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阿合牙孜大峽谷神秘巖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鵬 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遍青山人未老,風(fēng)景這邊獨好”。這是我漫游天山深處阿合牙孜大峽谷時發(fā)出個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合牙孜大峽谷沿途風(fēng)光壯美秀麗,有湍急的河流,碧綠的玉湖,還有烏孫古墓、草原石人和遠古巖畫等人文景點,近年來逐漸成為游客消暑度假、回歸自然的心靈道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峽谷里春天繁花似錦,清香四溢,絢麗多彩,蝶飛蜂舞;夏天青山巍巍、林木蔥蔥,綠草茂盛,涼風(fēng)習(xí)習(xí);秋天金風(fēng)吹黃了牧草,渲染了山林,肥壯了牛羊,雪峰在藍天下熠熠生輝;冬天積雪給峽谷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四面山峰銀裝素裹,陽光煦暖,河谷水流潺潺,冬日景色旖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合牙孜大峽谷千百年來是游牧民族的冬牧場,這里像是安靜祥和的“世外桃源”,牧民們安居樂業(yè),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我是秋天來的,大峽谷里水草豐茂,河流清澈,兩邊山戀起伏,雪峰隱隱;林深樹密,河邊時??梢娡聊拘∥?,牛羊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在峽谷中段平坦開闊、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下車,路邊立著 一塊黑花崗巖石碑,上面有幾個燙金字“科培雷特巖畫”。放眼眺望,天空湛藍,白云悠悠,除了嘩嘩流淌的河水,河道里大如臥牛、小如雞蛋的石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巖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行的亞森別克·阿合爾說,巖畫在河谷的崖壁上,要下到河道里走一段路才能目睹。我們順著陡坡踩著碎石沿著一條小路小心翼翼地下到河邊,奶藍色的河水湍急地流淌,清澈而刺骨。河床里遍布形狀各異、色彩豐富的石頭,有的白如玉,有的黑如鐵,有奶黃色,有鐵銹色,有青灰色。經(jīng)過河水千百年來沖刷,有些光滑的巨石已呈現(xiàn)出玉石的形態(tài),還有些石頭里暗藏著繁星般的金色亮點,沒準(zhǔn)兒這條河里有沙金,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禁止開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河道里走了近百米,亞森別克·阿合爾指著崖壁讓我看,一塊平整光滑的巨大白色巖壁上,隱約可見刻著巖畫,因為距離稍遠,看不清細節(jié)。牧民將藍色和白色哈達掛在旁邊的樹枝或是巖壁上,表達敬意、許下祈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手腳并用,爬上崖壁旁的平臺,近距離觀看巖畫,被深深震撼了。巖畫分為三部分,正中央刻著一右手執(zhí)花,左手托一圓狀物、盤腿坐在蓮花臺上的佛像,其面圓耳闊,帶著微笑,直視前方。佛像左右刻有蒙古族、藏族文字和許多古老奇特的文字,四周刻繪有大角羊、龜、蛙、花草等;另一處只刻一些蓮花紋;還有一處在巨石以北河岸的石塊上,刻有一只山羊,其面積一米見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巖畫里有佛像、蓮花、法器、大角羊、狗、鹿等圖案以及蒙、藏、哈薩克文字,采用了敲鑿、刻劃、磨刻等多種方法制作。巖畫的年代跨度較大,大角羊時代可能較早,佛像及蒙、藏文字很可能是準(zhǔn)噶爾時期的遺跡,哈薩克文字可能為近現(xiàn)代人所作。該巖畫內(nèi)容豐富,畫面生動,反映了游牧民族崇尚自然生活、信仰宗教文化等場景,為研究古代伊犁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秘的科培雷特巖畫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歲月侵蝕,每幅畫面清晰而栩栩如生,由于世人很少涉足且保存較好,國內(nèi)外考古專家至今無法確定具體年代。有人說,巖畫是唐朝云游僧人所刻,也有人說元代信徒所刻;有專家考證后說,巖畫應(yīng)刻于17世紀(jì),在衛(wèi)拉特蒙古接受藏傳佛教傳播之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巖畫雕刻得十分精美,人物形神合一,動物悠然自得,植物茁壯茂盛,器物質(zhì)樸典雅,共同特點是寫實逼真,雕刻技藝已達相當(dāng)水準(zhǔn)。站在巖畫面前,觀遠古之圖騰,發(fā)思古之幽情,更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讓人好奇的是,這個巖畫并沒有刻在古道所經(jīng)之地,像是故意刻在人跡罕至的河道崖壁上,不想讓人發(fā)現(xiàn)似的??坍嬛耸窃趺窗l(fā)現(xiàn)崖壁上這塊光滑如玉的巨石,并費勁力氣爬上來、精心刻畫佛像和各種圖案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聽當(dāng)?shù)啬撩裾f,月明星稀之夜,眺望這塊刻著佛像的光滑石壁,像是一面夜光鏡,發(fā)出朦朧的白光。牧民相信這是佛祖顯靈,保佑河谷里的人風(fēng)調(diào)雨順,牛羊成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巖畫后有個石洞,約有兩三平米,可以坐臥兩三個人。這個石洞能遮風(fēng)避雨,或許刻畫家曾躺在石洞里苦思冥想、修行過一陣子?;ㄩ_一季,人活一世,一切聚合離散在開始的時候已經(jīng)注定,緣起緣滅,得到失去,都是路上必經(jīng)的風(fēng)景,我們還要追逐什么,還要牽掛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滾滾紅塵里,在人情冷漠的名利場,學(xué)會放下,懂得淡泊;遇事不強求,不刻意,如佛眼看世界,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歲月失語,巖畫能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字誕生前的漫長歲月里,古代先民用簡陋的工具在巖石上敲擊、研磨、刻劃或用顏料繪制圖畫或符號,表現(xiàn)他們的信仰、欲望、歡樂、痛苦,巖畫便以這樣的形式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遠古時候,巖畫是由巫師來畫的。