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暑期行啟程在即,兒輩一如既往地邀請我們同行。此番出行的目的地為成都及其周邊的景點,包括九寨溝、峨眉山及黃龍等最高海拔均超三千米的山嶺,因此還為我配備了一根全碳素纖維材質(zhì)的登山杖。 出發(fā)前的兩三天,東航通知原定航班的機型由A320改為A330,也就是載客量翻了一倍,看來不畏酷暑的驢友還真的大有人在。<br> 可能由于空中流量控制,飛機兩度推遲起飛,讓接機師傅在雙流機場干等了近兩個小時,原來準備抵蓉后享用的午餐變成了下午茶。隨后前往游玩的武侯祠離閉園只剩兩個多小時,加上游人如織,稱之為摩肩接踵實不為過,因此也只能走馬觀花了。對于我來說倒也無所謂,因為五年前曾經(jīng)來過。 <p class="ql-block"> 漢昭烈廟門是硬山式屋頂,以中柱分心隔成內(nèi)外兩間。大門中開,朱紅大匾上刻有“漢昭烈廟”四個金色大字,大門前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尊明代石獅,位于大門中軸線外有照壁一座,照壁兩側(cè)有榕樹相映。進廟時游人實在太多,此照片是出廟后補拍的。</p> 武侯祠(Wuhou Shrine)始建于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為君臣合祀祠廟 。其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 步入大門左右各有一座碑亭,內(nèi)置唐碑和明碑各一方,其中位于右側(cè)的唐碑尤為珍貴。唐碑全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時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的武元衡率領(lǐng)27位僚屬來武侯祠拜謁,令節(jié)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來激勵后世。文章寫好以后,由柳公綽書丹、魯建鐫刻。因文章、書法、鐫刻精湛,被稱為“三絕碑”。 南側(cè)墻壁上相嵌有岳飛書寫的《前出師表》。亦行亦草,著實吸睛。 劉備殿位于一進院的北面,與東、西兩側(cè)的文臣武將廊和南邊的二門,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二門上方懸匾大書“明良千古”四個大字,由清康熙年間四川提督吳英撰寫,意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 殿內(nèi)正中為劉備的坐像,是整個武侯祠中最高大的塑像。坐像高3米,全身貼金,冠冕九旒,雙手執(zhí)圭,塑像前牌位上寫著劉備的謚號“漢昭烈皇帝”。 劉備殿前東西迴廊內(nèi)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東廊稱文臣廊,西廊為武將廊。 中軸線上的第二進為諸葛亮殿,南面設(shè)過廳,上方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武侯祠。 諸葛亮塑像在一神龕內(nèi),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態(tài)儒雅,頗具一代名相風(fēng)范。上方懸掛 “靜遠堂” 匾額,表達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第三進乃“三義廟”,初名三義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原址在提督街,四造五殿,規(guī)模宏大。后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97年移遷重建于此,面積569平方米。 廟內(nèi)供奉的劉、關(guān)、張塑像,應(yīng)該是移建時的新作。 惠陵位于武侯祠西側(cè),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據(jù)史書記載,惠陵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還葬有劉備的甘夫人和吳夫人。墓冢周圍有灰色磚墻環(huán)繞,惠陵西側(cè)為紅墻夾道。 紅墻夾道貫穿南北,翠竹掩映,其東是祠堂、墓冢區(qū),其西為庭院休閑區(qū)。 曲徑通幽處。 不少游客在“香葉軒”內(nèi)休憩、賞荷。 巴蜀園林之典范。 <p class="ql-block"> “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較為古老的商業(yè)街道,以織錦、售錦為主,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與武侯祠僅僅一墻之隔,全長約550米。本世紀初開發(fā)成為著名的以餐飲小吃為主的商業(yè)步行街。</p> 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風(fēng)格為基礎(chǔ),內(nèi)容以三國文化和四川傳統(tǒng)民俗文化為內(nèi)涵。 “拜武侯、泡錦里”已經(jīng)成為成都旅游業(yè)極具影響力的名片。 與我故鄉(xiāng)的平江路、山塘街相似,是當(dāng)?shù)厝藲獗锏木W(wǎng)紅打卡點。 <p class="ql-block"> 我等在此品嘗了抵達成都后的第一餐——蜀大俠火鍋。</p> 時隔五年整,重謁蜀君臣。<br>追尋昔日夢,感悟巴蜀魂。<br>千載石板路,百年木柵門。<br>勝讀三國志,歲月留舊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