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黃河上游考察紀行(第三章?上篇)

昊天攝影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河上游考察紀行<b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詩詞 桂維民<br>圖文 黃會強</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編者按】黃河自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發(fā)源,九曲十八彎注入渤海,不僅滋養(yǎng)了土地,更孕育了無數(shù)文化瑰寶,從遠古洪荒到現(xiàn)代繁盛,黃河見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變遷、文明的發(fā)展。近期,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和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組織的《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編撰委員會考察團,對黃河上游沿岸人文歷史進行了考察。近6年來,巜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編撰委員會,分別對黃河中下游沿岸歷史人文進行了5次考察,相繼出版了《出入龍門》《徙彼河山》《河洛中原》等系列叢書。<br> 此次為第6次對黃河沿岸歷史人文考察。本次考察團的成員有: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杰出人文學者、歷史學院原院長、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教授孫家洲;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理事長、著名學者、教授、詩人,《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策劃人桂維民;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編審,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黃河岸邊的中國叢書》策劃人馬來;宗教與神學研究專家,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從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易華;省委宣傳部原二級巡視員,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彥平;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黨社;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黃會強;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研究員,絲路影像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攝影師石春蘭;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研究員,絲路影像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祁旭東等歷史、文化、考古等方面的專家學者。 本次考察歷時16天,共考察了甘肅、寧夏、內(nèi)蒙3個?。▍^(qū))的11個地市50多個點。一路上,各位專家學者考察認真細致,討論熱烈。詩人桂維民一路考察一路吟詩作詞,寫了48首詩詞。受各位專家學者和桂維民詩人的感染,我對這一路留下的影像進行了整理,并寫了些影紀?,F(xiàn)在,讓我們跟隨桂維民的詩詞和影像,一起來領略黃河文明的源遠流長……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南歌子·再出發(fā)</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逐日猶追火,沿黃又出師。</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征幟入云飛。</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探奇尋古跡,續(xù)芳詞。</b></font></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第三章(上篇)</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黃河岸邊的銅城——白銀市</b></span></div></h1> 白銀市是坐落在黃河岸邊的著名城市,同時是黃河、長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重要古代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黃河在甘肅主要經(jīng)過甘南、臨夏、蘭州、白銀四個州市,黃河在甘肅省內(nèi)的最后一段就是流經(jīng)白銀市境內(nèi)。在白銀市景泰縣有獨特的黃河石林,氣勢雄渾,鬼斧神工,被譽為 “中華自然奇觀”。白銀市位于甘肅蘭州市與寧夏之間,黃河出了蘭州之后,就進入白銀市境內(nèi),將白銀市一分為二,在黑山峽附近進入寧夏。由于黃河在甘肅和寧夏擁有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地位,白銀市夾在兩省區(qū)之間,地位尤為特殊。因此,考察團把白銀市作為本次考察的第三站。 白銀市的歷史悠久,下轄的景泰縣地理位置重要,古代是絲綢之路北線重鎮(zhèn),索渡古橋附近就是絲綢之路北線在黃河的第一個渡口所在。但白銀市是個新興城市,1956年為了開發(fā)這里的礦產(chǎn)資源才設的白銀市,最初為縣級單位,后來升為省轄市。 白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介于戎夏之間,為要扼咽喉,明初在白銀市景泰縣老虎山北麓修筑城堡戍守,為了防御北方游牧勢力入侵,即著名的永泰古城。明朝在此筑長城,派兵駐守,并從山西大槐樹和陜西大柳樹大量移民至此。永泰古城外形似圓,又有4個甕城,其狀像龜,故又稱永泰龜城。永泰古城南依老虎山,西臨大砂河,東北接永泰川,曾為河西走廊東部門戶,位置極其重要。 早在漢代這里的采礦業(yè)就非常興盛,明代在今天白銀境內(nèi)的鳳凰山和火焰山專設礦業(yè)機構“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白銀市也是中國唯一以金屬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素以“銅城”聞名遐邇。