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彩風橋位于白石鎮(zhèn)順蕩村,橫跨沘江,距縣城約74公里。該橋應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即公元1628至1644年期間)。該橋是云龍通往蘭坪、鶴慶、麗江、劍川的要津,又是順蕩食鹽外運的重要通道,在大理乃云南的橋梁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是國家重要的文物建筑,也是云龍重要們旅游文化景點。</p> <p class="ql-block">坊間有傳言,橋建成后,有高人說有彩鳳橋,八井鹽地將展翅于世,可云龍有彩鳳還缺青龍,始終是陰陽缺一,難讓云龍更好騰飛,需南北遙應,在云龍南端還應建一龍橋。直到清咸豐六年七月,杜文秀白旗軍為了西線的暢通,確保軍事和經(jīng)濟的需要,決定在瀾滄江上建橋。將領李玉樹只用了短短半年時間,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在瀾滄江上完成了一座長二十二丈,寬八尺的鐵鏈橋,杜文秀親自賜名為飛龍橋。從此云龍北有彩鳳,南有飛龍,龍鳳呈祥的寓意才得以圓滿。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彩風橋最初為石板橋,現(xiàn)橋為單孔伸臂式木梁橋,橋長39米,跨徑27米,寬4.7米,高113米,兩端建有橋亭,清光緒年間最后一次維修時,將西橋亭改為閣樓,名為“童子閣”。橋身用木方交錯架疊層層向河中挑出,再用5根9米長的橫梁銜接,上鋪木板組成橋面,橋身上覆蓋瓦頂(比橋亭瓦頂略低),兩側(cè)用裙板遮擋,橋內(nèi)兩旁安置兩排木凳供人歇息、避雨。在橋上覆蓋瓦橋頭屋頂,兩側(cè)又用裙板遮擋,在多雨的南方,則可以防止雨水對橋梁的侵襲,以避免腐壞木梁,增加橋梁的使用年限。整座橋建筑精美奇巧,因橋內(nèi)多施以彩畫,又俗稱“大花橋”。</p> <p class="ql-block">西橋亭北側(cè)墻面,立有清乾隆四十七年的《云龍州官告示碑》一塊,碑頭上書“永禁遵守”四個大字,碑文記載著古橋的歷史及修橋的有關情況,頒布行人、馬幫過橋用火等注意事項。明確規(guī)定不得在橋上放置易燃品,不得取走橋體和橋梁周圍的石材,不得在橋旁燒火等。山里人深受隔山隔水之苦,建橋也好,修橋也罷,都是造福于民的大善事,所以用心的教育后人要愛橋護橋,要永世堅守,這恐怕就是永禁遵守的實在意義。云龍許多風雨橋?qū)蹣蜃o橋都立了公約碑,有的公約碑還是在解放后陸續(xù)立的,比如檢槽村口師里河上的檢槽風雨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云龍縣南北走向的唯一橋梁。1986年修復后就立了一塊碑,刻著兩條規(guī)公約,規(guī)定在橋上下六十公尺以內(nèi)的河心,不準取石;大橋附近不準炸炮捕魚;兩岸橋頭空地不準堆放易燃物品;嚴禁在橋的兩端燒火取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