巫師的任務(wù)是與神溝通,是通才,不僅要會唱會跳還要會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巖畫遍布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如美國亞利桑那州巖畫、內(nèi)蒙古阿拉善巖畫、賀蘭山巖畫等。中國是世界上巖畫分布較豐富的國家之一,有18個省區(qū)100個以上的縣(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巖畫,遺址總數(shù)有數(shù)百個,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邊遠山地,尤以鄰近或半沙漠地帶為最多,這與世界其他巖畫的分布規(guī)律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巖畫(Petroglyph)是指在巖穴、石崖壁面和獨立巖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的總稱。古人在巖石上磨刻和涂畫,來描繪人類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想象和愿望,這就是巖畫。巖畫不僅涉及原始人類的經(jīng)濟、社會和生活,還作為人類的精神產(chǎn)品,以藝術(shù)語言打動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巖畫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國外的巖畫既有許多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在制作手法上大體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磨刻,線條無明顯的凹陷,畫面平整光潔;敲鑿,用堅硬器物在巖石上敲擊出許多點窩;線刻,似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形象輪廓,然后掏深線條。作品風(fēng)格具有粗獷、簡潔、明快的特點。昭蘇縣阿合牙孜大峽谷里的科培雷特巖畫就是這方面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北方的巖畫,主要分布在中國北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國西部的新疆、寧夏、甘肅和青海地區(qū),作品風(fēng)格寫實,技法主要是磨刻。游牧民族的巖畫多方面地記載獵牧人的生活,畫面內(nèi)容多為動物、植物或是日月星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西北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游牧民族活動的歷史舞臺。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那里相繼居住過的少數(shù)民族有匈奴、烏桓、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們只留下一些巖畫的遺跡,散落在懸崖峭壁和荒草之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巖畫是描繪在崖石上的史書,其內(nèi)容豐富,有反映狩獵、放牧、農(nóng)業(yè)的;有反映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祭祀儀式的;有反映日常生活、舞蹈的,這些描寫日常生活的巖畫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古籍《韓非子》和《史記》中就有過在巖石上刻畫“人跡”及發(fā)現(xiàn)先民巨人足跡的記載。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中有關(guān)于賀蘭山巖畫的記載:“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選擇巖畫的環(huán)境還是蠻講究的,如用于祭祀的神靈圖人面形,多刻于深山幽谷的僻靜之處,有的刻于山谷絕壁之上,便于誘發(fā)人們的崇敬之想。如科培雷特巖畫刻在距離河道七八十米的崖壁上,山高澗深,形勢險要,給人一種威嚴崇高之感,體現(xiàn)的是一種壯美。河道里水流湍急,山色秀麗,寧靜安詳,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讓人心曠神怡。秋夜,明月升起,月色朦朧,峽谷里水流嘩嘩,懷著對佛祖的虔誠,那遠古神秘的圖像,無限的遐想,交織成一幅撲朔迷離難以名狀的幻景,如處夢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蘇縣科培雷特巖畫中的佛像、宗教符號等元素,反映了古代居民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對于研究宗教藝術(shù)和宗教史具有重要意義;蒙古族、藏族文字和圖案,表明該地區(qū)曾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地帶,對于了解古代民族關(guān)系和民族遷徙歷史具有重要價值;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科培雷特巖畫的保護和傳承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促進文化交流意義重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培雷特巖畫是我們了解古代昭蘇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窗口,是自然與人文的碰撞交融,更是古代與當(dāng)下跨時空的對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逝者如斯夫。我站在佛像前,望著一去不返的滔滔河水,似有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釋迦摩尼佛凝望著河對岸,像是在冥想,更像是在為牧民祈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選自鵬鳴散文集《天馬西極》一書</p> <p class="ql-block"><b>作 者:鵬 鳴</b></p><p class="ql-block"><b>鵬 鳴(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陜西白水人?,F(xiàn)定居北京,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與文學(xué)研究。已出版有選集、文集、文藝理論、詩歌、散文、小說、文學(xué)評論、報告文學(xué)等專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譯成多語種版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