白銀地處中國西北地區(qū)、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陜甘寧青四省區(qū)交匯處,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多品種有色金屬工業(yè)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有色金屬新材料及制品特色產(chǎn)業(yè)基地、全國新型工業(yè)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br>考察團到白銀市后,受到了白銀市博物館館長張自娟和博物館全體員工的熱情接待。張自娟館長親自陪同考察團考察了白銀市的鹯陰古城遺址、柳州城遺址、永泰古城、索橋堡、索橋古渡口遺址、明長城景泰段遺址、法泉寺和黃河石林國家地質(zhì)公園。在考察點上,張自娟館長如數(shù)家珍般的給我們介紹了點上的文物歷史及歷史典故。同時,張自娟館長還帶考察團一行參觀了白銀市博物館,還在博物館召開了座談會。在座談會上,考察團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王子今、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杰出人文學者、歷史學院原院長、教授孫家周洲,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陜西中國西部發(fā)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易華,宗教與神學研究專家高叢宜,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史黨建,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編審、教授馬來,陜西省委宣傳部原二級巡視員高彥平等專家和學者,先后發(fā)言,對白銀市博物館張自娟館長和她的團隊,在文物保護、考古及文物開發(fā)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愿意為白銀市文物考古開發(fā)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幫助。同時,各位專家共同建議,白銀市各級黨委政府要給予白銀的文物考古開發(fā)給工作高度重視,充分發(fā)揮以文促旅作用,帶動白銀市文旅事業(yè)大發(fā)展。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節(ji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滄海桑田,鑄就西北一抹柔情——黃河石林</b><br></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河滿子·黃河石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峭壁凌空危柱,砂巖隙裂蒼穹。</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目斷嶙峋深谷,龍灣鯨背飛虹。</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九曲黃河遠去,浪追千里征鴻。</font></b></div></h1>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秉S河沖出巴顏克拉山之后,一改咆哮千里之勢,生出了一份溫柔。緩緩而又富有力量的流淌,形成了九曲十八彎之勢。黃河在這里拐了一個S形大彎這就鑄就了甘肅這一奇景——黃河石林。 黃河石林位于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境內(nèi),總面積約50平方千米。其中,石林約有十平方公里,黃河石林在2004年被評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在2007年通過全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審, 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黃河石林也被列為甘肅省地質(zhì)遺跡自然保護區(qū)。 一河之隔,兩岸風貌皆不同。沙漠戈壁與綠洲隔河相望,黃河與石林完美的交結在了一起。山環(huán)水繞,石林的堅毅被悠悠黃河靜靜的守護。石林是靜的,水是活的,黃河賦予了石林生命的靈動,石林賦予了黃河生命的永恒。黃河石林生成于4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早更新世。經(jīng)過千百萬年,他經(jīng)歷了地殼運動,讓曾經(jīng)滄?;癁槿缃袷帧? 黃色砂礫巖的山體是大自然的畫板,流水、風化、溶蝕、淋溶等等地質(zhì)作用是大自然的畫筆。這里不斷地被雕琢塑造,終成千古奇觀。石筍石柱相間林立,峰林百丈,仰而望之,均在80至100米之間,高者可達200米以上。 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雕刻大師,將他心中所想都展現(xiàn)在了這里。有千帆競發(fā)的壯闊,有月夏情侶的浪漫,有大象吸水的幻想,有屈原問天的孤寂,也有觀音打坐等天外之景。大自然也是一位極具耐心的雕刻大師,溝壑之間,壁身之上,留下了水的波紋,風的印記,都是時間的風味,歷史的痕跡。 如今黃河石林在歷史的沉寂之后漸放光彩。旅游開發(fā)做得風生水起,有可以游覽整條溝谷最佳線路的驢車、馬匹。也有戈壁賽車,讓你深有一騎絕塵之感。羊皮筏子是黃河獨有的交通工具,不去嘗試一番甚是可惜。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節(jié)<br></b><b>一座有著許多美麗傳說的神秘古城:永泰龜城</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風光好·永泰古城</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古街深。</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井幽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神秘龜城八卦森。</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匠人心。</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孤圜池畔迷宮路。</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壕難渡。</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永泰遺存可細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朔風吟。</font></b></div></h1> 西北的土地上從來都不缺少詩意,古城,古道,軍事要塞總是很自然和諧地鑲嵌在這片粗獷的大地上。站在夕陽的余暉里,望著浩瀚的天空,蒼茫的大地,不禁感慨中國古代歷史星河的浩渺和繁榮,它有著沉寂、有著精彩,也有著神秘和浪漫。永泰龜城,就是這樣一座有著許多美妙傳說的神秘古城。 