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龍首山”——拾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8月20日中午,西門關(guān)口石壁上驚現(xiàn)古代“龍首山”摩崖石刻,引起縣委縣政府以及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引起全縣百姓以及專家學(xué)者的關(guān)注。西門關(guān)口,儼然成了南豐一道最靚麗的風(fēng)景,也成為喜歡地方文化的各界人士網(wǎng)紅打卡勝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龍首山”這3個字到底是誰寫的?又是哪個年代刻上去的?遍查縣志都沒有關(guān)于這3個字的記載,這也就成了一樁歷史懸案。經(jīng)過多次考證,現(xiàn)就一些情況談?wù)剛€人看法,權(quán)當(dāng)拋磚引玉,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共同探討交流,一起講好南豐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西門摩崖石刻幾步之遙有一歷史古跡“三佛堂”,據(jù)縣志記載:三圣堂,西隅傍巖結(jié)屋,宋崇寧間創(chuàng),元至元二十四年增創(chuàng),更名三佛堂,元末明嘉靖間重建,萬歷間又重修。目前大門上的匾額落款為:同治十五上月立,合坊重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廟廟門朝西,一般的寺廟都是座北朝南,這在國內(nèi)比較罕見。原因可能是該廟最早只是西門石壁半腰上的一個石窟,石壁上有一個天然的棧道與石窟相連,后依托棧道把石窟建成佛龕,再后來依崖壁修建了廟堂廟門,此廟離地7米為掛壁狀。所以才有了廟門朝西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啥我會把“龍首山”三個字會和“三佛堂”掛勾呢?因?yàn)樵诠糯摋5朗沁M(jìn)入三佛堂的唯一通道,這條棧道為一條天然的石壁斷裂帶。龍首山三個字就刻在進(jìn)入棧道的入口處,該字離棧道地面1.5米左右的位置,仿佛進(jìn)入山門的招牌景觀。有人說:這三個字極有可能是在修建三佛堂時同步刊刻,或許比之更早,或許城墻下的山體延伸段還有石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首山三個字的上方石壁被人為削出一個缺口,根據(jù)山形走勢東高西低,被鑿開的這塊缺口,長約8米,高度大概5米。估計是前人干的,否則摩崖石刻也不至于刻在這么低的位置上,而應(yīng)該刻的更高一些,才能顯出摩崖石刻壯觀的氣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棧道離地面有7米左右,那么人們又是怎樣步入棧道?根據(jù)縣志記載:元志又載,郭內(nèi)五門,東曰朝天,西曰迎旴,南二門…似先有城而后廢者。明正德六年,閩粵流寇犯縣七年,知縣莫公止迺筑土城以御,兵備副使胡世甯巡閱,慮土城非久遠(yuǎn)計劃,行推官趙漢督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城羅??有記…又以城外馬退石高俯瞰城中,復(fù)開拓一百八十丈城于馬退石上。高一丈八尺,平面一丈余。也就是說龍首山上城墻的高度6米,寬3米,長度近600余米。古代修建城門及城墻的目的主要是防兵災(zāi)匪患,因此從城外進(jìn)入棧道的可能性幾乎沒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時南豐的城墻修建于明代,根據(jù)棧道的走向以及城墻根部山石紋理判斷,沒有城墻之前,進(jìn)入棧道可能是從城門外,修了城門原來的路被城墻截斷,后來可能是從城門左邊上去過城頭譙樓再從右邊下來,也有可能是在城里方向摩崖石刻下面的角落里修建石階上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龍首山三個字和三佛堂為同時期修建的,那么崇寧(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宋神宗常法熙寧之意,距今就有922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棧道上方另外幾個佛龕的風(fēng)化程度上看,如果摩崖石刻“龍首山”為同時期刊刻,900多年,多少都會有風(fēng)化的痕跡。況且“龍首山”三個字屬于淺陽雕,從表面上看并沒有任何風(fēng)化的樣子,因此,同一時期修建似乎又不太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書協(xié)主席王治華老師說,這三個字為館閣體,書法的藝術(shù)價值不大,今天我們南豐縣書協(xié)組織大家到“龍首山”打卡,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書法和文旅有一個較好的融合,讓書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w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館閣體盛行于明清,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電腦體,基于以上觀點(diǎn),加上紅砂巖比較脆,極易風(fēng)化的特點(diǎn),這三個字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不會早于明代,初步判斷屬于晚清民國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細(xì)對比,三個字似乎又比館閣體多了一些變化。明代修建城墻后,那個角落位置受自然風(fēng)化的影響就很小,加上那一段巖體的材質(zhì)也很好,從宋保留到現(xiàn)在也有可能。三個字有磕碰的痕跡,估計是后來重修運(yùn)送建材時損壞的,從內(nèi)心來說,我更傾向宋以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具體是誰書寫?暫時也就無法考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