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真正關注文革歷史在是大學期間,那時對傷痕文學突然產(chǎn)生興趣,閱讀大量的小說、散文和紀念性文章,從小時候?qū)ξ母餁v史朦朧逐漸走向清晰,后來陰差陽錯地成為一名歷史老師,從教科書對這段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不得不說共和國的歷史印有少奇同志厚重的腳印,所以湖南之行少奇故里是必選之項。</b> <b>高速出口一座標志性建筑如歡迎儀式般迎接我們,好奇心讓我抓拍到一張照片,放大一看雕塑上部為少奇同志故居正門像,下面幾個大紅字:少奇同志故里,瞻仰少奇同志就從此開始。</b> <b>導航也有偷懶時候,直接抄近路把我們帶到故居后門,正準備掉頭時一位村民過來給我們提供了第二種選擇,于是我們就神秘地從少奇同志故居后門進入全稱為花明樓景區(qū)的少奇同志紀念園地。湖南省共有11個AAAAA級景區(qū),其中兩個就是偉人故里,可見名人效應的作用</b>。 <b>一座灰黃色、低矮的、緊湊的建筑掩映在山腳樹林之中,門口正對一口池塘,池塘對面又是一座低山,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原來附近還有其他村民,設立景區(qū)之后周邊環(huán)境經(jīng)過整治,使房屋失卻原有的農(nóng)耕功能。</b> <b>故居有講解員引導,帶領我們參觀的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名“小小講解員”異常認真嚴肅,講解一絲不茍,從廳堂到臥室、從廚房到雜屋,從屋內(nèi)的陳設到背后故事,一個沒有落下,配之于文字、圖片說明讓我們大致對少奇同志的家庭情況有了初步了解。</b> <b>在堂屋的陳設是依照1961年作為國家主席的他來湖南寧鄉(xiāng)調(diào)研時召集百姓座談的情況。當時少奇同志要把自己的祖屋分給同村村民入住,但是老百姓都不愿意,后來少奇同志說:“你們就當幫我看房子”,村民才陸陸續(xù)續(xù)搬進去。結果這些善良的村民真的成為房屋的守護者,雖然十年文革少奇同志遭受不公平對待,但他的祖屋在村民的保護下沒有遭到嚴重破壞。如今21間半的四合院基本保持原貌。</b> <b>四合院的設計完全是為了農(nóng)耕的需要、實用的需要,四周的披屋也得到充分利用,體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儉的美德,但21間半的產(chǎn)業(yè)應該歸屬到地主級別。原以為家族中只有少奇同志一位名人,沒有想到他的二哥也是一位革命者,所以這也是一個革命家庭。</b> <b>整個紀念園區(qū)有許多建筑:故居、工運事跡陳列館、紀念館、花明樓、銅像廣場等,我們把重點放在紀念館。從走入正門少奇同志的站姿像到出口處少奇同志的坐姿像結束,通過實物、圖片、文字、錄像等細細地瀏覽和閱讀,對他的一生更加敬佩和懷念。</b> <b>從走上革命道路開始,少奇同志一直在最前線、最底層從事工人運動,后來擔任地方領導干部大都也是在“白區(qū)”工作,可以說危險時刻在身邊,他的第一任妻子就犧牲在國民黨的屠刀下,直到1943年他才來到大后方的延安工作,也從此開始慢慢進入中國革命的最高領導層。新中國成立之后,歷史又把他推到國家主席這樣的高位,也把他的生命推向終點。期間留有許多歷史的空白,無人能曉,也永遠沒有解密的一天。</b> <b>漢白玉的雕塑很純潔,少奇同志面帶微笑平視遠方,脖子上圍巾整齊嚴密,正如他的工作態(tài)度:實事求是、一絲不茍。</b> <h3><b>作為結束語的一句話讓我淚目:“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樸實到無語。</b></h3> <b>少奇同志的一生正如他家雜房里的舂臼。地上的石臼是工具,上面的杵搗也是工具,有時你是杵搗,高高揚起然后砸向別人,有時是石臼里的稻谷,不知杵搗什么時候落下來?被砸中之后是粉身碎骨還是僅僅脫了一層皮。從1943年進入中央到在中共七大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再到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確定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道路,這個農(nóng)民出身、投身工運的共和國領導者,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才智與才能,然而第二屆全國人大將他推到國家主席的高位似乎是一個歷史的錯誤,因為接下來就是1959-1962三年自然災害,雖然力挽狂瀾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人禍大于天災,接下來文革開始,繼續(xù)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歷史的錯誤選擇,大自然懲罰,如今看來教訓太沉重、太深刻。</b> <b>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而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總方針其實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就已經(jīng)明確,從1956到1978年22年的時間,為什么選擇那么難?需要那么長的時間徘徊、反復,這只有歷史規(guī)律才能作出解釋。</b> <p class="ql-block"><b>在花明樓景區(qū)還陳列了少奇同志曾經(jīng) 乘坐過的專機,這是一架前蘇聯(lián)產(chǎn)的伊爾飛機,在當時還是算先進的,也陪同少奇同志出訪過多個國家,當然其他國家領導人也使用。也許正是飛機外交那段太過光鮮的歲月才導致他最后的悲慘日子,前后巨大反差不是一般的天堂與地獄的對比,而是一個無言的結局</b></p> <b>作為景區(qū)名稱來源的花明樓,是整個景區(qū)的至高點,為什么有這么一個名稱是我必須爬樓的原因,然而背景故事相當簡單:“昔有齊公,擇此筑樓,課其二子,攻讀其中,聞樓上書聲朗朗,樓下柳暗花明”,這一段文字似乎有點牽強,但名稱就這么延續(xù)下來,樓所在鄉(xiāng)鎮(zhèn)也命名為花明樓鎮(zhèn)。</b> <b>樓上有觀景走廊,可以俯瞰景區(qū),繞一周也可以欣賞到周邊農(nóng)村景致,是不錯的觀景平臺。</b>