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想起來,平生第一次接觸農村的學校,還是在40年前。那是一個神圣與罪惡共生,奮爭與墮落并存的年代。我們一幫城市知青,下放到陜北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日出而耕,日落即歇,沒有電視,沒有廣播,沒有電話,油燈一盞,就著油燈發(fā)出的那點亮,兩三個人可以將就著看看書,寫寫信。算是村子里最高的文化境界了。</p> <p class="ql-block">時值文革時期,中蘇關系極其緊張。毛主席號召“深挖洞,廣積糧”,各個村子也挖起了地道,搞起了民兵訓練,頗有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味道。上面發(fā)下來一個看起來是戰(zhàn)時喊話用的單子,俄文,現(xiàn)在還能記起的包括“繳槍不殺”、“我們優(yōu)待俘虜”,等等,要求在學生中普及。那么偏僻的一個小山村,上哪兒找懂俄語的呢?巧了,我在中學時學的就是俄語,盡管成績不咋地,但念這幾句口號還夠使,于是,平生第一次以老師的身份走進了教室——一個雖然簡陋但還算整潔的山村教室。</p> <p class="ql-block">農村的孩子們顯然格外興奮,因為他們第一次聽一個北京學生講課,而且,講的還是俄語。古怪的卷舌發(fā)音使得他們異常開心,夾雜著陜西口音的俄語更使得大家經常笑得前仰后合,除去所教的內容讓人感覺有點怪之外,總體看,這實在是一個讓所有參與者都感覺分外開心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農村的孩子是善良的。沐浴在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綠水之間,他們有著黃土一樣的純樸,大山一樣的真誠,在那么偏遠的地方,簡陋的教室里,跟著老師學習著各種各樣的知識,了解著外面的大千世界。農村的孩子是艱苦的。他們經常是背著干糧,爬過十多里山路來到學校,中午課間時,用一碗白開水泡著干糧下肚,就算是一頓中飯了。如果成績好,能夠進入縣里的中學讀書,常常是要背一個星期的干糧,走幾十里山路,其間的辛苦,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再次接觸農村學生,是在改革開放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經一位兼做慈善事業(yè)的投資銀行專業(yè)人士安排,我走訪了距北京百余公里的兩家河北山區(qū)中學。走進學生的宿舍,我們看到了學生們使用的簡陋的臥具。在一排通鋪上,排列著十余個學生的行李,通常是一床單薄的被子,而床上鋪的,竟然是牛皮紙。</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九十年代,外面的世界已經很精彩了,高樓林立,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紙醉金迷。然而,這種精彩和發(fā)達,卻沒能給這些并不算十分偏遠的農村學校帶來更多的溫暖,給這些農村的孩子們帶來更多的鼓勵。相對于外面世界的精彩,這里的世界很無奈。其實,這些農村孩子一年的學費并不多,對于發(fā)達地區(qū)來說,常常不過是商業(yè)應酬中中檔飯館里一個人的一頓飯錢。這種對比,不免使人悲哀。</p> <p class="ql-block">“桂馨慈善基金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十余年來,使人欣慰的是,我們的助學計劃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們資助的孩子,已經順利完成了中學的課程,其中有些還順利進入到了大學,并且表現(xiàn)十分出色。這些表現(xiàn),印證了我們的認識:農村的孩子其實具有很大的潛力,經歷了從小以來艱苦生活的磨練,他們對于人生和社會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更強的適應能力。給他們一點關懷,一點幫助,一點支持和鼓勵,給他們適當?shù)闹笇Ш妥銐虻慕逃?,他們會給社會帶來亦彌足珍貴的回饋,在國家現(xiàn)代化過程中成為我們社會里積極健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關注農村教育和農村孩子的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也逐漸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就是農村的教師們。接觸農村教師應該也是起于四十年前,我第一次走進農村學校教室的那一刻。然而那時我對于他們并沒有給以太多的關注。后來的年月里,有關農村教師的報道文章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了報端,尤其是在去年汶川地震過程中,眾多農村教師們在那一瞬間所表現(xiàn)出的克盡職守的精神和忘我的責任感,使我感動之余又感觸良多。農村教師,可以算是我國教育體系中處于最底層,處境最尷尬的一個群體了。承擔著農村教育的重任,身處我國教育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拿著教師隊伍中最為微薄的報酬,堅守著,耕耘著,面對著他們看不大清也講不大明的外面的花花世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完全有機會以一個決斷去換取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份不菲的收入。然而,他們選擇了留下,以自己的人生歲月去陪伴一批又一批山村里的孩子。看看許多農村學生們的感人事跡和優(yōu)異品格,我們可以意識到在我們的身邊,有著一支多么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傾注了自己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我想,作為有幸出生在城市,或出生在農村但后來有幸生活在城市的我們來說,關注農村教育,關注農村的教師和孩子們,應該是一件不能推脫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時光飛度,歷史又來到了一個新的時間點:大家都開始過緊日子了。無論企業(yè)還是個人,都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子。</p><p class="ql-block">中國的歷史,從來是當社會承受壓力時,總會把最重的那一部分傳導給社會的最底層,傳導給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和農村。當年在村里時老農曾告訴過我們,饑荒來時,最先挨餓的是沒有余量儲備的人家。那么,當我們這些城里尚有余糧的人家都開始捂緊錢包時,那些村里的老師和孩子們又能捂住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節(jié)省一點吧,進飯館少點一個菜,進商店少買一件衣服或化妝品。省下來幫助那些沒有錢袋可捂的人。對他們,是送去了一點溫暖,對自己,是積累了一點善良。</p><p class="ql-block">畢竟,在現(xiàn)在這個世界,最可珍貴也最缺乏的,不就是善良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