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建筑工程,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2萬多千米,現(xiàn)能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修建有多個關隘,各關隘都是軍事、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古代防御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p> <p class="ql-block">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tǒng)治著中原地區(qū)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guī)模地修筑過長城。從修筑長城的統(tǒng)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為多。</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guī)模的長城修筑,但后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筑。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p> <p class="ql-block"> 盡管長城已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但它仍然被視為中國的象征。它仍然被認為是中國國家的象征,它的存在表明中國的力量和繁榮。也象征著中國人民的勇氣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 “不到長城非好漢”,六年前,出于對萬里長城的熱愛與癡迷,我開始自費用相機記錄長城的雄偉、壯闊、古樸、滄桑的身影。隨著對長城的逐步認識,對長城的感情更加深厚。這也增加了我對長城進一步了解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綿延萬里的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tǒng)層層指揮、節(jié)節(jié)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qū),稱作“九邊重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鞏衛(wèi)京師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程度和官方以及民間交往的必要,在九邊重鎮(zhèn)的沿線建立了若干個關口,其中戰(zhàn)略地位相對重要的關口就形成了“萬里長城十三關”。</p><p class="ql-block"> 六年的春夏秋冬,對長城沿線的考察、巡視途中,我陸陸續(xù)續(xù)拍下了萬里長城十三關的雄姿,算是完成我心中一個小小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b>一、山海關</b></p> <p class="ql-block"><i>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i></p><p class="ql-block"> 山海關又稱“榆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關,這里遂成為了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zhèn),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p> <p class="ql-block"><b>二、黃崖關</b></p> <p class="ql-block"><i>天津薊縣黃崖關</i></p><p class="ql-block"> 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位于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北齊時建,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黃崖關城東側(cè)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游覽區(qū)包括“黃崖夕照”、“二龍戲珠”和“云海煙波”三大奇觀,具有雄、險、秀、古四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b>三、居庸關</b></p> <p class="ql-block"><i>北京昌平居庸關</i></p><p class="ql-block"> 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北京昌平區(qū)內(nèi),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此后歷唐、遼、金、元數(shù)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xiàn)存關口建于明洪武年間。</p> <p class="ql-block"><b>四、紫荊關</b></p> <p class="ql-block"><i>河北易縣紫荊關</i></p><p class="ql-block"> 紫荊關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一向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它南面以十八盤道為險阻,北面近以浮圖隘口為門戶,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于外,山谷崎嶇,易于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fā)生的戰(zhàn)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nèi)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tǒng)十四年“土木之變”后,蒙古軍破紫荊關逼近北京。</p> <p class="ql-block"><b>五、倒馬關</b></p> <p class="ql-block"><i>河北唐縣倒馬關</i></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zhàn)馬到此經(jīng)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F(xiàn)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成為內(nèi)三關。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北門亦在早年被拆,關城城墻僅西面城墻大體斷續(xù)殘存,可辨外側(cè)為青磚包砌,內(nèi)側(cè)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毀,只局部可略辨殘跡。</p> <p class="ql-block"><b>六、平型關</b></p> <p class="ql-block"><i>山西大同平型關</i></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xiāng),明正德年間修筑內(nèi)長城時經(jīng)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zhèn),明、清稱平型嶺關,后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圍900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p> <p class="ql-block"> 平型關又因發(fā)生了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zhàn)役而聞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林彪元帥率領的八路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殲滅日軍近千人,毀敵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zhàn)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zhàn)利品。</p> <p class="ql-block"><b>七、偏頭關</b></p> <p class="ql-block"><i>山西偏關偏頭關</i></p><p class="ql-block"> 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zhuǎn)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F(xiàn)存建筑為明洪武年間修筑,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nèi)蒙古互市的通商口。</p> <p class="ql-block"><b>八、雁門關</b></p> <p class="ql-block"><i>山西代縣雁門關</i></p><p class="ql-block"> 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p> <p class="ql-block"> 雁門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仆后繼的故事。雁門關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nèi)塑楊家將群像,并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寇侵華時焚于一旦?,F(xiàn)建筑為后人復建。</p> <p class="ql-block"><b>九、娘子關</b></p> <p class="ql-block"><i>山西平定娘子關</i></p><p class="ql-block">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cè)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F(xiàn)存關城建于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p> <p class="ql-block"><b>十、殺虎口</b></p> <p class="ql-block"><i>山西右玉殺虎口關</i></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西與內(nèi)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nèi)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qū),也是從內(nèi)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zhuǎn)下太行山所必經(jīng)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后來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殺虎口”關。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p> <p class="ql-block"><b>十一、嘉峪關</b></p> <p class="ql-block"><i>甘肅酒泉嘉峪關</i></p><p class="ql-block">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經(jīng)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p> <p class="ql-block"> 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著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討賴河邊天下第一墩,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p> <p class="ql-block"><b>十二、陽關</b></p> <p class="ql-block"><i>甘肅敦煌陽關</i></p><p class="ql-block">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于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jīng)關隘。</p> <p class="ql-block"><b>十三、玉門關</b></p> <p class="ql-block"><i>甘肅敦煌玉門關</i></p><p class="ql-block"> 說起玉門關 ,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fā)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無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 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又稱小方盤城,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筑,開西北兩門。城墻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墻,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p> <p class="ql-block"> 大方盤城又名河倉城,在敦煌市城西北約90公里的戈壁灘上。位于小方盤城(漢玉門關)北約10公里處, 因比小方盤城大,故名大方盤城。</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郭雁平 網(wǎng)名 九龍灣</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48471377</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p><p class="ql-block">美篇認證 旅行領域優(yōu)質(zhì)作者</p><p class="ql-block">愛好:攝影 旅行 歷史 長城探查</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長城保護研究會副秘書長</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副秘書長</p><p class="ql-block">多年來以古城遺址、萬里長城為選題行走于荒野古堡、長城沿線,拍攝了大量作品。作品散見于各地報刊雜志、媒體平臺,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攝影展并獲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