永泰古城,現(xiàn)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xiāng),修筑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御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扎在這個城堡內(nèi)。當時,城內(nèi)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永泰城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城墻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shù)十里的烽火臺。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范之作。永泰古城由于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里,高12米,炮臺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甕城,形似龜?shù)募缱?,保存尚好,只是甕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墻由黃土夯筑而成,周長1717米,墻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筑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nèi)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筑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城內(nèi)有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城墻內(nèi)邊修有馬道,圍城墻一周,城墻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城南一里處建有演武廳和教場,占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里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臺。城西北7里處設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里的騸馬溝是當時的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施痕跡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墻,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墻、城門,城內(nèi)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國的小學。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紅水縣,后來才有景泰城?!本疤┦菤v史上的邊防重地,境內(nèi)的古長城、古城池等遺跡很多。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沿途依稀可見一些土墩臺,據(jù)說這樣的土墩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甘肅省城蘭州。這是明清時期用于防范的信息臺(當?shù)厝朔Q為烽火臺),如果發(fā)現(xiàn)有敵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在永泰城東南部有一塊占地面積為500畝地的平地,這里就是當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建有高兩米的平臺(現(xiàn)已拆毀),臺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臺,紅漆明柱,雕梁畫棟?!边@些古建筑后來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墻,墻上隱約可見箭簇留下的疤痕。一個烽火臺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永泰古城在明清兩朝時期,是一座顯赫的軍事要塞,這里因為戰(zhàn)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而衰落,是明政府為景泰境內(nèi)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在清朝康熙之前,分別稱之為大松山和小松山。“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莊浪,兩河則腹心,甘鎮(zhèn)則咽喉”(《秦邊紀略》),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時期,衛(wèi)青、霍去病收復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屯兵設防,到了明朝,作為與蒙古人對峙的前線,明王朝曾經(jīng)在此修建了一片很大規(guī)模的防御工程,史稱“松山新邊”。到如今,當年的新邊已成了難尋蹤跡的殘垣,你爭我奪的草場也化為戈壁。而那些曾經(jīng)旌旗飛舞的古城堡,卻還有人居住在其中。這些城堡中,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是位于景泰以西25公里處壽鹿山北麓的永泰城。防御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入侵而修建。 永泰城作為一座軍事要塞,它的誕生是由于一次戰(zhàn)爭。元滅亡后,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東蒙韃靼和西蒙瓦剌。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韃靼的阿赤兔部落不斷侵襲景泰,并先后占據(jù)了大松山和小松山。據(jù)史料記載,韃靼到達景泰以后,“(阿赤兔)虜恃地利,東寇延綏寧夏,南犯固靖蘭州,西侵武威張掖,往往飲馬黃河”(明朝荊州俊所寫的《三眼井堡記》)。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雙方在龍沙展開了一場數(shù)十日的大戰(zhàn)之后,李汶擊敗了韃靼部落群首領,收復了大小松山,但這場大戰(zhàn)也摧毀了這里原來的要塞。此后,晉升為三邊總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彼時,春色不絕于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開始具有了政治、軍事、外交、商業(yè)發(fā)展的多重要義。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在城里的居民都已經(jīng)陸續(xù)搬遷離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為寥寥無幾戶。