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此圖片系轉(zhuǎn)載〕</h3> <h1> 〔轉(zhuǎn)載于長治日報〕1592年,明萬歷二十年,學(xué)者崔士棨(qi)登臨平順隆慮山,見群山雄奇險幽,鬼斧神工。驚嘆之余,他寫下了一首《游寶巖寺觀金燈》,這首詩帶我們走進了奇峰變幻的隆慮山金燈寺:<br /> 太行千里亙地軸,隆慮西來群峰矗。<br /> 神工運巧如巨靈,泉水涓涓繞佛足。<br /> 隆慮山從一馬平川中隆起,在平順東南山麓矗立。這里不僅鐘靈毓秀,風光絕美,而且還留下了精妙絕倫的石窟群。這些石窟造像和建筑依崖開鑿、布列,形成東西向長條形布局。共七進院,大小石窟16個,佛龕造像8軀,摩崖造像500余尊。這些造像,形體秀美,融佛教藝術(shù)之精華,承唐宋圓潤之風格,獨具明代俊俏嫻靜的特色,盡顯世間情態(tài)。<br /> 金燈寺相傳在北齊時期由羋禪師創(chuàng)建。羋禪師是河南彰德府曹馬村人,其父被強盜殺害,其母病逝后,與哥嫂同住,隨后,拜別哥嫂,在山西夏縣出家,從此開始云游生活。一日,天氣驟變,雨雪交加,羋禪師找到一個石凹躲避,由于太累,睡著了,醒來定神一看一只猛虎在身邊。猛虎好像有重傷,羋禪師用自己的食物喂食老虎。老虎痊愈后,從此形影不離。這也是虎窯村的來歷。禪師來到隆慮山,被此處美景折服,虎嘯山林,群山震動。禪師認為此處有靈性,便在此開鑿造像,這便是寶巖寺的由來。后來禪師驚奇地發(fā)現(xiàn)每到夜晚就有兩盞金燈剽人寺內(nèi),金光滿照,便改名為金燈寺。在寺東面的一個山頭叫"起燈山",寺西的山頭叫"落燈山"。<br /> 金燈寺核心是水陸殿,它是石窟群中規(guī)模最大的,有50多年的歷史。殿中的水陸雕畫在全國也非常罕見。殿內(nèi),神志雄偉的釋迦牟尼跌坐,那慧祥的雙目,流出大徹大悟的智慧,左文殊右普賢神靈活現(xiàn)楚楚動人。整個窟內(nèi)池沼晶瑩,泉水從窟內(nèi)西北角石中涌出。據(jù)傳,這就是流米面的泉眼,禪師平時化緣來的錢物,都會通過這條神脈來到這里,有一個貪心的工匠鑿寬了泉眼,從此泉眼再不出米面了。<br /> 金燈寺歷經(jīng)千年風雨,無數(shù)劫難,仍舊屹立,它是平順永遠的藝術(shù)寶庫。</h1> <h3>(以下圖片系本人拍,可以勉強看一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