望去,看到井下人頭攢動,原來下面是坎兒井博物館地下展區(qū)。</p> <p class="ql-block">繞過古民居的房首,繼續(xù)前行。</p> <p class="ql-block">這個建筑上方有一個豎井,井口裝有提升物品的絞盤。</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交河民居參觀點。</p> <p class="ql-block">交河民居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建筑方法,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寬大的街道,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種建筑方式使得交河民居具有以下優(yōu)勢:自然防御?、適應(yīng)環(huán)境?、文化特色?,這些獨特之處和優(yōu)勢,對于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術(shù)具有重要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在古民居的旁邊有一個很大的池塘,碧綠的池水清澈見底。池旁柳樹成蔭。在炎熱干旱的塔爾木盆地,這種池塘實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實際上這個池塘就是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的一部分蓄水池。池水從坎兒井的出水口流出,儲存在池中用來飲用或灌溉農(nóng)作物。</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鄧小平視察五林時,曾到訪坎兒井,并品嘗了甘甜的井水,因此,坎兒井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鄧公井",這個池塘被起名“鄧公湖”,以紀念鄧小平的這次視察和體驗。</p> <p class="ql-block">在鄧公湖旁邊有一片樹林,名叫“將軍林”。</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將軍林”的將軍指的是曾經(jīng)來新疆吐魯番帶領(lǐng)民眾開挖坎兒井,開墾荒地,植樹造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族英雄林則徐。</span></p> <p class="ql-block">這里面是一個畫廊。游覽完后,我們乘車前往葡萄園參觀。</p> <p class="ql-block">途中路過“坎兒井傳承區(qū)”門前,門邊兩個立柱上寫有“鄧公井”和"林公井"幾個大字。據(jù)說,鄧公指的是鄧小平,林公指的是林則徐。</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吐魯番的葡萄園參觀。</p> <p class="ql-block">葡萄園中碩果累累,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進入維吾爾族人家訪,學習迷人的西域風情舞蹈,品嘗特色水果、感受維吾爾族人民葡萄架下的愜意生活。這里栽種著20 多萬株葡萄樹的葡萄長廊如今已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離開葡萄園,我們又來到“馕文化產(chǎn)業(yè)民俗風情園”參觀。</p> <p class="ql-block">首先參觀了維吾爾族醫(yī)學館。</p> <p class="ql-block">走出醫(yī)學館,又來到馕文化產(chǎn)業(yè)園參觀。</p> <p class="ql-block">參觀結(jié)束后已是下午5點半。隨即我們乘車前往火焰山景區(qū)參觀。</p> <p class="ql-block">編輯、攝影:張冠宇</p><p class="ql-block">相機:尼康D810</p><p class="ql-block">鏡頭:尼康24/70mm f/2.8E VR</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3年9月15日</p><p class="ql-block">感謝朋友們的關(guān)注與鼓勵!歡迎轉(zhuǎn)發(fā)與分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