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城東便門到通州,有一條東西走向約20公里的河, 這便是元代人工開挖的通惠河。河上原建有五閘: 大通閘、慶豐閘、高碑閘、花園閘、普濟閘。慶豐閘在民間也叫二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惠河屬于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 由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它流經(jīng)?北京市崇文區(qū)、?朝陽區(qū)和?通州區(qū),最終在通州區(qū)北關(guān)匯入北運河。</p><p class="ql-block"> 它是專運漕糧的水上通道,糧食等物品均由通惠河轉(zhuǎn)入京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這里商業(yè)繁華、游人如織,是十分熱鬧的地方。清完顏麟慶寫道:"其二閘一帶,清流縈碧,雜樹連清,間以公主山林瀕染逸致,故以春秋佳日都人士每往游焉或泛小舟,或循曲岸, 或流觴而列坐水次,或踏青而徑入山林, 日永風和,川晴野媚,覺高情爽氣各任其天,是都人游幸之一。</p><p class="ql-block"> 震鈞《天咫偶聞》中也寫到:"青簾畫舫,酒肆歌臺,令人疑在秦淮河上。</p><p class="ql-block"> 《清代北京竹枝詞》稱道: 最是望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學家曹雪芹,從南京到北京,再從北京到南京,往來時常在通惠河上兩岸休憩、吟詩。在慶豐閘南岸有一棵被青磚壘砌圍起的粗大古槐,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1748年前后,曹雪芹曾多次往來北京香山和通州,途經(jīng)慶豐閘時,在此樹下閑坐,與友人茗茶賦詩,這棵槐樹被后人稱為“文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0年代修慶豐公園,村民們陸續(xù)搬離了這里。而今,在高樓林立之間,一條清清河水穿城而過, 曾經(jīng)熱鬧非凡的鬧市,如今寧靜安詳,人們漫步在柳枝搖曳的岸邊,憑欄俯視青波微瀾的河水,一定也會想起那遙遠已逝的繁華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能擁有這樣一條河流,真是莫大的福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