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因為它折射出了一個足以改變很多人常識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對和錯不是一種客觀存在,也就是說,世界上不存在恒定為對,或者恒定為錯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對和錯其實只是一種主觀判斷,而且這種對與錯的主觀判斷標準,是非常多樣且復雜的,甚至這些標準還會相互矛盾。</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比如說,夫妻兩人吵架,兩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p><p class="ql-block">面臨同樣的事情,夫妻雙方用不同的衡量標準,判斷對錯,得出的往往是截然相反的結論。</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一直覺得有一句無厘頭的話說得特別好:</p><p class="ql-block">成年人只談得失,小孩才講對錯。</p><p class="ql-block">具體到這個場景中,從窮人的標準來說,為了生存,為了存活下來,留下有用之身,偷一個饅頭,這不算是錯。畢竟有什么東西比生命還重要呢?</p><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步,如果一個父親為了養(yǎng)孩子存活下來,去偷一個饅頭,從偉大的父愛這個角度看,還算是錯嗎?</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從另一個標準來看,偷就是偷,無論基于何種理由,都是違反社會文明基本規(guī)則的,無論怎么說,都是錯的。</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我們單純從自我的標準,或者從限定的某個標準出發(fā),去判斷對與錯,必然會導致矛盾。</p><p class="ql-block">這種自以為的對和錯的沖突,恐怕是世間一切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根源所在了。</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那么,難道對與錯沒有意義嗎?</p><p class="ql-block">當然不是,我們判斷對與錯,是為了維護規(guī)則。而規(guī)則,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基石。</p><p class="ql-block">但這種人類文明存在的基石規(guī)則,其實不完全是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紙面上的規(guī)則,而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集合體。</p><p class="ql-block">比如說,在一般情況下,偷東西是違反規(guī)則的。</p><p class="ql-block">但如果自己的小孩即將餓死,偷一個饅頭讓孩子活下去,綜合父母之愛、生命之寶貴、保護兒童權益,以及偷盜的數(shù)量、目的等因素來看,偷一個饅頭的行為,顯然又是符合社會規(guī)則的。</p><p class="ql-block">當然,這些都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情況,在對與錯的判斷中,我們往往面臨的是更為復雜的局面。</p><p class="ql-block">比如說,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作為疫情最初爆發(fā)的武漢市來說,武漢市的領導面臨的問題就更為復雜。初期,科學家對病毒缺少認知,疫情也很容易引發(fā)社會恐慌,從而對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并且還會對領導個人的前途帶來危害。</p><p class="ql-block">但如果隱瞞信息,控制輿情,弱化處理,防控降級,又有可能促使疫情進一步擴散,造成更大的損失和危害。</p><p class="ql-block">在決策者的面前,面臨的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各種因素的集合,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就像無數(shù)個分子在做毫無規(guī)則的布朗運動。</p><p class="ql-block">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出一個滿足各種因素的正確的判斷,是絕無可能的。</p><p class="ql-block">控制輿情,減少恐慌,是漠視群眾生命,當然是錯的。</p><p class="ql-block">加強管控,公開信息,在對病毒缺乏了解的前提下,是缺乏掌控力,缺乏判斷力,可能會是小題大做,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以及經濟損失和危害,也是錯的。</p><p class="ql-block">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對與錯,是極其復雜,而且難以調和的。</p><p class="ql-block">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面臨類似的情況。</p><p class="ql-block">女生認為男生就應該無條件對自己好,寵愛自己,這是一個愛自己的男人應該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男生認為我不是你爹,沒有理由無條件對你好,我找的是一起生活的老婆,不是一個用來伺候和供奉的祖宗或公主。</p><p class="ql-block">男人認為女人應該理解自己在外工作的艱辛,女人認為男人應該體諒自己在家?guī)Ш⒆幼黾覄盏男量唷?lt;/p><p class="ql-block">事情本來是復雜的,多樣化的,但每個人都執(zhí)著于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立場,自己的視角,去判斷對與錯。</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切矛盾的根源。</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有一種方法,叫結果導向:不要去判斷對還是錯,用結果事實說話。</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六國,殺人無數(shù),這是對還是錯呢?</p><p class="ql-block">如果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來爭辯,這個問題是無解的。</p><p class="ql-block">但是,電影《英雄》給出了一個答案。秦始皇殺人無數(shù),毀滅了很多家庭和國家,但整體上看,從歷史的視角看,他統(tǒng)一了六國,減少了各國之間無止境的殺伐,這是一個堪稱開天辟地的好結果。</p><p class="ql-block">從結果導向來看,秦始皇的做法,似乎又是正確的。</p><p class="ql-block">回到偷饅頭這個場景中來看,這個人偷一個饅頭,對于失主造成的危害是不大的,但拯救了一條人命,這個收益又是巨大的,所以從結果導向來看,偷饅頭似乎又是沒問題的。</p><p class="ql-block">從我們日常生活來看,女生到底應不應該享受公主一般的生活,讓男人圍著自己轉?如果這個男人有足夠的資源,這種公主生活,不會給男人帶來什么實質性壞的結果,但女生得到了巨大的人生享受,從結果導向看,似乎是對的。</p><p class="ql-block">但如果這個男人需要承受很多生活的苦難,內心希望女人與自己一起面對生活,那女人享受公主生活,必然會帶來男人的痛苦,這種后果就是災難性的。從結果導向看,似乎是錯的。</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但這種結果導向的判斷價值觀,其實是反人性的。因為人們需要實現(xiàn)既有的價值觀,需要滿足自己的情緒,這是人性中最為根本的一種沖動。</p><p class="ql-block">從理性上講,人們知道這么做會產生一個壞的結果,但從感性上講,這么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滿足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很爽。</p><p class="ql-block">人們常常選擇后者,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但正因為每個人基于不同的立場和價值觀,作出不同的對和錯的判斷,產生相應的沖突,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精彩和有趣。</p><p class="ql-block">如果每個人都像政客一樣,冷冰冰地,摒棄情緒、價值理念、道德,簡單地以得失進行判斷,那這個世界,該多么的了無生趣。</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沒有一些人按照這種成本和收益的理性判斷,去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甚至為人類指明方向,那人類的生存,甚至都是困難的。</p><p class="ql-block">思維與方法:</p><p class="ql-block">結果導論的判斷思維,對于我們面試,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p><p class="ql-block">公務員是處理具體問題的,一切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目標,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用對和錯去判斷。</p><p class="ql-block">比如說,題目給出一個現(xiàn)象,我們開篇就說,這種做法是對的,是錯的,是積極的,是消極的,就顯得比較幼稚了。</p><p class="ql-block">我們應當全面客觀地去分析這個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可能帶來的影響。</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些基層工作人員“5+2”,“白加黑”,對于這種忙碌的工作狀態(tài),你怎么看?</p><p class="ql-block">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對還是錯,因為如果基層工作人員不“5+2”,“白加黑”,我們當前的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好的政策就落不到老百姓頭上去。</p><p class="ql-block">同時也要看到,這種收益和付出不平衡的“5+2”,“白加黑”,會讓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受挫。</p><p class="ql-block">總而言之,我們不能簡單用情緒去看問題,公務員更需要的是理性的思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