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不復存在……,永泰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tài)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huán)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斑B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惫懦俏谋T李崇仁說。今年73歲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學校長,退休后,擔當起了文保員和旅游宣傳員。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歷史留下的痕跡仿佛像風一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我們后知后覺的感嘆著,惋惜著,希望永泰古城不會消散。<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節(jié)<br></b><b>白銀旱平川兩座神秘古城堡——鹯陰古城、柳州古城</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乾荷葉·鹯陰城遺址</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殘垣外,野蒼蒼。</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古渡黃河上。</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水湯湯。</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去無疆。</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鹯陰曉月照頹墻。</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野鳥風中唱。</b></font></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鹯陰城遺址</h3> 在平川區(qū)旱平川西部,國道109線1594公里以西20米處,有兩座氣勢宏偉的古城遺址,前一座城除尚存的一個土堆外,其他一無所存,周圍皆變?yōu)楦兀笠蛔沁€可以看出大概的輪廓來,該城略呈長方形,東西長305米,南北寬274米,南城墻中央設一門,城墻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墻的東部已殘毀無存,東墻除中間一段較為完整外,西邊都已殘毀。城內(nèi)全部變?yōu)楦?,地面上時有殘遺暴露的繩紋板瓦,繩紋夾砂粗黑陶片和繩紋灰陶瓦。據(jù)鑒定是漢代的遺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遺址</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楊柳枝·柳州城遺址</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唐礫泥砂夯土臺。</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斷垣斜日未消衰。</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向西遠去駝鈴脆,冷月烽臺萬里埃</b></font></div><b></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遺址全景航拍圖</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據(jù)張自娟館長介紹,旱平川、陡城、黃沙灣在歷史上曾是政治和軍事要地。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漢武帝派大將軍霍去病征伐匈奴,把盤踞在隴右、河西的匈奴趕走后,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北地郡和隴西郡(這兩郡為秦昭王35年,即公元前272年所置。當時,秦滅了義渠戎后,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三郡。當時的會寧和靖遠都在北地郡)中分置了安定郡。同時,在會寧境內(nèi)設了祖厲縣,在靖遠境內(nèi)設了鹯陰縣。都屬安定郡所管轄。<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鹯陰城遺址</h3> 現(xiàn)在旱坪川上的兩座古城,一座為鹯州城,即漢鹯陰縣治;一為柳州城,即古西會州舊治?,F(xiàn)已無法辨認的是柳州城。據(jù)當?shù)乩先藗冎v,剛解放時,這柳州城還有個土城門,城門內(nèi)有一口20多平方米大的枯井,現(xiàn)在城門也塌了,那口井也填了。現(xiàn)尚存的一座正是西漢時設的鹯陰城古址。為什么把這里稱鹯陰呢?鹯是水名,即附近的牙溝水。因城在牙溝水之北面,古有山南水北為陰之說,故名鹯陰。另外,據(jù)《中圖歷史地圖集》上標明:今東灣及東灣以北的一段黃河名叫鹯陰河。在漢朝時,還沒有黃河這個名字,統(tǒng)稱為河水,截段為名,故此段為鹯陰河,據(jù)考也與鹯陰城有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遺址全景航拍圖</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鹯陰古城在歷史上幾經(jīng)變遷,時而為州,時而為縣,鹯陰之名也幾經(jīng)改換。東晉十六國時,鹯陰城曾改稱麥田城,這是因為旱坪川北部東西的山叫麥田山,當時的牙溝水叫麥田水,所以東晉十六國時,曾改名為麥田城。<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鹯陰城遺址</h3> 據(jù)《靖遠縣建置沿革》中記載:“公元328年,石勒滅劉曜后,西秦國將都城由苑川(今榆中)遷至麥田無孤山”。即牙溝水的麥田城。所以說這座古鹯陰城不但是設過縣城,而且還建過都城。至今牙溝水一帶群眾還傳有這里有國王墓的說法。按地形來看,古城座落在平川南側,緊靠丘陵,直通靖遠,北有尖山,通水泉,東達共和干鹽池,西渡過黃河出西域。西秦怕石勒從東面攻來,遷都于此,既可守,又可退,實為建都城之好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城遺址</h3> 據(jù)考證,北宋滅亡之后,西會州為金人所占據(jù),那座現(xiàn)已無存的柳州城(舊會州)因舊州城毀于戰(zhàn)火,乃遷會州于會川(今會寧甘溝驛),史稱新會州。所以,前一座古城的滅跡,距今800年之久了,難怪這兩座古城,一座有大致樣,一座蕩然無存。 另外,在柳州城遺址西北角外100米處,有一個水頭烽火臺遺址。是明長城平川段單體建筑遺址。 <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06年5月25 日,水頭烽火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